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结合新课标开展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课题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些要求,我们针对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就教材教教材,就课文上课文,课程资源匮乏,阅读量严重不足,“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学生阅读时间严重不足的弊端,从2007年起开始了长达7年的艰辛探索之旅,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自由素读——经典诵读——群文海读——主题阅读,逐步形成了今天的“1413”单元整体阅读,让阅读真正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构建出了低消耗高收获的语文阅读教学。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不同文本的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依托教材以及其他优秀的阅读资源探索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各类课外阅读课的基本模式及相应策略,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3. 学校及家庭在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方法指导上的配合的研究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途径研究。
【课题研究的思路】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展开教学流程,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阅读教学,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以学校的“四环十六字”的总体教学模式为依据,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三级教案”的形成推进课题的研究和发展。具体开展以下活动:
1.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研讨活动。
2.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经验交流活动。
3.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案例、示范观摩活动。
4.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3. 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主题式阅读相关的科学理论,广泛汲取、借鉴主题式阅读相关的先进经验,收集处理各种资料,把握依托教材开展主题式阅读的规律和特点。
2.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问调研等,了解主题式阅读现状,发现和分析其存在的利弊、问题和需要,为研究指导方向,提供决策依据,调整和促进课题研究。
3. 个案研究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个体和学习组织,进行专题研究,研究项目各有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展过程,得出结论,形成案例。
4. 经验总结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阶段总结经验,形成成果,建立适应我校开展主题式阅读的机制。
【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 2011年 8月—— 2011年10月
(1) 加强理论学习,申报课题。
(2) 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人员。
(3) 制订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
(4) 编写校本教材《主题阅读》。
2. 实验阶段 2011年 10月—— 2014年 12月
(1) 以学期为单位,制订计划,进行小结,形成研究管理制度。
(2) 以抓单元主题阅读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根据实际,修正研究思路,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和管理。
(3) 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认真及时总结有关成果和成功案例。
3. 总结阶段 2013年 11月—— 2014 年 12 月
(1) 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2) 撰写结题报告,报请上级科研机构评估鉴定。
【课题成果分析】
单元整体阅读是在一个单元中不断地让学生践行着精读与略读结合,诵读与默读结合,通读与情读结合,细读与海读结合,读一课书与读整本书结合的综合性、整体性阅读。单元整体阅读是将国拔课程资源与自我开发课程揉为一体,将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与读书能力的培养揉为一体,将学生读出情感体验与读书思想分享揉为一体的主体性、多元性阅读。单元整体阅读是从教材出发通往浩瀚书海,从课堂出发通往孩子自然生活,从情感出发通往人类精神文明,让阅读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旗帜性构建性阅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主题文化,收获了学习能力,收获了良好的习惯。
一、“一主多元”的课程体系让课程资源丰富充实
“一主多元”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主”即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主体,“多元”即指围绕语文教材,我们编写的《经典伴我成长》读本、《主题阅读》读本、围绕单元主题推荐的一本阅读书籍,以及学生自己进行拓展阅读的主题读物。在这种课程体系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文化大单元,主题文化大单元以课本中的4篇课文为核心统领,由《经典伴我成长》中的5篇优秀诗文,《主题阅读》校本教材中的5篇美文和每单元一本推荐书形成14篇+1本的主题文化内容。主题大单元的阅读内容与过去的一本教材比成倍增长,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广的语文阅读资源,阅读空间大、阅读视野广、阅读内涵深、阅读效率高。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我们在进行“单元主题整体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经常根据教材中的相关主题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如:四、五、六年级每个学期的教材中都会有写景类的文章。主题大都是“壮丽山河”“祖国各地”“景物聚焦”等,在这些主题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会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祖国秀美河山的图片,或自己旅游的照片,并配以文字介绍、导游词或旅游日记的形式,开展“诗情画意绣山河”展览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此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在学完“春之旅”主题单元后,就让学生假期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田野、走进公园、走进大自然开展“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郊游活动;在学了“名人风采”主题单元后,我们便开展了“寻找身边的名人”调查走访活动;在学了“民俗风情”主题单元后,让学生去体验赶庙会、看大戏、圆十三、二月二吃糕、七月十五送娃娃等地方风俗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学了“绿色的梦”主题单元后,让学生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走上街头义务宣传、自制超市环保袋、变废为宝小制作、环保时装秀等多彩的活动形式让环保意识深入到每个学生心里。异彩纷呈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学生们在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自主编写的主题教材广受好评并推广运用
在“单元主题整体阅读”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围绕语文教材编写了《经典伴我成长》读本、《主题阅读》读本及每单元推荐的对应整体阅读书籍。我们编写的《经典伴我成长》读本分年级共6册,每册基本由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及《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圣经》四部分构成。我们所编写的《主题阅读》教材,配合各年级学期学习共分为12册,每年级分上下两册,每册教材配套语文课本分为6——8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单元导读、美文赏析、名家名篇推荐三个部分组成,每册最后编入本学期推荐书目。这些配套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广阔的阅读空间,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编写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还受到了教育界权威专家和领导们的一致认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姚文俊专门给我们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写了序;市、县教育局局长还专门为我们的校本教材题了词。同时来我校参加教学研讨、观摩学习的省内外20多所兄弟学校和相关单位对我们编写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他们学校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使用。还有一些慕名而来要求购买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的单位和个人也得到了我们的赠与。在他们的阅读反馈中,我们感受到我们编写的主题阅读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1413”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课堂多元高效
“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策略”是从大单元14篇课文的整体入手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的。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课型多元,课堂高效”的鲜明教学风格。
1.课型多元
“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体系中第一个“1”是每单元的一节起始课——略读导引课。“4”是每个单元的四节自主阅读课——精读品析课。这里的精读品析课包括“得法型单篇精读品析课”“迁移型1+X精读品析课”“运用型多篇联动课”三种课型。第二个“1”是每个单元精读之后的思想文化成果汇报课——情读分享课。最后的“3”是14篇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围绕单元主题文化开展的三节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课——海读拓展课。其中包括了三类7种课型,具体有好书推荐课(绘本推荐课、主题读物推荐)、名篇欣赏课(古诗吟唱课、诗词赏析课、美文欣赏课)、名人研究课(名人推荐课、名人交流课)等几种特色课型。
2.课堂高效
“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各种课型的课堂都体现了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灵活,表达生动,在独立阅读中大胆思考与想象,在分析、比较、归纳中捕捉阅读感受,对课文的内容、层次、主题、写法等各个方面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能够进行高效、有序的学习。在合作交流环节,学生能够以小组为核心,先在组内充分地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读书收获,同时又能够在小组内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在全班交流时组内成员分工明确,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合理高效,充分凸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多种学习能力。
同时,这几种课型均以学生探究为基础,以自学感悟为主线,注重读书方法的迁移、运用、渗透,真正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略读导引课教会了学生略读、浏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概括表达、总结归纳的能力。精读品析课则侧重指导学生运用画、注、批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度品析感悟,创设了开放自主的阅读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辨析文本的能力、概括中心的能力、品词析句的能力、内化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在精读品析课上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正是学生逐步习得方法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精读品析课上掌握了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后,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多篇联动课和海读拓展课中运用内化、形成技巧、收获能力。几年下来,学生们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了运用语言的规律,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丰厚的语言积累。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不仅是对单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挑战,更是对信息时代的主动应对,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分享,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证据的思考、多维度的思考、辩证的思考,以此实现了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潜能、开放学生思想的价值追求。
四、主题阅读硕果缤纷成就学校铸就辉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我们第二小学的校园硬件设施并不是最好的,但这些年我们的“单元主题整体阅读教学”课改活动却进行得风生水起,名声在外。正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
2008年全县古诗文教学研讨观摩会在我校召开,2008年全县养成教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2009年全市养成读书写字好习惯现场会在我校召开,2010年全国养成教育晋城现场会上我校六百多名(两个年级)学生读书成果展示得到陶西平郭振友等专家及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13年4月全县“1413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研讨推广会”在我校召开,同年5月,山西省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阳城现场会上,我校800名学生的主题文化诵读展示赢得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评价。2014年5月,“晋城市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与会专家、同仁观摩了我校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拓展课的八种课型的教学,我校的“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受到省教育学会崔云宏主任、市教研室卢团云老师的高度好评和认可。而这次现场会的星火也正以燎原之势,在晋城大地上掀起一片“单元主题整体阅读”的热潮!与此同时,我们的课改经验也先后在《太行日报》《晋城教育》《山西教育》《青少年日记》《全国语言文字报》上刊登,数次在全省校长论坛、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交流。
如今,“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我们阳城县第二小学一张响亮的名片,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教育同仁。几年来,来自河北、河南、山西临汾、运城、太原、长治、吕梁、晋城等省、市、县学校的局长、校长、教师纷纷前来观摩学习、取经寻宝,先后观摩学习20余次,人数达几千人。每次他们都是慕名而来、满载而归。同时长治潞城、离石城内小学、晋城城区三小等几所学校已经成为我校课题实验推广学校,并将我校的课改经验做法在他们的学校全面铺开实践。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学校荣誉室内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杯记录着我校行走在课改路上的点滴收获。五年来,我们学校年年被评为晋城市和谐校园、晋城市养成教育示范校、晋城市先进单位、阳城县红旗单位、小学教育先进单位,课改先进单位,先后获得中华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全国作文教育示范学校,山西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等三十多项荣誉。
【问题与反思】
思考一:单元主题整体阅读具有较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可供借鉴较少,实践过程中光有教师们的摸索实践往往会走一些弯路,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引领和实践指导,才能更好的发现课堂中的一些隐性问题,让课堂更加高效。
思考二:课题组领导、教师都兼任了学校管理工作或班主任工作,工作量较大,而实施单元主题整体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自身的阅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能敏锐地挖掘课内外可整合的因素,这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课题研究,很多学习和思考都在八小时以外,教师负担相对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师课改能力、业务水平提高不快的现象。
总之,既然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课改方面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我们就会以课题的结题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并对课题内容进一步细化、深化,争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为课程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⑵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新课程标准目的: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标准-网络
⑶ 一年级语文下新课标对本册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简介: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8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界。这8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整册教材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认识的字不要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 9、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0、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11、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