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課程實施與

高中語文課程實施與

發布時間:2021-03-16 13:14:05

1.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1.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目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4.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5.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對作品的影響評價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也可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也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6.關於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對必修課的內容有所拓展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輔導課,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所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准備,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權衡輕重,決定取捨。
3)選修課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造成凌亂隨意、漫無計劃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要防止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應當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 本系列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篇目,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
應重視作品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切實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過於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指導學生閱讀規范的應用文,明了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並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應用文寫作。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分析有關的語言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
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調查、分析、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尊重他人的勞動及成果,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
應注意運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給初學普通話的人正音、開設文章病院、舉辦語言的疑難雜症徵答活動等。 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

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發展和個性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研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其目標。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四)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並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五)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與鑒賞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表達與交流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還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六)關於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程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的輔導課,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昕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聽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鍛煉自己,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決定取捨。
3.選修課程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汁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凌亂隨意、漫無計劃,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不能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如此等等。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 關於五類選修課的教學
詩歌與散文
本系列課程,應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精選重點,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對有興趣嘗試詩歌散文創作的學生應給予鼓勵。
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一味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
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小說與戲劇
本系列課程的一些基本教學要求,與「詩歌和散文」大致相同,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或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豐富對作品的理解;組織小說、劇本閱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交流閱讀欣賞的心得。此外,可結合觀摩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影視作品,幫助對小說的感悟和理解;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通過觀摩戲劇演出,嘗試戲劇表演,加深對戲劇作品的體驗。
新聞與傳記
重在指導學生閱讀典範性新聞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內容和社會影響,有的還可以了解其采寫過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場、觀點,學習其敬業精神和捕捉重大新聞的能力。新聞與傳記的寫作應以學校社區生活和熟悉的人物為對象,從寫新聞評述、綜述或傳記性小故事開始,逐步提高。在寫作中引導學生運用調查、訪問、討論、查找資料等多種方式獲取素材,提高根據表達需要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言文字應用
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閱讀規范的應用文,了解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結合閱讀和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寫作和口頭交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
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初步的方法,認識、分析有關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學習表達的創新,思考語言文字應用與發展中的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調查、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
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注意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
文化論著研讀
應指導學生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
閱讀文化論著,重在領會精神,抓住重點,對其中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進行討論,不必面面俱到。對著作中的疑難問題,應引導學生自行鑽研、互相探討,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講解。
應積極開發和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考察文化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口頭、文字、圖表、圖片等多種形式展示考察成果。引導專題探究,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結果應該切合實際,不要盲目拔高目標。
二、評價建議
(一) 評價的基本原則
1.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相銜接,致力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評價要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全面考察。
2.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基準,面向全體學生。
課程目標是評價的基準,語文課程評價要根據總目標和分類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在保證達成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和不同學習需要。評價要有利於鼓勵學生對課程的自主選擇,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採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
3.評價要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
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和發展等多種功能,正確的評價能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過程,准確地判斷學生的學業水平與發展需求。評價的各種功能都不能忽視,但首先應充分發揮其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不應片面地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語文課程評價重在激發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熱情;並有利於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過程,促進自身的發展。
4.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是當前評價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語文課程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5.評價應注意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聯系與區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類型,它們的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共同構成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語文課程評價既要注意兩者的相互銜接,更要注意它們的不同特點。必修課的評價應立足於「共同基礎」,而選修課的評價在注重基礎的同時,更多地著眼於差異性和多樣性。選修課的評價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劃一的傳統評價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評價方式來促進目標的達成。要注意各類選修課本身的特點和要求,因課制宜地制訂評價方案,密切聯系社會實踐活動和語文的實際運用,使評價更富實效。
6.評價應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採用不同的方式。
課程評價有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勢和局限,都有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學生發展的不同側面有不同特點和表現形式,對評價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書面的語文考試較適合於評價認知水平,觀察活動較適合於評價學生的興趣特長,成長記錄能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實踐能力等。再如,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過程、重體驗的特點,所以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簡單地以活動結果作為主要依據,而應將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統一起來,以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現,如態度、創意、責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參與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為評價的重點。要努力探尋適合於不同目的的評價手段和方法,提高評價效率。
(二)必修課程的評價
1.閱讀與鑒賞的評價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煉文本的思想觀點、發現觀點材料之間的邏輯聯系,並作出初步的評價。對言之有據的獨特見解,應予以鼓勵。
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准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實用文體的語言風格、格式等特徵,學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評價,是閱讀與鑒賞評價的重點。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特別是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不同文體作品的閱讀鑒賞能力,以及藉助有關資料評介作品的能力。
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2.表達與交流的評價
對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寫作態度和寫作水平。論述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撐觀點。實用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學生能否根據此類文本中常用文體的特點和要求,完成常見實用文的寫作。
口語交際的評價,應考察學生參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態度,能否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 選修課程的評價
1.詩歌與散文
學生的閱讀積累是評價的基礎,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以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作為評價的重點,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聯想,能否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情的共鳴,能否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是否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等。可通過寫讀書報告、讀書札記、評論鑒賞文章、舉行朗誦表演等具體成果考察學生的詩歌散文鑒賞水平。
在詩歌散文評論和創作方面,既要考察學生的參與態度,也要評價其成果的水平。
2.小說與戲劇
評價的基本要求和「詩歌與散文」大致相同。評價中還應關注學生對作品的人物、情節、場景等的感受。
3.新聞與傳記
重在評價學生是否關心國內外大事,是否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並能准確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評價學生能否運用多種形式寫作簡短的新聞並關注其效果反饋,能否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良好文風;傳記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內容的真實,文字的生動,以及是否給人以有益的啟示。
4.語言文字應用
注意考察學生是否能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能力和方法,進行廣泛閱讀和交流討論,具有積極的運用意識和負責的態度;能否讀懂語文學科以外與自己學識相當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運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實可信,並有針對性;語言表達是否嚴密而有條理,並講究語言藝術和實際效果。關於應用文的寫作,重在評價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文風,掌握基本的格式要求。
注意考察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歸納、梳理語言文字的規則,能否發現語言文字表達中的錯誤並予以糾正;是否能對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對語言文字應用的創新和規范化有較好的理解和認識,考察學生對語言文字現象的敏銳性和探究興趣,考察其能否運用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方法分析、探究語言文字問題。
5.文化論著研讀
考察學生是否認真研讀經典原著,對論著內容的理解和觀點的把握是否正確,能否藉助注釋、工具書、參考資料自主學習。注意評價他們提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深度,還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對學生閱讀經典著作所寫的讀書心得或小論文,以及文化專題探究方面的成果,進行展示、比較,做出總體評價,也應兼顧學生在參加研討會、報告會、講座、調查考察等活動中的表現。評價中應對學生的探究意識、參與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結果進行綜合考慮。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一)教科書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的要求,全面達到高中語文教育的各項目標。
(二)教科書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科書要適應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符合語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於指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五)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範性,富於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
(六)教科書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專題,有助於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七)教科書應有開放性,在合理安排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和選擇的空間,也要給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餘地,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八)教科書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九)必修課教科書,可以將課程內容綜合設計成五個模塊;也可以按「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分編,供學校在教學中自行組合成五個模塊。
(十) 選修課教科書,可以根據五個系列的課程目標,在每個系列中設計若干選修模塊進行編寫。學校也可以選用現成的圖書作教科書。
四、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一)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
(二)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三)各地區、各學校的課程資源是有差別的,各學校應該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資源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
(四)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五)學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逐步推動語文課程新資源生成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校之間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參與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建設,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標准提倡課堂應煥發生命活力,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體驗學習語文的感悟,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習,也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全班互助學習的作用,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為適應社會、走向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讓高中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以自主學習為主體,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分析、閱讀、寫作、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信心。可見,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課堂煥發生命力的源泉。
1.創設良好的氛圍,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造思維的產生有賴於他的心理自由,建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能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第斯家惠說:「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鼓勵、喚醒、激勵。」課堂上給予學生多一些鼓勵的眼光,多一些真誠的贊許,多一些會心的微笑,多一些心靈的溝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創造的熱情,使學生思維愈加活躍,想像愈加豐富。尤其是對文化課教學比較「頭疼」(喜歡動手而不喜歡學習理論)的高中學生來說,建立和諧民主的課堂,便是為他們營造了創造思維的快樂天地,激起他們自主學習的慾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魯迅的《燈下漫筆》時,一上課便對學生說:「今天咱們來講故事。」學生們一聽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振奮。教師接著說:「誰給大家講講關於奴隸的故事。」學生們紛紛舉手講出了許多關於奴隸的故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中國到外國,關於奴隸的故事的確不少,在學生的講述中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中國社會的時代,有的說就是歷史書上的朝代,也有的說就是有奴隸和無奴隸的時代,也還有的說就是舊時代和新時代……課堂交流、探討的氣氛異常高漲。此時,教師說:「魯迅先生對中國的時代也做過明確的劃分,大家想不想聽聽?」這便把學生的求知慾吸引到這篇課文上來,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積極的心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新知的主動學習中。
2.合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啟迪學生參與的動機,又要根據高中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專業實際去提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創造學生自主發展的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凡是學生通過自學就弄明白的知識,就大膽的不教,學生了解不透、領會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師給予指點和引導。
二、以合作學習為手段,共同提高學習效果
《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學生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同時,學生又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因此,有計劃地組織他們集體合作學習,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們互相彌補、借鑒,相互啟發帶動,會產生「1+1>2」的效果。
1.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全員參與到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課堂上,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確立一般是由前後桌四人或同桌二人組成,在小組學習中,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教師給予整理後明確分工給各小組,這樣學生既可以自主獨立學習思考,又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學習;提倡學生下座位自由討論,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不追求統一標准答案。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可以教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有針對性地參與到部分小組學習中去,給予指導。
2.教師引導各小組匯報交流,讓學生達成共識。小組間交流是小組學習完成之後進行的,先由一個組首先發表意見,其餘小組加以補充,在此期間,對有爭議的地方,全班再進行答疑。教師針對答疑的情況,擇要精講釋疑,並注重基礎和關鍵點,同時注意語言、情感藝術的巧妙運用,藉此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通過互學、小組合作、全班合作、共同參與等形式,逐步養成互助互愛、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並從中感受到融洽的、親如兄弟姐妹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獲得認識與情感的全面發展。
三、以探究學習為主線,培養學生創新品質
探究學習強調以學生自行探究為主,教師從旁點撥,起到引路的作用,它在課堂中不是讓學生圍著教師的提問轉,而是教師努力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問題,適宜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飽嘗獲取知識的快樂。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誘發創造思維。「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教學中堅持給學生充足時間質疑問難,通過質疑問難把學生帶到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啟發其探求知識的慾望,誘發其創造性思維。
如教學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通過「記」和「紀」的質疑,提出魯迅先生是不是寫了一個錯字,讓學生陷入困惑,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不會寫錯字!」又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就怎麼不會寫錯字?」學生七嘴八舌議論起來,教師抓住契機,激發他們求知、探索的慾望。提問:「你能有辦法證明魯迅先生不會寫錯字嗎?」「你能有辦法證明魯迅先生是寫了錯字嗎?」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分組研究,共同探究出:這是一篇白話文;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漢字還沒有規范等等……通過質疑、解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了白話文的一些相關知識,有利於更好地學好這篇文章,而且培養和發展了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問題、勇於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2.引導學生多方位探究,學會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思考問題,主動探索並嘗試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方向進行求異思維,只有這樣訓練,學生才能不再是被動消極的「聽客」,而成為主動求知的「主人」,學生的應變素質、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
3.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獨特的見解,正是創新思維的反映。」學生通過積極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領域,在知識的組合創新中提高思維質量,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懷疑,敢於沖破教師和教材的既定結論,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當然,由於學生年齡、閱歷和知識的廣度、深度的局限,難免會出現幼稚和偏差。對此,教師要正確對待,應允許學生出現偏誤,切莫粗暴的對待他們,挫傷他們尋根求源的積極性。荒唐和越規往往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的表現。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全國推行素質教育、創新教學為主旋律的今天,高中語文教學更應結合專業實際,讓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語文,教師要由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觀,轉變為通過傳授知識來指導學法的教學觀,教給學生學法,使學生乘「想學」「能學」之舟順利到達 「會學」的彼岸,並使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創新。把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自己放在首位,善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去學習語文。

4.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理念

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

(一)課程性質

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能力;同時,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祖國語文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准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堅持加強語文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應有的功能。

2.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

隨著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語文課程更加強調以核心素養為本。要進一步改革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外顯功能,更要重視課程的隱性價值,還要關注語文課程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新的內涵變化;通過改革,讓學生多經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漸實施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質、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語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語文教育也是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語言文字的運用體現時代的發展狀況和人的文化修養,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與傳播。

3.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應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以及身邊的各種資源和機會,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積累言語經驗,把握語文運用的規律,學會語文運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並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促進方法、習慣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

語文課程還應當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培養創新人才發揮重要作用。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

4.注重時代性,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確保全體學生都獲得必備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語文學習的已有基礎、發展需求和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語文實踐中開闊視野,在更寬廣的選擇空間發展各自的語文特長和個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和富有彈性的實施機制。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提高教師水平,發展教師特長,引導教師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有選擇地、創造性地實施課程;把握信息時代新特點,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建設開發、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使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與提升能適應社會進步新形勢的需要。

5. 高中語文如何實施任務驅動模塊教學

一、強調引領,設定核心任務
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必須是核心任務清晰、內容循序漸進、目版標有效落實的權課堂。核心任務也就是模塊主題,構成模塊的靈魂。教學大綱對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位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
二、注重分層,細化學習目標
高中語文模塊化教學是在核心任務的統領下,根據各個模塊的特點,將其細化為小的學習目標,或以問題的形式設計,或以情境的形式突出,或以閱讀的形式貫穿。
三、突出探究,豐富小組合作
在任務驅動模塊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自主完成簡單任務,而相對復雜的任務則需要在小組學習中,以合作探究的形式突破。為此,教師應突出對任務的課前設計、構思、論證,注重對課堂的引領、督促、指導。
四、有效反饋,優化模塊教學
高中語文任務驅動模塊教學本質上是一種目標教學。然而,針對模塊任務的情境創設價值何在,其具體模塊的目標完成的效果如何,需要有相應的反饋手段,以檢驗模塊教學的成效。具體到語文學習上,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與積累,還有能力與方法的檢驗。

6.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和目標是什麼

使每復一所學校成功,使每一位學生製成功。這是本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意味著我國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這意味著教育民主是本次課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
本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
(1)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重建高中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聯系起來,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2)增設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的課程領域或課程門類,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以為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提供理想的課程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的發展功能。
(3)建立學生自定學習計劃制度、學生選課指導制度、學分制管理制度,為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提供製度保障。
(4)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5)完善校本評價,優化外部評價,合理處理高中課程評價與大學入學考試的關系,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課程評價體系。
(6)賦予每一所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權,使課程改革建基於每一所學校的成功、每一個學生的成功。

7. 高中語文必修與選修新課程中的必修與選修課程應如何科學合理地協調實施,

著眼於高考的話。考什麼學什麼;著眼於提高語文素養的話,必修是方法、是思路,選修是量的積累,是積淀。也就是說,必修解決語文學習方法的問題,修選解決將來發展方向和語文積累、文化積淀的問題。
可以採用交叉使用和對應使用兩種模式,前者是學一個單元或兩個單元必修,讀一兩個單元選修。後者是找到必修在選修的對應處,同時進行。

8. 高中語文考試大綱和語文課程標準的區別

語文新課程資源網·高中專區——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粵教版、魯教版的資源倉庫
語文新課標無論是從目標要求還是結構體例上,都開辟了新視野:
(一)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與現行高中語文大綱的主要差別如下:
1、課程理念方面: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吸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繼續堅持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提出:更強調課程的時代性;堅持「共同基礎」,重視「差異」,強調課程的「選擇性」;突出高中語文課程的三個重點。
2、課程結構方面: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前言——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實施建議——關於教材編寫和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教學建議,評價建議。
3、課程實施方面: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課程目標、內容、要求、進度和實施方式比較封閉單一,學生發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建設「必修+選修」的課程體系,實行學分制。實施機制靈活,具有開放性,有利於學生興趣、需求和智能的多樣化發展。
(二)
從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文本來看,課程標准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課程標準是確定一定學段的課程水平及課程結構的綱領性文件;第二,它描述的是學生學習所包括的主要領域及大多數學生在每一學習領域能達到的學習目標;第三,它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第四,它為學校課程規劃、實施與評價提供了一種參照;第五,它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
原有語文教學大綱,不足以完整地體現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變化。語文課程標准規定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語文學科性質、應到達的標准以及內容框架。語文學科性質、地位作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各學段安排構成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另外,對教材編寫、教學要求、教學建議、教學評價等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和要求。但不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或數量等具體內容。這是課程標准與直接指導教學工作的現行教學大綱的本質區別。
語文課程標准與現行教學大綱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前言部分。課程標准對語文學科性質、價值與功能作了定性描述,簡述了語文課程領域改革的基本理念,並對語文課程標准設計的思路作了詳細說明,便於教材編寫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整體把握課程。語文課程標准用盡可能清晰的行為動詞,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描述,具體劃分為多種性質的目標。
語文教學大綱的重點是對語文教學工作作出規定,主要表現的是基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若干教學建議,使教師更加關注知識點,關注學習效果,容易忽視語文學習過程與方法,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與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准最顯著的變化是課程目標發生了根本轉變。課程標准不僅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提出目標要求,這必將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適應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三)
語文課程標准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重視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培養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的人生設計和選擇。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課程實施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