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语文课有效

语文课有效

发布时间:2020-12-15 06:05:22

①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

一、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语文课堂充满了魅力,老师与学生的思想在这里交流,学生的知识在这里升华。就语文本身而言,语文课堂最能体现师生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而语文老师的提问是关系到语文课堂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很值得研究。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课堂提问,而是要追求一种有效的教师提问。有效使用问题连接了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反映,它将焦点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弱化了教师的“上帝”角色和“万能”形象。
能否有效使用课堂问题的价值重大:首先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的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过学业考试。其次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力,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管有效使用问题有如此诱人的优点,许多教师似乎不能如我们所愿的有效使用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提问时通常出现这些问题:给出一些与教学无关或模棱两可的问题;一次提出多个问题;不知道如何回应学生的答案。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条件
1、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必须对于提问所要达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及对学生思考水平的要求来考虑“问题的类型”。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你想要为下一个问题“铺桥”,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某一个概念,或者是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等等,都要有价值,有明确的目的。否则,根本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如有位老师讲《刘胡兰》一课时,在讨论到刘胡兰面对敌人金钱引诱的表现时,先问“金钱好不好”,再问“钱有什么用”,然后展开长时间的讨论,随心所欲,游离了教学主题,这一个提问就没有什么价值。
2、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在明确目的之后,还要针对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目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逐步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规律。如一位老师在讲解《背影》时,先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背影》,那么同学们说一下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认为哪次“背影”写的最生动?”“为什么作者极力描写背影呢?”“文中还写了其他“背影”请你找出这些体现父子深情的句子?”这一系列问题很具有层次性,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就是提问设计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因此,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3、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简单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创造出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样老师在讲解《背影》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在重读“穿过”,“跳下”,“爬上”,这些词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呢?”学生答到:表现父亲买橘子显得费事。进而教师接着问:文中的“三布”写出了父亲家境惨淡,那么家境如此惨淡父亲还想着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很有启发性。学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课堂提问要具有广泛性。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活动是获取学生答案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绝佳时机。德士马等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关。提问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和参与情况,衡量教学成功与否,所以教师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问题做出反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机会。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问一个问题,暂停,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然后选一个同学来回答,特别是没有自愿举手的学生。但是,多数教师还是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就导致了问题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机会。为了保证问题发挥平等的作用,让每个人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张小卡片上写下每个学生的名字,然后随机抽一张卡片来让学生参与,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交流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并且也为教师提供了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为了维持他们对课堂的参与,要让所有学生都保持警觉,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叫到,变一下叫答模式以随机叫学生来回答下面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5、教师的态度要平等。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的顾虑,走近老师的思维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的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提问的措施。
如何有效的提问,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这需要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需要老师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理解语文教学的任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有几点认识供参考。
(一)设计问题在内容上要深刻,紧扣教学任务。
1、设计问题紧扣主旨,紧扣中心——便于理解课文。例如我在讲授《变色龙》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变的呢?除了“变”这个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这三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主旨。有个学生这样说:““变”字,表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是“看风使舵”, 警官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欺负权势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课文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权势,从中剥削劳动人民。再有,当他得知狗是将军家的时候,他一反刚才的嘴脸,说道:“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言谈话语之中,流露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蛮横。可以说这位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奥楚蔑洛夫警官对待穷人欺压,对待富人奉承、献媚。他这样变来变去始终为的是自己,对自己怎么有利就怎么变。效果非常好。
2、设计问题要从小处入手,从词语入手——便于学习语言。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文章的美丽是通过一个个词语实现的,分析好词语,就可以抓住要害。换句话说,词语分析可以作为分析文章的一个突破口。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分析词语,还会使学生加强语言学习的能力。在讲授《纸船-寄母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诗歌里用“舟”而不用“轮船”? 有一个学生回答:“在古代,舟就是轮船。我认为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另一个学生却说:我不同意。轮船很大,表达不出诗的意境。我就问:为什么舟能表达出来呢?这位学生回答:因为“舟”能给人一种很渺小的感觉,让人感到海上的飘摇不定,让人感到作者的孤独惆怅。轮船表达不出这种美感。而且“轮船”在语音上也没有“舟”的美感。如此深刻的感悟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设计问题要紧扣社会现实问题——便于关注现实。在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鉴赏了触龙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后,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触龙劝说赵太后的话中,哪一句最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应当说是父母教子的一个特例,却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做父母的总想为子女把一切都安顿好,到头来却害了他们。借此,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谈谈他们的所见所闻,学生们谈了不少父母教子的例子,有的甚至还联系到了自己的父母。最后他们一致认为:父母之爱子,的确得“为之计深远”,作为学生更不能依赖父母,要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的品格,这样才能接受未来社会的挑战。
4、设计问题可紧扣发挥学生想象力——便于拓展思维。设计一些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得出独特答案的问题,例如:“小姑娘后来怎么样了?”“路瓦裁夫人还会去参加舞会吗?”“如果你是蒋干,怎样回答周瑜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灯的故事?”回答这类问题必须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创造性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其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课文。这类问题也是全班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设计问题要讲究策略。
1、巧妙利用矛盾。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抓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讲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时,就可这样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教课先生、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你对这种教学方式认同吗?这样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寻找答案。
4、善于利用比照。精心设计以组织“比照”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 ①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②苏轼的《浣溪沙》和晏殊的《浣溪沙》这两首词都是抒发的感情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 ③《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月大作》都包含爱国忧思,但在格调上有所不同,试做比较。故意出错法
5、经常利用“出错”。在学生回答问题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老师有意说错一个答案,故意写错一个字,有意引起学生注意,挑起战火,引导学生抢答。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个句子划分节奏时,我划分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我刚在黑板上写好,学生差不多是群起而哄之,很多学生都来纠正我的“错误”,一个学生刚说完,另外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讲他的理由。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尤其是在讲字词时,用故意出错法会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在写的时候要注意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而且,问题教学法对于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积极实践,努力去做,无论何种基础的学校和师生,其课堂教学都会收到实效的。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历年,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过程性,不管进行摸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②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主动有效

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考试评价的重点要素。科学实施字词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听课情况说明,广大教师对字词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是到位的。很多课堂里字词教学之所以存在高耗底效、效益不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字词教学内涵的理解有缺失、实施策略欠科学造成的。为此,特提出两点改进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建议一:全面把握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基本内涵。明确工作的目的要求、原则方法和基本内容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基本保障,只有纲举目张,方可有的放矢。具体到初中语文字词教学,首先完成这个形而上的任务是非常关键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和词汇理解、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进行字词教学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实施字词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段识字和写字目标有三条:一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二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三是,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初中段阅读目标中“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规定,初中段写作目标中“文从字顺”的要求,口语交际目标中“得体、生动、准确”的描述,为我们规定了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那就是,词不离句,理解为基,强调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启示我们,字词教学必须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正确运用为核心目标。单纯追求积累的字词教学是不可取的。识字强调自主、熟练和规范书写;学词则强调理解、推敲和正确运用。不重视习惯培养的字词教学是事倍功半的。进行字词教学必须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必须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注重过程和规律的字词教学是效率低下的。识字学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职责是明确目标、遵循规律、完善学程、指导策略、实施评价、反思补救,通过组织、帮助、指导和促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保上述目标要求的达成和落实。建议二:科学优化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实施策略要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字词教学的规定,最关键的就是要改进和优化我们的实施策略,以阅读、表达实践为载体,从课前自主识记、课中巩固理解、课后强化运用等方面,整体设计学习流程,把字词教学真正纳入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课前自主识记。上新课前,把字词识记目标作为预习的重点任务下达给学生。利用课前或自习时间,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完成扫清阅读障碍,识记重点字词的工作。然后,同桌协作,进一步巩固识记成果。最后,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进行字词默写,完成第一轮达标。课前识记是提高字词教学水平的起点,要求老师在场,并强化组织、督促和巡视,全面收集整理学生反馈信息,确定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检查巩固的易混、易错字词及发现的其它共性问题。并设计好相应的辨析、比较训练题目。做好这个步骤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课中巩固理解。教师组织学生以听写、答题等方式,对课前发现的重点字词做辨析、比较训练,可以抽部分学生板演,需强调规范书写的要求。发现问题后,教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必要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巩固识记成果。这样的字词识记教学不仅不需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关于多音字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原则上应结合文本阅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通过玩味、推敲、辨析等方式来完成,而不是单纯死记读音和字典意思。课后强化运用。运用是词语教学的归宿。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课后,对重点字词,应该安排必要的运用训练,比如单词造句、联词成段、修改病句、词语辨析等方式,力求通过多种语言环境里重点字词的高频复现和创造性的应用,在巩固识记、理解成果的同时,有效提高重点字词的正确运用能力。只有学生会用的字词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只有学生会用了,字词教学的目标才算是最终达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课后强化运用最终决定了字词教学的效益和水平,只在识字和解词上兜圈子的做法是落后的,低效的和不可取的。

③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点评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逐渐得到普及,也成了广大教师在公开课中着力突出的一大亮点。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成分较浓,对课堂生成的思维闪光点缺乏灵活把控,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略显生硬,与同题同设计的名师教学实录相比,教师的课堂点评或失之肤浅,如“嗯,好”;或失之矫情,如“真不简单”,“你说的太好了”;或失之单调,面对所有的学生的回答,都是“不错,下一位”,甚至于不时地加上有节奏的拍手声以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的课堂点评,真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吗?真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吗?语文课堂的流程,需要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教者既要能身心俱入其境,也要能保持清晰的思维观乎其外,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活动的信息并进行迅速而深入地加工、重组,或聚沙成塔,或沙中捡金,或点石成金,借此推进和调控学生的课中活动,这就是课堂点评的功用之所在。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或做得不够恰当。所以课堂点评,也往往成了一种外在于语文课的应景之作,学生听了根本不能触动心灵而激起思维的浪花。从课堂有效性上说,没有深入引导的课堂点评对学生的作用只能是表面的、短效的。
那么,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语言优势,使课堂点评精彩纷呈,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名师的教学实录、汇报课案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宜具体恰当,忌空洞肤浅
我们先来看一段余映潮老师上《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课堂点评。
生:“‘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这一节写得很美,它用拟人手法,把藤萝花写活了。
师:对!我们听见了它们的声音,写得很活泼、很生动。(余老师的点评指出了什么叫做“写活了”,不露痕迹,给学生以具体知识。)
生:“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把花瀑比作大条幅,把颜色比作银光和水花。
师:色调很明净,给人以美好的、明净的感觉。(余老师的点评填补了学生语言中“非常美”的空缺,把孩子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说了出来,让学生浅层次的赏析深入了一步。)
生:第8段也写得很好。尤其是“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写出了一种朦胧感。
师:啊!你看,朦胧感!以嗅觉的角度来写花,把无形的香气写得有形有色,多么有想象力啊!(余老师的点评,适时肯定了学生的正确感知“朦胧感”。余老师把学生没有赏析到位的地方一句话点出,那位同学一定心领神会,其余的同学也会有多重收获。)
从上面的教学实录看,余老师的课堂点评,不是简单地说“好”“很好”这类空洞苍白的赞语,而是当学生的回答肤浅、不到位的时候,他适时地引导使其深入;当学生的回答空洞、不具体的时候,他巧妙点化,使之具体可感。
名师的点评启示我们,课堂点评要尽量准确到位,细致入微,要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或延伸,或挖掘,或发挥,或引导,让发言者和其他学生都能产生新的启迪和新的联想。
二.宜点拨疏导,忌表面标签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固于教学参考书上所给的程式化的答案,一看和自己的答案有悖,不分青红皂白想方设法向自己的答案上引,或者把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认同与否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在学生思路堵塞时加以引导,如点评时常常用这样的语言“难道他说的不对吗?”“难道你不是这样认为的吗?”“能这样看待吗?”学生在这时,不论赞同与否,慑于教师的威严与问话的导向性,即使有不同看法也只好屈从老师的意愿,这样就钳制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例如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有一位老师上《咬文嚼字》一文时,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第1至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文中有现成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第6至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学生可能读得不够仔细,只说出第7段的内容“说明套板反应”,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这样的回应:“你觉得概括准确吗?”(教师点评语言显然是持否定态度的),学生一时语塞,教师试图引导,“你把这一段落的第一句朗读一遍”,(教师的点评语言显然在暗示答案)学生按部就班:“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教师试图点拨:“你看这一句是不是过渡句?”(教师点评语言显然在揭示答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是”,教师于是就这样引导:“可见这两个自然段是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的嘛。”(教师点评语言显然在强塞答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是”,这位同学在老师的示意下不好意思地坐下。看到这样的场景,笔者揣测,这位被提问的学生的心情应该是相当的郁闷,因为他的心智并没有真正被开启,而教师课堂点评看似点拨疏导,实则生拉硬拽,把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答案中。这样的课堂点评,只能钳制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心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接受老师所讲内容的习惯,怠于思索,从而丧失创新的欲望。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启发他们思考第6、7自然段分别举苏轼的诗句和“套板反应”现象的例子在说明什么内容,学生不难发现这两例是从正反面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这样得出答案水到渠成,学生思维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可见,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停滞、定势、中断、旁逸等问题,教师在迅速判断,即时点评时应避免程式化,标签化,要做到“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阔然前行。
三.宜内联外拓,忌单调乏味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不深刻,回答不全面的时候,教师的课堂点评应因势利导,内联外拓,把学生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笔者教学《故都的秋》时,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学生很容易从文本的阅读中品味出来,但为什么颂秋之中,却流露出“悲凉”情味,学生的理解很肤浅,于是我引导学生内联文本,让学生品读作者着力描绘的“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这样点评: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淡绿微黄的秋果、阵阵清凉的秋风秋雨、尘沙灰土的世界,这些富于“冷色”的景物描写中,无不渗透着作者“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清,静,悲凉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这种写法叫“以景显情”。学生似有所悟。为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入,我就抓住时机进行外拓,介绍郁达夫的抑郁的个性、“静”的文学观、恬淡的生活情趣及其所处的动荡不安的时代等等,还联系学过的课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哀愁”情感基调,让学生理解景色是与作者的情思巧妙地融为一体的,这叫做“以情驭景”。同时,板书点评中的两个关键词“以景显情”和“以情驭景”。这样“浅入深出”内联和“深入浅出”外拓式的评点,不仅解决教学难点问题,而且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全面的营养,教学内容不单调乏味,语文课堂也丰富多彩。
当学生基本理解的同时,老师也可以来一段归纳延伸性的点评,调动学生的积累,优化引领作用。笔者在教学韦庄的《菩萨蛮》分析“人美”时,这样设疑:诗人是如何表现江南女子的美丽多情的?生:“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一句用比喻来写江南女子的多情美丽。师: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的确是古诗文中形容女子美丽的常见的手法,让我们想见当垆卖酒女郎面貌之光彩夺目,皎皎照人;双腕之皓白如雪,不仅言其手腕之白,而且让人联想到女郎卖酒之际,攘袖举手之间,其皓如霜雪之双腕之姿致撩人,令游子顿生爱赏留恋之意。(这样点评,既是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也让学生浅层次的赏析深入了一步。)
师(追问):有人说,“手是人的名片”,这种以手来写入的描写叫什么写法?生:以点带面的细节描写。师:其实这也是古诗词惯用的手法,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来写妻子的美丽和对妻子的思念。曹植在《美女篇》中云“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更是与本诗相似。“手是人的名片”,看来很有道理。陆游永远难以忘记的也正是唐婉的“红酥手”。《诗经・硕人》中“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指如削葱根”,《迢迢牵牛星》中的河汉女“纤纤濯素手”都是以手写人的上乘之作。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短篇《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更是将人的双手写得如痴如醉,课后有时间可以去品读。(这样点评,旁征博引,让学生把模模糊糊感觉到的这种古典文学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清晰化,大量的例子佐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内联外拓式的点评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还得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启发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科学的殿堂里探秘。
总之,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针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意见、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巧妙、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或激励赏识,或点拨疏导,或拓展延伸,或总结归纳,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实践与课程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为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④ 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识字方法有哪些

1、讲故事识字法。

2、肢解字形识字法。

3、比较识字法。

4、偏旁识字法(回形声字识字)。

⑤ 道客巴巴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有效性

一、了解写作目的
写作是指利用文字符号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比如工作写报告,得让上司看得懂;学习中写作文、考试等,得让老师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生活中,和他人交流发个短信、朋友圈什么的,得让人能看得明白....简单来说,写作是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平常说话一样,只不过写作是用笔说话。
因此,作者认为写作要记住一点:写作是作者通过文字与读者沟通交流,目的是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那就要学会使用得体、有效、快速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那么就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保拉·拉罗克在《写作之书》中提到的这些技巧。
二、写出一篇简明扼要好文章的三步走
写作的本质在于实现表达与交流,因此如何让读者能看的明白,将观点表达清楚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即句子结构清晰,用词准确、修辞恰当。
1、句子结构:多用短句,句型多变
人在阅读的时候,一次能理解的文字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写作的时用短句比长句更容易理解,因此第一个技巧是多用短句。简短的句子最少可以是1个字,中等长度约12-18个字,长句一般18-25个字。
如果一定需要用到长句表达的话,怎么办?有两个方法:长短句结合和列举清单。
① 长短句结合使用,是在需要用到的长句子前后增加一些短句,一来可以平衡句子的平均字数,二来长短句交错,在阅读的时候会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这种节奏会让读者能舒缓读者的精神紧张,让阅读变得有趣。
比如这个句子“这是否表明我需要在这个长句前后加上一些简短易懂的句子呢?”属于一个长句,那么可以只用一个字的短句来回答:“对。”干脆利落,简洁明了,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松一口气。
② 列举清单,简单说就是将一些可以并列的内容,采用平行结构的模式列举出来,不理解?看下图,第一段是一整段密密麻麻的文字,重复不说,绕的人头晕。改用列举清单的写法后,是不是感觉条理清晰,简单易懂,这就是列举清单的效果。
2、用词准确:使用简明扼要的表达
说完了句子,接下来我们要说组成句子的单位——词语。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能用浅显易懂的日常用语去解释晦涩的专业术语,让复杂难度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所以针对词语的使用要记住简明扼要4个字.
① 不要使用生僻的词汇,那不会让你的文章显得高深,只会让人望而却步。比如别人问你是学什么的?你说“神话和原型批评,最近研究的是大母文学中的形象。”除非同样是行内人,不然我们只会听得一头雾水。
所以你可以说“主要学习文学作品(经典神话传说、故事等等)中反复出现的神话形象、人物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他们背后的共同点等等。“
② 使用简短具体的词语,不要堆积冗长而抽象的词汇,比如滥用形容词、助词等非必要的修饰词。
注水猪肉我们应该都听过,就是在宰杀之前给猪注水,让猪肉中充满水分达到增中牟利的目的。在写作中也有这种情况,比如网文注水,因为目前网络小说的收费模式是按字数订阅收费的,字数多订阅就多,作者也赚得多。
网文注水从大的来讲是假如一些和小说主线剧情无关的情节、段落,从小的来讲就是使用可有可无的文字来填充字数。什么叫可有可无呢?
比如叠加使用同个意思的形容词,”她是个美丽聪明的女子,冰雪聪明,艳惊四座“,美丽聪明、冰雪聪明、艳惊四座都是类似的意思,多余了。
比如多用的助词,“他胡子抖一抖冷哼了一声,居然敢在这个时候开口,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要命了。”
可简化成”他胡子一抖冷哼一声,竟敢在此时开口,真是不要命了。“是不是简洁明了很多。
因此使用简短具体的词语——此时,不要堆积冗长而抽象的词汇——这个时候,去掉多余的助词——了、是不是等,不仅让文章简洁清晰,还能加强画面感,用了此时这个词语文字给人的画面感受更为强烈。
③ 限制数字的使用
数字的使用形式要统一,比如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百分数等等,同时在一句话里面出现的数字不要超出3个,因为一般人的大脑每次只能接收理解3个数字。如果是统计类的数据,数字过多,建议使用图解式的说明,比如列表、表格、统计图等等。
3、修辞恰当
① 比喻手法
写文难免遇到细节描写,如何用言简意赅的关键词语将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指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性的语言,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深奥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牢牢记住。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将无形的春风比喻成巧匠手中的剪刀,将柳树的叶子裁剪成细细的条状,将抽象的“春风”变成具体的“剪刀”,非常形象生动,一下子就理解了。
要用好比喻,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多观察,并思考各种常见的事物之间有什么相似,或者可以类比的地方,简单说就是多加练习。
② 多用主动语态表达
主动语态一般是指“主语—谓语—宾语”这种正常语序的写法,被动语态就是将动作的对象放在了动作的发起者的为主(即主语),使用被动语态一般会出现关键信息缺失,句子变得冗长,表达上也不够有力。

⑥ 语文课堂怎样读书才有效

一、善用阅读期待,促使积极阅读。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我总是先从课题入手,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中心或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潜在思维,弄清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它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长得怎样”等等,学生想出的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特级教师贺诚教《田忌赛马》这一课很成功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跳跃式导读,步步深入,步步为营:
(1)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2)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最后一段不直接写赛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
(3)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
(4)“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细读第三小节。)
(5)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
(6)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得全胜?
(7)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⑦ 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有哪些好处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以“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三.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看得见、听得了、摸得着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兴趣和信心。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并积极参与。重点和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及学习后进生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和鼓励,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这些学生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并由此引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五、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评价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而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有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