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需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課標對本年段的要求
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艱難的環節。在備、教、改、導、考、析等教學環節下功夫,加大力度,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和學科競賽輔導。在教學方法上,對不同課題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分層次,分類別訓練,在預習、課堂活動、課後練習、檢測中,圍繞趣學、樂學、學會、會學創設學生全身心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總之,在深知教學是一門藝術的原則下,奉行的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冊課文共有六個單元,全冊包括「導讀」「課文」「讀寫例話」「積累運用」(讀讀背背、閱讀、口語交際、習作、實踐活動)等內容,書後還附有6篇供選讀的課文。本冊要求學會80個字,每課要求學會的字,排在方格里。
1、知識方面
(1)藉助漢語拼音識字,會寫80個,了解在語言環境中的字義,並能正確書寫。
(2)背誦指定的課文和自己喜歡的文段。
(3)背誦20篇以上的優秀詩文,課外閱讀不少於15萬字(完成課文配套課外閱讀30篇)。
(4)學習瀏覽,能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根據需要搜集相關的信息,並按一定的標准分類。
(5)學慣用鋼筆和毛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並有一定的速
(6)學寫簡單的記事作文、想像作文、簡單的讀書筆記、關於自己的事。
(7)在閱讀中學習一些讀寫方法:展開聯想和想像進行表達的方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繼續學慣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
(8)學習修改自己的習作。
2、技能方面
(1)會使用字典、詞典進行識字,有一定獨立識字的能力。
(2)能用鋼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並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並體會漢字的優美。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慣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並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6)在閱讀中能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
(7)會讀詩歌,初步掌握閱讀方法,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
(8)樂於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9)能寫簡單的記事作文、想像作文、讀後感等習作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修改自己的習作,書寫規范、整潔。
(10)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通過了解自我、閱讀報刊、書籍及采訪等途徑,小結自己的小學生活和成長足跡,能夠寫簡單學會活動總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讓他們受到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家鄉的教育,受到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思想教育;增強環保意識,陶冶愛美的情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熱愛科學、敢於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在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
4、學習習慣方面
(1)養成良好的預習、復習、認真完成作業和根據需要搜集、積累信息的習慣。
(2)養成先想清楚再寫和寫後認真修改的習慣。
(3)養成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大膽質疑的習慣。
(4)養成課外閱讀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5萬字。讀後寫讀書筆記。
(5)養成如實表達的良好文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寫簡單的記事作文、想像作文、簡單的讀書筆記、關於自己的事。在閱讀中學習一些讀寫方法:展開聯想和想像進行表達的方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繼續學慣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在閱讀中能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
2.難點:學慣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並能抓住文章的大意。會讀詩歌,初步掌握閱讀方法,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通過了解自我、閱讀報刊、書籍及采訪等途徑,小結自己的小學生活和成長足跡,能夠寫簡單學會活動總結。
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全面了解學生還可能存在哪些語文學習的問題
(1)語文學習的興趣開始減弱,上語文課、課外閱讀和進行語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2)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書面語言問題較多;
(3)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欠缺,膽小,很少當眾發言。
2、教師的教學要不斷地進行反思與總結
學生的上述情況哪些是教師教學問題?哪些是學生個人問題?
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是根據課程標准或者教參設定學習目標?
關注本地區畢業測評的動向,需要適當補充哪些教學內容?
經過最後一學期的語文學習,我打算幫助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達到什麼程度?
初中的語文教學有什麼特點?應該如何過渡?
3、要注意做好小學到初中語文教學的過渡與銜接
A.中小學教學「斷層」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一般比較短,知識點也不多,教師要求學生側重於識記和淺層的理解;而中學語文教材課文比較長,內容比較深,知識點也增多了,不僅每單元有訓練要點,每課也各有難點和重點,知識點除有大量需要記憶以外,更側重分析和理解、概括與抽象。學生面對教材的不同要求,難免會出現不適應的狀況。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編寫了小學教材沒有初中教材,初中學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觀上造成了小學中教材的銜接問題。
(2)教學的因素
小學教師一般講課速度較慢,課堂容量較小,教師對要掌握的知識常常是反復講、反復練,盡量保證每個學生在每個知識點上都能過關;到了中學,由於教材容量大,課時緊,教師講課速度一般比較快,許多知識只能點到即止,不會針對每個學生都作細致的輔導,這就要求學生有自覺性,學會自主學習。不少學生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無法很快適應,學起來自然感到吃力。
B.課標理念和學習目標的銜接。
我們的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究竟要達到什麼標准,具體要求是什麼?中小學語文各階段的教學重點又是什麼?小學語文如何為初中語文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些問題恐怕是銜接研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為我們提供了依據。
課程標准以「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8年級」四個學段,「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寫話、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構成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目標體系,有效克服了小學和初中割裂的弊病,使二者成為一體,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從課程標准「5~6年級」和「7~9年級」兩個學段的「閱讀」部分來看,小學高年級教師如何通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把握,更好地做好向初中的過渡?
(1)閱讀方式的銜接
朗讀的重點在朗讀的內容由課文延伸到各種讀物;默讀的重點在逐步提高默讀的速度;略讀和瀏覽的重點在於由初步學會,到熟練運用這兩種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學會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閱讀能力訓練點的銜接
重點在由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到理清思路、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由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由初步領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到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對於不同的文體,重點在於閱讀范圍的擴展,由敘事性作品及說明性文章,擴展到閱讀文學作品、科技作品、簡單的議論文和淺易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更注重培養學生自我閱讀的主體意識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更關注閱讀實踐對學生的人文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及習慣的銜接
倡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並通過廣泛的閱讀積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科學的思維和健全的品格。
以上只是對「閱讀」教學銜接要點的對比和分析,對於另外幾個方面來說,細致地研讀課標,找出小學向中學教學目標的銜接要點同樣重要。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師在認真分析課標要求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做到「瞻前顧後」,除了達成第三學段的目標之外,還應該適當為達成第四學段的目標作準備,不僅搞好本學段過關,同時為向更高學段過渡做好銜接。
C.重視研讀初中語文教材。
建議小學高年級的教師在細致研讀本學段教材的同時,不妨也讀一讀初中的教材,切實把握初中與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聯系與區別,這樣才能找准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點,處理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
D.注重教學方法的銜接。
不論是課標理念的貫通,還是教材內容的相承,真正的銜接最後還是要落實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前面說過,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差異是導致中小學語文教學脫節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教學方法的銜接,就應該注意把握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不同學段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在教學方法上向中學過渡。
葉聖陶曾經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的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處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不少學生由於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進入初中後,面對繁多的科目,繁重的課程,學習便力不從心。
教師從進入高年級開始,應該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如,課前怎樣搜集資料,怎樣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怎樣做好知識的梳理與歸納,怎樣把已學過的方法進行遷移運用等。只有逐步掌握了這些方法,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
在習慣方面,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包括:課前主動搜集資料、課後自覺復習;課堂上積極思考、勤記筆記;閱讀時勤查工具書;邊讀邊勾畫批註,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讀書看報;隨時積累有用的知識;書寫工整、規范,行款格式正確;主動訂正錯誤;勤於動筆、習於修改、樂於交流。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階段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那麼升中學後就能更快地適應任務繁重而節奏快速的學習。
E.拾遺補缺,加強小學階段的復習,鞏固基礎知識
識字學詞始終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而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則要求掌握有一定體系的語文知識,強調知識的系統性。不少學生進入初中以後,暴露出基礎不扎實的問題,如,拼音不準確、筆順錯誤、錯別字多、病句不斷等。究其原因,並非是低年級時基礎知識沒掌握好,而是到了小學高年級,教材中這方面的訓練少了,教師也往往忽視了相關內容的指導和訓練,致使學生出現「回生」現象。對此,高年級語文教師在達成本學段教學目標的同時,要努力為學生夯實基礎,拾遺補缺,拼音、筆畫、筆順規則、查字典等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可偏廢,要常抓不懈,不斷強化。在嚴格訓練、講求效益的基礎上,讓學生高質量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把具有扎實基礎的學生送入中學。
F.做好學生升入初中的心理准備,幫助學生消除升入中學後學習語文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全面了解學生還可能存在哪些語文學習的問題
(1)語文學習的興趣開始減弱,上語文課、課外閱讀和進行語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2)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書面語言問題較多;
(3)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欠缺,膽小,很少當眾發言。
2、教師的教學要不斷地進行反思與總結
學生的上述情況哪些是教師教學問題?哪些是學生個人問題?
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是根據課程標准或者教參設定學習目標?
關注本地區畢業測評的動向,需要適當補充哪些教學內容?
經過最後一學期的語文學習,我打算幫助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達到什麼程度?
初中的語文教學有什麼特點?應該如何過渡?
3、要注意做好小學到初中語文教學的過渡與銜接
A.中小學教學「斷層」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一般比較短,知識點也不多,教師要求學生側重於識記和淺層的理解;而中學語文教材課文比較長,內容比較深,知識點也增多了,不僅每單元有訓練要點,每課也各有難點和重點,知識點除有大量需要記憶以外,更側重分析和理解、概括與抽象。學生面對教材的不同要求,難免會出現不適應的狀況。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編寫了小學教材沒有初中教材,初中學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觀上造成了小學中教材的銜接問題。
(2)教學的因素
小學教師一般講課速度較慢,課堂容量較小,教師對要掌握的知識常常是反復講、反復練,盡量保證每個學生在每個知識點上都能過關;到了中學,由於教材容量大,課時緊,教師講課速度一般比較快,許多知識只能點到即止,不會針對每個學生都作細致的輔導,這就要求學生有自覺性,學會自主學習。不少學生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無法很快適應,學起來自然感到吃力。
B.課標理念和學習目標的銜接。
我們的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究竟要達到什麼標准,具體要求是什麼?中小學語文各階段的教學重點又是什麼?小學語文如何為初中語文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些問題恐怕是銜接研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為我們提供了依據。
課程標准以「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8年級」四個學段,「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寫話、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構成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目標體系,有效克服了小學和初中割裂的弊病,使二者成為一體,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從課程標准「5~6年級」和「7~9年級」兩個學段的「閱讀」部分來看,小學高年級教師如何通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把握,更好地做好向初中的過渡?
(1)閱讀方式的銜接
朗讀的重點在朗讀的內容由課文延伸到各種讀物;默讀的重點在逐步提高默讀的速度;略讀和瀏覽的重點在於由初步學會,到熟練運用這兩種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學會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閱讀能力訓練點的銜接
重點在由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到理清思路、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由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由初步領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到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對於不同的文體,重點在於閱讀范圍的擴展,由敘事性作品及說明性文章,擴展到閱讀文學作品、科技作品、簡單的議論文和淺易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更注重培養學生自我閱讀的主體意識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更關注閱讀實踐對學生的人文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及習慣的銜接
倡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並通過廣泛的閱讀積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科學的思維和健全的品格。
以上只是對「閱讀」教學銜接要點的對比和分析,對於另外幾個方面來說,細致地研讀課標,找出小學向中學教學目標的銜接要點同樣重要。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師在認真分析課標要求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做到「瞻前顧後」,除了達成第三學段的目標之外,還應該適當為達成第四學段的目標作準備,不僅搞好本學段過關,同時為向更高學段過渡做好銜接。
C.重視研讀初中語文教材。
建議小學高年級的教師在細致研讀本學段教材的同時,不妨也讀一讀初中的教材,切實把握初中與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聯系與區別,這樣才能找准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點,處理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
D.注重教學方法的銜接。
不論是課標理念的貫通,還是教材內容的相承,真正的銜接最後還是要落實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前面說過,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差異是導致中小學語文教學脫節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教學方法的銜接,就應該注意把握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不同學段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在教學方法上向中學過渡。
葉聖陶曾經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的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處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不少學生由於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進入初中後,面對繁多的科目,繁重的課程,學習便力不從心。
教師從進入高年級開始,應該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如,課前怎樣搜集資料,怎樣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怎樣做好知識的梳理與歸納,怎樣把已學過的方法進行遷移運用等。只有逐步掌握了這些方法,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
在習慣方面,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包括:課前主動搜集資料、課後自覺復習;課堂上積極思考、勤記筆記;閱讀時勤查工具書;邊讀邊勾畫批註,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讀書看報;隨時積累有用的知識;書寫工整、規范,行款格式正確;主動訂正錯誤;勤於動筆、習於修改、樂於交流。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階段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那麼升中學後就能更快地適應任務繁重而節奏快速的學習。
E.拾遺補缺,加強小學階段的復習,鞏固基礎知識
識字學詞始終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而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則要求掌握有一定體系的語文知識,強調知識的系統性。不少學生進入初中以後,暴露出基礎不扎實的問題,如,拼音不準確、筆順錯誤、錯別字多、病句不斷等。究其原因,並非是低年級時基礎知識沒掌握好,而是到了小學高年級,教材中這方面的訓練少了,教師也往往忽視了相關內容的指導和訓練,致使學生出現「回生」現象。對此,高年級語文教師在達成本學段教學目標的同時,要努力為學生夯實基礎,拾遺補缺,拼音、筆畫、筆順規則、查字典等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可偏廢,要常抓不懈,不斷強化。在嚴格訓練、講求效益的基礎上,讓學生高質量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把具有扎實基礎的學生送入中學。
F.做好學生升入初中的心理准備,幫助學生消除升入中學後學習語文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全面了解學生還可能存在哪些語文學習的問題
(1)語文學習的興趣開始減弱,上語文課、課外閱讀和進行語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2)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書面語言問題較多;
(3)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欠缺,膽小,很少當眾發言。
2、教師的教學要不斷地進行反思與總結
學生的上述情況哪些是教師教學問題?哪些是學生個人問題?
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是根據課程標准或者教參設定學習目標?
關注本地區畢業測評的動向,需要適當補充哪些教學內容?
經過最後一學期的語文學習,我打算幫助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達到什麼程度?
初中的語文教學有什麼特點?應該如何過渡?
3、要注意做好小學到初中語文教學的過渡與銜接
A.中小學教學「斷層」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一般比較短,知識點也不多,教師要求學生側重於識記和淺層的理解;而中學語文教材課文比較長,內容比較深,知識點也增多了,不僅每單元有訓練要點,每課也各有難點和重點,知識點除有大量需要記憶以外,更側重分析和理解、概括與抽象。學生面對教材的不同要求,難免會出現不適應的狀況。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編寫了小學教材沒有初中教材,初中學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觀上造成了小學中教材的銜接問題。
(2)教學的因素
小學教師一般講課速度較慢,課堂容量較小,教師對要掌握的知識常常是反復講、反復練,盡量保證每個學生在每個知識點上都能過關;到了中學,由於教材容量大,課時緊,教師講課速度一般比較快,許多知識只能點到即止,不會針對每個學生都作細致的輔導,這就要求學生有自覺性,學會自主學習。不少學生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無法很快適應,學起來自然感到吃力。
B.課標理念和學習目標的銜接。
我們的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究竟要達到什麼標准,具體要求是什麼?中小學語文各階段的教學重點又是什麼?小學語文如何為初中語文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些問題恐怕是銜接研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為我們提供了依據。
課程標准以「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8年級」四個學段,「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寫話、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構成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目標體系,有效克服了小學和初中割裂的弊病,使二者成為一體,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從課程標准「5~6年級」和「7~9年級」兩個學段的「閱讀」部分來看,小學高年級教師如何通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把握,更好地做好向初中的過渡?
(1)閱讀方式的銜接
朗讀的重點在朗讀的內容由課文延伸到各種讀物;默讀的重點在逐步提高默讀的速度;略讀和瀏覽的重點在於由初步學會,到熟練運用這兩種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學會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閱讀能力訓練點的銜接
重點在由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到理清思路、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由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由初步領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到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對於不同的文體,重點在於閱讀范圍的擴展,由敘事性作品及說明性文章,擴展到閱讀文學作品、科技作品、簡單的議論文和淺易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更注重培養學生自我閱讀的主體意識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更關注閱讀實踐對學生的人文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及習慣的銜接
倡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並通過廣泛的閱讀積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科學的思維和健全的品格。
以上只是對「閱讀」教學銜接要點的對比和分析,對於另外幾個方面來說,細致地研讀課標,找出小學向中學教學目標的銜接要點同樣重要。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師在認真分析課標要求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做到「瞻前顧後」,除了達成第三學段的目標之外,還應該適當為達成第四學段的目標作準備,不僅搞好本學段過關,同時為向更高學段過渡做好銜接。
C.重視研讀初中語文教材。
建議小學高年級的教師在細致研讀本學段教材的同時,不妨也讀一讀初中的教材,切實把握初中與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聯系與區別,這樣才能找准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點,處理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
D.注重教學方法的銜接。
不論是課標理念的貫通,還是教材內容的相承,真正的銜接最後還是要落實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前面說過,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差異是導致中小學語文教學脫節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教學方法的銜接,就應該注意把握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不同學段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在教學方法上向中學過渡。
葉聖陶曾經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的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處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不少學生由於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進入初中後,面對繁多的科目,繁重的課程,學習便力不從心。
教師從進入高年級開始,應該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如,課前怎樣搜集資料,怎樣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怎樣做好知識的梳理與歸納,怎樣把已學過的方法進行遷移運用等。只有逐步掌握了這些方法,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
在習慣方面,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包括:課前主動搜集資料、課後自覺復習;課堂上積極思考、勤記筆記;閱讀時勤查工具書;邊讀邊勾畫批註,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讀書看報;隨時積累有用的知識;書寫工整、規范,行款格式正確;主動訂正錯誤;勤於動筆、習於修改、樂於交流。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階段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那麼升中學後就能更快地適應任務繁重而節奏快速的學習。
E.拾遺補缺,加強小學階段的復習,鞏固基礎知識
識字學詞始終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而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則要求掌握有一定體系的語文知識,強調知識的系統性。不少學生進入初中以後,暴露出基礎不扎實的問題,如,拼音不準確、筆順錯誤、錯別字多、病句不斷等。究其原因,並非是低年級時基礎知識沒掌握好,而是到了小學高年級,教材中這方面的訓練少了,教師也往往忽視了相關內容的指導和訓練,致使學生出現「回生」現象。對此,高年級語文教師在達成本學段教學目標的同時,要努力為學生夯實基礎,拾遺補缺,拼音、筆畫、筆順規則、查字典等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可偏廢,要常抓不懈,不斷強化。在嚴格訓練、講求效益的基礎上,讓學生高質量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把具有扎實基礎的學生送入中學。
F.做好學生升入初中的心理准備,幫助學生消除升入中學後學習語文的不適應感。
⑵ 六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全部課文,只要課文,不要教案,不要ppt,也不要朗誦,很急啊,哪位高人幫幫忙
鄉下老家屋旁。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已長成幾丈高的一片樹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苗的是一個個子很高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
樹苗種下以後,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種樹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越來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有時隔那麼久才給樹澆水。
但是,懶人怎麼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人怎麼可能做事那麼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應該什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麼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苗該不會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裡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話,使我非常感動。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一般高,是那麼優雅自在,顯示出勃勃生機。
種樹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鄉下老家屋前,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zū)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房後山上的林場有許多這種樹,但那是高達幾丈的成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苗的是一個高大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yāng)一樣,不同的是,這是旱地,不是水田。
樹苗種下以後,他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並沒有規律,澆水也沒有規律,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我住在鄉下時,每天都在桃花心木苗林的小路上散步。種樹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越來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就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我起先以為他太懶,隔那麼久才為樹苗澆水。但懶的人怎麼會知道有幾棵樹苗枯萎了呢?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的人怎麼可能行事那麼從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是什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苗應該不會這么容易就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像種菜或種稻子,幾個星期幾個月就可以收獲。種樹是百年的基業。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jí)取水分,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能在不確定中去尋找水源,拚命紮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的人又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量的水,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習性,根就會浮生在地表,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僥(jiǎo)倖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種樹人說的話,使我深受啟發。想到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比較經得起生命的考驗。
我聽了種樹的人關於種樹的談話之後,每天走過桃花心木苗圃時,內心總會有某些東西被觸動。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一般高,是那麼優雅自在,充滿旺盛的生命力。
種樹的人不再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⑶ 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採薇(節選)》優秀教案
如下:
寫作背景:
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這是一首戍卒返鄉詩,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詩歌以一個戍卒的口吻,以採薇起興,前五節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此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從《小雅·採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作於西周時期。至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代,有三種說法。一、《毛詩序》:「《採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
故歌《採薇》以遣之。」鄭箋:「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屬為將,率將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亂,歌《採薇》以遣之。」可見毛詩認為《採薇》是周文王時事。旁證有《逸周書·敘》:「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玁狁。」朱右曾註:「《詩·採薇序》與此略同。」二、漢代說《詩》者還有齊詩、魯詩、韓詩。
三家詩與毛詩不同,認為《採薇》是周懿王時事,旁證有《漢書·匈奴傳》:「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豈不日戒,玁狁之故。』」
三、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據銅器銘文考證,認為「《採薇》《出車》實同敘一事」,「《出車》亦宣王時事」。「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
綜上所述,此詩的創作時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說。從詩歌內容來看,文王說實不可取。因為從敘事看,是征戰回還之事,絕非出征始發之事;從抒情看,但有憂傷之感,絕無慰藉之情,全詩也無一句天子之語,說是周文王歌《採薇》以遣戍役,是沒有根據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際恆、方玉潤都反對此說。
⑷ 部編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市優質課一等獎教案
第12課《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本文實際上講的是人活著為什麼的問題,是進行正確的人生觀教育的極好材料。八年級學生正處於人生觀教育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學生掌握中心後,進一步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讀。以加深學生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的理解,同時認識思路清楚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語文版八下第四單元第一篇精讀課文。《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主席於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當時,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毛澤東主席針對這一情況,講述為人民服務的道理,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團結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為人民服務》是一篇演講稿,屬議論文范疇。文章論點鮮明,論述縝密,層層深入。語言通俗、自然、朴實。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培養演講稿的寫作能力和演講能力。從而進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講思路
2、理解圍繞主要意思分層論述的方法。
3、背誦第二段
4、理解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之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誦讀,整體感知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討論:本文圍繞主題講了哪些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張思德的高尚品質,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四、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 :文章難點在於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簡政「這一事例與本段中心句之間的關系。
五、教學重點
1、通過通讀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我們都應當向張思德同志學習,做到為人民服務。
2、概括能力訓練,讀懂文章,歸納各段內容
六、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漫步於北京新華門的那段路的時候,你是否注意過那裡有一塊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寫的是「為人民服務「,那你知道這幾個字是誰在什麼情況下提出來的么?這是毛澤東提出來的。
在1944年9月8日,張思德犧牲後三天,在為他舉行的追悼會上,毛澤東題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之後,毛澤東作了題目是《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走近作者
1、 毛澤東、張思德簡介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者,詩人,書法家。作品有《論持久戰》《為人民服務》《矛盾論》《實踐論》他的詞也很有名,例如《沁園春雪》。
張思德:四川儀隴人,中共中央警備團戰士。1933年參加紅軍,經歷長征,負過傷。是一個忠實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1944年9月5日在陝西安塞縣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
他雖然只活了22歲,但他短暫的一生是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張思德犧牲的第三天,毛澤東同志在追悼會上講演了這篇文章。
字詞積累
悼dào 炊chuī 受難nàn 送葬zàng 遷qiān遷移。
鴻hóng鴻雁。鴻毛,鴻雁的毛。比喻事物輕微或不足道。通過謎語記字形:一隻鳥落在江邊。(鴻)
鼎dǐng(①三足兩耳器物②正當;正在)鼎盛。鼎共有12劃,第六劃是。
銘míng警示、鞭策自己的文字:座右銘。
死得其所:所,處所。形容死得有意義,有價值。
五湖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精兵簡政:縮小機構,精簡人員。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固」,必。「或」,有的人。「於」,表示比較。
追悼:懷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梳理結構
歸納各段的內容(讀懂文章每段內容,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全篇,進而領會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們的隊伍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隊伍中的一員。
第2段: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
第4段: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是「死得其所「,但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
第5段:號召大家追悼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同志,寄託哀思,團結起來。
語段精讀
(二)學習第一段。
從這段話中找出與中心聯系最密切的一句話,並勾畫出重點詞語。
(第二句與中心聯系最密切,講的是我們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重點詞語有「完全」、「徹底」。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為人民服務而外,再沒有任何別的目的。「徹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達目的決不休止。要堅持為人民服務,並且做到「完全」、「徹底」。只有這樣做,才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革命者,一個人活著才有意義。)
(三)學習第二段。
(1)朗讀課文,劃出中心句。(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2)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句進行論述的?
(先引用司馬遷的話做論據,再具體講什麼樣人的死毫無意義,什麼樣的人死得有價值。最後肯定張思德的死比泰山還要重。)
(3)你怎樣理解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4)從生活中找出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來談一談。(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鋒等英雄人物。)
(5)小結:這一段是講革命者對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義、有價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觀。
一、復習鞏固:
提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是哪句?作者是怎樣圍繞這個主要意思進行論述的?
(第一句是中心句;先引用司馬遷的話做論據,再具體講什麼樣人的死毫無意義,什麼樣的人死
得有價值。最後肯定張思德的死比泰山還要重。)
這一段是講革命者對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
意義、有價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觀。
小結:我們可以借鑒圍繞這一個主要的意思進行一步一步的論述,把自己的觀點說明清楚。
結束語:大家說老師我今天是干什麼來了?(為人民服務了!)
二、作業:
選擇合適的關聯詞語填空:
不管…都… 只要…就… 只有…才… 只要…都… 雖然…但是…
(1)不管是高級幹部,還是普通群眾,( )他做過違反法紀的事情,( )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2)( )是什麼,我們( )不能搞特殊化。
(3)( )他是做過一些有意的工作,我們( )要給他們送葬開追悼會。
(4)( )人人都來關心班集體,我們的班級( )一定能評為「文明班級」。
(5)( )付出辛勤的勞動,( )會有成功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