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課程拓展性課程

高中語文課程拓展性課程

發布時間:2021-03-09 07:56:59

❶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

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積累·整合
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感受·鑒賞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思考·領悟
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准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應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發現·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慣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一、必修課程
閱讀與鑒賞
1.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3.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閱讀理論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5.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6.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
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9.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可參考附錄一《關於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
10.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可參考附錄一《關於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
11.注重合作學習,養成互相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12.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能利用多種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
表達與交流
1.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
3.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
4.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5.進一步提高記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並努力學習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准確、鮮明、生動。
6.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於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45分鍾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課外練筆不少於2萬字。
7.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於傾聽。敏捷應對。
8.注意口語的特點,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地進行表達。藉助語調、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口語交際的效果。
9.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在討論或辯論中積極主動地發言,恰當地應對和辯駁。朗誦文學作品,能准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選修課程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詩歌與散文
1.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3.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詩文(與附錄一所建議的古詩文程度相當),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5.嘗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
小說與戲劇
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戲劇作品(包括影視劇本)的興趣,從優秀的小說、戲劇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
3.學習鑒賞小說、戲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戲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4.朗誦小說或表演劇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5.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小說、戲劇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
6.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說、劇本,相互交流。
新聞與傳記
1.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關心國內外大事及社會生活,能迅速、准確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觀點作出自己的評判。
2.閱讀新聞、通訊(包括特寫、報告文學等)作品,了解其社會功用、體裁特點和構成要素,把握語言特色。
3.廣泛搜集資料,根據表達需要和體裁要求,對資料進行核實、篩選、提煉,嘗試新聞、通訊的寫作。
4.閱讀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回憶錄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實,了解傳主的人生軌跡,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並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5.認識傳記作品的基本特性。嘗試人物傳記的寫作。
語言文字應用
1.注意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2.能綜合運用在語文與其他學科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方法,讀懂與自己學識程度相當的著作,運用多種方式展開交流和討論。
3.閱讀應用文,能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能根據需要,按照相關格式和要求,寫作應用文,力求准確、簡明、得體。在學寫應用文的過程中,培養對事負責、與人合作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風。
4.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口頭應用的能力,能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注意表達效果。參加演講與辯論,學習主持集會、演出等活動。
5.聯系語言文字應用中的現象和問題,閱讀有關著作,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作出解釋;了解語言文字法規的有關內容,增強規范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錯誤,提高語言文字應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6.觀察語言文字應用中的新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發展中的新問題,努力在語言文字應用過程中有所創新。
7.拓展運用語言文字交流的途徑,學會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交流,如使用計算機進行編輯、版面設計,製作個人網頁和演示文稿。
文化論著選讀與專題研討
1.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能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文化專題研討。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准則。
2.藉助工具書、圖書館和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論著作者情況、相關背景和論著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在整體了解論著內容的基礎上,選讀其中的重點章節,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
3.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考,參考有關論著,學習對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和中外文化現象作出分析和解釋,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認識水平。

❷ 淺議高中語文教學如何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

❸ 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進行有效拓展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展閱讀的研究和實踐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展開的,其基本做法是結合文本適度地拓展相關內容,如主題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鏈接與文本關系密切的課外知識,將文本置於更廣闊、更開放的知識體系之中,能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並通過這一開放的過程,使學生直接接觸更多的閱讀材料開展閱讀實踐,以期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
於是,無論是公開課還是示範課,也無論是研討課還是競賽課,授課教師都會選擇在課堂教學中放入拓展內容,如果沒有拓展教學,總感覺似乎缺少了點什麼。拓展教學似乎成了閱讀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但「拓展」往往更多的是流於形式.拓展一般是作為最後的一個教學環節,在課文即將結束時,出示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或開闊學生的視野。有些教師誤以為只有進行了拓展才能夠體現課程新理念。我覺得我們在追趕流行追趕時尚的同時,更有必要把熱情沉澱為理性,靜下心來對當前閱讀課堂的拓展熱作一番審視。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要重視拓展的實效性。
【誤區】
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有位老師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我」和閏土雖然才相處了一個月,卻情同手足、難舍難分。他們相約一定要再見面,可這一別就是30年,30年後的閏土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師:30年後的「我」回到故鄉,終於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樣的情景呢?請大家讀讀這段文章。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師:他們此次見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生:30年過去了,閏土40多歲了,變化一點是正常的,但是沒有想到他變得那麼老,那麼窮,身體一定不太好。
生:閏土對「我」的態度變了。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爺。
生:以前他們在一起時有說不完的話,而現在卻說不出話來。
師:是啊,這次見面的情景與「我」的想像相差太遠了!讀了這個片斷,你有什麼疑問嗎?
生:為什麼閏土會變成這樣?
生:閏土為什麼這么恭敬地喊「我」老爺?
師:那是因為在當時那個黑暗的社會里,勞動人民生活是的不到保障的……
接下去教師又向學生解釋了一大段關於當時社會的黑暗的內容及三十年前的少年閏土,使得學生們都似懂非懂地陷入了沉默當中。讓我們仔細地審視這段關於閏土三十年後情況的拓展到底有沒有必要呢?在這篇文章中,描寫「我」三十年後再回故鄉與閏土見面的那一段文字引進課堂,我們要挖掘和感悟的是閏土少年時代的可愛形象中,雖然人物命運的巨大反差,激起了學生心中的疑問,但對三十年後閏土的命運與造成閏土悲慘命運的社會背景生硬地灌輸給學生顯然是沒有必要的。這樣的拓展有「畫蛇添足」之嫌。
【理性思考】
語文教學是需要拓展的。怎樣的拓展才真正具有有實效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思考拓展的角度,尋求得當的拓展方式。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更多的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考慮,那種形式上的拓展少一些.拓展運用得合理,運用得適時、適量,它對語文的教學,對孩子的學習是有特別大的作用的,也是教師創造性用教材的表現。
筆者思考從以下幾種角度展開嘗試:
1.運用補充式拓展材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背影》讓我們感受到一位無私、偉大、讓人震撼的父親形象。補充:
父 親
母親整周都在外出差,由父親照顧我。
其實我都已經高二了,老大一個人了,還照顧啥,我想。然而我是一個庸懶的人,平時在家從不幹活,做起事來總是笨手笨腳的。父親這段時間也為了一個會議忙得不得了。
一日極早放學,買飯尙不是時候,只好先回家,挨到吃飯時間,又懶得下樓,父親也不曾到家,便call曰:「幫我買一盒飯。」不多時,飯已到,但父親轉身又出門,只留下一句「我那頭還有事,你自己先吃吧」
……
早晨上學匆匆忙忙,吃過泡麵將鍋往水池一丟,便忙著上學。父親一整天都沒能回家,我亦終日「勤奮學習」,留得一口鍋在水池裡「泡水」。次日醒來,但見鍋已洗凈,依稀記得昨日11點睡覺時父親仍未回家……
母親不在家的日子。
於是想起父親的許多好處,依然記得小時調皮的我被父親狠狠「教訓」了一頓後發誓要「記仇」;依然記得幼兒時父親教我做一大堆算術題;依然記得小學時父親總是耐心解答我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依然記得初中時自己成績不佳父親仍一次又一次地鼓勵我,指出我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進步;盡管父親給了已上高中的我更多的自由,但父親仍不忘給我提供不少建議,不忘常敲我的警鍾,幫助我修正前進的方向……
有時我和父親一起回家,上樓時,鄰居看了常開玩笑說:「兒子長得比老子高嘍!」父親總是高興地笑笑。
兒子長大了,長得比父親還高了;父親亦不再有當年的好身體了,只是高興地看著,看著自己用心血培養的兒子長大、長高,長得比自己還高……
顯然,這段拓展材料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給學生提供了理解課文的支撐點,豐滿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在閱讀了拓展材料以後,學生更深刻地感悟了人物形象,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心理。當學生感受到這份濃重的母愛後再朗讀課文,自然聲情並茂了。
2.運用導讀式拓展材料,激起課外閱讀興趣。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並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
學習了魯迅的《故鄉》這篇文章,可以請學生讀一讀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所寫的《有的人》。讓學生課外繼續搜集魯迅先生的名言、故事或作品,進一步了解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人。學習了《刷子李》從文中感受到人物刷牆技術的出神入化後,也可以再讓學生欣賞《泥人張》、《快手劉》的有關片段,感悟「熟能生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
情的感染是需要強化的。在已經形成體驗的情況下,再用重錘定音,學生一時的情緒才能穩定為情感。這樣的拓展,起到了擴展學生視野,延伸課堂學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語文課堂真正的效益是把學生從小課堂引向大課堂,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課外資料課內化,能將拓展演繹得更加美麗。
3.運用列舉式拓展材料,促進學生多元理解。
拓展要在學生學習,理解,需要的時候出現。比較在學習《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時候,可以在學習結束的時候及時拓展: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愛因斯坦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羅
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於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
——楊振寧
這種滲透在教學中的拓展,自然的讓人找不到痕跡.卻是最有效的。適度的拓展能幫助學生感受,理解課文。
4.用點撥式拓展材料,幫助學生消化難點。
每一節課都有教學難點,教學難點處往往也是教材蘊含深刻含義的地方,更是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的地方,每個教學環節都應該圍繞難點而設計,因此,在教學的難點處進行拓展,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總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見,有所想,有所思,然後引起創作沖動,最後下筆成文。而讀者的閱讀正好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往往需要循著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詞句作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領悟人物的情感,准確把握作品的重點。教學時,對文本中的疑難或關鍵的詞句進行拓展教學,有利於學生准確全面的掌握知識理解文本內容。如在教學《智取生辰綱》的時候,主要工作就是緊緊圍繞「智取」來品析詞句,在此基礎上,學生基本上都感悟到了本文情節安排的巧妙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傳神,但是,我總感覺學生對吳用等人的「智」的認識,還不夠到位,於是,我對文本進行了拓展:先是請同學們講講本文另一個主要人物楊志的故事,使學生意識到,楊志也是一條好漢,他有勇有謀。接著,我讓學生說說,課文的哪些地方,也表現了他的「智」?學生紛紛發言——楊志在山路上辰牌起身,申時便歇,有遠謀;正午熱不可當,楊志催促軍漢在黃泥岡快行,有預見;松林見人窺探,立馬查看,有機敏;不許眾軍漢買酒解渴,怕有蒙汗葯,有戒心;見眾人吃了無事,方才動嘴,有心機……最後,我問學生:為什麼要寫楊志的「智」呢?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楊志處處小心,時時提防,卻還是著了吳用等人的計,這是用楊志之「智」來襯托吳用等人之「智」,而且,錢財劫了,還把楊志逼上了梁山,吳用更是「智」高一籌啊。這個文本拓展的設計是基於文本的,很明顯的,也是文本解讀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發現這段文字的補充,豐滿了學生對課文人物內心的感悟。當學生感受到這份困難重重,這份決心後再評價人物,再朗讀課文,更能走進人物內心了。
因此,拓展應該「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拓展式課堂也絕不能變成語文教學中的「花拳綉腿」,而應該是實效性和創新性並重. 拓展並非棄文本而不顧,而是教師圍繞主題對教學資源的優化重組,教師對文本資源的開發和拓展,要以「本」為本,確定可行的拓展角度,又要以「生」為本,聯系學生的實際需求,把文本教學資源的拓展與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文本教學資源拓展的度,進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大語文觀。我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結合教學實例,總結出「拓展性材料」在閱讀教學更多獨特的教學功能。

❹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如何拓展延伸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

❺ 語文拓展性課程有哪些

關於拓展性課程,語文教師應重視教材內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鍛煉實踐能力的意識,自覺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培養語文實踐能力,從而使「小課本」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大天地」,而不是局限在課本上

❻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 建議
一、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開發的契機
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局限在語文教材上、語文課堂上,從而導致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壓抑和被動的現狀。就語文課所選編的教材來看,它涉及了政治、經濟、天文、地理、音樂、美術、數學、化學、歷史、物理、生物等諸學科,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綜合系統,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學科屬性,我們在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必須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也正是這種綜合性的特點為我們開設語文拓展性課程提供了契機。
老一輩語文教育家老早就向我們傳遞了拓展性教學的理念,如著名語言學家夏丏尊先生提倡過一種文本拓展式的讀書方法,他在《關於國文的學習》中說:「我以為最好以選文為中心,多方學習,不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在選文本身。……還須進而由此出發,做種種有關系的研究,以擴張其知識。」①他把精讀的文章或書籍作為出發點,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大量的相關性書籍聯系起來一起讀,以便加深和擴大知識面,以點帶面,由此及彼。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更有過比較精闢的論斷。他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准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②

二、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內涵
所謂語文拓展性課程,它是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為教學的邏輯起點,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培養目標,以強化學科間的關聯和整合為能力延伸,從「大語文」的視角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指向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學習活動。它著眼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互為補充、擴展視野、綜合映襯、加深理解,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思維辯證能力,實踐運用能力等等,達到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

三、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有效開發和實踐的指導原則
⑴以深化課內教學為基礎
課內教學課程是課程標准規定的統一學習內容,落實課內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拓展性課程得以開展的基石。《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知識拓展類課程是基礎性課程的延伸、應用和整合。拓展性課程更講求知識的整合性。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紛繁復雜,彼此孤立、缺乏聯系的單一知識和技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往往無法應對。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中有組織、有系統地將靜態的知識放在動態的實踐中掌握。如果只是要求學生記住低層次的零散的知識點,而不是把目光放在培養學生建構解決復雜問題的知識和能力上,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不但課內教學效果為零,而且還切斷了拓展性課程的可能。
「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兩個星期後,「聆聽」和「閱讀」的學習效率在20%以下,而「討論」「體驗」和「實踐」的學習效率達到70%以上。拓展性課程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自己儲備的關聯性知識來創造出問題解決的方法,以此獲得學習體驗和能力的鍛煉積累。這樣,通過已有知識帶動新知識的理解,在那個已知的知識系統上重構和完整新知識,使之成為新的更完善的知識系統。如此「討論」、「體驗」和「實踐」所獲得的新系統的「持久性」、「高效性」將跟隨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乃至個人終身學習。
比如要開設「唐詩鑒賞」的拓展性課程,就要求學生在課內教學中識記並總結出古詩欣賞的基本入門點,分解出詩歌語言、意象、表現手法、時代背景等幾個要素,然後從課內到課外舉一反三,分項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實踐起來,從而在應用中逐漸形成唐詩鑒賞的能力。而老師在這其中只是充當知識的引導和整合的輔助者角色,把學習主體地位完完全全還給學生。
⑵以激發和生成學生興趣為先導
在課程開發和實踐過程中,教師是不可以自己憑空想像角度、方向等問題的,不能把自己認為有益的的東西強加於學生身上,這樣既誤解了拓張性課程的內涵,也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們對拓展性課程的期望值,打擊了學生們主動投入的積極性。那麼,在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和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如何選點、設點呢?關鍵在於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先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從而又反過來生成學習興趣,形成一個良性的可持續循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准備好的知識系統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對語文學習進行自我尋找、自我設計、自我控制,探求語文世界的奧秘,此時教師是他們學習道路上的商量者。
當然也有時候學生受制於能力的儲備有限不能准確的確定有價值的拓展性課程研究方向,純粹是為了興趣而割裂了語文拓展性課程本身與語文學科的內在聯系,比如有些同學提出的「動漫語言研究」,雖然符合學生興趣優先的原則,但作為本身文化底蘊淺薄,販賣的是文化快餐的動漫來講,其語言是很少有研究價值的。所以在這里,教師作為商量者,應該及時地予以撥正。
⑶以結合實際學情為基點
在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始終要明確一點,不能脫離學生現有的學情,如若「好高騖遠」,不但達不到拓展性課程預期所要達到的效果,可能還會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再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教師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靈活性,隨時變換教學方式。」③教師在與學生商量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方向過程中,一定要切實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學情,比如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名著要求之一是學生閱讀《水滸傳》,它給出的閱讀建議是這樣的:「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水滸》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營養。閱讀時,要特別注意生動傳神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同時也要認識到,由於時代的局限,這部作品也不可能避免地有一些如濫殺無辜、歧視婦女等封建糟粕,這是需要加以鑒別和摒棄的。」④那麼如果讓七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看這部《水滸》,完成以上的閱讀要求,我覺得是不符合學情的。剛入學的七年級學生沒有或者甚少接觸古文,雖然有部分學生有看過縮減版的或者現代漢語版的,雖然《水滸》本身是白話文小說,雖然也不乏某些學生文言根底不錯,但是就面向全體七年級學生來講假若開設「水滸評議」語文拓展性課程就有點脫離學生的基本學情。那是不是讓九年級的學生參與這門「水滸評議」的課程就合適了呢?也不盡然。如果只是按照以上閱讀建議適當地做一些提升固然是可以的,但是如若要求學生像《百家講壇》一樣做學者型的研究,對其社會根源、社會理想等有深刻認識那也是不現實的。
⑷以多種評價方式為手段
《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拓展性課程學習評價應根據課程內容和學段特點,採用書面測試、口頭表達、才藝展示、模擬表演、實驗操作、探究記錄、調查報告、作品展示、小論文撰寫、特長認定等多種方法。」這些評價方法中大部分都能應用到語文學科中,它們都將學生置於具體情境中,並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與)結果作出判斷。
語文拓展性課程的評價重點應和其他學習方式完全不同,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應是綜合能力的考察,諸如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能力,信息資料的搜集和處理能力,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尋求獨立見解的能力等等,教師要重視的是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僅僅只注重學習的結果。因此,採用多種評價方式,把學習的舞台還給學生,更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⑸以提升綜合素質為宗旨
拓展性課程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將聚焦點從知識、分數等客體轉移到學生這一「人」的主要因素上,這是生本課堂的體現,也是課程改革的本質性進步。
比如筆者最近開設了「兒童繪本的鑒賞與創作」這項語文拓展性課程,把它分為16課時進行安排:
1、資料搜集和整理階段(1課時):學生課外自主通過網路等手段搜集經典兒童繪本,課內師生把大家搜集的繪本整理成一份不少於50冊的書單。
2、閱讀分類階段(3課時):學生有效利用課堂和課余時間充分閱讀書目上的繪本,並把它們按照個人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分類。
3、鑒賞探討階段(5課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相互間交流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分類(預設學生會從表現形式、語言特色、教育意義、畫面色彩上等分類),然後要求學生從中探討兒童繪本的共性,最後思考總結一本好的兒童繪本應該有什麼樣的特點。
4、模仿創作階段(6課時):學生根據總結出來的優秀兒童繪本的特點進行小組模仿創作。
5、展示評價階段(1課時):把學生們模仿創作的兒童繪本裝訂成冊,通過多媒體向全體學生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把它們彩印出來人手一份,拿回家向自己的家長展示,提高學生們的活動積極性。
在這個課程設計當中按照由易到難的學習梯度,著重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在第一階段中培養了學生信息資料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在第二階段中培養了學生有效閱讀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並對閱讀的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在第三階段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思考探索的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在第四階段中繪本故事的創作編寫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插畫的繪制上色培養了學生想像和繪畫能力,學生間相互的分工、溝通、合作凸顯了統籌協調能力,而對分工的完成也體現了自我管理和責任意識。當然,最後的評價展示階段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著不可抹滅的作用。
語文拓展性課程始終帶著語文學科的印記,它能有力地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素養,但同時它又是超學科的,它培養的目標直指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關注的是人切實的成長。

四、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意義
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⑤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開展拓展性課程時,語文的學習就不只是停留在課文學習上,它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延伸到生活,從語文學科延伸到其他學科。這種打破時空的語文學習方式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去探究、去討論、去發現、去實踐,這種打破陳規讓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更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鞏固。
⑵有利於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強調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拓展性課程就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有效載體。無論何種拓展性課程都離不開合作小組的構建,而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課程活動中,小組成員間的分工、探討、合作、實踐無不體現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當幾個小腦瓜子擠在一起傾聽同伴們的意見時,當他們共同探討一個問題時,當他們為了一個難題爭得面紅耳赤時,他們的學習能力在提高,他們的探究學習的意識在增強。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曾說:「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合作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分享、相互欣賞的活動的學習。」⑥對以實踐性、綜合性更強的拓展性課程來說,是符合其天然的屬性的。這樣日結月累下,走出拓展性課程在其他課程當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指日可待。
⑶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最終目的還是語文素養的提升,它只是立足於課內,在實踐的過程中達到知識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教師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師做個有心人,把學生在課內學習中興趣熱點、思維活點、學習難點的內容,在課外拓展性課程中更好的填補空白、查漏補缺,多形式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的學不再是單薄的、枯燥的、乏味的。

五、初中語文拓展性學習的誤區
⑴忽視語文學科的特點
李海林老師在「語文百年問答」的訪談中講過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其他課程學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負載的內容,惟有語文課,它主要不是學習文本內容,而是文本本身。」很多教師在學習目標上的定位出現了「非語文」的現象。在語文拓展性課程的設定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關注與語文有關的人文素養方面的話題。讓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查找資料、研究資料、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去感受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
⑵學習形式的操作沒有緊扣「語文」
拓展性課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有文本和網路資源的鏈接,有語文學科向其他學科的滲透。但實際操作中可能會主次顛倒。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不管學習活動涉及哪個領域,哪門學科,採取哪種方式,都只是載體來引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無論是詩文吟誦、課本劇表演、故事新編、繪本創作等等,每一種活動的展現都要緊扣語文學習目標,在實踐過程中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要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使整個學習活動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⑶拓展性課程的目標既不能蜻蜓點水也不能好高騖遠
實踐中開展的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內容要符合實際情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異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實際,因材施教。因此還要考慮到學生們的個性化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最近發展方向」,設置有梯度的活動內容,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只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拓展性課程中找到自己在現的方向和目標,才能真正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才能真正立足於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光發彩,也才能真正有效完成拓展性課程的目標,達到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學習成功體驗的獲得。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有效開發和實踐,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繫上構建並完整新的知識體系,逐漸養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此在強化基礎性課程的基礎上拓展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有效發展。要知道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才是教師終極一生所要追求的。

❼ 拓展型課程有哪些

拓展型課程由限定拓展課程和自主拓展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拓展課程主要由綜合實踐學習領域的學校文化活動與班團隊活動、自我服務與公益勞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等各類活動,以及國家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全體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拓展課程主要由基礎型課程延伸的學科課程內容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其他學習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7)高中語文課程拓展性課程擴展閱讀

課程理念:

1、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2、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

3、促進學生自主選擇性學習能力的形成。

4、著力開發與建設校本課程。

5、建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

拓展型課程以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我規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著眼於培養、激發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的潛能。

❽ 求一篇有關開展語文拓展性課程對語文學習的積極作用的小論文3000字 急求!!!

學生學習語文,才能取得最大效益?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你必須認真地疏理一下自己在語文學習中的得失。
那些自己掌握得較好的知識,那些有效的學習方法,該鞏固的鞏固、該發揚的發揚;那些平時學得較為牽強的部分,那些至今仍然感覺不甚了了的內容,就應該做一些簡單摘錄,以便逐個予以攻克。
語文和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知識點和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分析的要求,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可能反復出現、螺旋上升。這也就意味著,已往自己在語文學習中的缺陷,完全可能在。你的疏理工作做得越是全面細致,缺陷補救、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次,積累在語文學習中是非常重要,它包含兩層意思。
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與傳統的文本教學有著明顯的不同,這集中體現在教學內涵的擴展。傳統教育中的教學指的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強調的是教師的手把手地教,而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應由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開展活動或研究的平等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要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推薦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教師要在開發綜合性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建立戰勝困難的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要監督學生自覺完成相應研究內容,以一個「聞道在先」的身份幫助學生,關心學生,鞭策學生。所以,教學內涵的擴展要求教師教的策略與學生學的策略也應發生變化。由此,我們將課題研究的著眼點定位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的研究上。第二,是指積累的面要廣一些。語文學習必需的積累,包括課文學習中的積累,也包括我們補充閱讀和自主課外閱讀時對書、報、雜志中的一些內容所做的積累。廣義地說,甚至可以包括許多其他的內容,諸如影視欣賞、廣告宣傳、同學討論、家庭閑聊、詩句歌詞等等,舉凡可能和語文學習相關者,都值得我們去注目傾聽,有意地作一些積累。積累的面廣些,理解、分析時心中可以比照的人、事、物就會多一些,你的思路會更加開闊、聯想會更加豐富,當然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和表達能力也就會有更大的提升。
語文是一門知識性、認知性和社會綜合性都很強的學科,它十分重視對觀察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有人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這句話的本質是指語文和生活密切相聯,語文中的閱讀、寫作實際上都和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相關。學生學習語文已達八年之久,應該認同上述論斷。對社會現象,尤其是那些與中學生的生活有較多聯系的事和物,能否做到仔細觀察;對社會和生活中一些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否做到深刻入理,都將會直接關繫到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如果將之轉移到語文學習上,無疑會對你的閱讀理解和表達水平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如果生活中勤於觀察,善於用正確的思想做指導多思考、多分析,並且有可能的話多動動筆,對提高你的語文程度很有幫助。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中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像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准,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准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准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准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課程拓展性課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