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重點字詞翻譯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重點字詞翻譯

發布時間:2021-03-12 04:31:21

『壹』 高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

有實詞、虛詞啊
一、【而】
1、連詞:可連結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和」或「及」或「又」。如: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韓非子?說林》)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承接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就」「才」「接著」。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4)表轉折關系。可譯作「但是」「卻」。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關系,可譯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有時譯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譯作「因而」「所以」如: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一般譯作「來」,或不譯。如: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襯托,譯作「還」 「尚且」常與「何況」「而況」相呼應,表遞進。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淮南子?人間》)
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屍子《明堂》)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通「爾」,一般作定語,譯作「你的」,也可作主語,譯作「你」。如: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書博雞者事》③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④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罷了。復音虛詞,表示「限止」,語氣助詞。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口技》)
[而後]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後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問代詞
(1)單獨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帶有語氣助詞 「哉」「也」。譯作「為什麼」
「什麼原因」。如: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用作前置的賓語,問處所或事物,譯作「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用作定語。譯作「什麼」「哪」。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琵琶行》)
(4)用作狀語,常表示反問。譯作「為什麼」「怎麼」。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副詞: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譯作「怎麼」「多麼」「怎麼這樣」。如: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十九首?其三》)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3、構成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譯作「怎麼樣」「什麼樣」。如:
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2)「何以」即「以何」,常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譯作「拿什麼」「憑什麼」。如:
何以哉?(《曹劌論戰》)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3)「奈何」,常用於疑問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譯作「怎麼辦」「為什麼」。如: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三、【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譯作「嗎」「呢」。如: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反問語氣。相當於「呢」。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猜度語氣。譯作「吧」。如: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4)表感嘆語氣。譯作「啊」「呀」。如: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記?吳起列傳》)
2、介詞:用法相當於「於」。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生乎吾前……(《師說》)
3、作形容詞詞尾。如: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作「就」「這才」「於是」等。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譯作「卻」「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於趙王……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譯作「才」「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譯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作定語或主語,譯作「你的」「你」,不作賓語。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今欲發之,乃肯從我乎?(《漢書?翟義傳》)(發:發兵)

五、【其】
1、人稱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作領屬性定語。譯作「他(們)的」「它(們)的」。
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作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譯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主謂短語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主謂短語作主語)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譯作「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譯作「其中的」,後面多是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其一人專心致志。(《弈秋》)
2、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表語氣。相應譯作「大概」
「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猜度,譯作「大概」)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問,譯作「難道」)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表祈使,譯作「還是」)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譯)
3、連詞
(1)表選擇,兩個「其」連用。譯作「是……還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韓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假設,譯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如: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六、【且】
1、連詞
(1)表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尚且」「再說」,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2)表並列關系。一般連接兩個動詞或形容詞。譯作「一邊」「又」,如: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中山狼傳》)
2、副詞
(1)表動作或情況就要發生。譯作「將」「將要」。如: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表接近某個時間或數字。譯成「快要」「將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黨且萬人降匈奴。(《漢書?匈奴傳》)
(3)表短暫時間。譯作「暫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七、【若】
1、代詞
(1)、作第二人稱。做主語或定語。譯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連詞
(1)、表假設。譯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2)、表選擇:可譯作「或」「或者」。如:
以萬人若一軍降者,皆萬戶。(《漢書?高帝記》) 時有軍役若水旱……(《漢書?食貨志》)
3、動詞,像,好像。如: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八、【所】
1、助詞: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2、「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⒊「所以」連用
⑴、表原因,譯作「……的原因」。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⑵、表根據、依靠或憑借,譯作「……的根據」「……的方法「靠他來」「用來」等。如: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4、名詞: 表處所,地方。如: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九、【為】
1、介詞:表被動時讀二聲,其它讀四聲。
(1)表對象。譯作「向」「對」等。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涕。(《觸龍說趙太後》)
(2)表替給。譯作「替」「給」等。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3)表時間。譯作「當……的時候」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為其貧也,使之有屋廬而多祿廩。(王安石《上執政書》)
(4)表目的。譯作「為著」「為了」。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孟子?告子上》)
(5)表原因。譯作「因為」「由於」。如: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天論》)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6)表被動。譯作「被」,「為」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施動者,有時也可不出現施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被動式 。如: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助詞:讀二聲,放在疑問句末,表反問,譯作「呢」。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十、【焉】
1、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陳述或反問語氣,用在句中,表提頓,相當於「也」。一般譯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譯。如: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莊子?秋水》)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
2、代詞
(1)相當於「之」,作賓語。如:
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2)疑問代詞。作狀語,譯作「怎樣」「哪裡」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3、兼詞。一種兼「於+何」,作狀語,譯作「在哪裡」。一種兼「於+是」或「於+之」,用在句末作補語,譯作 「在那裡」,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禮記?檀弓下》)
集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4、作詞尾。譯作「……的樣子」。如:
盤盤焉,困困焉……(《阿房宮賦》)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貳』 高中文言文重點篇目必背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

要求背誦的古文重點語句翻譯
《赤壁賦》〉重點句翻譯:
1、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自由漂流,越過茫茫的江面。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譯文:(這聲音)能使深谷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3、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譯文: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住的地方嗎?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豪傑,但如今在哪裡呢?
5、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譯文: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隻小船,舉杯互相勸酒;
6、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譯文:流去的水像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像那樣(不斷地圓缺),但它終於沒有消損和增長。
7、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譯文: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東西)。
《屈原列傳〉〉重點句翻譯:
1、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譯文:(他)學識廣博,記憶力很強,對國家治亂的道理明曉,對外交辭令嫻熟。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譯文:屈原痛心楚懷王聽力不明,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眼睛,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
3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譯文: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亂的條理,沒有不完全表現出來的。
4、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譯文:秦惠王把這件事當作了憂患,於是就派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著豐厚的禮物送給楚國作為信物,表示願意侍奉楚王。
5、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譯文:就其文字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列舉的事物雖是眼前事物,但是表現的意思卻很深遠。
6、人又誰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譯文:一個人,誰又能用潔凈的身體,去受渾濁臟物的污染呢?
7、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譯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說話得體,善於應酬的文辭,但始終沒有人敢於直諫。
《滕王閣序〉〉重點句翻譯:
1、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譯文:雄偉的州城,象霧一樣湧起,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樣的飛馳。
2、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譯文:文詞宗主(文壇領袖)孟學士,文章
的(辭采)氣勢像蛟龍騰空,鳳了凰起舞;紫電和青霜這樣的寶劍,出自王將軍的武庫里。
3、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譯文:使賈誼遭受委屈,貶到長沙,並不是沒有聖明的君主,使梁鴻逃匿到齊魯海濱,難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時代?
4、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譯文:年紀雖然老了,但應當更有志氣,哪裡能在白發蒼蒼時改變自己心志?境遇雖然困苦,但節操應當更加堅定,決不能放棄自己遠大崇高的志向。
1.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六國滅亡,天下統一。蜀山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才得以建成。
2.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佔有(金玉珍寶),都運送到阿房宮中。(從此)便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玉當作石頭,把黃金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砂礫
3.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攻破函谷關;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4.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5.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之為鑒,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6.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從驪山的北面建起,並向西曲折延伸,一直通到咸陽。
7.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長廊像腰帶,迂迴曲折,屋檐高挑,象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台樓閣,)各自憑借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迴廊環繞象鉤心,飛檐高聳象斗角。
8.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那長橋卧在水面上(象蛟龍),(可是)沒有一點雲彩,怎麼會有蛟龍飛騰?那樓閣之間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並沒有雨過天晴,怎麼會有虹霓產生?
9.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為什麼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厘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
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3.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現在的許多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4.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不理解文句,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充,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
5.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麼)木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再曬乾枯,(木)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
6.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那麼他就會聰明多智,並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7.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的緣故
《游褒禪山記〉〉重點句翻譯:
1.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唐代和尚慧褒當初築室居住在它的山腳下,死後又葬在那裡;因此它後來命名叫「褒禪「。
2、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人們所說的華山洞,是因為它是在華山南面而命名它的。
3、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出洞以後,於是就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情享受那游覽的樂趣。
5、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所不在也。
於是我對這種情況有感嘆。古人對天地、山川、草本、蟲魚、鳥獸的觀察常常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亦且廣泛的緣故。
6、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但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裡。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7、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
8、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盡了我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9、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我對於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嘆惜那古代的書籍的失傳,後代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事情,哪能說得完呢?
10、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陳情表>>重點句翻譯
1.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我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
2.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
我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
3.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
4.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我全部用表章上報,加以推辭不去就職。
5.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過分承蒙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
6.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因此我誠摯的內心實在是不忍廢棄奉養祖母而遠行。
7.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至誠的心,滿足臣下我一點小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餘生。
8.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

『叄』 高中語文必修四文言文重點字詞、原文及翻譯

要學好文言文,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書,多翻譯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從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注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麼問題了。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肆』 高中語文文言文詞語翻譯易錯點

容易誤解的文言實詞100例

1.官人疑策愛也,秘之。

誤:喜歡 正:吝嗇
(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捨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2.有功故出反囚,罪當誅,請按之。

誤:按照 正:審理
(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當處死,請審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

誤:拜見 正:授予官職
(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為吳王。)
4.府省為奏,敕報許之。

誤:報告 正:回復
(有關部門為此上奏,(後主)下詔回復同意了這件事。)
5.齊孝公伐我北鄙。

誤:輕視 正:邊境
(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
6.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

誤:城牆 正:軍營
(大敗李信的軍隊,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7.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

誤:生病 正:擔心,憂慮
(堯的百姓擔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築巢,這就是避免災害的巢。)
8.煥初除市令,過謝鄉人吏部侍郎石琚。

誤:免除 正:(被)授職
(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吏部侍郎石琚。)
9.師進,次於陘。

誤:依次 正:臨時駐扎
(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陘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

誤:完畢 正:通「猝」,突然
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1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

誤:高興 正:通「促」,趕快
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12.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誤:安置 正:問候
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13.若復失養,吾不貸汝矣。

誤:借給 正:寬恕
如果再不贍養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成語:嚴懲不貸)
14.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

誤:捉拿 正:及,達到
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成語:力有未逮)
1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誤:恩德 正:感激
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1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

誤:上去 正:當即
陛下(如果)當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管得了的。

(鍾離)牧遣使慰譬,登皆首服 (三國志)
17.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

誤:典籍 正:主管
賈黃中先後共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傑出的人。
18.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

誤:標點 正:刪改
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字沒有刪改。
19.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

誤:許多 正:稱贊
許多人都稱贊他的品行,接連幾次徵召他,他都沒有答應。
20.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

誤:奪取 正:強行改變
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許他而沒有加以強行改變。
21.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誤:阿附 正:偏袒
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許膏腴。

誤:討伐 正:誇耀
宋弁生性喜好自我誇耀,自認為門第高貴。
23.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誤:富裕 正:眾多
音樂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眾多,都不過是供自己一個人享受罷了。
24.所犯無狀,干暴賢者。

誤:干涉 正:冒犯、沖犯
我們所做的太無理,侵擾了賢良。
25.致知在格物。

誤:標准 正:推究
豐富知識的方式就在於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規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誤:改換 正:經過
漢朝想派使者去聯絡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經過匈奴統治區。
27.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

誤:購買 正:重賞徵求
公孫瓚聽說這件事非常憤怒,重賞捉拿田疇,最後將他捕獲。
28.齊將馬仙埤連營稍進,規解城圍。

誤:規勸 正:謀劃
齊將馬仙埤讓各座營寨相連逐步向前推進,謀劃解除對義陽城的圍困。
29.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

誤:經過 正:造訪、探望
他舅舅李常造訪他家,取出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30.吾君優游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

誤:遺憾 正:怨恨
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法;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沒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去不早耳。

誤:怨恨 正:遺憾
不離去,項羽必定會殺掉范增,只是遺憾他沒有及早離開罷了。
32.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

誤:羈押 正:停留
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綁上押出來,片刻也不停留。
33.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

誤:憎恨 正:妒忌
孫臏來到魏國,龐涓擔心他才能超過自己,妒忌他。
34.曾預市米吳中,以備歲儉。

誤:節省 正:年成不好
吳遵路曾經預先在吳地買米,用來防備年成不好。
35.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

誤:簡略 正:選拔
你可以選拔聰明有知識的年輕人,想派他們去從師學習。
36.時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

誤:憐憫 正:誇耀
當時楊素依恃誇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輕視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誤:禁止 正:禁令
王景於是讓人在石碑上刻下誡辭,使百姓知曉法典禁令。
38.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誤:捐助 正:撤除
(吳起便)申明法度,賞罰分明,撤除冗餘官員,廢除疏遠的王族的爵祿。
39.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於是刊章討捕。

誤:刊登 正:刪除
(朱並)控告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為朋黨,朝廷於是下詔(刪除告發人姓名的捕人文書)搜捕張儉等人。
40.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誤:戰勝 正:能夠
好好開始的的確很多,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實在很少。
41.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

誤:講課 正:督促
當時雖然年事已高,但閑暇的時候還督促孩子們學習。
42.上令朝臣厘改舊法,為一代通典。

誤:逐步 正:訂正,改正
皇上命令朝臣整理改正舊的法令,作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離秦之酷後,(曹)參與休息無為。

誤:離開 正:通「罹」,遭遇
但是百姓遭遇秦國的殘暴統治後,曹參給了他們休養生息的機會,無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

誤:命令 正:美好
(魏國)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官。
45.民不勝掠,自誣服。

誤:掠奪 正:拷打
那個州民經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實伏罪了。
46.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

誤:違背 正:迎著
沒有問候(袁閎),迎著便說:「你們地方有位顏子,你認識嗎?」
47.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

誤:停止 正:通「疲」,疲乏
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就會人馬疲乏,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
48.桓帝愛其才貌,詔妻以公主。

誤:妻子 正:以女嫁人
桓帝喜歡他的才貌,下詔要把公主嫁給他。
49.屬與賊期,義不可欺。

誤:期限 正:約定
我剛才已經跟賊人約定好了,根據道義不能欺騙他們。

更始時,天下亂,(劉)平弟仲為賊所殺。其後賊復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難。仲遺腹女始一歲,平抱仲女而棄其子。母欲還取之,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遂去不顧,與母俱匿野澤中。平朝出求食,逢惡賊,將亨之,平叩頭曰:「今旦為老母求菜,老母待曠為命,願得先歸,食母畢,還就死。」因涕泣。賊見其至誠,哀而遣之。平還,既食母迄,因白曰:「屬與賊期,義不可欺。」遂還詣賊。眾皆大驚,相謂曰:「常聞烈士,乃今見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於是得全。

50.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

誤:親人 正:父母
父母不認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納我,賓客拋棄我。
51.出水處猶未可耕,奏寢前議。

誤:睡覺 正:息,止
已經退水的田地還不能耕種,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議。
52.以予之窮於世,貞甫獨相信。

誤:貧窮 正:困厄,不得志
因為我當時處境困厄,只有貞甫相信我。
53.十年,舉進士第一,授右拾遺,權翰林修撰。

誤:權利 正:暫代官職
(天會)十年,考中狀元,被授官右拾遺,暫時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順時政,勸督農桑。

誤:勸說 正:勉勵
勸勉順應時代變化,勉勵督促從事農桑。
55.議者皆然固奏

誤:這樣 正:認為……對
議事的人都認為竇固的上奏是對的。
56.至朝時,惠帝讓參曰。

誤:謙讓 正:責備
到了上朝的時候,惠帝便責備曹參說。
57.彥章武人不知書。

誤:文書 正:文字
王彥章是一個軍人,不識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誤:私自 正:偏愛
文帝說:「你不要說了,我偏愛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

誤:迅速 正:招致
(子常)對這些都不去救濟,卻聚斂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

誤:惋惜 正:悔恨
受到張儀的欺騙,大王一定會悔恨的。
61.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爾廷毀我!」

誤:期望 正:埋怨、責怪
絳侯埋怨袁盎說:「我與你兄長友好,如今你卻在朝廷上毀謗我!」
62.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

誤:危險 正:端正
那些人都很隨便地蹲坐互相面對,茅容獨自端正地坐著更加恭謹。
63.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誤:輕微 正:如果沒有
呂後看見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說:「如果沒有你,太子差點就被廢掉了。」
64.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乃知古人為不誣耳。

誤:陷害 正:欺騙
從沒有看見他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騙(我們)的。
65.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誤:遺留 正:贈送
如果我真能到那裡,返歸漢朝後,漢王贈送給大王的財物,會多得無法說盡。
66.性剛嫉惡,與物多忤。

誤:事物 正:別人
生性剛烈,嫉惡如仇,與別人多有抵觸。
67.由是民得安其居業,戶口蕃息。

誤:休息 正:增長
因此百姓能夠安心地居住下來並從事他們的職業,住戶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長。
68.大業中,倫見虞世基幸於煬帝而不閑吏務。

誤:清閑 正:通「嫻」,熟習
大業年間,封倫見虞世基被煬帝寵幸卻不熟習為官的政務。
69.彧據案而立,立素於庭,辨詰事狀。素由是銜之。

誤:接受 正:懷恨
柳彧手按幾案站立,讓楊素站在庭院中,審問楊素的犯罪事實,楊素從此懷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魯,妾不衣帛。以約失之者鮮矣。

誤:新鮮 正:少
季文子輔佐魯國,妾不穿絲綢衣服。因節儉而犯錯的人少啊。
71.皆頓首謝,及期無敢違。

誤:感謝 正:謝罪
大家都叩頭謝罪,到期沒有敢違約的。
72.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

誤:書信 正:信使
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聽到信使到來,都顯得拘謹。
73.乾寧三年,充武寧軍留後,行潁州刺史。

誤:巡行 正:代理
乾寧三年,充任武寧軍留後,代理潁州刺史。
74.變不形於方言,真台輔之器也。

誤:形勢 正:表現
內心變化不表現在言語上,真有做高官的氣量。
75.階疾病,帝自臨省。

誤:察看 正:探視、問候
桓階患病,曹丕親自前往問候。
76.既往,未及反,於是遂斬庄賈以徇三軍。

誤:曲從 正:示眾
已經派人前去報告景公,還沒來得及回來,穰苴就斬了庄賈來向三軍示眾。
77.尋給鼓吹一部,入直殿省。

誤:找尋 正:不久
不久賜給他一支鼓吹樂隊,並宣召他入宮值班。
78.文長既雅不與時調合。

誤:儒雅 正:平素、向來
文長既然向來不與時風調和。
79.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

誤:厭惡 正:滿足
秦孝公與他交談,不知不覺地將雙腿移到席前。兩人長談幾天還不滿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興以百騎邀之,殺千餘人。

誤:邀請 正:半路攔截
趙方派遣孟宗政、扈再興率領一百騎兵去半路攔截敵軍,殺敵一千多人。
81.一時富貴翕嚇(翕(xī)嚇:顯赫),眾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

誤:改變 正:輕視
我一時間失去了富貴,眾人看了驚駭不已,但貞甫卻不因此而輕視我。

自予初識貞甫時,貞甫年甚少,讀書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時時過內家相從也。予嘗入鄧尉山中,貞甫來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諸山,觀太湖七十二峰之勝。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吳淞江上,界崑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於此。貞甫是以益親善,以文字往來無虛日。以予之窮於世,貞甫獨相信,雖一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

82.性至孝,居父憂過禮,由是少知名。

誤:擔憂 正:父母的喪事
他的品性最講孝道,在家為父親守喪超過了常理,因此年輕時就有了名聲。
83.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

誤:游覽 正:交往
田叔為人苛刻廉潔,並以此自得,喜歡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4.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

誤:尤其 正:指責
看的人見到情況這樣,就來指責那個地方,那也太不通曉事理了。
85.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

誤:角落 正:邊疆
(文正公的)忠義譽滿朝廷,事業布滿邊疆。
86.國家無虞,利及後世。

誤:欺騙 正:憂患
國家沒有憂患,利益延及後世。
87.數決疑獄,庭中稱平。 誤:牢獄 正:案件
多次判決疑難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稱。
88.城謙恭簡素,遇人長幼如一。

誤:遇到 正:對待
陽城性情謙虛敬肅簡約樸素,無論年長年幼,都一樣對待。
89.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誤:給予 正:結交
輪扁,是斫車輪的人啊,可是讀書人結交他。
90.時始詔民墾荒,閱三年乃稅。

誤:察看 正:經歷
當初皇帝下令百姓開墾荒地,經歷三年才收稅。
91.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

誤:贊美 正:輔佐
公琰志向忠誠儒雅,應當是能與我一起輔佐君王成就帝業的人。
92.我則天而行,有何不可!

誤:准則 正:效法
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麼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

誤:盜賊 正:毀害
你既然不種田,卻輕慢毀害別人的稻穀!
94.高祖舉兵將入洛,留暹佐琛知後事。

誤:了解 正:主持
高祖起兵將入洛陽,把崔暹留下來輔佐高琛主持後方的政務。
95.每讀書至治亂得失。

誤:整治 正:太平
每次讀書讀到有關國家太平、禍亂、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
96.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

誤:給予 正:招引,引來
魯侯聽到這事,大為驚奇,派上卿帶上厚禮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

誤:屬於 正:寫作
賈誼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詩作文在郡中聞名。
98.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

誤:文字 正:養育
催租不騷擾,這是催租中的撫恤(愛護養育)。

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邢罰無差,是刑罰中教化

99.往年春,漢族淮陰。
誤:家族 正:滅族
去年春天,漢王將淮陰侯滅了族。
100.上聞而譴之,竟坐免。

誤:坐著 正:獲罪
皇上聽到歌謠就責備梁彥光,最終獲罪被免官。

『伍』 高中語文每篇文言文重要詞語解釋和重要語句的翻譯及通假字的總結

你好!
主要是每篇文言文的主要詞語解釋和通假字、古今異議的一個總結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陸』 怎樣系統的復習高中課本中的文言文,重點字和翻譯怎麼

文言文總復習5天計劃
第一天:專攻背誦默寫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以H版為例,古文19篇(含《七步詩》和《古代詩歌三首》),古詩32首,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麼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准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裡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准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古詩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如「安陵君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學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應是「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話均不是理由,所以不應寫。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古詩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多想幾個詩句,然後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另外養成良好的積累詩句的習慣也是形成你的厚實文化積淀的必做功課之一,同時這些詩句也可在寫作中引用,增添文章的色彩。 第二天:文言實詞的掌握 文言實詞一向是文言文考試的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學已掌握了大多數的實詞解釋,可是還會在准確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動手一課一課地整理歸納一下。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實詞: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性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這樣整理下來一是拓寬思路,提高遷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實,記憶深刻。其次,整理一些雖不特殊但卻很重要的實詞: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和書下注釋中的實詞。 這一部分的整理很關鍵,因為實詞的掌握不僅是讀懂課內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閱讀課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實實地掌握每個實詞的確切意義,了解它的一詞多義,我們的文言語感才會逐漸形成,才能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舉一反三,為今後高中的進一步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依據課本中的書下注釋為准,絕不能模稜兩可。 第三天:文言語句的翻譯 文言語句的翻譯實際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讀文章的時候,就給句子翻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句子翻譯又要特別注重句中關鍵實詞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實詞整理又為它打下又一層基礎,那麼,句子翻譯就顯得輕松多了。在全面翻譯課文的基礎上,同學不妨再一課一課地重點整理這些文言語句:首先,整理課文當中的名言警句,體現中心主題的關鍵性句子。其次,整理課文中帶有句式變換的句子,如倒裝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的實詞的句子。最後,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見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譯是以文言實詞的掌握為基礎的,句中的幾個重點實詞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的翻譯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實。句子翻譯還重在培養語感,只有課內具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在課外文言閱讀中以不變應萬變。 第四天:課內語段閱讀的把握 語段閱讀也是在整篇課文的理解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課文誦讀已讓同學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我們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課文的中心,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點段落(能反映中心或體現作者心情的段落),體會它帶給人們的啟示、蘊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點段落中的關鍵句,並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後,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特點等。 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關鍵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誦的語句聯系起來,它們是相通的。答題時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寫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奶庖簿筒換崮訓刮頤橇恕 第五天:課外語段閱讀的把握 不要被課外語段部分所嚇倒,其實有很多課外語段並不比課內所學的難,只要我們循序漸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相信同學會輕松度過這一關。 首先,同學需要有一定量的簡單的課外語段的積累,以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為主,如《東施效顰》、《守株待兔》、《畫蛇添足》、《鄭人買履》等,了解這些文章中的重點實詞(以課內有的為主),會翻譯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現象的句子,並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積累一些故事,名言(如「業精於勤,荒於嬉」等),也可作為議論文的論據,何樂而不為? 其次,你還要找10篇未讀過的文言短文,開始強化訓練。拿來一篇從未閱讀過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瀏覽一遍,一邊瀏覽一邊將你知道的翻譯出來,而不會翻譯的詞先拋到一邊,一遍下來,文章大致寫的內容應該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後第二遍再仔細閱讀,這回要字斟句酌,仔細推敲,遇到熟悉的實詞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學過,遇到一詞多義的實詞可以比較一下用哪一個意思在此處最恰當。讀完後如還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聯系,推測它的大致意思。讀完第二遍後,就可以做習題了,最難的容易失分的習題莫過於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學應注意要將文中的某個人的某種行為加以概括引申,進而擴展到「告訴人們做事要怎樣,不要怎樣。」 俗話說:「熟能生巧」。這樣一篇一篇練下來,我想10篇以後,同學會駕輕就熟,難度會越來越小。許多時候不是短文將同學難倒,而是自己將自己難倒,沒有信心、沒有毅力,遇到一點難度就投降,只能永遠止步不前。 如果這五天你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漸進地將文言文基礎知識整理歸納之後,相信你的文言閱讀能力將飛躍一個層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順了,對整個文言部分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能高瞻遠矚地跟隨老師進行下一輪的深入復習,相信今後的學習會輕松得多。而且我們還需看到,這種自我歸納整理不僅讓同學在中考前受益匪淺,更會將打好的堅實的文言基礎帶到高中的學習中去,讓你終身受益。 對於初三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中考必爭之分。歷屆中考證明,凡是文言文分數高的考生,其中考語文分數都比較高。因為這些同學往往基礎知識扎實,注重平時積累,學習態度認真,所以文言文28分是他們首先要掌握在手中的一塊「誘人的蛋糕」,只有這一部分1分不丟,或只丟2、3分,你才能在後面的答題中充滿信心,你也才能為你的語文考試打下良好的基礎。可見,文言文部分對考生是至關重要的,應是每一個考生勢在必得,完全收入囊中的。這就要求每一個考生在現階段認真復習文言文,講求方法效率,才有可能取得中考語文分數的第一步勝利。 同學們在復習文言文上往往有一個誤區:因為老師已經不同程度地領著學生對文言文進行了復習,這使得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已經復習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麼功夫了。殊不知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數同學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許知識,而真正落實到「點」上,許多同學還是會因為知識掌握不準確、不細致而敗下陣來。如果在中考中冒著這樣大的危險去應戰,誰也保證不了你會全勝而歸,就算是你自己,也不會有這樣大的「自信」,就帶著這樣的「半瓶之水」去應戰吧。所以,該如何在已掌握的文言文基礎之上再進行第二輪復習,就顯得刻不容緩了。這里,我便就「如何進行第二輪復習」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學習是一種自主行為,平時老師講得再多,可學生自己往腦中記憶的不多,也是沒辦法的,所以「第二輪復習」應是同學們自我「整理、歸納、記憶、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體現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自學能力的體現,因此效果也最佳。而這一輪復習最好是在連續幾天內不間斷完成,每天抽出幾小時,自己完成對文言知識的新一輪的整理歸納,相信完成這一輪復習後,你將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柒』 高中語文文言文課文比較特殊的字詞翻譯有哪些

陽球,字方正,漁陽泉州人。家中世代為望族並擔任官職。陽球擅長擊劍,騎馬射箭的本事很高。但天性嚴厲,喜歡申不害、韓非的學術。郡中有位官員侮辱了他的母親,陽球糾集了幾十名少年將這個官吏和全家殺死,自此陽球出了名。起初,他被舉薦為孝廉,補任尚書侍郎,陽球熟悉精通過去的典章制度,他起草的奏章和判決意見,經常被尚書推崇信賴。後出京擔任高唐令,因他嚴厲苛刻超過法理,太守將他拘捕並向朝廷彈劾陽球,趕上大赦被釋放。

陽球被司徒劉寵召為屬官,成績推為優異。九江山中賊寇作亂,連續幾個月不能平息。三府向皇帝推舉陽球具有治理奸惡的才能,朝廷任他為九江太守。陽球到郡,制定策略,將凶惡的賊寇全部擊敗消滅,逮捕了郡內的奸惡官吏,將他們全部殺死。調任平原相。當時天下大旱,司空張顥上書列舉長官屬吏當中苛刻殘酷和貪污受賄的人,將這些人全部免職。陽球因犯嚴酷罪,被徵召去廷尉府受審,應當免職。靈帝因為陽球在九江時有功,所以任命他為議郎。當時中常侍王甫、曹節等人奸惡肆虐,玩弄權術,煽惑朝廷內外,陽球曾經拍著腿發怒說:「要是陽球做司隸校尉,這些人怎麼能放過呢?」

光和二年,陽球調任司隸校尉。王甫在家休假,陽球到宮中感謝皇帝恩德,進言要求逮捕王甫和中常侍淳於登、袁赦、封易等人,以及這些人的兒子兄弟中擔任太守縣令的人,說他們邪惡狡猾,恣意妄為,其罪惡夠得上誅滅整個家族。太尉段熲諂媚依附被皇上寵幸的壞人,應當一並處死。結果將王甫、段熲等人全部逮捕,送往洛陽監獄,被抓時還有王甫的兒子永樂少府王萌、沛國相王吉。陽球親自到監獄拷打王甫等人,五種酷刑全部用遍。王萌對陽球說:「我父子既然將被殺頭,希望能給老父親稍許減輕點酷刑。」陽球說:「你們的罪惡不可言狀,死了不能消除罪責,竟然想請求寬容嗎?」王萌於是罵道:「你以前像奴僕一樣侍奉我父子,奴僕竟敢反叛你的主人嗎?今天你折磨我們,你將自取其禍!」陽球要人用土堵住王萌的嘴,棍棒俱下,王甫父子都死在杖下。段熲也自殺。陽球於是將王甫的屍體橫放在夏城門示眾,並寫了很大的告示「賊臣王甫」。王甫家的財產全被沒收,妻子兒女全被流放到比景。

當時為順帝的虞貴人舉行葬禮,朝廷的百官參加葬禮,回來時曹節見到王甫的屍體被擺在路邊,很是感慨,擦拭眼淚說:「我們這些人能夠自相殘食,但怎麼可以讓狗來舔王甫的湯汁呢?」他對眾常侍說,今天暫且全部進宮,不要回自己的家。曹節徑自進宮,對皇帝說:「陽球原是殘酷凶暴的官吏,以前三府上書說應當免去他的官職,因為他在九江時的微末功勞,又被提拔任用。像他這種罪過很多的人,喜歡胡作非為,不宜讓他當司隸校尉,以免放縱他的暴虐。」皇帝於是將陽球改任為衛尉。當時陽球在外拜祭陵墓,曹節吩咐尚書下令傳召陽球接受任命,不得耽擱詔書。

這年冬天,司徒劉郃與陽球商議逮捕拷問張讓、曹節,曹節等人知道後,一起誣告劉郃等人。結果陽球被逮捕,送進洛陽監獄,本人被處死,妻子兒女流放邊疆。

『捌』 高中語文 文言文古詩字詞翻譯

一般翻譯都是把字往詞語翻,比如:狀貌魁岸 就翻成樣子十分魁梧偉岸。。。還有你見到嘗就是曾經的意思,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玖』 高中語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譯

蘭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四周 修:高高的
(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
重點:(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所以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一,數量詞作動詞,等同,把……看作一樣。「齊」字形容詞作動詞,把……看作相等)
(4)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即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也是幾乎一樣的

阿房宮賦
(1)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如帶,迂迴曲折,屋檐高挑,象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台樓閣啊,各自憑借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迴廊環繞象鉤心,飛檐高聳象斗角 重點考察:鉤心斗角
(2)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那長橋卧在水面上(像蛟龍),(可是)沒有一點雲彩,怎麼會有蛟龍飛騰?那樓閣之間的復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麼會有虹霓產生?
(3)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人們在台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著暖意,如同春光那樣暖和;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凄涼。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里,而氣氛冷暖卻截然不同。
(4)明星熒熒......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只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發鬢;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彌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里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
重點:(5)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寶鼎(看作)鐵鍋,寶玉(看作)石頭,黃金(當成)土塊,珍珠(當作)砂礫
(6)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為鑒,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呼 累死了,樓主要給我分哦~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重點字詞翻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