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下冊作者

六年級下冊作者

發布時間:2021-03-15 05:05:34

A.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 每課的作者和國籍,還有簡介

建議去買一般參考書,或者把每個作者都在網上找一下!

B. 六年級下冊語文目錄(作者、國家、題目、其他作品)

1.《長江之歌》胡宏偉 中國 2.《三亞落日》 3.《煙台的海》孫為剛 中國
4.《記金華的雙龍洞》葉聖陶 中國 5.《盧溝橋烽火》 6.《半截蠟燭》
7.《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8.《三打白骨精》 9.《詞兩首》李清照的《如夢令》和張志和的《漁歌子》 古代 10.《螳螂捕蟬》 11.《讀書要有選擇》 12..《夜晚的實驗》 13.《海洋——21世紀的希望》金濤 中國 14.《學會合作》 15.《天游峰的掃路人》章武 中國 16.《最大的麥穗》 17.《山谷中的謎底》劉艷敏 中國 18.《廣玉蘭》根據陳荒煤的《廣玉蘭贊》改寫 中國 19.《夾竹桃》季羨林 中國 20.《詩兩首》於謙的《石灰吟》和王冕的《墨梅》 古代 21.《莫泊桑拜師》 22.《理想的風箏》蘇叔陽 中國 23.《孔子游春》 24.《明天,我們畢業》

C. 六年級下冊短文兩篇作者人教版

回到家,從書架里拿出從未看過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對著那個書名發愣。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怒放時的艷麗和芳香,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幽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本來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敘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比照和挖苦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辭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沒趣生活,表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聽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遺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任務是極端仔細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正了;血管移了一點地位也要指出。這個比照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質量,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同學孜孜不倦的教導及對同學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同學對中國同學的輕蔑態度構成了鮮明的比照,表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抽象,豐厚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顯露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嚮往的自然畫。

D.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里有哪些作家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為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林清玄
林清玄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
他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台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台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台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台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

趙麗宏
趙麗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當代作家,民進成員。1951年出生於上海市崇明縣,漢族人。 1968年高中畢業後回故鄉插隊,當過木匠、鄉郵員、教師與縣機關工作人員。1977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並開始創作詩歌及散文。大學畢業後當過《萌芽》雜志編輯,1987年,趙麗宏應聘擔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現為上海作協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畫》等三十多部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作品散文《頂碗少年》被列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課.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課,他 有十餘篇作品收入中國大陸各地、香港和新加坡語文教材,是作品收入教材最多的當代作家。
豐子愷豐子愷(1898.11.9-1975.9.1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漢族,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他的兒子豐華瞻為父親作傳《豐子愷小傳》。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孩子們》,書籍《我的苦學經驗》深受讀者喜歡。
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發表了大量影響後人的文學作品,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老舍 」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馬晨明
馬晨明(1977-),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報記者。現任教師。
作品:《金融時報》《 西藏采訪筆記》《藏戲》
作品《藏戲》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課本第30頁(第七課) 寫作形式新穎,在《藏戲》中用三段疑問句開頭,引人入勝。
權鵬飛
權鵬飛,男,1970年11月23日出生,陝西白水縣人。從事文學創作十五年來,發表新聞、文學、攝影作品500餘篇幅。曾獲新疆第八屆、第九屆「新疆新聞獎」。2006年初,編輯出版的旅遊畫冊《尼雅似夢•民豐如歌》在首屆新疆外宣品評比中獲三等獎。系列散文《和田的維吾爾》被認為是最具實力的一篇佳作。該篇散文先後收錄於《2000當代散文精品》、被烏魯木齊市電視台拍成了電視散文、2008年正式入選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九課)。新疆自建國以來僅有兩位作家的作品入選過國家語文課本,一個是解放初進疆的已故軍旅老作家權寬浮,另一個就是權鵬飛,老少「權氏作家」入選全國課本現象被譽為「二權映月」。
李星華
1911年11月21日,李星華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20年夏,隨全家到北京定居,李大釗的女兒。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釗,李星華娘兒仨一同被捕,在監獄關押二十幾天。她在法庭上機智地回答了敵人的審問,說自己是最大的孩子。使在延安工作的大哥李葆華躲過了敵人的搜捕。
王願堅
王願堅(1929--1991.1.25)男,中國電影編劇、小說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毛澤東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何其芳
何其芳,男,原名何永芳。何其芳幼年時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

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閱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何其芳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笛福
安徒生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麥作家,詩人,因為他的童話故事而世界聞名。他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小錫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和《紅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並被高度贊揚為給全歐洲的一代孩子帶來了歡樂。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150多種語言,成千上萬冊童話書在全球陸續發行出版。他的童話故事還激發了大量電影,舞台劇,芭蕾舞劇以及電影動畫的製作。
契訶夫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笛福
丹尼爾•笛福(1660~1731),Daniel Defoe,英國小說家,現實主義者。英國18世紀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魯濱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1660年出生於倫敦的商人家庭。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 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六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里呆了不少年。 由於政論文章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一——《魯濱遜漂流記》。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雖然他的財富很多,卻有損他高超的幽默、機智與名氣,稱英國 最不知名人士之一,擅長寫諷刺小說。其交友不廣闊,迪士尼、魏偉德、近二款,八八年、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里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溫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其於1910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梁衡
當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葉永烈
葉永烈,男,筆名蕭通、久遠、葉楊、葉艇。漢族,1940年8月30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沙健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34年2月生,江蘇宜興人,漢族。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兼任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黨史黨建學科規劃評審組組長、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共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等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黨史黨建學科規劃組(學科評審組)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8年任中央電大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主講教師。
劉紹棠
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1948年參加革命。1949年在中學讀書時開始發表獨創作品。1951年曾經在河北省文聯工作。195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本命年的回想》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翌年退學。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被稱譽為「神童作家」。1958年被劃成「右派(最初,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右派」是指坐在議會右側,擁護君主制與貴族特權的人士。今日,則是用來指強調民族主義、傳統和宗教。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並開除黨籍。1979年恢復名譽。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中國鄉土小說》叢刊主編等職務。曾多次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和《中國共產黨名人錄》。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證書。1997年3月12日因病逝世於北京。
黃蓓佳
黃蓓佳,女。江蘇如皋人。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江蘇省外事辦公室幹部,省作協理事、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委員。專業作家。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小說集《小船,小船》,長篇小說《夜夜狂歡》等。1973年1月畢業於江蘇省黃橋中學,1974年下鄉插隊。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82年分配至江蘇省外事辦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調入江蘇作協任專業作家。1985年調江蘇省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副主席。
翁嵌露
《給老師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區第三小學學生翁欽露寫給她的老師顧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寫這封信的時候已經在華東師范大學讀書。在信中,她記下了顧老師曾經給予自己的種種關愛和教誨,贊美了老師的奉獻精神。給老師寫信,對學生來說也不是陌生的事,閱讀時著重要體會作者把敘述、描繪、想像結合在一起,用優美抒情的語句,用對具體事例的回憶,表達對老師真摯的感謝之情。

羅廣斌
羅廣斌(1924--1967),作家。重慶忠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學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建國後,歷任青年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部長、重慶市民主青年聯盟副主席。後在重慶市文聯專門從事創作。合著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長篇小說《紅岩》。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跳樓自殺。

楊益言
原籍四川省武勝縣,1925年11 月18日生於重慶。1937年起在武勝縣初中學習,1940年到重慶北碚兼善中學讀高中,1944年考取同濟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到上海讀書。1948年初因參加反美反蔣的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並遭緝捕。被釋放後回四川,執教於重慶中國鉛筆廠職工夜校。8月被特務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營。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後,參加了重慶「一一"二七被難烈士追悼會」和「三"三一慘案紀念會」的籌辦工作。

王宏志1969年生於天津武清。
1990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會員,天津市雍陽中學高級美術教師,一直從事美術教學工作。
作品多取材花鳥草蟲、小動物等內容,畫作吸融趙佶,於照等前輩繪畫特色,
恪調清新淡雅,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級美展、獲獎、結集並在報刊上發表。
1998年花鳥作品獲天津市參評全國第八屆群星獎最佳作品獎。
2000年作品《春意盎然》,在天津市首屆農民藝術節《盤山杯》美展中獲銅獎。
2001年作品《春》入選天津市首屆花鳥畫大展。
2002年作品《春暉》入選延安文藝講話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4年作品《盛夏》獲天津市參評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美術、攝影、書法作品展銀獎。
2005年,作品《月季》入選《中國書畫小品展作品集》,並在天津市博會上展出。
多幅作品選入《當代中國書畫家扇面作品專集》、《中國書畫小品展作品集》、《天津市首屆花鳥畫大展作品集》和《書畫家》等。

柏吉爾
柏吉爾,德國作家 (1804~1882)Bruno H. Burdel 。作品集《烏拉波拉故事集》《活動》《愛的代價》《琥珀》。 《琥珀》一文是根據德國科學家、科普作家柏吉爾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改寫的。從大體上看,本文屬於科普小品。但由於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使本來較為枯燥深奧的科學知識變得如此生動有趣,吸引小讀者,所以也有人說《烏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話。

孫雲曉,男,1955年出生於山東青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總編輯。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1993年發表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引發熱烈持久的教育大討論,推動了教育改革。 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影響重大,如「教育的秘訣是真愛」「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習慣是健康人生之基」「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等。

給我些分喲

E. 六年級下冊15課作者簡介/故事背景

六年級下冊15課——《凡卡》作者簡介以及故事背景:
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處於沙皇俄國最黑暗的統治時期,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

《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時代無數破產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裡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所以《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F.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作者、作者簡介和主要內容

坦這種敢想敢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G.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所有課文作者背景資料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為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林清玄
林清玄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
他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台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台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台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台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

趙麗宏
趙麗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當代作家,民進成員。1951年出生於上海市崇明縣,漢族人。 1968年高中畢業後回故鄉插隊,當過木匠、鄉郵員、教師與縣機關工作人員。1977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並開始創作詩歌及散文。大學畢業後當過《萌芽》雜志編輯,1987年,趙麗宏應聘擔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現為上海作協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畫》等三十多部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作品散文《頂碗少年》被列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課.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課,他 有十餘篇作品收入中國大陸各地、香港和新加坡語文教材,是作品收入教材最多的當代作家。
豐子愷豐子愷(1898.11.9-1975.9.1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漢族,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他的兒子豐華瞻為父親作傳《豐子愷小傳》。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孩子們》,書籍《我的苦學經驗》深受讀者喜歡。
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發表了大量影響後人的文學作品,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老舍 」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馬晨明
馬晨明(1977-),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報記者。現任教師。
作品:《金融時報》《 西藏采訪筆記》《藏戲》
作品《藏戲》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課本第30頁(第七課) 寫作形式新穎,在《藏戲》中用三段疑問句開頭,引人入勝。
權鵬飛
權鵬飛,男,1970年11月23日出生,陝西白水縣人。從事文學創作十五年來,發表新聞、文學、攝影作品500餘篇幅。曾獲新疆第八屆、第九屆「新疆新聞獎」。2006年初,編輯出版的旅遊畫冊《尼雅似夢•民豐如歌》在首屆新疆外宣品評比中獲三等獎。系列散文《和田的維吾爾》被認為是最具實力的一篇佳作。該篇散文先後收錄於《2000當代散文精品》、被烏魯木齊市電視台拍成了電視散文、2008年正式入選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九課)。新疆自建國以來僅有兩位作家的作品入選過國家語文課本,一個是解放初進疆的已故軍旅老作家權寬浮,另一個就是權鵬飛,老少「權氏作家」入選全國課本現象被譽為「二權映月」。
李星華
1911年11月21日,李星華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20年夏,隨全家到北京定居,李大釗的女兒。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釗,李星華娘兒仨一同被捕,在監獄關押二十幾天。她在法庭上機智地回答了敵人的審問,說自己是最大的孩子。使在延安工作的大哥李葆華躲過了敵人的搜捕。
王願堅
王願堅(1929--1991.1.25)男,中國電影編劇、小說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毛澤東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何其芳
何其芳,男,原名何永芳。何其芳幼年時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

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閱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何其芳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笛福
安徒生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麥作家,詩人,因為他的童話故事而世界聞名。他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小錫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和《紅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並被高度贊揚為給全歐洲的一代孩子帶來了歡樂。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150多種語言,成千上萬冊童話書在全球陸續發行出版。他的童話故事還激發了大量電影,舞台劇,芭蕾舞劇以及電影動畫的製作。
契訶夫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笛福
丹尼爾•笛福(1660~1731),Daniel Defoe,英國小說家,現實主義者。英國18世紀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魯濱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1660年出生於倫敦的商人家庭。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 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六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里呆了不少年。 由於政論文章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一——《魯濱遜漂流記》。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雖然他的財富很多,卻有損他高超的幽默、機智與名氣,稱英國 最不知名人士之一,擅長寫諷刺小說。其交友不廣闊,迪士尼、魏偉德、近二款,八八年、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里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溫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其於1910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梁衡
當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葉永烈
葉永烈,男,筆名蕭通、久遠、葉楊、葉艇。漢族,1940年8月30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沙健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34年2月生,江蘇宜興人,漢族。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兼任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黨史黨建學科規劃評審組組長、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共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等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黨史黨建學科規劃組(學科評審組)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8年任中央電大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主講教師。
劉紹棠
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1948年參加革命。1949年在中學讀書時開始發表獨創作品。1951年曾經在河北省文聯工作。195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本命年的回想》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翌年退學。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被稱譽為「神童作家」。1958年被劃成「右派(最初,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右派」是指坐在議會右側,擁護君主制與貴族特權的人士。今日,則是用來指強調民族主義、傳統和宗教。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並開除黨籍。1979年恢復名譽。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中國鄉土小說》叢刊主編等職務。曾多次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和《中國共產黨名人錄》。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證書。1997年3月12日因病逝世於北京。
黃蓓佳
黃蓓佳,女。江蘇如皋人。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江蘇省外事辦公室幹部,省作協理事、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委員。專業作家。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小說集《小船,小船》,長篇小說《夜夜狂歡》等。1973年1月畢業於江蘇省黃橋中學,1974年下鄉插隊。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82年分配至江蘇省外事辦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調入江蘇作協任專業作家。1985年調江蘇省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副主席。
翁嵌露
《給老師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區第三小學學生翁欽露寫給她的老師顧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寫這封信的時候已經在華東師范大學讀書。在信中,她記下了顧老師曾經給予自己的種種關愛和教誨,贊美了老師的奉獻精神。給老師寫信,對學生來說也不是陌生的事,閱讀時著重要體會作者把敘述、描繪、想像結合在一起,用優美抒情的語句,用對具體事例的回憶,表達對老師真摯的感謝之情。

羅廣斌
羅廣斌(1924--1967),作家。重慶忠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學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建國後,歷任青年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部長、重慶市民主青年聯盟副主席。後在重慶市文聯專門從事創作。合著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長篇小說《紅岩》。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跳樓自殺。

楊益言
原籍四川省武勝縣,1925年11 月18日生於重慶。1937年起在武勝縣初中學習,1940年到重慶北碚兼善中學讀高中,1944年考取同濟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到上海讀書。1948年初因參加反美反蔣的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並遭緝捕。被釋放後回四川,執教於重慶中國鉛筆廠職工夜校。8月被特務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營。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後,參加了重慶「一一"二七被難烈士追悼會」和「三"三一慘案紀念會」的籌辦工作。

王宏志1969年生於天津武清。
1990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會員,天津市雍陽中學高級美術教師,一直從事美術教學工作。
作品多取材花鳥草蟲、小動物等內容,畫作吸融趙佶,於照等前輩繪畫特色,
恪調清新淡雅,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級美展、獲獎、結集並在報刊上發表。
1998年花鳥作品獲天津市參評全國第八屆群星獎最佳作品獎。
2000年作品《春意盎然》,在天津市首屆農民藝術節《盤山杯》美展中獲銅獎。
2001年作品《春》入選天津市首屆花鳥畫大展。
2002年作品《春暉》入選延安文藝講話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4年作品《盛夏》獲天津市參評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美術、攝影、書法作品展銀獎。
2005年,作品《月季》入選《中國書畫小品展作品集》,並在天津市博會上展出。
多幅作品選入《當代中國書畫家扇面作品專集》、《中國書畫小品展作品集》、《天津市首屆花鳥畫大展作品集》和《書畫家》等。

柏吉爾
柏吉爾,德國作家 (1804~1882)Bruno H. Burdel 。作品集《烏拉波拉故事集》《活動》《愛的代價》《琥珀》。 《琥珀》一文是根據德國科學家、科普作家柏吉爾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改寫的。從大體上看,本文屬於科普小品。但由於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使本來較為枯燥深奧的科學知識變得如此生動有趣,吸引小讀者,所以也有人說《烏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話。

孫雲曉,男,1955年出生於山東青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總編輯。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1993年發表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引發熱烈持久的教育大討論,推動了教育改革。 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影響重大,如「教育的秘訣是真愛」「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習慣是健康人生之基」「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等。

求你了,給我分吧!!!
謝啦!

H. 六年級下冊語文所有的課文主題、作者和體戴是什麼

第三單元主題「我的理想」。五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寫了人物的事跡:
李大釗被捕後倍受酷刑,但是面對敵人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解放戰爭時期的郝副營長在一次戰斗中捨身為後續部隊引路,壯烈犧牲;
開國總理周恩來為了新中國的發展,嘔心瀝血,日夜操勞;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雖然沒有具體介紹張思德的事跡,但通過查找資料可以知道戰士張思德打仗、紡線、燒炭,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為救戰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本組教材中的人物所處時期不同、崗位不同、事跡不同,但「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卻是相同的。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回憶錄) 1、熟讀第5、7、17、19、22自然段。
2、《十六年前的回憶》通過對李大釗的回憶,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式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鎮定、沉著;被害後寫了全家的無比悲痛。
文章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3、理解句子:新 課標 一網
(1)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問父親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麼,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從這句話看出父親平常非常慈祥,有耐心;而這一次卻是不耐煩地、含糊地回答我,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這件事並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這里寫出了(李大釗對待親人慈愛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
(2)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里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
李大釗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4、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與開頭的聯系是:首尾呼應(前後照應)。
這樣寫的好處:使整篇文章顯得非常緊湊,更加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的事情記憶深刻,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第十一課 燈光(回憶往事)
本文與《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樣,採用倒敘的手法,由天安門廣場的燈光寫起,敘述過去的事情,結尾又回到寫燈光。與開頭照應(首尾呼應),結構緊湊。
(《匆匆》《頂碗少年》《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都採用了首尾呼應的寫法)
第十二課《為人民服務》(體裁:議論文)
1、背誦全文。
2、《為人民服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一般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本文的作者是毛澤東,是為紀念張思德所作的演講。文章開頭就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宗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然後結合當前的實際,從三個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一是樹立「為人民利益而,就比泰山還重」的生觀;
二是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三是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3、理解句子:
(1)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文章開篇就點明主題。整段話表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和革命軍隊的根本宗旨。
「完全」的意思:除了為人民服務,沒有別的目的;「徹底」是貫徹到底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隊伍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做什麼工作,都百分之百地為人民服務。
(2)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隊伍的人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的。因此,不論是幹部對戰士,還是戰士對戰士,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實現我們的目標。
4、P57第3題:共幾句?每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句與句是怎樣連起來的?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這段話共4句話。第一句是講(我們要歡迎批評),第二句話是講(我們歡迎任何人的批評),第三、四句話是講(我們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
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意思層層遞進。再抓住這段話中的關聯詞語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衡量批評正確與否的標准只有一個,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為人民服務。
13 一夜的工作
本課著重敘述了作者陪同總理審閱稿子時的所見所聞,從工作勞苦和生活簡朴兩個方面表現了周總理的崇高品質。
寫作特色:本文選材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用質朴無華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人物崇高人格,中心突出,有詳有略。

I. 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的每篇課文的作者

1《學奕》作者孟子《兩小兒辯日》作者列子。2《匆匆》朱自清。3《桃花心木》林清玄。4《頂碗少年》趙麗宏。5《手指》豐子愷。6《北京的春節》老舍。7《藏戲》馬晨明。8《各具特色的民居》不知道9《和田的維吾爾》權鵬飛。10《十六年前的回憶》李星華。11《燈光》王願堅。12《為人民服務》毛澤東。13《一夜的工作》何其芳。14《賣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15《凡卡》契訶夫。16《魯賓孫漂流記》笛福。17《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18《跨越百年的美麗》梁衡。19《千年夢圓在今朝》不知道。20《真理誕生與一百個問號之後》葉永烈。21《我最好的老師》大衛歐文。

J. 六年級下冊人教版 凡卡的作者簡介謝謝了

契訶夫(1860—1904),俄國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1879年進內入莫斯科醫科大學醫學系,容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他的主要作品有:《勝利者》(1883)、《變色龍》(1884)、《草原》(1888)、《沒意思的故事》(1889)、《庫頁島》(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後來,他由開始創作戲劇,如《結婚》(1890)、《蠢貨》(1888)、《求婚》(1888-1889)、《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1889-1890)、《伊凡諾夫》(1887-1889)、《櫻桃園》(1903-1904)等等。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下冊作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