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方向

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方向

發布時間:2021-03-15 20:43:50

1.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學與原來相比體現在哪些地方不同

新課程改革當中,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完成由傳統角色向新角色的轉變,是語文教師接受新課程理念、推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之所在。而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必然伴隨陣陣劇痛,因為曾經的角色已經在自己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要想徹底割捨,恐非易事,其中必然充滿著傳統教育觀念與新課程理念的交鋒,而且觀念的交鋒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難免給教師帶來心理上的重重壓力。可以這樣說,新課改就像一隻巨手推著老師向前走,不管教師是否願意;另一方面,新課改的推行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否定傳統,倡導創新,似乎傳統教育觀念便一無是處,而現代教育理念就無懈可擊。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以為未必如此,所有新的理念的產生都有文化土壤,而這土壤就是傳統。否定傳統,倡導創新,則割裂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如此說來,所謂的創新也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筆者始終認為語文新課改其實只有改良,沒有改革,因為沒有傳統便沒有創新,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語文教師的傳統角色進行一番審視,進行一番甄別,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明確傳統角色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才能合理揚棄,批判繼承,進而推陳出新。下面筆者就從以下六個方面對高中語文教師的傳統角色進行剖析,以期對教師角色的轉變有所幫助。

一、知識的絕對權威

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有「天地君親師」之說,代表著師道尊嚴的教師也便成為知識的絕對權威,其知識具有壟斷性、神聖性。因為壟斷,知識成為專賣品;因為神聖,知識具有不可挑戰性。知識的絕對權威,表現在兩個方面:量的豐富與質的經典。量的豐富往往表現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質的經典往往表現為言為准繩,法為世則。所以學生對於先生只能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崇拜得一塌糊塗,從不敢有質疑之辭、懷疑之想,只能接受,只能服從。

在傳統的農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知識積累相對有限,所以教師掌握這相對有限的知識便成為可能。但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人類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要想掌握全部知識,成為知識權威,似乎是痴人說夢。因為知識的增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想成為知識的權威,就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更新知識結構,實現自我超越。而所謂「知識的絕對權威」則強調了知識的靜態特徵,似乎只要掌握了知識,便可以無往而不勝,無所而不可。這無疑違背了知識動態發展的規律。

可能有人會說;「雖然我的知識的量有限,但其質則足為經典。」不錯,真正的經典確實具有歷久彌新的永恆魅力。但問題是你所掌握的知識是否是真正的經典?如果不是,那麼死守著陳舊的知識而孤芳自賞,自鳴得意,是不是可笑之極?

所以從知識的質量這個角度來看,也應該除舊布新,保持知識的鮮活。

另外,現在正處於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化,並不局限於課堂的學習,教師的傳授,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為學生接受知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徑。學生接受知識的密度、廣度,有的都可能超過了教師,此時此刻,教師還端著知識權威的架子不放,是不是有點不合時宜?

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故意板起面孔,動輒橫加訓斥,似乎非如此不足以體現師道尊嚴;有的教師面對學生質疑,固執己見,一味打壓,似乎非如此不足以體現絕對權威。殊不知,這樣只能讓學生「敬而遠之」「畏而懼之」。 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如今學生對先生敬畏有加,噤若寒蟬,又怎能順利地接受全新知識,體驗學習快樂?

教師並非萬能的上帝,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知識的絕對權威。既然如此,那麼教師在教學中就只能是一個組織者、協調者、引導者,其作用是為學生的學習盡可能多地提供教學資源,搭建交流溝通的信息平台,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達成師生的心靈碰撞,讓學生自己健康地成長、和諧地發展。其實學生就是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泉,而教師就是引導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噴涌而出,永不停息。

「知識的絕對權威」一說有其局限性:知識因靜止而落後,觀點因「絕對」而片面。但並非說該觀點就一無可取,其實它還是有自己的合理內核的。倘若去掉「絕對」一詞,那麼「知識的權威」就應該成為每位語文老師專業化成長追求的目標。教師應該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教師只有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課堂教學才能旁徵博引,貫通古今,駕輕就熟,游刃有餘。

二、知識技能的傳授者

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當然重要,它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是唯一的內容。因為除此之外,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兩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知識技能的傳授者」的傳統角色是單一的,平面的,而非全面的、立體的。

傳統的語文教學表現出明顯的「重知傾向」。教師所能做的就是是 「傳道、授業、解惑」的單向灌輸,教師充當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學生則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接受的是現成的結論,至於該結論的由來往往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教師缺少對知識形成過程的形象描述,以及對掌握知識的方法的傳授,因而學生也就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劈波斬浪,讓學生在知識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語文課堂應處於多重對話的狀態: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多重對話能夠實現資源的共享,方法的共享,情感的溝通,心靈的碰撞。在新課程中,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而「填鴨式」教學實施的是教師單向灌輸,課堂信息交流的渠道單一,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會沉悶無比,死氣沉沉,缺乏生機與活力,不但談不上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提高,恐怕就連基本的知識與技能也無從談起了。

另外語文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知識,硬綁綁的結論,更應該是鮮活真切的人類情感,溫暖親切的人文情懷,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向善求美的價值觀。語文不僅是科學的,更是人文的。缺少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語文教學,只能導致情感的淡漠,態度的冷漠,價值觀的缺失。這樣一條腿走路,先天不足,必然會導致語文教學的營養不良。

以上筆者分析了 「知識技能的傳授者」這一角色存在的種種弊端,並非要全盤否定之。畢竟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僅僅注重工具性,追求精細化,使得語文教學越來越呆板,越來越僵化,確有撥亂反正之必要。筆者以為「知識技能的傳授」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關鍵在於過分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進而走向了極端。只要將「知識技能的傳授」還原到其應有的位置,再輔之以「精神情感的引領」,實現兩條腿走路,語文教學就能起死回生,生機盎然。

三、課程資源的實施者

傳統的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物化比較嚴重,教師只作為課程資源的使用者而存在。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忠實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書匠」。教師不能發揮,不能顛覆,不能創造,只能墨守成規,只能循規蹈矩,只能作繭自縛。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往往就是教參對課文的解讀,而且教參的解讀是唯一的、神聖的、不容挑戰的,不容置疑的,教師只能俯首帖耳,惟命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樣教師就只能照搬照抄,亦步亦趨,成為教參的傳聲筒。長此以往,教師就會喪失課程的意識,喪失課程的能力。

傳統的語文教學和研究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則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僅少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教育理論往往具有空對空的特徵,其空洞理論的架構往往很難轉化為切實有效的實踐操作;另一方面,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缺乏教育理論的燭照,往往在黑暗中摸索前進,舉步維艱;很多感性的教學經驗也難以理性化,不能上升為指導教育實踐的理論,只能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其結果只能是或原地踏步,或處處碰壁。

盡管如此,但教師也不能消極地坐、等、要,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教師被動地等待著別人的研究成果,那結果只能是守株待兔,一無所獲;如果教師不加思索地將別人的研究成果生搬硬套應用到教學中去,其結果只能削足適履,適得其反。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行動起來,學會教學研究,去審視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種種困惑,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探究出現的問題,總結積累的經驗,並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筆者以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教師不僅要學會實施課程資源、研究課程資源,還要學會開發課程資源。新課程實行國家、地方和校級課程三級管理,使課程開發不再只是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專利,教師不再只是課程、教材被動的實施者,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空間加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和不確定性也在加大,這就給教師開發校本教材、建設地方課程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教師必須要更新原有的課程資源和教材觀,將自己對特定學生個體和具體課程內容的獨到理解而鮮活地融入到新課程的生成中去,深入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編寫符合自己學生學習的教材,創造新的課程組織形式。

實施課程是基礎,研究課程是完善,開發課程是升華。這三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師不能僅僅滿足做實施課程的「教書匠」,還要做研究課程的思想者,更要做開發課程的建設者。教師要努力作到海陸空三棲發展,如果不能作到三棲,那至少要作到兩棲,絕不能只有一棲。因為如果只有一棲,那教師的腦袋就會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須知沒有自己的教學思想,那對於語文教師來講本身就是可悲的。

四、學生學習的管理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課堂的「管理者」、過程的「控制者」以及效果的「檢驗者」。語文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秩序的維護者,紀律的執行者,堅決打擊違反紀律的行為,甚至於不惜停止授課進行批判,以維護教師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先預設好學生具體學習內容以及課堂的教學流程及其走向,然後按照預定的方案分層次、有步驟地組織教學,並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監控督促,絕不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打亂正常的教學步驟;教學流程結束後,教師往往下發相關檢測練習,檢查學生學習達成效果,若效果不理想,往往會大發雷霆,大批學生榆木腦袋、愚笨至極。如此這般,只能使學生永遠處於被動地位,根本無法實現自我學習和自主學習,就更談不上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了。

筆者進行了以上的批判無意徹底否定語文教師「學習的管理者」這一傳統角色,只是認為這一傳統角色限制了學生的能動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不利於學生健康和諧地成長。所以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做課堂的統治者,應該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教師不能再居高臨下,而應該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要求教師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在對話中體現平等,在平等中體現自主,在自主中實現交流,在交流中實現合作,在合作中實現探究,從而為學生學習創設「溝通」與「合作」的學習平台。

毋庸諱言,語文課堂,需要自主學習,需要對話交流,需要合作探究,換言之,語文課堂要從專制走向民主,有封閉走向開放。但語文課堂是否就可以因民主而走向混亂,因開放而走向無序呢?語文課堂是否還需要管理調控呢?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現在的課堂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在對新教育理念的理解較為膚淺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語文課堂上出現了撒手不管的放羊現象和七嘴八舌圖熱鬧的繁榮假象。不少教師似乎認為放任自流就是民主,討論熱烈就是開放。事實真的如此嗎?語文教學不能大闔,當然也不能大開,而應該開闔有序,張弛有度。民主與開放是需要的,但管理與調控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過去的語文教學的弊端在於統得過緊,管得太死,現在的語文教學的極端在於放得太松,嘩眾取寵。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民主與集中並舉,調控與開放齊飛。

五、園丁與工程師

「辛勤耕耘的園丁」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教師角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工業時代的教師角色。這兩種角色各有其優勢,也各有其缺點。

先說這兩種角色的優勢。園丁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毫無保留的愛以及「一心甘為孺子牛」的教育理念;工程師角色則表明教育事業之崇高,塑造學生靈魂之偉大;園丁重視學生的成長歷程,工程師注重學生的心靈發展。

再說其缺點。首先無論是園丁還是工程師都將教育對象加以物化,須知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所以教育使應該關注教育對象,根據對象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而不應將教育對象簡單化、程序化。其次無論是園丁還是工程師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審美觀念、教育標准去塑造學生,而且教育標准具有唯一性。園丁手拿剪刀,看到旁逸斜出的枝葉往往不假思索一剪了之,殊不知,這一剪剪掉了學生的個性,剪掉了學生的靈氣,剪掉了學生的創造力;工程師則按照自己設計的藍圖,將教育對象通過「工業流水線」塑造成符合規格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沒有差別,沒有稜角,自然也就沒有個性。這種「一刀切、齊步走」的做法,只能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塑造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這種做法既不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又有害於人才的培養。須知,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其靈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喚醒」、「激發」和「升華」!其三,無論是園丁還是工程師所實施的教育都帶有人為的強制性。他們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學生只能跟著老師走,緊拉著老師的手,離開了教師的指揮,學生便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因此教育給予學生想像和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在想像中放飛心靈,在創造中挖掘潛能。其四,從教師自身來看,論是園丁論還是工程師論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教師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設計塑造學生;另一方面,表現出教師又缺乏必要的自主權,只是按照統一的規格,統一的標准進行操作,教師成為徹頭徹尾的技術主義者。在技術主義的教育實踐中,教師本身也淡漠了情感,沒有了思想,泯滅了個性。語文教育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不僅要腳踏堅實的大地,更要翱翔自由的天空;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訓練,更要有詩意的人文情懷。

因此教師的角色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作出調整,調整就意味著揚棄。開放的課堂不需要人為的強制,多彩的答案不需要唯一的標准,但語文教育需要教師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的兢兢業業,對學生的滿腔熱愛。園丁與工程師身上的這些閃光的亮點仍是我們必須繼承並應該發揚廣大的。

六、紅燭與春蠶

很久以來,「熊熊燃燒的紅燭」與「辛勤吐絲的春蠶」成為我國傳統文化賦予教師的一種理想人格,成為教師道德規范的結晶。人們常常是否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教育事業作為衡量教師是否優秀的標准。似乎夙興夜寐,宵衣旰食,嘔心瀝血就是理所當然,似乎不顧家庭,拋妻棄子,以校為家就是天經地義。但是,教師也是人,他們也應該有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當教師的教育角色所佔比例遠遠大於其他角色時,教師心理健康的天平就已經發生了傾斜,就不再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意義上的教師,而是一個被「紅炬」和「春蠶」異化了的教師。讓教師一心撲在教學,整天泡在學校里,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現實嗎?讓教師遠離時代風雲,隔絕世事變遷,去汗水澆灌育桃李,三尺講壇寫春秋,可能嗎?讓教師無暇奉養年邁之父母,無暇教育年幼之稚子,卸下養家戶口之重擔,而去孜孜不倦備教改輔,苦口婆心諄諄教導,可能嗎?

教師就應該成為春蠶,「春蠶到死絲方盡」嗎?教師就應該成為紅燭,「蠟矩成灰淚始干」嗎?教師就應該在奉獻給學生的同時而毀滅掉自身嗎?如果是這樣,那教師的人生不也太悲壯了嗎?如果自認為是蠟燭,一味燃燒,那蠟燭會越燒越短,終有燭滅身死的一天;如果自認為是春蠶,一味吐絲,那蠶絲會越燒越少,終有絲盡己亡的一天。所以教師不要做春蠶,而要做果樹,紮根大地,不斷地汲取營養,既能枝繁葉茂,又能根深蒂固;教師不要做紅燭,而要做「長明燈」,不斷「充電」, 不僅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

再者,紅燭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學生的一部分;春蠶的絲也是十分有限的,也只能喂飽學生的一部分。不僅如此,有時候,紅燭和春蠶的角色甚至還會限制學生的發展,因為紅燭的光太微不足道了,春蠶的絲也太無足掛齒了。因此教師沒有必要像蠟燭那樣犧牲得那麼悲壯,也沒有必要像春蠶那樣把人生搞得如此悲情。教育是全方位、立體化的,只有社會、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才能讓教育健康發展、良性循環。教師只是作為立體化教育網路的一個結點,所以根本就承擔不起社會與家庭施加的重擔,也沒有必要擔負起這樣的重任。老師自己也不要把自己看得有多崇高,有多偉大,似乎只要我成為無私奉獻的「紅燭」與「春蠶」,就能挽狂瀾於既倒,拯大廈於將傾,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其四,傳統的「紅燭論」與「春蠶論」一方面它體現了教師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種重要的師生關系,即生重於師。光是有方向的,光總是朝著一定的目標照;而作為教師的光只能跟著學生走,圍著學生轉,教師的自身發展沒有得到重視。「紅燭論」與「春蠶論」 是對「園丁論」與「工程師論」的一種反動與顛覆:原來的「教師中心論」現在讓位於「學生中心論」。這其實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教師是紅燭,就是要毫無保留地光照學生,教師是春蠶,就是要徹底堅決地嘔心瀝血。不錯,學生的主體地位被突出了,可教師的地位呢?按照現代教育理論,語文教育應該有兩個主體的,一是學生的學習主體,一是教師的教學主體。教師的教學主體得到體現了嗎?沒有,反倒是弱化了,甚至於可以說取消了,這樣的話,語文教育又怎能不「頭重腳輕根底淺」?

2. 新課改的困惑 我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施行新課改已經兩年了,但我還是很困惑,到底新課改新在了哪裡。

高中新課改「最要害」的變化是學生自主選課。也就是說,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有很大的「課程選擇權」,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為了有利於學生選課,教育部把高中課程分為8大學習領域:語言與文學(包括語文、外語);數學;人文與社會(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和地理的一部分);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的一部分);技術(包括通用技術、信息技術);藝術(包括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學生只要「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學分」,至於在一個領域內學哪門課,學生可以選擇,比如可以選語文而不選外語。 新課程還將同一學科的內容分為若干「模塊」,教科書也按模塊編寫,一般一個模塊36學時、2個學分。學生選思想政治,還可進一步選《經濟學常識》模塊,或選《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及其他模塊。用學分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其實也是為了與學生選課相適應。

3. 淺談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高中語文教學

1.強化高中語文教師的培訓工作,努力提高語文教師素質
新課程改革為我們的版高中語文教權學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這使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師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強化高中語文教師的培訓工作,努力提高語文教師的素質迫在眉睫。一些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思想僵化、教學程序化,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課改內涵,只有通過對教師進行日常的培訓才能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工作能力,使之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跟上時代的步伐,深刻理解新課改的內涵與意義,最終更好的實現新課改。
2.科學、合理的進行高中語文課堂的配置
課堂是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場所和平台,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好課堂時間才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新課程改革要求改進課堂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針對這種情況,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對教育內容進行合理配置,在完成教學大綱任務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在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之外還要培養其它能力,如口語交際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

4. 新課改下怎樣做高中語文教師

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3.中國文化中對教師的有關隱喻。
教師是什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起什麼作用,唐代的韓愈在他的《師說》中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今天,這個說法還能適應我們的新課改要求嗎?
①有關教師的作用,可分成正面和負面兩類:
正面:「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教師是路標」,「教師是擺渡人」,「教師是梯子」,「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是學生的拐杖」,「教師是樂隊指揮」,「教師是球隊教練」,「教師是導演」,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
負面:「教師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兩害是警察、醫生)」,「教師是條子(意即警察),是太平洋的警察」,「教師是法官,而且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教師是身心摧殘者」。
②有關教師的敬業獻身精神:「教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教師是春蠶」,「教師是孺子牛」,「教師是鋪路石」,「教師是太陽」。
③有關教師的知識和能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是水,不斷更新,長流不斷」,「教師是活的諸葛亮」。
④有關教師的經濟地位:「教師是酸酸(甘肅某縣俗諺,有兩重意思:一是「窮酸」;二是「擺臭架子酸」)」。
⑤有關師生關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是學生的朋友」。
我們以其中的「蠟燭」角色做一個分析:
「教師是蠟燭」這一隱喻使人感到既喜又憂。一方面,它體現了教師行業的無私奉獻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種重要的師生關系,即生重於師。光是有方向的,光總是朝著一定的目標照;而作為教師的光只能跟著學生走,圍著學生轉,教師的自身發展沒有得到重視。而事實上,教師作為蠟燭,不僅要照亮別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師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與學生「教學相長」;在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與學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教師在發展學生的同時也發展了自身,而教師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就發展了學生。
「蠟燭論」給教師的定位太高,幾乎將教師抽象為一種「聖人」。它反映了社會普遍對教師這個職業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師可以解決學生的一切問題,可以為其「傳道、授業、解惑」。而實際上,蠟燭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學生的一部分;有時甚至還會限制學生的發展,因為它的光太微弱了。因此教師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計得那麼高,不必一味順從社會的期望,將其作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蠟燭那樣犧牲得那麼悲壯,把自己全部燃盡了口教師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視自己的生活和發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興趣愛好。如果自認為是蠟燭,一味燃燒,蠟燭會越燒越短,終有熄滅的一天。教師不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斷充電。因此,有的老師認為,與其把教師比喻為蠟燭,不如比喻為長明燈,為學生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而不斷充電,於人於己都受益元窮。
感興趣的老師,可以看一看陳向明:《教師的作用是什麼 ——對教師隱喻的分析》(《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1),他的文章解說的更詳細。
二、新課程標標准提出的四個基本理念
聯合國教科文提出的現代教育六大目標——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學習,學會辦事,學會一技之長,可以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現代教育提出了要求。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這四個基本理念構成了完整的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謂「語文素養」,是指在語文知識、思想方面的水平和正確的情感態度。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兩點:第一,要面向全體學生。第二,要弄清語文素養的具體內容,即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豐富的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提升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三點:第一,要正確處理好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獨特體驗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認真讀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組織學生進行多向對話,闡釋自己獨特的體驗,在對話交流中,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提升自己的認識。通過文本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上來。第二,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過去,我們對語文課程的學習,過分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與學、考與評都框定於課本與教參的范疇,結果是教師教得死,學生也學得死。實踐證明,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在他們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該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不僅包括課堂上聽、說、讀、寫、演等活動,還包括課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第三,要正確把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漢語言文字的基本特點是以形表義,音、形、義結合,感情色彩強烈。因此,我們在語文教育中,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走出「先系統講解語文知識,再安排相應練習」的理性化教學設計的誤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程情感熏陶功能,使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使語文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基本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要將過去那種被動、封閉、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首先,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自主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是不完美的。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進程、學習夥伴和學習問題。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保護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使每一個學生做到樂學、會學。其次,現代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集體智慧的交融,是以承認個人的差異性,並將其視為學習資源為前提的。在個體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和合作的能力。第三,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探究性的活動。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如果只接受,缺乏探究,那麼,語文學習就談不上創新和發展。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的探究過程,是獲取知識、方法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的探究樂趣,比探究獲取的結果更為重要。由此看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在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可靠保障。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四點:第一,從課程目標上看,語文課程不僅僅局限於語文知識的學習,而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整體設計,使之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第二,從課程時空上看,要走出傳統語文課程「課本是世界」的誤區,確立「世界是課本」的新的語文課程時空觀。這個世界不僅包括實存的物理世界和虛擬的網路世界,而且還包括師生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三,從課程功能上看,語文課程要盡可能滿足培養語感; 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需求,根據社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 會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第四,從課程類型上看,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語文學科課程,還包括語文活動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
這些理念,貫穿著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我們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其內涵,並付,之於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才能正確把握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
現在,語文學科教育曾引進和還在繼續引進的有全國影響的重要理論和經驗大致如下:
【美】布魯納的「發現法」
【美】斯金納「程序教學法」
【美】羅傑斯的「不指導原則」
【瑞】皮亞傑的「活動教學法」
【德】根舍因的「範例教學法」
【蘇】贊可夫的「一般發展理論」、「高難度教學原則」
【蘇】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淪」
【蘇】沙塔洛夫的「綱要信號圖示法」
【保】羅扎洛夫.的「暗示教學法」
【蘇】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美】布盧姆的「掌握學習」和「反饋學習」
【美】奧蘇伯爾的「接受學習和意義學習理論」
【美】喬姆斯基的「生成語言學理論」
除上述名家理論以外,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之交,我國一些從國外學習歸來的學者還先後引進了人文主義、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西方教育思潮與理論,並傾力用以療救語文教學長期陷於瓶頸難以自拔的痼疾。
三、做好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變化
1.由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的書櫥,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要培養學生裝創新意識,並使之逐漸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師放下權威,師長的架子,以一個普通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使學生勇於挑戰課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實現生命的超越。
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的互動過程,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扭轉;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俗話說,怎樣的師父帶出怎樣的徒弟。古代先哲墨子從染絲者那裡受到啟發,得出「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的結論,並殷切告誡人們「染不可不慎」。這些話說的是一個道理:在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存在著染與被染的關系,施教者的思想水平和智能素養將給受教者以深刻的影響。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語文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包括兩個方面: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和教育學科基礎知識。
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語言學、文章學和文學的基礎知識。語文教師在語言學方面的素養,不是體現在能不能用教科書上的概念、定義、規則來解釋文章中那些被分割出來的、孤立的字詞和句段;而是體現在是不是掌握我們漢民族語文的基本特點和應用規律,能不能熟練地綜合運用這些已經掌握的知識去發現、分析、品評一些範文的精妙和一些病例的錯失,從而使學生不但學到語言的知識,而且領略到語言運用的「訣竅」,變得聰明起來。
語文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讀文章、寫文章。但在事實上,那種肢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用解剖屍體、拆卸機器的辦法把血肉豐滿、活躍著生命的優秀作品分解成一堆堆零碎知識的教法,至今還隨處可見。至於在文學方面,語文教師當然要具備中外文學發展史和文學理論方面的基礎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文學鑒賞的基本素養。
此外,語文教師是搞教學的,他還必須具備教育學、心理學和語文教學法方面的基本素養,懂得教學規律,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徵,具有遵照教學原則靈活地實施教學方案的本領。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一個語文教師在教育學科方面的素養,主要不在於掌握了多少理論知識,而在於能把教育理論化為隨機應變的教育技巧,也就是說善於察覺教學進程中發生的任何細微變化,並採取相應的、符合教學原則的新的行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並巧妙地、自然地把教學進程引向既定目標。
2.由「教書匠」轉向專家型、科研型、創新型教師。
未來教育需要「專家型、科研型、創新型」的教師,而不是「教書匠」。這就要求教師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書齋進而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的研究。語文教師要求承擔起語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課程鼓勵教師搞科研、搞創新,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新課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三級管理,教師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這樣教師不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設計者。這些都意味著課堂不僅是課程的實施場所,而且也是進行教育教學實驗的實驗室。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又是課程的研究者。
語文老師難當,它不僅是要語文老師喜愛語文、擅長語文(作文),還需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如果說前者表現為語文老師要「作家化」的話,那麼,後者則要求語文老師要「學者化」。在中學各門學科中,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它的知識內容涵蓋極大。因此要求語文老師應該對各種知識進行廣泛涉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除具有扎實的語文知識外,應當有一定的相關知識,事實是許多語文教師沒有關注美學、哲學、經濟、社會、自然等學科的常識。《莊子》上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知識之於教師的重要性。但說到底,語文教師要成為一個考試「專家」容易,而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雜家」實在困難。
所以,語文教師要多讀書。語文教師要培養自己對語文熾熱的興趣。如果一個教師終日以書為伴,這個書最好不是教參、教材和其他考試資料,而是一些所謂的「閑書」,即「三教九流」之類的,語文教師要具有為某種目的而廣泛閱讀並從中搜求各種有用資料的能力,也要具有翻查各種工具書自行索解疑難的能力,還要具有通過圈點批註對文章深入研讀進而吸取其精華、發現其錯失的能力,等等。
語文教師讀書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讀與語文課文直接有關的書。如著名作家的評傳、節選課文的原著、著名作品的賞析、名家名作的手稿、與背景有關的史書等等。第二層次,讀與語文教育有關的書。如語文教育學、語文心理學、語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書。如《中學語文教學通論》《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張志公文集》《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卷》,還有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科學院院士贊科夫的論著《和教師的談話》等。第三層次,讀與提高語文教師綜合素養有關的書。如哲學、美學、文學、思維科學、文藝理論、藝術等方面的書,這些書是高品位的書,細致地去讀它,有利於增強我們的文化底蘊,提高我們的理論素養。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專家型的教師也肯定不是一位好教師。如果你不是完全為了混飯吃的話,教師要有小人物做大事業的氣魄!
3.由固定的模式化教學向靈活多變的個性化教學轉變。
以往教學研究有一種傾向,就是喜歡總結教學模式,並試圖用一定的模式來架構和評價老師的教學,因此不太注意發現和總結教者的教學個性、慣用自己的意志規范教者的教學設計,致使教者放棄自身的特點、長處,刻意按照他人的「指導」去做。結果,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單一化、模式化和公式化。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向教學模式個性化發展,形成個性化教學。要做到個性化教學,首先,要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級學生心理、知識、能力等特點的基礎上,遵循教學規律,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其次,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和提高,用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贏得學生的喜愛。
也許是學者對「語」「文」兩字過於煩瑣闡解,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它只存在於教育領域,准確地說是存在於基礎教育領域的學科名稱。到了大學或其他專業研究領域,這詞就不復存在了,成了「中文」,成了「漢語」,就連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只一也是冠之以——漢語的。其他學科的研究均可以成「家」,或加「學」再成「家」。如:數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 歷史學家等,唯獨沒聽說什麼「語文家」或「語文學家」的。有的也僅僅是「語文教育家」、「漢語學家」、「文學家」而已。
所以有人說,語文老師是最容易當的老師,識幾個字,講幾篇有統一說法的課文,做幾張有標准答案的試卷。這話不假。但也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師不是容易當,最容易當,而是難當,最難當。因為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特個性的語文教師太難了。
因此,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更應該反省自己,可以寫教育日記,可以寫教學反思,可以寫教育敘事等等,不斷地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最終我們成為「四個一」教師:即要成為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一個不斷學習的教師,一個以身作則的教師,一個關注學生行為的教師。

5.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1.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目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4.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5.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對作品的影響評價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也可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也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6.關於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對必修課的內容有所拓展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輔導課,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所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准備,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權衡輕重,決定取捨。
3)選修課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造成凌亂隨意、漫無計劃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要防止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應當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 本系列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篇目,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
應重視作品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切實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過於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指導學生閱讀規范的應用文,明了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並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應用文寫作。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分析有關的語言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
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調查、分析、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尊重他人的勞動及成果,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
應注意運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給初學普通話的人正音、開設文章病院、舉辦語言的疑難雜症徵答活動等。 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

6. 高中語文新課改如何接軌新高考

第一題是實用類文本閱讀,有三個單選。接下來是文言文閱讀,三個單選和兩道翻專譯。然後是詩歌鑒賞,兩屬道題。然後是古詩文默寫一共是6分。接下來是閱讀題,二選一。後面還有三道單選(成語,病句,排序),歸納信息,最後是60分的作文。

7.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和目標是什麼

使每復一所學校成功,使每一位學生製成功。這是本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意味著我國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這意味著教育民主是本次課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
本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
(1)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重建高中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聯系起來,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2)增設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的課程領域或課程門類,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以為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提供理想的課程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的發展功能。
(3)建立學生自定學習計劃制度、學生選課指導制度、學分制管理制度,為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提供製度保障。
(4)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5)完善校本評價,優化外部評價,合理處理高中課程評價與大學入學考試的關系,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課程評價體系。
(6)賦予每一所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權,使課程改革建基於每一所學校的成功、每一個學生的成功。

8. 新課改下應怎樣學習高中語文

2月13日 19:23 多讀一些文學作品,培養語感。

別著急,語文可能需要有個潛移默化、融會貫通的過程。我當年幾乎是突然之間提高了語文成績。

9. 78走進新課改,高中語文怎麼學

一、必須全身心沉浸在語文這一美麗的世界中
語文的內涵涉及現實生活、紛繁社會、人生命運、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學科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其獨特的美。當我們步入語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個美麗的世界。我們學習語文,就是在不斷地鑒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和豐富美。我們說話、我們寫字、我們閱讀、我們作文,就是一個鑒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和豐富美的過程。語文,似乎是在教誨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輝燦爛的人生之路,而這種教誨卻是潛移默化的,是對人生的一種熏陶和感染,完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語文永遠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長,語文的路就有多長。人類的路有多長,語文的路就有多長。
二、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為廣泛學習語文的平台
新教材強調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語文能力,編排體例也變成了用人文話題來統領的一個個專題,希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不是簡單的只學習一些語文的知識。新教材中的課文,絕大多數是從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和偉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選出來的,這些課文里本身就含有許多語文知識點,學習、理解課文的過程,其實就是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點的過程。如果同學們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學習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那麼就真正成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三、必須持之以恆地做好積累工作,練好語文基本功
一個人的語文修養的高低,取決於其語文基本功是否扎實。同學們進入高中後,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學會說一口流利而較標準的普通話。平時在聽老師示範朗讀,聽電台的廣播以及看電視台的節目時,留心學習他人正確的發音及朗讀的技巧;早讀時大聲朗讀課文,並請老師、同學幫助自己糾正錯誤的發音。學習語文,既要重視書面語言,又要重視口頭語言。朗讀,可以鍛煉口頭語言,幫助你學好語文。朗讀不能簡單地看成是控制聲調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課文的詞句,邊讀邊思索,邊讀邊體會它的思想感情。朗讀得好,就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課文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寫一手端正而瀟灑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養成「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習慣。寫作的過程,其實是創造的過程,創造出新的語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觀點,甚至於新的表現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維方式。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方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