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物質發生了什麼教案
本節課是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二小節內容。原教材是「混合沙和豆子」以及「觀察白糖的變化」,在教學中,覺得白糖的變化教學起來(特別是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沒有緊緊圍繞教學中心進行「操作性很強」的突破,也即是實驗操作更應該簡單易行,現象明顯。因此,結合本節課的教學中心「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將本節課做了大幅調整,一共設計了5個小實驗,來讓學生充分感知「有新物質生成」和「沒有新物質產生」的本質現象。這樣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解決了本堂課的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和實驗:鐵絲彎曲、紙張的變形、火柴的燃燒和蠟燭的燃燒,初步感知「沒有新物質產生」和「有新物質產生」。
(2)觀察在硫酸銅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後的實驗現象,進一步理解有新物質產生本質含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
(2)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教學准備】:每組按如下要求進行准備
蠟燭
火柴
湯勺
試管
細鐵絲
白紙
托盤
試管架
餐巾紙
膠頭滴管
1支
1和
1把
2支,分別裝有CuSO4及NaOH溶液
若干
1張
1個
1個
1張
1根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老師手中的燒杯里裝有一種液體,上課前3分鍾,老師把一顆光亮潔白的鐵釘一半放入溶液中,一半在溶液外邊,請觀察實驗現象。這浸入溶液里邊的鐵絲為什麼會變色?它們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相關知識。
二、教學新課
1、實驗一:鐵絲彎曲
同學們小組合作,把手中的鐵絲做成一個你喜歡的小動物或者是一個阿拉伯數字。(生積極動手)做完後觀察,這根鐵絲有沒有變化?有哪些變化?能不能表達出來?(長短、形狀發生了改變,但鐵絲本身並沒有發生變化,也就是「它還是鐵絲,本質沒有變」。
2、實驗二:折白紙
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同學動手將實驗桌上的白紙做成一個你們喜歡的紙模。比一比,看哪些組做得又快又好!(學生積極動手製作),做完後,認真觀察,這張白紙什麼發生了改變?什麼又沒有發生改變?(紙張大小、形狀等發生了改變,而紙張本身並沒有發生變化。)
小結:以上兩個實驗,物質的形狀、大小都發生了改變。但物質本身並沒有變化,即沒有「新物質的產生」。
是不是所有物質都只有形狀、大小、形態的改變,而沒有其他變化了呢?小組討論,思考並匯報。我們來看看兩個燃燒實驗,提醒學生注意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
3、實驗三:火柴的燃燒
拿出一根火柴,觀察它的顏色、形狀、硬度等,然後點燃火柴,燃燒一會兒後熄滅,觀察燃燒後的火柴的顏色、形狀、硬度等,做好對比觀察,寫好實驗觀察記錄單。(重點強調:火柴頭由紅色變成了黑色,並且有火葯氣味,引出「有新物質產生」的概念。)
那麼蠟燭的燃燒又有什麼現象呢?
4、實驗四:蠟燭的燃燒
觀察手中的蠟燭,看看它的顏色、形狀、硬度,聞一聞氣味,然後點燃蠟燭,燃燒一會兒,再從以上幾方面仔細觀察並認真填寫實驗觀察記錄單。
將湯勺放在蠟燭的外焰上燒10秒鍾,觀察湯勺底部有什麼變化。(有黑乎乎的炭黑產生)用餐巾紙擦拭湯勺底部,仔細觀察餐巾紙上黑乎乎的東西,猜想它是什麼,怎麼產生的。學生思考,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進一步引出實驗中「有新物質產生」)是不是只有燃燒實驗才會有新物質產生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實驗。
5、實驗五:往硫酸銅溶液中加入幾滴燒鹼溶液,觀察實驗現象。CAI課件「溫馨提示」
(1)不要打碎玻璃試管和滴管
(2)不要將液體滴在皮膚和衣物上
(3)不能隨便去嘗各種實驗葯品。
(4)實驗中若不小心把燒鹼沾在皮膚上,立即用水沖洗,並可以塗上硼酸溶液。
小組合作,學生動手實驗。做好記錄並匯報。可以很快看到實驗中,有藍色絮狀沉澱物產生。進一步引領學生,讓學者知道並表述,實驗中產生了新物質。
三、對比分析五個實驗
1、學生觀察並嘗試總結。
2、教師總結。
前2組實驗中物質在變化過程中,只改變了物質的形態、大小等,但是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而後3組實驗中,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
四、點題,突破教學中心:回到上課前老師的實驗,鐵釘之所以會變色,是因為鐵釘和燒杯中的溶液發生了化學變化的緣故。
【板書設計】
鐵絲彎曲 形狀改變 火柴燃燒 變黑、粉末
折白紙 形狀、大小改變 物理變化 蠟燭燃燒 變黑、炭黑 化學變化
沒有新物質產生 NaOH CuSO4 沉澱 有新物質
【課後反思】
本節課的最終教學目標即「什麼是化學變化,什麼是物理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教學引入還比較滿意,能較好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整個課堂中,有以下幾點值得總結。
1、注意了關注每一個學生。我們的教學課(盡管是所謂的賽課)應當關注每一個學生,那種學生「出了問題」而教師卻一帶而過,或不管不問,或視而不見,這都會跟科學的教育思想相違背。特別是所謂的後進生,教師適當的關注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能全面促進學生成長。
2、較好解決了科學課堂臨時生成的問題。對於學生出現在課堂中的臨時生成的問題,我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例如學生會認為湯勺變黑是湯勺本身發生了變化;再比如學生的「跨學科知識」的出現,個別「科技新詞 」的出現等等我都給予了適當解釋。
3、課堂組織成功駕馭,較好突破了重難點,充分給予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對於一個科學教師來講,教學能「放」更要做到適時能「收」。既要完成教學目標,還要不時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教育以及三維目標的整合教育。比如讓學生「喜歡科學,願意嘗試新的實驗方法,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等等。
事物總有兩面性,這堂課也還存在不足,歸納起來如下。
1、教學中「摳」的太細膩。學生很聰明,在課堂中從六年級學生的口中能順當的說出「膠體」、「沉澱」、「果凍狀物質」、「炭黑」等等一連串名詞,真不簡單啦!所以,在關注這些細節的同時,花在學生的這些細節的地方所用的時間就比較多。相反,就稍微弱化了「有無新物質產生的總結和提煉」。但反過來說,這堂課也真實的體現了教師關注了全體學生,關注了每一個學生,同時,我也更加註重解決了課堂學生臨時生成的問題。
2、課尾對於「是否有新物質產生」這一物理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強調不夠,就顯得主題還不夠突出,似乎畫龍還差一點眼睛的再現,也體現了對於課堂細節的把握和設置還不夠細,還值得深入鑽研和仔細思考。
3、對於最前面的兩個物理實驗,可否考慮讓組內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手做,這樣參與的面會更廣,注重合作與個體的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另外,學生的廣泛參與不是很夠,在實驗器材的准備上還應多家考慮,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都參與進來,可能效果會更好。對於教學語言的詼諧幽默和深入淺出則不是很好,有待今後進一步加強。
4、教學中一些小小的口誤,教學中的語速語態等「細枝末節」今後還要進一步打磨和提高。
總之,比賽不時終點,而是起點,自己只有不斷發現問題,改進不足,多總結,多思考,不斷提高。唯如此,今後的教學工作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❷ 求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案,教學過程要分(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的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專《課程標屬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