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基於新課標的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取捨

基於新課標的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取捨

發布時間:2021-03-08 21:03:29

『壹』 什麼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

教學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專業領域,「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應該是該領域的四大核心問題。然而,人們一直以來對「教什麼」和 「怎麼教」關注較多,而對「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探討得較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總是沒有把教學置於「課程」的視域下來思考,沒有整體地、一致地關注著同樣重要的上述四個問題。

在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盡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中規定: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也就是說,關注「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等問題的「國家課程標准」應該成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即教學應該是基於課程標準的。但是,走進中小學的課堂卻發現,這一意圖至今並未很好地得到實現。盡管在教師的日常話語中,課程標准已經代替了教學大綱,但課程標准似乎並沒有給教學實踐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新課程到底倡導什麼樣的「新」教學,教師應該根據什麼來組織和開展教學:是根據上級或專家規定的「好課」的標准上課,還是按照課程標准所倡導的理念與目標來開展教學;是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還是基於課程標准自主處理教材(即『明教材教」);是模仿別人的「優質課」,還是基於課程標准創造自己的優質課。這些問題還依然存在。更進一步地,關於作為學生應知和能做的「期望列表」——課程標准如何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的討論,就更是鮮見了。

因此,本文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的課程實施取向,指出當前我們應當基於課程標准來實施課程,進而探討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的基本特徵以及如何設計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以期為我國推進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提供一個參考框架。

一、課程實施的三種取向

盡管人們對「課程實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學者認為,課程實施是教師怎樣將規劃好的課程方案付諸於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有學者認為,課程實施除上述提及的學校/課堂層面的教學外,還應包括地方層面的課程推廣,但是,不管怎樣,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范疇。本文將課程實施限制在教學范疇來探討。

關於課程實施取向的研究,最為大家熟知和廣為引用的是Snyder等人提出的忠實(fidelity)取向、相互調適( mutual adaptation)取向和課程創生(enactment)取向。[1]這三種取向構成了一個連續體,囊括了實施中一切可能與不可能的情況。事實上,對任何政策、方案或計劃的實施都可以拿這個框架去分析,因此,在理論上它具有廣泛的解釋力。但是,回到我們課程實施的現實情況,一方面,忠實取向的課程實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課程實施中的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學離不開他們的情感、動機與價值觀,何況學校與課堂在情境方面又存在著如此大的差異,教師勢必要靈活地處理這種差異;另一方面,三種取向的劃分缺乏現實的執行力,如「相互調適」如何調適,調適的依據與標準是什麼,「課程創生」創生什麼,創生的依據與標准又是什麼,這些核心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因此,它對教學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更關鍵的是,它無法為回答我們前面提到的、我國當前正面臨的課程實施問題提供適宜的概念工具。這促使我們從我國的傳統和現實出發,嘗試提出更具本土性的課程實施取向分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的課程實施或教學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二是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三是基於課程標準的課程實施(教學)。當前,盡管有了國家課程標准,倡導教師應該基於課程標准開展教學,但事實上絕大部分教師還是依據教科書來實施課程。

(一)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

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就是教師憑借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和所信奉的理念開展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主要依賴於教師自身的經驗,「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還沒有真正進入教師關注的領域。這種課程實施取向主要存在於普及教育和教科書(正式的學生課本)出現以前。

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的基本特徵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中的課程與教學系於教師一身。教師成為教育內容的活的載體,教師所具有的經驗成為課程的內容,教師所具有的教育理念左右著課程實施的格局,教師的素養決定著教育教學的質量。「教什麼」和「怎麼教」都由教師自身有什麼可以教和他所信奉的怎麼教得好的理念所決定。(2)教師在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中扮演著神聖的角色。也正因如此,在漫長的教育史上,教師往往被看成是某種神聖的或社會主導性觀念的傳播者。教師有如牧師,是聖訓的代言人,或者,是統治者聲音的發布者。(3)在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教師的教育理念和他所擁有的經驗主宰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和學習結果。

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在古代,由於受教育的人數少,對教師的要求高,能擔當教師這一角色的大多數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他們的言傳和身教被社會認可,被人們奉崇,具有權威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需求逐漸擴大,基於教師經驗實施課程失去了它的現實性。即便教學真的如有些學者所認為的:「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2]那麼,教師的自我也必須有質的規定性,有底線的要求。不然,教學就存在太大的隨意性。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有學者指出,「不少時候,語文教師在教學生的,還是小集團內流行的或個人現行生產的『知識』。而那些闡釋、變異、生產,往往是不自覺的、即興的、無理據或者僅以『我以為』的個人性反應為理據,從來沒有被要求作學理的審查。僵化和隨意性過大並存,是語文教學內容的嚴重問題。」[3]其實,不僅語文學科如此,凡是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都可能存在這一嚴重問題。

(二)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

I9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普及教育的需要,教科書開始在西方出現。[4]在我國,真正的教科書(正式的課本)是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校」以後的事。教科書的不斷運用和完善,極大地改變了教學的面貌。教科書越來越成為課程實施的主要依據,對「教什麼」和「怎麼教」起著決定作用。「教科書是學校教育的心臟,沒有教科書就沒有學校。」[5]教科書是「支配性的教室資源」,甚至決定該學科80%的課程內容。[6]

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的基本特徵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中的「課程」幾乎等於教科書,大家把教科書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把教科書看做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呈現。(2)教師在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中成為照本宣科的「教書匠」,無論是農村的教師還是城市的教師,無論面對的是怎樣的學生,也無論在什麼樣的學校,「教科書是教材的權威,是教學方案的心臟;沒有教科書就沒有學校,應該教什麼?如何教?幾乎完全取決於教科書。」[7]也正因為如此,許多教師對新課程帶來的教材更是持抱怨的心態。在他們看來,教材改變了,原來他們習慣並熟練了的教學內容都變了,所以給他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並且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3)學生在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中,成為了一個被不斷灌輸的容器,他們視教科書的內容為定論的知識,學生的學只是圍繞著感知、理解和記誦教科書而展開。長此以往,學生形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批判、反思和意義建構等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很難得到發展。

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教材」。在奧恩斯坦等人看來,「 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教科書依然是課程的重點。如果問教師和類似的其他人,在某年級或某地區課程是什麼,他們最普遍的回答會指向教科書。教科書極大地影響著甚至決定著一門課程的性質和作用,它的這種影響力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們的學習經驗和獲得的知識。」[8]教科書的影響如此之大,以及師生對其極強的依賴性,需要我們對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進行必要的反思。

(三)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有書讀」,而是希望「讀好書」,於是教育質量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教育質量監控的名義下紛紛立法或制定國家標准,產生了「基於標準的運動」;另一方面,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教師即「教書匠」的形象,希望教師分享到部分課程權力,除了關注「教什麼」和「怎麼教」以外,還需要關注「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在第八次課程改革出台了國家課程標准之後,也正在倡導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

課程標准反映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統一的基本要求,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應達到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闡述。因此,課程標准限定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非教學內容。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准對學生規定的學習結果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組織教學內容、實施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改進教學等一系列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給了教師一種方向感,它既為教學確立了一定的質量底線,又為教學預留了靈活實施的空間,因此它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適當處理教學內容,根據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而且還要求教師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

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不是要求所有教師教學標准化,也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更不是像有些教師認為的「課程標准涉及到的內容我就教,課程標准沒有涉及到的內容我就不教」。確切地說,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教師「像專家一樣」整體地思考標准、教材、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並在自己的專業權力范圍內作出正確的課程決定。

『貳』 談談自己對於機遇新課標教學內容如何取捨的認識

語文的學習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訓練,只重應付考試,不重培養索質。而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本文就新課程標准下,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如何使語文課堂更具生命力提出幾點看法。

『叄』 淺談如何確定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師備課時覺得不易理解的「難處」來確定等. 從鑽研教材來確定重難點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師備課的首要任務,以教材為本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曾經我在教授傑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時,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徵,把人物形象分析設計為一課時,把鑒賞小說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逼真的細節描寫作為本節課的重難點.上課時,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出讓他感動的精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

『肆』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1.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目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4.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5.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對作品的影響評價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也可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也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6.關於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對必修課的內容有所拓展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輔導課,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所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准備,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權衡輕重,決定取捨。
3)選修課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造成凌亂隨意、漫無計劃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要防止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應當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 本系列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篇目,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
應重視作品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切實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過於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指導學生閱讀規范的應用文,明了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並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應用文寫作。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分析有關的語言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
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調查、分析、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尊重他人的勞動及成果,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
應注意運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給初學普通話的人正音、開設文章病院、舉辦語言的疑難雜症徵答活動等。 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

『伍』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應該如何取捨

教學內容的取捨直接影響教學體系的構架、教學流程的規劃和教學效率的提高。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豐富,體系繁雜,如果教師不能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生的學情科學地取捨教學內容,就會陷入泛泛而談、無所深入的誤區,會弱化學生歷史學習的感悟,甚至會由於自己的一知半解而誤導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該體現歷史學科特點,有針對性的篩選內容。
人教版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涵蓋了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和科學家等眾多人物,這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不僅要掌握政治家的生平、還要理解思想家的思想,也要知道革命家的背景,更為痛苦的是還要粗略知道科學家的科學成就。如果說對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講述還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那麼,對科學家的講述應該如何把握呢?牛頓以及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如此艱深難懂,非學科專業教師幾乎只能照貓畫虎——讓文科專業的歷史教師面對這些內容實在有點勉為其難,那麼這樣的教學內容應該如何取捨呢?是不懂裝懂,平均用力,還是科學取捨,駕輕就熟呢?本文就以「近代科學之父牛頓」一課為例,談談教學內容的取捨問題,希望對廣大教師有所啟發。
一、教學內容取捨的基本准則
從歷史學科的視角評述科學人物,應該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取捨的基本准則。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有準確的定位:我們不是全才,很難通俗易懂地解讀牛頓的三大定律;也不太可能准確地闡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學說。但是,我們可以讓學生站在歷史人物評說的角度來了解科學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從他們的嘉言懿行中汲取歷史智慧和人生經驗。
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近代科學之父牛頓的教學要求是:理解牛頓的成長歷程,簡述他的主要科學成就,如建立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發明反射望遠鏡等,感受牛頓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勤奮的探索精神。
但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兩個內容取捨上的偏差:一是用較大的力氣,繪聲繪色地講述牛頓的成長過程。對於高中學生來說,有關牛頓的生平事跡幾乎已到耳熟能詳的地步,如此花費筆墨,如何挖掘高中生的認知思維呢?二是教師往往把教學重心放在科學成就的解讀上。一節課中重點梳理牛頓在數學、光學、力學等方面的成就。甚至有教師還力圖讓學生理解萬有引力定律:任何兩個質點之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量,其大小和他們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並和它們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希望同學們記住萬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F=GM1·M2/R2
無可否認,學習科學家的事跡,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的成就,但如果把它作為教學的最基本內容就淡化了歷史的學科功能,且給任課教師設置了無法逾越的障礙——上述的原理教師能講清嗎?學生能理解嗎?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越講越糊塗,學生越聽越害怕,這對教學效率的提升是否有利呢?
因此,沒有適宜的教學內容,所有的教學將失去意義。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領域眾多,門類繁雜,如果一位歷史教師想把自己定位為無所不通的全才,想把人類歷史上的數學家、科學家,甚至醫學家和農學家等成就都講述給學生,這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只要我們從歷史學科特點出發,挖掘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避重就輕,對教學的內容進行篩選,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同樣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學內容取捨上適當的「留白」與「示弱」,給對科學成就感興趣的學生留下探究的空間,不也是很好的教學設計嗎?當然,教學內容的取捨,離不開教師的眼光、學養及其對學科的理解和把握,也只有具備這些素養,教師在教學取捨的過程中所做的才會更有效。
二、教學內容取捨的基本思路
盛群力教授在《現代教學設計論》一書中指出:(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學的效果,通常以學生的成績水準作為判斷的依據。二是教學的效率,以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時間及教學的代價相比較而得出判斷。三是教學的吸引力,一般以學生對繼續學習的傾向性作出判斷,反映學生的學習意願、動機、毅力等方面的態度情感」。
教學內容的取捨,首先應立足於提高教學的吸引力。我們可以設想: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述的內容繁雜、深奧,呈現的知識艱深難懂,教學怎麼可能有吸引力呢?如果在教學中突出學科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在對這些科學家的學習過程中,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的推動作用;了解科學家長於思考、善於實踐、不畏艱辛、知難而上的精神,感悟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這一科學命題,教學的吸引力肯定會大大提高。在講述牛頓的內容時,我們必須發揮自己的學科特長,避開繁難、深奧內容講述,重點突破以下教學內容。
1挖掘社會環境的決定因素
科學技術的發達程度,總體上受到時代背景、社會與生產需要的制約。牛頓雖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者」「近代科學體系的奠基人」,但他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離不開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這部分內容應該是歷史學科的知識,也是體現教師學科素養的內容,應該重點加以突破。由於教材中對這部分內容很少述及,因此,教師應當充實、完善,適當延伸拓展,激發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聯系。
牛頓的生活時代是1643至1727年,稍有歷史知識的學生都應該看出,他出生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爆發,他去世前後,法國啟蒙運動風起雲涌。可以說,牛頓就是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兩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動下,提出了對自然世界的新認識。同時,他的科學思想又影響了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們倡導的科學與民主,強調科學與理性,無一不滲透著牛頓的科學思想。正像啟蒙運動時期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伯所說:「自然界和自然規律隱藏在黑暗中,上帝說,讓牛頓出生吧,於是,一切都成為光明。」 牛頓的科學發現植根於17~18世紀早期歐洲社會大動盪和劇烈社會變革的社會背景,以及思想和科學大發展的歷史潮流之中。
首先,當時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飛速發展,尤其是地理大發現以及英國國內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們對天文學、潮汐規律以及機械原理、流體力學諸多科學領域都投入了更多的興趣與精力。這樣的時代環境必然會影響牛頓的科學研究,他的反射式望遠鏡就是為消除折射式望遠鏡的色差而發明的。
其次,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造成的思想解放和觀念啟蒙,帶來了歐洲精神文化的空前繁榮,自然科學獲得新的生命並蓬勃成長。中世紀的神學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萬物,並主宰著世間的一切。所有動物、植物,各物種自上帝創造他們那一天起,就不曾改變過。而新興的資產階級提倡艱苦奮斗,強調自由平等,不墨守陳規。可以說,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洗禮,科學得以從神學的奴僕和教廷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正是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中,使牛頓形成了尊重知識,不迷信權威,勇於批判地接受和提出新觀點和新理念。
再次,非常的時代造就了非常的科學家群體。科學的大發展,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科學家,使牛頓能夠從其他科學家身上汲取豐富的養料。牛頓自己也說,他的成就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大學里,牛頓就已經了解到哥白尼、伽利略和開普勒在天文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相信開普勒提出的行星按一定軌道運行的理論。在此基礎上,牛頓進一步思考,行星為什麼會這樣運動?最終牛頓得出萬有引力定理。牛頓所採用的「歸納一演繹」方法也是建立在伽利略、培根等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上,他是第一個充分使用這種方法的人。所以牛頓把前人都看作自己的朋友,但又不盲目地迷信前人,而是不斷發展、創新,因此牛頓說「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這樣的知識梳理,能讓學生建構起選修課與必修課內容的聯系,又能挖掘歷史學科的深刻哲理,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突出科學成就的歷史貢獻
作為傑出的科學家,牛頓的科學成就是豐碩的。恩格斯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曾經這樣概括:
牛頓由於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於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於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於認識了力的本性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
其基本成就可用下表呈現:
上面的表格,清晰地呈現出牛頓的主要科學成就,對文科生來說,掌握這些內容基本足夠。但部分教師為了突出牛頓的科學成就,把很多精力花在萬有引力概念的解讀、三大定律原理的闡釋上,這不僅給歷史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沉重的知識負擔,也給學生的學習套上了繁難、深奧的枷鎖,學生想深進不去,想淺不放心。筆者認為,從歷史的高度解讀牛頓的科學成才是我們學習《歷史人物評說》這一模塊的本意,否則,就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學習盲區。
(1)講清《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歷史地位
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的代表作,這本書至今已發行了不止100版,它的譯本幾乎涵蓋了世界上的每一種文字。英國科學家亞·沃爾夫在《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一書中如此描繪:
牛頓的《原理》公認是科學史上的最偉大的著作。在對當代和後代思想的影響上,無疑沒有什麼別的傑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來,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學和宇宙學思想的基礎……無怪乎牛頓力學的非凡成功甚至給諸如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們試圖在解決各種問題時以力學或准力學為楷模。
可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的歷史地位在於,它不僅使世人對宇宙的認識有了革命性的轉變,對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還打開了工業革命的大門。歷史學習的關鍵在於幫助學生構建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由於學生很難將工業革命和牛頓的科學成就結合起來,如果通過本課教學,能讓學生明確:牛頓除了解決潮汐如何產生、彗星如何劃越天空等困惑人類的古老問題之外,還引入了較新的觀念,為力學和動力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在其後的一個世紀內,人類的文明演變進入到一個嶄新的軌道。正是牛頓的科學成就,將人類從黑暗中,從對大自然的奇想中,拉向科技時代,拉向工業革命的輝煌。這種具有歷史味、學科情的解讀,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明確牛頓科學思想的歷史價值
高中學生在學習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時,一直會有這樣的困惑,同樣作為思想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同文藝復興相比有何進步?為什麼說理性主義是人文主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產物?怎麼理解愛因斯坦對牛頓的評價:「只有把他的一生看做為永恆真理而斗爭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如果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分析牛頓科學成就的歷史價值,就能對理解這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啟蒙運動的特點是破除迷信和神秘主義,張揚科學(時稱自然哲學或簡稱哲學),把人們從恐懼、愚昧和各種各樣的思想禁錮與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科學和理性是啟蒙運動的兩個主要思想主題,並在啟蒙運動中廣遠流播,深入人心,科學的理性和實證精神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乃至社會風尚,這個時期也因此被稱為「理性時代」。而牛頓把地球上物體的運動和天體的運動概括到同一個理論中,形成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的經典力學體系。該體系從兩個方面給人類以偉大的啟示:
其一,「宇宙萬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這種自然規律是完全可以認識的……人類社會也有支配其發展進步的永恆法則」,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伏爾泰提出:「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從永恆的規律,而有一個小動物,五尺來高,卻可以不把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為所欲為,那就太奇怪了」。掌握了牛頓的科學思想,我們就不難理解伏爾泰的思想主張。
其二,「人們在認識自然規律的進程中不需要上帝,只需要理性……人們只要像自然科學那樣運用理性主義的方法,同樣可以揭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規律」,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不僅在科學中彰顯威力,而且重塑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正如艾賽亞·柏林曾說:「牛頓思想的沖擊是巨大的;無論對它們的理解正確與否,啟蒙運動的整個綱領,尤其是法國,是有意識地以牛頓的原理和方法為基礎的,同時,它從他那驚人的成果中獲得了信心並由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見,牛頓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等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確立了相關學科的科學體系和科學的研究與思維方法,為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學科樹立了楷模。19世紀達爾文創立了生物進化論學說,他提出了「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等進化論觀點,進一步說明「造物主」即神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將「發展」「變化」等觀念引入了科學領域,使人類在思想上發生了飛躍。 為了批判宗教、政治和形而上學,法國啟蒙運動把牛頓的方法移植到人文社會領域。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受到牛頓成就的巨大鼓舞,用牛頓提供的武器——理性——去破解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因此,科學與啟蒙運動可謂一枝並蒂蓮:啟蒙運動催促了近代科學的誕生和興旺,科學壯大了啟蒙運動的聲勢和力量,並且使啟蒙運動更加深入人心,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有學者指出:「科學促使法國啟蒙運動洋溢著崇尚理性、確信社會進步的樂觀主義精神。傑出的科學成果及其廣泛應用,推動著生產技術的進步。這使啟蒙思想家們深信:人只要從屈服於神轉而面向自然、征服自然,就能從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來,獲得巨大力量,推動社會前進。科學的本質就是啟蒙,啟蒙必須依靠科學。科學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點燃『理性之光』,引導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
要想讓學生感悟歷史、形成觀點,首先就要讓學生形成理性的學習思維與意識。上面的教材挖掘與處理,能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歷史學科的內涵,體會歷史學科的神韻,真正把握歷史人物的時代特徵。
3凸顯科學人物的人格魅力
歷史人物的評價最怕的是千篇一律的介紹與完美無瑕的贊美。作為近代科學之父,牛頓的生平事跡如蘋果的故事、吃雞的故事,雞蛋與手錶同煮等都已成典故,高中的教學如何突破這些認知上的條條框框呢?如何凸顯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呢?這也是本課教學應該加以突破的。
(1)科學成就的取得關鍵在方法
作為傑出的科學家,牛頓的勤奮與刻苦毋庸置疑,但他最傑出之處,應該是方法的引領。可以說,正是科學的方法,引領著他走向傑出,奠定了他的科學成就。愛因斯坦在1927年紀念牛頓逝世200周年時寫道:
我覺得有必要在這樣的時刻來紀念這位傑出的天才,在它以前和以後都還沒有人像他那樣決定著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實踐的方向。他不僅作為某些關鍵性的方法的發明者來說是傑出的,而且他在善於運用他那時的經驗材料上也是獨特的,同時還對於史學和物理學的詳細證明方法有驚人的創造才能。由於這些理由,他應當受到我們最深摯的尊敬。
中世紀時,靠推理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十分盛行。到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自製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了許多以前無法用肉眼看到的星體,為科學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注重實驗和實踐,創立了實驗和論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被視為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培根則提出了唯物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牛頓就是在前人方法的基礎上從事科學研究的。牛頓的研究方法被後人總結為「歸納一演繹」法,他在實驗中得出結論後,還要在進一步的實驗中證明自己所得出結論的正確性,這是近代的科學研究方法,牛頓是第一個充分使用這種方法的人。正因為牛頓將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勤奮的探索精神相結合,使他做出了科學史上的偉大發現,並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科學人物的評價重點在真實
評價歷史人物,一怕假大空,二怕高大全。如果我們把孔子擺上「聖人」的祭壇,反而會削弱他人性的光輝。而要讓學生形成理性的思維,就應該擺脫這種機械的認識,我們應該讓學生全面地理解牛頓。
首先,他傑出但不完美。在牛頓生活的那個時代,中世紀神學的巨大陰影還未消退,科學家也會有局限性。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大千世界奧秘無窮,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是相對的。作為近代科學的奠基者,牛頓晚年的表現卻是令人驚訝的。他轉而迷戀和鑽研宗教與神秘思想,寫下了大量的《聖經》評注和其他神學論文,他甚至認為,「上帝」是一個永恆、無限、絕對完美的主宰者。他竭力在天體力學中尋找所謂的「上帝」存在的「論據」,堅信行星有序地圍繞太陽運轉,是由於「上帝」的第一推動力。為了「駁斥」唯物論者和無神論者的「謬論」,他還並力圖表明「上帝存在」的各種論據。他曾說:「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而敬畏他、崇拜他。」一個近代科學的奠基者,一個「上帝」的敬畏者,我們眼中無法並存的「悖論」,就這樣可笑地共存在牛頓的思想中。那麼,我們是否會因此而摒棄牛頓的科學成就?是否會因此而貶低牛頓的為人?很明顯,真實地挖掘人性,恰恰說明了人的復雜性,恰恰體現歷史人物的時代特徵,它不僅不會影響對牛頓的總體評價,還能讓學生感悟到傑出的歷史人物也是「人」,從而更好地體會到歷史學習的魅力。
其次,成就偉大並非永恆。牛頓提出的物體機械運動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系,把天上和地球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起,成為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概括和綜合。但是,牛頓的科學成就並非是永恆不變的。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以後,就改變了牛頓力學的時空觀念,揭露了物質和能量的相當性,促成了近代物理學領域的又一次偉大革命。當然,我們也應該讓學生明確,相對論的出現,並沒有削弱牛頓力學的光輝,因為愛因斯坦只是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論,從本質上修正了由狹隘經驗建立的時空論。但同時也發展了牛頓力學,牛頓力學只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運動狀態時的一個特例。而牛頓創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導著我們的物理學思想,牛頓提出的關於運動的三個定律,仍是整個力學的基礎。讓我們用羅素的話來表達對牛頓的敬意:
我相信卓越的個人對於創造歷史貢獻甚多,我認為,如果17世紀中100名最優秀的科學家在幼年時就死去的話,整個工業社會里的普通人的生活就會與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17世紀,尤其是伽利略、笛卡兒、萊布尼茨和牛頓,在對於我們理解自然方面,要比除了古希臘人之外的任何其他人,都做出了更突出的而又驚人的貢獻。確實是,當時數學物理學中所使用的某些概念,並不完全具有當時所賦給它們的那種有效性。並且確實是,最近物理學的進步往往需要與17世紀那些概念全然不同的新概念。事實上,它們的概念並不是通向自然界的一切奧秘的入門,但它們卻是通向自然界的許多奧秘的入門。
教學內容的取捨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一環,更是對教師教學素養的重大考驗。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歷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立足教材知識,形成學科認識。而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科學地重組教學內容、合理地挖掘教學內涵、深入地選擇歷史細節。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走入歷史的深處,形成歷史感悟和能力。

『陸』 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材多,共四本,教師該如何處理如何取捨

((`'-"``""-'`))
/\./\/\_ I Hand You
__{^\_ _}_ )}/^\ A Rose...
//\_/^\._}_////
((__{(@)}\__}.//_/__A___A______A_______A______A____
\__/{/(_)\_})\\ \\---v----V-----V--Y----v---Y-----
( (__)_)_/)\ \>
\__/ \__/\/\/
\__,--'
、。、。、。、。、。、。、。、。

_ _
/x\ /x\
/v\x\ /v\/\
\><\x\ /></x/
\><\x\ /></x/
__ __ __\><\x/></x/___
/##_##\/ \</x/ \__________
|###|###| \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 | | | | | | \|
\*/ \ | | | | / /
/ /
`;-. ___,
`.`\_...._/`.-"`
\ / ,
/() () \ .' `-._
|) . ()\ / _.'
\ -'- ,; '. <
;.__ ,;| > \
/ , / , |.-'.-'
(_/ (_/ ,;|.<`
\ , ;-`
> \ /
(_,-'`> .'
(_,'
`;-. ___,
`.`\_...._/`.-"`
\ / ,
/() () \ .' `-._
|) . ()\ / _.'
\ -'- ,; '. <
;.__ ,;| > \
/ , / , |.-'.-'
(_/ (_/ ,;|.<`
\ , ;-`
> \ /
(_,-'`> .'
(_,'

『柒』 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

談談如何進行教材的取捨和調整
思茅二小振興校區 盧永珍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2011年版)》實施建議部分的主要內容,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關於課堂教學的建議;(2)關於教材使用的建議;(3)關於教學評價的建議;(4)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建議。
我認為任何一種教材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某一特定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其一因為學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其二教材與特定語言教學環境存在不吻合之處。其三教材與教師的需求也存在不吻合之處。總之教師處理教材的方式與方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教材本身又存在著某些方面的缺陷。
我是這樣進行教材的取捨和調整的:1.對宏觀層次的教材取捨或調整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教材的篇幅和組成部分進行整體取捨;(2)對教材某一組成部分進行有系統地刪減;(3)對教材的使用目的和教學要求作宏觀的調整;(4)對教材進行整體補充。
2.對微觀層次的調整和取捨的具體方法有:(1)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2)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3)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4)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5)調整教學順序(6)調整教學方法和步驟
新課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詞彙量大,生詞特別多。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時因地制宜,要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具體現狀和情況,進行合理的、適當地對教材進行取捨。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多變,不落俗套,不封建保守。同時要相時而動,以動制變,以動為活,以活變通,以通變達,最終完成英語課程的教與學,從而實現預期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地更新個人的知識體系,時刻做好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心理准備。同時,務必更新觀念,不斷創新,不斷嘗試,時刻以全新的面貌面對學生,引導學生不斷求知、求新,不斷進步,更好地完成學業,成為真正適應時代要求的新人才。
這次新課標的學習僅僅是培訓的一個開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要靜下心來好好整理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思想,將這次的收獲慢慢地滲透到教學實踐中去。

『捌』 新課標的英語教學內容如何取捨的認識

就北師大版的來說,很差,特別是對農村中學來說有點不合實際

『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發展和個性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研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其目標。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四)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並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五)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與鑒賞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表達與交流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還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六)關於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程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的輔導課,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昕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聽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鍛煉自己,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決定取捨。
3.選修課程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汁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凌亂隨意、漫無計劃,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不能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如此等等。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 關於五類選修課的教學
詩歌與散文
本系列課程,應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精選重點,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對有興趣嘗試詩歌散文創作的學生應給予鼓勵。
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一味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
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小說與戲劇
本系列課程的一些基本教學要求,與「詩歌和散文」大致相同,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或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豐富對作品的理解;組織小說、劇本閱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交流閱讀欣賞的心得。此外,可結合觀摩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影視作品,幫助對小說的感悟和理解;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通過觀摩戲劇演出,嘗試戲劇表演,加深對戲劇作品的體驗。
新聞與傳記
重在指導學生閱讀典範性新聞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內容和社會影響,有的還可以了解其采寫過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場、觀點,學習其敬業精神和捕捉重大新聞的能力。新聞與傳記的寫作應以學校社區生活和熟悉的人物為對象,從寫新聞評述、綜述或傳記性小故事開始,逐步提高。在寫作中引導學生運用調查、訪問、討論、查找資料等多種方式獲取素材,提高根據表達需要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言文字應用
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閱讀規范的應用文,了解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結合閱讀和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寫作和口頭交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
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初步的方法,認識、分析有關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學習表達的創新,思考語言文字應用與發展中的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調查、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
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注意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
文化論著研讀
應指導學生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
閱讀文化論著,重在領會精神,抓住重點,對其中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進行討論,不必面面俱到。對著作中的疑難問題,應引導學生自行鑽研、互相探討,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講解。
應積極開發和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考察文化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口頭、文字、圖表、圖片等多種形式展示考察成果。引導專題探究,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結果應該切合實際,不要盲目拔高目標。
二、評價建議
(一) 評價的基本原則
1.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相銜接,致力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評價要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全面考察。
2.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基準,面向全體學生。
課程目標是評價的基準,語文課程評價要根據總目標和分類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在保證達成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和不同學習需要。評價要有利於鼓勵學生對課程的自主選擇,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採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
3.評價要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
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和發展等多種功能,正確的評價能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過程,准確地判斷學生的學業水平與發展需求。評價的各種功能都不能忽視,但首先應充分發揮其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不應片面地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語文課程評價重在激發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熱情;並有利於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過程,促進自身的發展。
4.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是當前評價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語文課程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5.評價應注意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聯系與區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類型,它們的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共同構成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語文課程評價既要注意兩者的相互銜接,更要注意它們的不同特點。必修課的評價應立足於「共同基礎」,而選修課的評價在注重基礎的同時,更多地著眼於差異性和多樣性。選修課的評價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劃一的傳統評價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評價方式來促進目標的達成。要注意各類選修課本身的特點和要求,因課制宜地制訂評價方案,密切聯系社會實踐活動和語文的實際運用,使評價更富實效。
6.評價應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採用不同的方式。
課程評價有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勢和局限,都有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學生發展的不同側面有不同特點和表現形式,對評價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書面的語文考試較適合於評價認知水平,觀察活動較適合於評價學生的興趣特長,成長記錄能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實踐能力等。再如,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過程、重體驗的特點,所以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簡單地以活動結果作為主要依據,而應將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統一起來,以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現,如態度、創意、責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參與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為評價的重點。要努力探尋適合於不同目的的評價手段和方法,提高評價效率。
(二)必修課程的評價
1.閱讀與鑒賞的評價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煉文本的思想觀點、發現觀點材料之間的邏輯聯系,並作出初步的評價。對言之有據的獨特見解,應予以鼓勵。
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准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實用文體的語言風格、格式等特徵,學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評價,是閱讀與鑒賞評價的重點。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特別是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不同文體作品的閱讀鑒賞能力,以及藉助有關資料評介作品的能力。
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2.表達與交流的評價
對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寫作態度和寫作水平。論述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撐觀點。實用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學生能否根據此類文本中常用文體的特點和要求,完成常見實用文的寫作。
口語交際的評價,應考察學生參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態度,能否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 選修課程的評價
1.詩歌與散文
學生的閱讀積累是評價的基礎,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以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作為評價的重點,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聯想,能否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情的共鳴,能否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是否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等。可通過寫讀書報告、讀書札記、評論鑒賞文章、舉行朗誦表演等具體成果考察學生的詩歌散文鑒賞水平。
在詩歌散文評論和創作方面,既要考察學生的參與態度,也要評價其成果的水平。
2.小說與戲劇
評價的基本要求和「詩歌與散文」大致相同。評價中還應關注學生對作品的人物、情節、場景等的感受。
3.新聞與傳記
重在評價學生是否關心國內外大事,是否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並能准確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評價學生能否運用多種形式寫作簡短的新聞並關注其效果反饋,能否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良好文風;傳記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內容的真實,文字的生動,以及是否給人以有益的啟示。
4.語言文字應用
注意考察學生是否能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能力和方法,進行廣泛閱讀和交流討論,具有積極的運用意識和負責的態度;能否讀懂語文學科以外與自己學識相當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運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實可信,並有針對性;語言表達是否嚴密而有條理,並講究語言藝術和實際效果。關於應用文的寫作,重在評價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文風,掌握基本的格式要求。
注意考察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歸納、梳理語言文字的規則,能否發現語言文字表達中的錯誤並予以糾正;是否能對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對語言文字應用的創新和規范化有較好的理解和認識,考察學生對語言文字現象的敏銳性和探究興趣,考察其能否運用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方法分析、探究語言文字問題。
5.文化論著研讀
考察學生是否認真研讀經典原著,對論著內容的理解和觀點的把握是否正確,能否藉助注釋、工具書、參考資料自主學習。注意評價他們提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深度,還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對學生閱讀經典著作所寫的讀書心得或小論文,以及文化專題探究方面的成果,進行展示、比較,做出總體評價,也應兼顧學生在參加研討會、報告會、講座、調查考察等活動中的表現。評價中應對學生的探究意識、參與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結果進行綜合考慮。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一)教科書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的要求,全面達到高中語文教育的各項目標。
(二)教科書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科書要適應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符合語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於指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五)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範性,富於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
(六)教科書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專題,有助於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七)教科書應有開放性,在合理安排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和選擇的空間,也要給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餘地,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八)教科書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九)必修課教科書,可以將課程內容綜合設計成五個模塊;也可以按「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分編,供學校在教學中自行組合成五個模塊。
(十) 選修課教科書,可以根據五個系列的課程目標,在每個系列中設計若干選修模塊進行編寫。學校也可以選用現成的圖書作教科書。
四、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一)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
(二)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三)各地區、各學校的課程資源是有差別的,各學校應該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資源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
(四)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五)學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逐步推動語文課程新資源生成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校之間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參與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建設,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閱讀全文

與基於新課標的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取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