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导读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导读

发布时间:2021-01-24 15:33:11

❶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词语解释第三单元

你的问题呢?把你需要解释的词语发上来,这样我们大家帮你看看怎么处理。

❷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总结

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个小村里,我那里属于丘陵地带,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那里的端午节一定要喝雄黄酒(在头一年将中药雄黄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节就可以用喝),小孩还要在额头擦一点雄黄酒.同时在当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鸭蛋,记得小时候每年我们都要吃2个,因为我家条件不好,平时是很少有机会吃到蛋的,那时的我挺喜欢过这节,因为不光可以吃鸭蛋,还要吃粽子,虽然从小到大我都没有看到过我妈包粽子,但是我们姐弟俩却从来没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来的.
记得我家刚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于家里的储蓄全用完了,还欠了不少债,父母只好从节约上出发,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过节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结果邻居家的大妈专给我们姐弟俩送来几个,从那以后我对粽子和鸭蛋总是百吃不大厌,甚至到了现在,我都爱吃这两样食品,条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购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苏州一个朋友结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为她们那里有一种习惯,结婚时要吃粽子.
还有一次,那是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外地读书,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里买了几个粽子和鸭蛋,同时请我同学吃,她们还笑我说,那有这样过生日的人呀,太对不起自己了,同时也说我小气,不请她们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却不能吃到粽子,虽然有太多好吃的东西,以及礼物,但是,从内心来说我还是想吃个粽子.可是没有会请我吃,所以我昨晚专门去买了粽子,做为自己送给自己的生日早餐.

学生作文:儿时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
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❸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有哪些好的语句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内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容。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尖,钻得越锲而不舍。
深宵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负担得起。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肩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趁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嘿嘿,楼主,我能打出来的就这么几句了,另外还有几句好句。
是14课《福楼拜假的星期天》中关于各个人物的描绘。

❹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一幅美的画卷,唱出了一曲曲美的赞歌.心动了吧,一起看看?
内容导读
朱自清的《春》,按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描绘了生气勃勃的动人景象,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以敏锐的心灵细腻的笔触,满怀喜悦的夸赞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临描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山水冬景图.
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以绘画长卷的形式,想我们展示江南竹乡的景物和村民生活,反映出了作者对生活在竹乡的村民深深的挚爱和无限眷恋.
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又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异域风情图,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在语言大师的笔下平添了忧郁的诗意.
学法指导
精读篇目学习
《春》的学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培养情感;通过把握关键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然后抓住几个重点语段理解、品味、赏析。
《竹林深处人家》的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阅读时找出各个部分之间相衔接的语言,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次朗读,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注意画出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细腻、准确、优美修饰词语等。
赏析举例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并回答的问题。
①“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
②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③“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说说这两个句子的表现力
口语交际
分小组说家乡。可以分成说家乡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家乡传说、家乡名人和家乡变化等。从收集信息、整理说话思路、组内介绍与推荐、在班上说家乡等步骤实施。
综合性学习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收集相关的诗文画,与同学们交流.
写作宝典
本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名家之笔,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现在提示如下,在学习有意识记住它们.
1.思路清楚,描写景物有条有理.《济南的冬天》就以"温晴"二字统领全文.
用"步移法",描绘景物即移步换景.是结合描写与叙述两种表达方式的一种写作手法.《竹林深处人家》就采用这种边走边看依次描写看到的景物.适合用来写游记类文章.
3.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是本单元作文重点.要抓住景物特征,首先要有自己的观察。其次要选择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景物:修辞方法(拟人\比喻等);用色彩描写景物(《济南的冬天》描写下小雪的景象);用比较的方法描写景物(把济南与北平伦、敦进行比较)
赏析举例参考答案①“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叫,还有蝴蝶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②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这样排列整齐,很有气势(有力)。③平实的句子折射出江南竹子之多:多得掩盖其他植物,以致"看不见"而认为只有竹子."似乎"、"其实"用得准确、贴切。
教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情地走进这春风秋雨,走进诗画般的大自然吧!

❺ 求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后生词和所有第三单元每课的注解!!!!!!!!!!!!!!秒回采纳

人教版?
11课:抄邓稼先:宰割 筹划 彷徨 仰慕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重荷 愁苦 深邃 踌躇 巴望 锁闭 磐石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寻欢作乐 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15课:孙权劝学:无

注释在电子课本上
http://www.zhongkao.com/e/20090813/4b8bcdd9b95d2.shtml

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框架

哪个版本

❼ 浙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三单元所有课文答案(包括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

1.源,瑰,雅,摹
2.(1)(2)(3)书上有的你可以抄的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A,B
4.B
5.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共同的情感是什么?
答:祁瑞宣、祁瑞宣的学生和三位他的老友。共同的情感是都有一种亡国之痛。
6.为什么祁瑞宣在开学的日子会“靠着墙根,他低着头疾走......”?联系相关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他当时的内心和茫然,害怕遇见熟人,特别是学生,由此可见,他身为亡国奴内心的痛苦。
7.和《最后一课》描写课前气氛一样,文中第二段也有环境描写。请摘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答:①潮气像雾似的凝结在空中,使人不敢呼吸。
②今天,屋里像坟墓那样潮湿,静寂。(自选一句)
写出了人们压抑、沉闷的心情,烘托人们内心的沉痛。
8.学生们上课前的表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答:以前吵吵闹闹、蹦蹦跳跳,现在院里没有任何声音。表现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亡国后的悲愤心情。
9.选段中有一组同义词,请找出来并作解释。
答:惟和但;解释:只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答:问姑娘在回忆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
11.木兰为何从军?这体现了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回答。
答: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她是一个孝顺、热爱国家的人。
12.从画线句中,你读到了什么?(提示:可从环境、人物等角度思考)
答:从“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看出战争非常紧张;从两个“不闻爷娘唤女声”可以看出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旦、暮”可以看出木兰行军速度快,战事非常紧迫。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什么时候才能够 (2)跑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写马的自述表现了诗人想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第三单元单元复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衰微 仰慕 当之无愧 兀兀穷年
踌躇 赫然 鲜为人知 一反既往
2.D
3.(1)马上相逢无纸笔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作者:吴承恩
作品:《西游记》
人物:孙悟空
与人物相关的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5.答:“绊脚石”一词指的是前进的路途中遇到的困难险阻。
6.答: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
7.“不管窗外天空多么漆黑……也不可能”表现出目光的敏锐,有洞察力
8.自己写把
9.(1)过:过错 (2)许:答应
(3)谏:劝说 (4)属:嘱托
10.(1)他代厨下儿
(2)它代这件事
(3)他代甘宁
11.吕蒙大怒,敲响战鼓,聚集士兵,想要上船攻打甘宁。
12.吕蒙是一个声明大义、顾全大局、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孝顺母亲的人。
13.自己写吧

第七课《最后一课》:

1. C
2. 〈1〉细心 耐心 〈2〉 分心 专心
3. 〈1〉学习中:语言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 〈2〉生活中:语言是一把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
4. 从文中看出:“我”是个调皮、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但有自制力的孩子。
5. 不能。因为那时总是战乱,总发生事情,没了“又”字,就觉得是第一次的战争,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不符。
6. 天气是那么令人烦躁不安,阳光不那么强烈,像失去了热情。画眉在树林里不安地鸣叫着;可恶的普鲁士兵正在为夺取他人东西而操练着。
7. 柏林的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从明天起只许教德语,所有法语教师一率换成德语教师。
8. 突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柏林人们的凄惨。作用是渲染气氛。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9. 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一种不屈服与敌人的坚强心理,给了上校生命力。
10. 第一句画线句:看出上校的爱国心十分强烈,为祖国的胜利感到自豪。画线句第三句:可看出上校是那么的绝望、失望与悲痛。
11. 法军终于胜利了,柏林胜利了,巴黎人民再也不需要鞠躬于普鲁士兵的脚下,不用生活在被普鲁士兵围困攻陷的苦难之中了,终于可以逃离水生火热的生活,能够安居乐业了。相信祖国会越来越昌盛的。

要选我哦~~ 给我加分吖!~~~ 你要看先后啊!!!!他们都是抄袭我的!!!!! 我是修改后才变到他们后面的!!!!~~~~楼主啊!~~~~~~

❽ 七下语文作业本第三单元单元复习

1.根据拼来音写出汉字源
衰微 仰慕 当之无愧 兀兀穷年
踌躇 赫然 鲜为人知 一反既往
2.D
3.(1)马上相逢无纸笔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作者:吴承恩
作品:《西游记》
人物:孙悟空
与人物相关的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5.答:“绊脚石”一词指的是前进的路途中遇到的困难险阻。
6.答: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
7.“不管窗外天空多么漆黑……也不可能”表现出目光的敏锐,有洞察力
8.自己写把
9.(1)过:过错 (2)许:答应
(3)谏:劝说 (4)属:嘱托
10.(1)他代厨下儿
(2)它代这件事
(3)他代甘宁
11.吕蒙大怒,敲响战鼓,聚集士兵,想要上船攻打甘宁。
12.吕蒙是一个声明大义、顾全大局、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孝顺母亲的人。

阅读全文

与七下语文第三单元导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