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視頻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視頻

發布時間:2021-03-14 18:01:04

❶ 桃花源記60boss視頻

搜攻略+去實地觀戰就行,視頻沒有的吧

❷ 初中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原文和翻譯{語文版}

一、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二、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三、出處

《陶淵明集》

(2)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視頻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二、作品賞析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准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❸ 初中語文 桃花源記 欲窮其林 中的「其」是什麼意思

代詞,指
這,意思是想要走到這條林子的盡頭

❹ 人教版桃花源記真人視頻

http://you.video.sina.com.cn/b/16719565-1187776431.html
試試看是不是這個

❺ 哪裡可以找到語文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岳陽樓記》的教學視頻

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後均有教學光碟,此書全國新華書店經銷。

❻ 初中語文學過陶淵明的作品都有什麼

初中語文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有:

1、《歸園田居·其三》

出自:《陶淵明集》

原文: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釋義: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披著月光才回家。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間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衣裳被沾濕了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6)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視頻擴展閱讀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將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傳世的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分為七卷。代表作品有:《歸園田居》、《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閑情賦》、《乞食》等。

❼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21課【桃花源記】全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xián)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作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前進,忘記了路程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這兒的步在古代是一個計算單位,並非是現代的一步),中間沒有其他的樹,野花野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於是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的樣子,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便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一一地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問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最終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這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里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請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對桃花源以外的人說。」
漁人出了桃花源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到處作了標記。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漁人留下的標記。

❽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問題

桃花源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世外桃源,關於桃花源以外的發生的事大家都不知道(文中有原文的描寫)桃花源外面的人與裡面的人有不同,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由此,桃花源以外的人叫外人。

❾ 人教版8年級<桃花源記>的課下注釋

詞句注釋

1、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區或湖南常德一帶。

3、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4、緣:順著、沿著。

5、行:行走這里指劃船。

6、遠近:偏義復詞,僅指遠。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見。

8、夾岸:兩岸。

9、雜:別的,其他的。

10、鮮美:鮮艷美麗。

11、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12、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13、異之:以之為異,即對此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詫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14、復:又,再。

15、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

16、欲:想要。

17、窮:盡,形容詞用做動詞,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

18、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盡,完,沒有了。

19、便:於是,就。

20、得:看到。

21、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22、若:好像。

23、舍:舍棄,丟棄,

24、初:起初,剛開始。

25、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只。

26、行:行走。

27、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28、平:平坦。

29、曠:空闊;寬闊。

30、屋舍:房屋。

31、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32、之:這。

33、屬:類。

34、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35、雞犬相聞:(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36、種作:耕種勞作。

37、衣著:穿著打扮,穿戴。

38、悉:全,都。

3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黃發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黃發,舊說是長壽的象徵,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發。

41、並:都。

42、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43、乃大驚:竟然很驚訝。乃,竟然。大,很,非常。

44、從來:從……地方來。

45、具:通「俱」,全,詳細。

46、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47、要:通「邀」,邀請。

48、咸:副詞,都,全。

49、問訊:詢問消息,打聽消息。

50、雲:說。

51、先世:祖先。

52、率:率領。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兩個詞。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鄉(縣)的人。邑,古代區域單位。《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55、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絕,絕處。

56、復:再,又。

57、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里。

58、遂:就。

59、間隔:隔斷,隔絕。

60、世:朝代。

61、乃:竟,竟然。

62、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里的「無論」。

63、為:對,向。

64、具言:詳細地說出。

65、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66、嘆惋:感嘆、惋惜。惋,驚訝,驚奇。

67、余:其餘,剩餘。

68、延至:邀請到。延,邀請。至,到。

69、去:離開。

70、語:告訴。

71、不足:不必,不值得。

72、為:介詞,向、對。

73、既:已經。

74、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75、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處處,到處。

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達。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詣(yì):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78、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79、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記。

80、遂:終於。

81、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品德高尚。

83、士:人士。

84、也:表判斷。

85、欣然:高興的樣子。

86、規: 計劃。

87、未果:沒有實現。果,實現。

88、尋:隨即,不久。

89、終:死亡。

90、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9)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視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

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