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聋校语文课堂中实施高效教学
从教育角度分析聋童汉语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聋校语言教育缺乏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 聋校语言教育应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教师应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及语言教育有本质的理解。在现代聋校建设中,聋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现代课程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了现代语言学及手语语言理论的指导作用。聋校教师普遍缺乏现代语言学基础理论,也没接受过手语语言学培训,头脑中所拥有的语言知识是陈旧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认为“语言”就是有声语言,手语没有语音,就不是语言。对手语的语言性质、语言价值、手语发展、手语与汉语的关系、通用手语与地方手语的关系、手语语法、手语语用等都不甚清楚,不了解口语、书面语、指语、手势语、手势汉语、聋人手语、自然手语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把语言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相混淆,手语沟通能力较低,教学语言使用随意。很难想象在聋校教育中,手语语言学知识贫乏、手语运用能力低下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汉语水平高的聋童。 (二)聋校语言教育对聋童语言学习规律研究不够。 以往,聋校教师过多研究教学方法,而且多用听力健全儿童语言学习方法来对聋童实施语言教育。比如,听觉口语训练方法,字词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方法,写作训练方法等等,而忽略了聋童语言学习的研究。外语教学研究者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是学习者自身,只有科学地、深刻地、全面地了解学习者,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研究学习策略,才能将外语教学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正如科德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还不认识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一切外语教学的研究都带有盲目性。”[9] 所以,聋校语言教育应该研究聋童的学习方法,包括研究聋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规律、手语与汉语在聋童语言获得中的关系、聋童汉语学习的中介语现象、聋童在汉语学习中的偏误现象、聋童学习汉语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聋童汉语学习水平的评价,等等。由于对聋童语言学习方法研究的缺乏,对聋童语言学习中的各种偏误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或者束手无策,干脆放弃,任其自然,没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聋童汉语水平难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倍受打击而逐步消失。 (三)聋校语言教育对语文课程和教材研究不够。 聋校语文课程和教材承载着培养聋童汉语水平的重任,但对此的研究也很不够。谈秀菁认为,“聋校现行的语文课程无论是教育目标的达成,还是对学生的适应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里可能有语文课程目标不适合聋校的实际和聋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课程内容选择与编排方式的因素。”[10]当前聋校使用的教材有三类,一是聋校语文实验教材,二是普通学校语文教材,三是校本教材。由于我国对聋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没有系统研究,聋校语文教材缺少理论支撑。普通学校语文教材是为听力健全儿童编写的,听力健全儿童与聋童学习汉语的规律不尽相同,如果照搬普通学校语文教材,恐怕聋童的汉语教学特点会被忽略。有些聋校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聋校教材这些缺陷,比如,对聋校语文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的安排顺序是否符合聋童汉语学习特点提出了质疑。另外,由于聋校新课改教材还没颁布,老教材也已过时,普校教材难度又过大,于是有些聋校在自主选择或编写校本语文教材。但是,由于教师对聋校语文课程和课标研究不够,把握不准,在教材的选择、取舍方面难免有主观性和随意性。比如,随意使用语文教材,主观确定教学文本,随意增删课文内容。[11]虽然,这些做法似乎是考虑到了聋童个别差异和各地教学具体情况,但作为国家课程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确定性、稳定性和趋同性,聋童的汉语学习也有一定的共性。选择、处理和加工语文教材时,不考虑聋童学习汉语的规律,不注意国家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也会降低聋校语文教学效率,影响聋童汉语水平的提高。 (四)聋校课堂存在较为严重的沟通障碍。 聋校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积极的交流互动较少,课堂讨论不够热烈,学生回答问题多是重复课文的语句,自主性语言的程度不高,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看不懂手语。这表明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沟通障碍。何文明曾做过一次聋校教学语言沟通效率的测试,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信息,大部分学生接受了30%—45%,平均约39.87%,其中最好的成绩为55.2分,即看话和看手语能力最强的学生大约只能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接受到55.2%的有效信息,44.8%成了无效信息。[12] 沟通障碍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以口语为主,手语(手势汉语)为辅,边说边打。这种沟通方式有许多缺陷,比如,教师“手口不一”,手语跟不上说话速度,断断续续,只打出几个词,语句残缺,语意不完整,教师生造手语词,随意使用指式替代,缺少面部表情。教师的口语不够严谨,话语不连贯,破词断句多,口头语和语气词多,有些语词超过了聋童的理解程度,缺少语言背景和语意环境。在这种沟通状态下,聋童听不清、看不懂教师的口语和手语,只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同样,教师在许多情况下也看不懂学生的手语、听不清学生的口语,只能连看带猜,似懂非懂,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2. 结合语言沟通的语言链,说明聋童为什么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从教育角度分析聋童汉语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聋校语言教育缺乏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
聋校语言教育应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教师应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及语言教育有本质的理解。在现代聋校建设中,聋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现代课程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了现代语言学及手语语言理论的指导作用。聋校教师普遍缺乏现代语言学基础理论,也没接受过手语语言学培训,头脑中所拥有的语言知识是陈旧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认为“语言”就是有声语言,手语没有语音,就不是语言。对手语的语言性质、语言价值、手语发展、手语与汉语的关系、通用手语与地方手语的关系、手语语法、手语语用等都不甚清楚,不了解口语、书面语、指语、手势语、手势汉语、聋人手语、自然手语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把语言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相混淆,手语沟通能力较低,教学语言使用随意。很难想象在聋校教育中,手语语言学知识贫乏、手语运用能力低下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汉语水平高的聋童。
(二)聋校语言教育对聋童语言学习规律研究不够。
以往,聋校教师过多研究教学方法,而且多用听力健全儿童语言学习方法来对聋童实施语言教育。比如,听觉口语训练方法,字词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方法,写作训练方法等等,而忽略了聋童语言学习的研究。外语教学研究者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是学习者自身,只有科学地、深刻地、全面地了解学习者,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研究学习策略,才能将外语教学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正如科德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还不认识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一切外语教学的研究都带有盲目性。”[9]
所以,聋校语言教育应该研究聋童的学习方法,包括研究聋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规律、手语与汉语在聋童语言获得中的关系、聋童汉语学习的中介语现象、聋童在汉语学习中的偏误现象、聋童学习汉语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聋童汉语学习水平的评价,等等。由于对聋童语言学习方法研究的缺乏,对聋童语言学习中的各种偏误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或者束手无策,干脆放弃,任其自然,没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聋童汉语水平难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倍受打击而逐步消失。
(三)聋校语言教育对语文课程和教材研究不够。
聋校语文课程和教材承载着培养聋童汉语水平的重任,但对此的研究也很不够。谈秀菁认为,“聋校现行的语文课程无论是教育目标的达成,还是对学生的适应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里可能有语文课程目标不适合聋校的实际和聋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课程内容选择与编排方式的因素。”[10]当前聋校使用的教材有三类,一是聋校语文实验教材,二是普通学校语文教材,三是校本教材。由于我国对聋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没有系统研究,聋校语文教材缺少理论支撑。普通学校语文教材是为听力健全儿童编写的,听力健全儿童与聋童学习汉语的规律不尽相同,如果照搬普通学校语文教材,恐怕聋童的汉语教学特点会被忽略。有些聋校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聋校教材这些缺陷,比如,对聋校语文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的安排顺序是否符合聋童汉语学习特点提出了质疑。另外,由于聋校新课改教材还没颁布,老教材也已过时,普校教材难度又过大,于是有些聋校在自主选择或编写校本语文教材。但是,由于教师对聋校语文课程和课标研究不够,把握不准,在教材的选择、取舍方面难免有主观性和随意性。比如,随意使用语文教材,主观确定教学文本,随意增删课文内容。[11]虽然,这些做法似乎是考虑到了聋童个别差异和各地教学具体情况,但作为国家课程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确定性、稳定性和趋同性,聋童的汉语学习也有一定的共性。选择、处理和加工语文教材时,不考虑聋童学习汉语的规律,不注意国家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也会降低聋校语文教学效率,影响聋童汉语水平的提高。
(四)聋校课堂存在较为严重的沟通障碍。
聋校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积极的交流互动较少,课堂讨论不够热烈,学生回答问题多是重复课文的语句,自主性语言的程度不高,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看不懂手语。这表明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沟通障碍。何文明曾做过一次聋校教学语言沟通效率的测试,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信息,大部分学生接受了30%—45%,平均约39.87%,其中最好的成绩为55.2分,即看话和看手语能力最强的学生大约只能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接受到55.2%的有效信息,44.8%成了无效信息。[12]
沟通障碍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以口语为主,手语(手势汉语)为辅,边说边打。这种沟通方式有许多缺陷,比如,教师“手口不一”,手语跟不上说话速度,断断续续,只打出几个词,语句残缺,语意不完整,教师生造手语词,随意使用指式替代,缺少面部表情。教师的口语不够严谨,话语不连贯,破词断句多,口头语和语气词多,有些语词超过了聋童的理解程度,缺少语言背景和语意环境。在这种沟通状态下,聋童听不清、看不懂教师的口语和手语,只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同样,教师在许多情况下也看不懂学生的手语、听不清学生的口语,只能连看带猜,似懂非懂,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