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學科建設

初中語文學科建設

發布時間:2021-03-16 03:56:46

1. 求初中語文教學新課程標准

http://www.lhzczx.com/Article/jiaoxueziyuan/jiaoan/yuwen/200608/99.html 應該是吧

2. 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幾點建議

有效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有成效的教學、有效率的教學,也就是教師在一定時間內的教學,使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和提升[1]。這種進步和提升不單單指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道德素質、品格特徵等多方面,不僅實現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有效性,同時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性。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都在積極探討實現有效教學的策略,一下是筆者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的幾點建議。
1、課堂上引進情境教學手段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受到教學計劃、教學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將課本上枯燥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只能被動的接受這種「填鴨式」的知識。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新課標的建立,要求教師改進原有的教學方法,不斷探索出自主、合作、創新的教學方式,以實現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情境教學是當前被大家推廣的創新教學方式,它的主要方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水平和經驗,為學生創設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情境中。在情景創設方面,建議為初一、初二的學生創設形象、直觀的情景,為初三的學生創設字數、合作、探索的情景[2]。同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學生感興趣的情景。例如,在學習寓言《獅子和蚊子》時,課前教師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並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見解將課文改編成有趣的話劇,安排好合適的表演者,在課堂上為大家表演出來,學生可以在原文中添加適當的場景、獨白、對話以及心理描寫,重點是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展現出來,其他同學在欣賞話劇的時候通過演員的表情、語言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及印象,觀察過後教師可與學生共同討論演員們的神情、語言、表情不到位的地方,指導學生分組討論教材和話劇,使學生在互相探討、交流中更好的學習了語文。
2、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有些教師為了節省時間以保證教學計劃的完成,在課堂上只是象徵性的提出一些問題,給學生短暫的思考時間,如果沒有人能回答出來,教師就會公布答案,根本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及探索過程,使學生逐漸養成惰性,總是依賴教師去解決問題。為了有效鍛煉學生的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大綱為學生設置一些探究式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學生通過查資料、翻閱工具書等途徑找出問題的答案,在經過獨立的思考、分析,總結出最精準的答案。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百草園有什麼樂趣?三味書屋是不是一點樂趣都沒有?作者更喜歡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等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課文並歸納總結出答案,學生就會有意識的去尋找課文中的答案,朗讀過後,讓學生有條理的說出自己找到的答案,教師與其他同學認真評價答案是否正確、完善,再給予補充,這些由學生自己解決的問題正是文章學習的重點,學生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探索之後會對文章印象深刻,相比由教師直接給出答案的效果好很多。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提出其他有意義的問題,如「魯迅的故鄉在哪?他除了寫這篇文章還有哪些名作?」,讓學生使用工具書並結合以前的學習總結出魯迅先生的個人簡介。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從學會知識變成會學知識,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學習,鑒於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改的具體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水平制定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從有限的書本知識上獲得無限的收獲,不僅有效的提高了語文水平,更能從學習與文中鍛煉了自身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教師在課前為學生設置一些假設性提問,如「假設文章里的小孩,你會說真話么?」或者「假如你是皇帝,你會怎麼面對小孩說的話」等,學習之後教師要學生寫一篇學習該文章的心得,與學生共同展開討論、交流,鼓勵大家積極、踴躍的發表自己的想法,使學生不僅局限在課文里,同樣可以闡述一下自己對這個故事的看法,學生在答題中盡情發揮自己的思維,由文章中的皇帝聯想到現實中也有很多人習慣自欺欺人或是忌憚世俗的眼光而不敢講真話,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積極散發了學生的智慧,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讓他們在自由的學習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以及認識到語文知識的豐富多彩。
結束語 實現初中語文的有效教學,不僅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與教師之間形成充分的互動和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積極主動的學習語文,不斷提升語文水平的同時培養了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3. 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幾點建議

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這幾年,多媒體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悄然興起。多媒體教學由於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於一體,有很強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計算機多媒體能為教學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通過動手、動口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在重點、難點的地方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高年級學生自尊心較強,怕萬一說錯會被同學笑話,為了消除學生這種心理障礙,我就利用課余時間與他們進行個別談話,樹立起他們的信心。在語文教學各個環節我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多次鍛煉的機會。經過幾次活動,學生的膽子大了,表情自然了,思維清晰了。另外,我還特別注重弱勢群體,給他們多點關愛,多點表揚,激發了他們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水平。
三、「語」「文」結合,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語文傳統教學中,「語」(口語)「文」(書面語、作文)脫節,大大不利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與發展,因為任何語言的學習,如果不把口語訓練與書面語相結合,都將是事倍而功半,反之,則事半功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多引導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語」「文」結合,讓學生能感受到語文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非常有用,從而產生求知需要,激發學習興趣。
四、利用幽默,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育的主渠道,要讓學生樂於上好每一節課,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靈活多樣地講述新課,可以引起學生的懸念,從而激發學生急於了解答案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心理學告訴我們:幽默恰是有效的誘發這種學習動因的重要的因素。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教學效果便會相應的增強。 如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兩輛馬車飛快的向小女孩駛來,嚇的她把鞋都跑丟了,可是馬車並沒有停下來,我寫了這樣一句:「那輛馬車像趕著去死一樣,向小女孩沖來」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躍然紙上。學生鬨堂大笑,在大笑之餘,聯想到當時的情景,增加了對坐車人的冷酷無情的痛恨和對小女孩的同情。也使他們更深刻的了解到當時社會的黑暗,從而更加熱愛新生活。在這,我用略帶誇張的語言來講課,使學生聽得非常入神,如身臨其境。

4.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中學語文)談談你是怎樣參與課程建設, 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的

課程建設包括六方面的內容:1、教師隊伍建設;2、教學內容建設;3、教學方法建設;4、教材建設;5、實驗建設;6、評價機制建設。
我就這六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實踐體驗:
1、教學隊伍建設,要求學校要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我在去年考上了沈陽師范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同時,我潛心鑽研教育教學理論,《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呂叔湘論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思維論》、《語文教學原則新論》等語文教學專著成了我業余時間的常看書。我還注重與同事之間的合作,我們常常在一起探討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
2、在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方面,我除了完成課本的教學任務,還篩選了部分校本教材和課外篇章,精心編寫習題,通過這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3、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追求教學方法運用過程中的教學民主性 ,重視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
4、在實驗建設方面,我和同事設計了幾個研究課題,學生自願參加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並在規定的時間里上交研究報告。
5、在評價機制上,我把傳統的評價方式加以完善,採取多種評價方式,消除差生概念,隨時發現和激勵學生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創造,享受成功的快樂過程。

5. 怎樣改進初中語文教學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准中就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的一個問題,過重的政治色彩和復雜的知識體系使得語文教學索然無味;而能將語言能力的培養溶入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情感氛圍中,語文教學不失為一塊沃土。
一、轉換角色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都是知識的傳授者,而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要求了,因為新課標的要求不僅僅是要求教師給學生「授業、解惑」,更需要讓學生們學會學習,讓學生喜愛學習,積極主動學習,倡導民主、開放,強調開啟智慧、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因此,在新課改下,教師要學會轉換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參與者和引導者轉換。在新課改全新的要求下,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開啟學生的智慧之窗。筆者在教學中,就像學生的學習夥伴一樣,在他們的學習道路上只是一個引路人,不直接告訴他們最終的答案,但是會教他們如何去尋找答案,幫助他們尋求最佳途徑尋找目標。同時也幫助他們制定一個適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讓他們有目標、有計劃的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採用激勵教學法
在教學中採用激勵法教學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為激勵,可以帶給學生成就感,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的學習積極性,加大學習動力。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特別是對於成長的學生來說,他們更希望能夠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如果學生在教師的贊揚下學習,那學生對學習會越來越有興趣,積極性會越來越高,學習效率也會明顯提高;但是如果學生在教師的批評和斥責中學習的話,會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更甚者還有厭惡的情緒。新課改下,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尊重學生,欣賞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課上,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或回答應給以大力的鼓勵,肯定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大膽想像和猜測,如果學生的思維有偏差,教師也不要持否定態度,而是要進行巧妙的轉化,或者進行婉轉的改正,但是首先都應該肯定學生的思考能力,只有這樣,才不會磨滅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會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增加學生有勇於思考問題,敢於發表自己觀點的勇氣。課下,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人愛好和特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之餘讓自己擁有一技之長,增強學生的自信。
三、倡導平等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一個過程而已。過去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不注重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而把教師僅僅看成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知識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自己的角色從「權威教學」到「共同探討」的轉變,把自己當成是學生學習的助手、引路人,與學生共建一種平等、互教互學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進入平等的對話氛圍,享有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是「對話式」教學的前提條件。在對話的過程中,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問題學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時學生的理解相互之間對立的,有時甚至是教師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此時教師就應放棄「權威」的表決權,避免終止對話的結束。及時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讓真知在分析辯論中展現。比如我在教學《平民總統孫中山》時,讓同學們對孫中山的精神進行點評賞析,本意讓同學們了解孫中山的以天下為公、甘於淡泊的精神,從而將這種精神貫穿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沒想一位同學卻說:「老師,我認為孫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時宜。」當時大家都一楞,我並沒有當場否定他的發言,而是讓他繼續,他說:「老師,比如他的甘於淡泊的精神,在今天來看,用在生活上還是適合的,但用在學習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一味地甘於淡泊,我想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我聽完,帶頭為他精彩而富有時代精神的發言鼓掌,並讓其他學生即興發言展開對話,同時因勢利導地指出對文學作品中人物進行點評賞析時,要一分為二,用辯證的觀點。這種對話,不僅體現了對課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使學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圍中共同成長。
四、培養學生閱讀
怎樣培養學生閱讀?有經驗的有先見之明的語文教師總結了許多好的方法,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其一,一定要讓學生讀書。教師少講點,少佔用學生的時間,讓學生多讀書,因為書中有不少的地方只能靠讀,靠聯想和想像才能體味出來。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是這個道理。其二,指導中學生如何去讀書。關鍵是特別關注作品「怎麼說」的言語形式,用「心」去讀;特別是一定要千方百計擠出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文學名著,和偉大作家去交朋友,努力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並在日後的閱讀中不斷豐富它、擴大它。其三,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讀書看報的習慣:假期讀、茶餘飯後讀;學會默讀、朗讀、速讀、精讀、略讀、瀏覽、檢索、摘錄、製作卡片、寫讀書筆記等讀書方法。讀文學的、科普的、天文的、歷史的、地理的。教師要有眼光和魄力,向學生推薦貼近學生生活的精美短文和經典作品,指導學生走進經典、走進大師。教學生學會讀書,給語文教學注入「活水」。其四,要經常開設讀書講座,如「名人與讀書」、「如何寫讀書筆記」、「怎樣讀書收獲大」等各項活動。根據學生實際,詢問書中的重點章節,提出問題,測查學生讀書心得體會。
總之,在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也實現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6. 初中語文教學理念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採用填鴨式的方法,初中語文課堂表現出學生負擔重,學習效率低的現象。人類所處的環境對於他發揮各項潛能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想像力的發揮和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課堂上,教師要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把老師當作朋友,當作合作夥伴,能夠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感受和建議,盡量給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敢說敢想,敢於說出心裡話,敢於在大眾面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二、從細節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模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傳統的「題海戰術」也許可以取得一時的效果,但卻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注重教學的細節,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將名人趣事引入到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通過將身邊熟知的親身經歷引入到課堂,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從生活中去發掘語文知識點,向學生展示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明白身邊處處都離不開語文,提高學生了解語文探索語文的積極性,更願意主動學習語文,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擁有一定的語文能力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集中表現,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語文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注重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涉及面很廣泛的課程,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的積累,語感、語文思維、學習方法、寫作和閱讀理解能力等等。教師要提倡和引導學生更多的利用課外時間,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鼓勵學生每天堅持閱讀,從讀中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讀中達到思想教育的目標,從所閱讀的材料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寬視野,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普通話對文章進行反復朗讀,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不丟字,不加字,不唱讀。定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口語的練習,先進行自由討論,討論之後,組與組之間派出代表相互評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普通話水平。

另外,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學生在堅持閱讀的同時,教師還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練筆,鼓勵學生用隨筆記錄生活和學習中的一點一滴,讓學生通過文字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內心的想法,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於寫作而言,如何觀察,如何積累,如何組織語言和詞彙,如何進行分析和總結等等,也需要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於要求跳高運動員老是去跳一樣,成績恐怕難以提高。

四、開展各項課外活動,鞏固學生的興趣

濃厚的興趣,能彌補智能的不足;持久的興趣,能促成發明和創造。由於初中學生年齡段的特殊性,對任何事物的興趣具有不穩定性,對於學習的興趣更是具有不穩定性,因此,教師要通過開展課外活動來鞏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演講比賽、人人參與人人說交流活動等等,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比賽或者交流活動中展現自我,在別人的贊美中感受到一種學有所成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促使學生興趣的鞏固。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們不斷創新,從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對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改革,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要敢於改變初中語文教學的傳統理念,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敢於在大眾面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從細節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開展各項演講比賽等課外活動,鞏固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對於語文課程的多樣化需求。

7. 王本華《中學語文教材建設60年》

是一篇論文。
60年中學語文教材建設的回顧與反思

王本華[①]

摘要:新中國的語文教材建設走過了年的光輝之路。教材改革歷程啟示我們:教學改革應有一定的時間性,既不能半途而廢,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或停滯不前;應該「堅定不移」地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更應該「堅定不移」地按照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教學改革不要在名詞術語上兜圈子,應該踏踏實實地研究一些具體問題,研究實際教學中存在的盲點;要認真總結經驗,吸收改革成果,任何時候都不要矯枉過正;要認真研究語文教學的內容;建設多套有特色的、有獨特價值和功能的教材;要建設出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代表國家主流意識的高水準的語文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一、語文教材建設的60年之路

在中國,「語文」教學起步最早,兼有「語文教材」功能的《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類的啟蒙讀物或經史著作也古已有之。上個世紀初的民國早期,隨著國語運動的興起,白話越來越深入生活,也漸次進入學校教育的視閾。1929年頒布的中小學「暫行課程標准」,第一次明確了白話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至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寫教材時,時任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聖陶先生一錘定音,將以前的「國語」「國文」統而稱為「語文」,開啟了語文教育的嶄新時代。這個新生的時代,自發端至2010年,新中國的教材建設恰恰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

綜合考察這6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國定製」和「審定製」兩個不同的時期。「國定製」是指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決定教科書編寫、出版、使用的制度。這一制度推行的時期以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成立並編寫全國通用的第一套中學語文教材為標志,到199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教材混亂時期除外)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在全國開始試驗時結束,即所謂「一綱一本」的時代。這個時期,人教社作為全國唯一一家編寫、出版基礎教育各學科教材的出版單位,先後編寫、出版了8套全國通用的中學語文教材。「審定製」是指由各出版單位組織人員編寫、出版教材,經國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審查、批准,然後由學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選用的教科書制度。該制度推行的時期以1990年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為發端,一直實行到現在。此間人教社並全國其他出版單位先後編寫了兩套、多種供學校選用的中學語文教材,體現出「一綱多本」、百花齊放的特色。以下對1949年以來的各套中學語文教材做簡單介紹,以期勾勒出中學語文教材建設60年的基本面貌。

第一套:「語文」的名稱第一次出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迅速替代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的舊教材,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以解放區教材為基礎,改編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套語文教材,時間是1949年至1951年。隨著人教社成立,語文室再以這套教材為基礎改編為中學語文教材,於1951年至1956年在全國中學使用。這套教材將以往的「國語」「國文」統稱為「語文」,首次提出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內容,並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明確納入語文學科。

第二套:中途夭折的漢語、語文分科教材

以1951年3月胡喬木在全國中等教育會議上的講話為標志,中學語文界開始漢語、文學分科教學的討論、研究、准備和啟動工作,人教社中語室亦根據工作需要分為漢語、文學兩個編輯室,並從1954年3月起策劃並擬定漢語、文學的教學大綱,同時開始編寫教材。漢語課本用於初級中學,教學內容包括語音、詞彙、語法、修辭、文字、標點符號等6項,語法部分即是以張志公先生主持制訂的「暫擬系統」為基礎編寫的,呂叔湘先生參與了教材的審校工作;文學課本包括初級中學課本和高級中學課本,初中文學課本以單篇的文學作品為基本內容,高中文學課本中國文學部分則以文學史為線索按專題進行編排,由張畢來、王微等先生主持,葉聖陶、吳伯簫等先生參與了審校工作。受當時政治因素的影響,1958年3月,國務院第二辦公室召開座談會,決定將「文學、漢語合並為語文」,漢語、文學試驗突然中斷。

第三套:有「大躍進」烙印的中學語文教材

由於分科試驗突然中斷,在沒有教學大綱的情況下,人教社編寫供1958年秋季使用的中學語文課本。受各條戰線「大躍進」的影響,當時,語文被認為是「反映社會現實,進行階級斗爭、生產斗爭的有力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用總路線精神教育學生」「興無滅資」。因此,這一時期的教材突出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把語文課當成了思想教育的工具,在教材建設史上留下了沉痛的一頁。

第四套:強調「文道統一」

1961年至1963年,新編十年制中學語文教材。1959年6月起,上海《文匯報》開辟專欄開展「關於語文教學目的任務的討論」,語文教學的「文道之爭」拉開序幕。1960年10月,人教社啟動十年制語文教材的編寫。這套教材在強調「文道統一」這一大前提下,編輯意圖明確,教學要求層次分明,應該說對前一套教材有了很多的發展。

第五套: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是基本工具」的指導思想

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新編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從1961年起,人教社開始制訂《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調研、討論,1963年5月由教育部頒布並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這一大綱總結了1958年教材編寫的經驗和教訓,吸收了1959年「文道之爭」的積極成果,確立了「語文是基本工具」這一基礎理念,強調「在語文教學中『道』和『文』不可分割」,對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有明確而較為科學的表述,應該說是一個具有撥亂反正性質的大綱。以這一大綱為基礎編制的教材,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順序為主線,重視語文基本訓練,強調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選文也更多文質兼美,題材廣泛,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是基本工具」的指導思想。

第六套:「文化大革命」之後的第一套統編中學語文教材

「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教社被撤銷,編輯人員下放,全國沒有統一的大綱統一的教材,造成了教學質量的大倒退。1978年3月,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這個大綱繼承了1963年大綱的基本精神並有所發展,如強調語文是基礎工具,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讀寫訓練是辯證統一的」,將教學目標定位於培養能力等,對改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混亂狀況,正本清源,統一教學思想等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時新編的十年制中學語文教材也基本沿用了1963年教材的編排體例,以讀寫訓練為核心,按照表達方式分年級編排,循序漸進。教材對各年級的教學要求也進行了細化,形成從識字寫字、口頭表達、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教學體系,其中讀寫訓練體系的構建在當時是一個較大的突破。

第七、八套:改編和修訂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

1982年起,中學開始試行六年學制,人教社在修訂1980年版十年制教材的基礎上,新增高中三年級兩冊教材,編寫出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

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人教社本著「降低難度、減輕負擔、明確要求」的原則,修訂十二年制中學語文課本。這套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明確教學要求,減少語文的隨意性;提高課文質量,增強時代氣息;改進編排體系,形成訓練序列;調整語文練習,突出語言訓練。1989年,根據國家教委《關於在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國情教育的意見》,人教社為初中和高中各編寫了6冊補充教材,以適應當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國情教育的需要。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七套、第八套教材時期,響應198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辦好重點中小學」號召,人教社啟動重點中學分科型語文實驗教材的編寫。初中編為《閱讀》《寫作》,1982年開始試驗;1986年修訂為《閱讀》《作文·漢語》,使用至1989年。高中編為《文言讀本》《文學讀本》《文化讀本》《寫作與說話》等系列教材,1985年開始試驗;至1994年,修訂為高中語文實驗課本,一直沿用至今。

第九套:重視能力訓練,強調語文的實用性和實踐性

1986年,國家教委成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標志著「一綱多本」的審定製時代的開始。真正意義上等選用多樣化教材,則啟自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初、高中都編寫了若干套。這里只簡單介紹人教版教材。

1993年至2004年,九年義務教育教材。這套教材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編寫,1990年開始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驗,1993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突出的特點是:強調聯系生活,扎實、活潑、有序地進行語文基本訓練;建設由生活主題到表達方式再到語文應用及文學養成的三階段訓練體系;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將大綱規定的48個能力點合理、有序地穿插安排到各個單元訓練中,保證能力培養目標的落實;重視基本訓練,尊重閱讀規律,將課後練習分為「理解·分析」「揣摩·運用」「積累·聯想」三個層次;簡化漢語知識,增強語言學習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2000年至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1997年起在江西、山西、天津進行試驗,2000年在全國推廣使用)。這套教材採用閱讀教材與寫作、口語交際教材分編合訂的形式。閱讀教材不再是以比較復雜的記敘、說明、議論作為主線,而是將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不分文體,重點培養理解、分析現代文章的能力,兼顧文學作品和文言文的閱讀;第二階段重點培養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兼顧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第三階段,重點培養研讀、評價實用文體和論文的能力,兼顧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設計,與九義教材銜接,也更多地重視能力訓練,強調語文的實用性和實踐性,並把文學能力的養成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寫作和口語交際教材中的寫作部分,既照顧到學生的寫作心理,又按照表達方式分階段進行訓練,同時也考慮到寫作過程的不同方面,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全面的寫作訓練體系。

第十套:更加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和綜合素養的培養

2001年至今,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七至九年級)。這套教材2001年開始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驗,以後逐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至今仍為試驗教材。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自2004年起逐步在全國推廣試驗。受語文課程標準的制約和新世紀語文教育大環境的影響,這兩種教材更多強調語文的人文性,更重視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更突出尊重學生主體精神,更多展示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語文教材呈現出較新的面貌。同其他學科一樣,高中語文教材設計為必修和選修兩大課程模式,必修編寫5個模塊,選修編寫了5大系列15個模塊。

二、反思60年的語文教材改革歷程

上述10套教材,代表了中學語文教學60年的發展歷程,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第一,教學改革應有一定的時間性,既不能半途而廢,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或停滯不前。1956年的漢語和文學分科教學、1963年至「文化大革命」前的試驗教材,都有不少科學的、合理的內核,可惜主要是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流產。而自2001起開始的世紀之交的課程改革,到現在已經將近10年,卻仍然處於試驗階段,未能及時總結試驗取得的成果和得到的教訓,這對推進整個國家的教育改革是不利的。

第二,教學改革不能總是翻烙餅。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語文教學改革亦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文化大革命」,語文教學經歷了「語文知識――思想教育――語文知識和能力――政治掛帥」幾次反復,使得語文教學瀕臨崩潰,語文能力的培養接近於零。「文化大革命」後,語文教學呈現逐漸發展、漸趨科學的態勢,直至新一輪課改高揚起「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大旗。雖然改革之初受「人文性」這一新理念的影響,語文界有些矯枉過正,出現了強化人文性、弱化甚至淡化工具性的傾向,但在教學改革中很快得到了矯正,語文教學漸漸走上正確發展的軌道。經過這60年的發展,我們至少得到這樣的共識:應該「堅定不移」地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更應該「堅定不移」地按照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進行語文教學改革。

第三,教學改革不要在名詞術語上兜圈子,應該踏踏實實地研究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年來語文界有過幾次大的論爭,如關於語文目的性質的討論(「文道之爭」)、關於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討論、關於語文教學科學化的討論、關於文學教育的討論、關於淡化語法教學的討論、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討論等。討論是必要的,但很多時候變成了對某些術語、某些理念本身的探討,而不是研究如何將其轉化為教學實際。比如關於語文的性質,從工具、基本工具、基礎工具說,到思想、政治思想、人文性等,你說我說大家說,既便思想統一了,但究竟怎樣落實,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盲點,而這些盲點恰恰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

第四,要認真總結經驗,吸收改革成果。近60年來,語文教學改革雖然走過不少彎路,但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除了極左時期受意識形態影響較大外,教材在每一階段都呈現出自己的特點,這是不容置疑的。像1963年的教材,由於「文道之爭」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發展的春天,教材中較多地呈現出語文教學固有的規律,而非政治宣傳、標語口號的匯集。1978年各條戰線撥亂反正,語文教材也更多地繼承了1963年教材的傳統並有所發展。此後,我們開始重視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強調發展學生的智力、加強訓練、主張語文教學要科學化及現代化,直到現在強調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尊重個性發展等,像這些,應該說都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我們需要避免的是,任何時候都不要矯枉過正,為了某一理念而將過去的某些稍為過頭而不失真諦的作法一棍子打死,而應該在修正、改進、改革的基礎上不斷提高。

第五,要認真研究語文教學的內容。如果說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大家都會認可;但要讓大家說怎樣讓學生養成這四種能力,也就是培養這四種能力有哪些途徑、方式,很可能會莫衷一是。以閱讀為例,在教材中,比如同一篇課文,可能有時放在這一冊,有時放在那一冊,有時以這一訓練內容為主,有時以教會那一種知識或技能為主,並不是很一致;在具體教學中,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可能更會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恐怕就是我們現在一直在說的語文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縱向考察不同時代的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標准),基本上都有課程內容一項,大致包括選文、知識、作文教學、能力訓練等,且不管相應的內容要求是否均具有科學性、有效性,但總能讓教者、學者可以把握;再橫向考察不同學科的課程標准,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均有「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實施建議」四部分,就是與語文學科關系最近的英語亦然,唯有語文(包括九義階段和高中階段)僅有除「內容標准」以外的其他三部分。由於大家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認識還不那麼清晰或者還沒有統一的看法,便武斷地去掉教學內容的闡述,這顯然對於學科建設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第六,要開發出真正意義上的多樣化的教材。新中國成立後,很長時間內中小學實行高度集中的國家課程教材政策,統一大綱,統一教材。1986年,國家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教材要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多樣化」的方針,隨後成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開啟「一綱多本」、教材「審定製」的時代。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改革和世紀初的第八次課程改革,從目前現狀看,我們的教材品種不可謂不多,但多數教材缺乏特色和個性,既沒有自己的風格,也沒有特別的針對性,模仿、照搬、拼湊的痕跡較多,因此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教材多樣化。所謂教材多樣化,並不僅僅是指品種多,更重要的是指建設多套有特色的、有獨特價值和功能的教材,比如有特定的適用對象,不同的學習素材,在框架結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知識內容的選擇和闡述以及活動形式等方面有獨到之處,等等。

第七,要建設出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代表國家主流意識的高水準的語文教材。「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語文教學以表達不同思想、不同內涵,具有不同人文意蘊的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為載體,不可避免地帶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意識、文化傾向、審美情趣、思維方法等等,對學生的個體精神、思想、心理等有著較大的影響。這樣一種意識形態很強的學科,在深化語文教學基本能力培養的同時,應該更多地反映國家的主流意識,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示多元文化及現當代文明,以更多地承擔起培養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品格、進行審美教育等使命。那麼,怎麼才能建設出這樣的語文教材?有幾個關系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並深入實踐:一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二是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關系,三是經典性與時代性的關系,四是傳統精神與多元文化的關系,五是技能訓練與整體把握的關系,六是整體感悟與具體分析的關系,七是單向理解與多角度探究的關系,八是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九是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關系,等等。我相信,經過一代代語文人的不懈努力,語文教學的這些關系會愈益明朗,高水準語文教材建設也會邁出新的步伐。

[①] 收稿日期:2010-04-09
作者簡介:王本華(1965-),女,北京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教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8. 如何改變初中語文教學理念

所以我們既要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培育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2、學習方式變革和創新教育四個最基本的理念,而全新的教法又必須建立在全新的課程理念之上、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培養目標就充分具體地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構成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掌握知識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提高他們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使中小學培養目標發生了深刻變化,這是一個誤區。創新教育是新課程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發現中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要我們在培養模式上高度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學會成為你自己)放在首位的。學習方式變革的理念是新課程的一大特色、探究。長期以來,能力則受用終身),它整合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要根據新課程所提出的「雙基」概念(現在的「雙基」不單純是知識和技能: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學生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又不能削弱基礎知識,成為各學科的所共享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表現為知識掌握是能力發展的基礎,引導學生在質疑,一方面表現為能力的培養又直接影響知識掌握的深度、實踐、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許多新要素、教學方法、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三種途徑,以發揮學生的智慧潛能為根本。 4、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性環節,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因為創新是民族的靈魂以人為本:包括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創造力的基礎、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廣啟發式教學,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們就以為是發明創造;知識容易過時。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十分密切,是學生發展的基本素養)實施教學:就是指在教育教學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廣度與速度、科技、寫作能力,沒有全新的教材就不會有全新的教法,就是將「學會認知」(其餘為學會做事。 1、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但知識與能力並非同一個概念。教學實踐證明。在知識經濟時代。 語文新課程提出的基本理念,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知識的增長與能力的提高並非同步。變革學習方式包括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力本位,旺盛的求知慾、價值取向到課程內容、多樣化地、和諧社會的需要,一提及創新、創新教育,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創新力匱乏的民族意味著缺乏最根本的競爭力。 3,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知識本位教育觀傾向於知識與灌輸。語文新課程體現了以下四個基本理念,知識的接受與能力的發展也非一個層面、考試評價等方面進行的全面改革;而能力本位理念則傾向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力本位是相對於知識本位而言的,發展思維,能力是久遠的、學生共同生活、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反映、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強化民主性原則、以人為本,它需要長期的教育與培養;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學習方式變革,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語文新課程改革決不是教科書的修修補補,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三個發展」 是在傳統的「全體」和「全面」的基礎上增加了「個性發展」的人文內涵、課程功能、學習方式、變接愛學習為探究學習、調查,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 5、口語交際能力,所產生的意義也不同(知識是即時的: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閱讀能力,而是從培養目標、技術革新或申請專利、積極的探索精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實踐證明。教育的價值取向從「以社會為本」發展為「以人為本」是近年來全球經濟、富有個性化的學生。基礎教育階段是創新教育的最佳時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三個發展」(即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基本技能的教學。倡導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是新課程的一個嶄新理念、能力本位

9.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構建高效課堂

《新課程標准》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的提出順應了現代社會知識爆炸的要求,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需要,是競爭與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個體實現可持續的自我發展的需要。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因此,在語文教育中,積極地踐行這些學習方式,對學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實現高效語文課堂教學,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讓學生唱主角,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過程,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因此,教師應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課堂「活」起來。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去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
二、實現高效語文課堂教學,要創造一種使學生能真正處在學「語文」、用「語文」的情境中,促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
我們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
三、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充分採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化資源配置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需要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或者說需要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無疑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產生了優化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成為高效學習者。同時,資源查閱不受時間限制,給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備課條件而製作電子教案。如果教師利用幻燈片、課件等,就能夠讓文本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止的內容動態化,枯燥的內容形象生動化,從而讓學生印象深刻、興趣濃厚、慾望強烈,這樣就把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激活了。

四、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師要有科學的教法
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但並沒有否認傳統的啟發式、講授式教學等,只是以往的教學方式太單一,不能滿足不同特點、不同學生發展的要求。任何教學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壞方法,它的功效發揮取決於多種因素的和諧,所以要克服形式主義。教師的教學方式在新課程教學中是否適用,一要看是否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三要看是否與教學內容的性質相符,四要看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五要看教學技術手段的使用是否得當。所以,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揚長避短地將各種教學方式有機融合。
五、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學生要有高效的學法
從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學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到,語文課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學生的自學。我們可以發現並總結出學習語文的一般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這些方法是:
1.重在學生自己對語言、對生活的感受。2.重在學生平時的有心積累、檢查復習時的總結提高。3.要關心生活、體驗生活,關心社會、關心世事。4.培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5.做到新舊聯系,溫故知新。6.要學會自主學習。
六、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教法和學法要有機統一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方法。一般來說,教法和學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里體現著教法,二者共處於教學過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學法又是兩個不同的教學主體,所以它們彼此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可相互代替。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它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素養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和學生學法是有機統一的,這一點是現代教學方法區別於傳統方法的最大特點之一,我們的有效課堂均需寓學法於教法之中。
總之,語文教學任重道遠,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既要從重視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全體語文教師的不斷努力、不斷創新。唯其如此,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才會更快更好地走上優質、高效之路。教師的「善教」和學生的「會學」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只有做到教法與學法和諧統一,才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學科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