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规范完整的三年级语文课堂评价分析报告!急。。。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自我课堂诊断分析报告
我上的诊断课是《29.掌声》。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促进师生,生生的交往活动,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巧用情感,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师生展开思与思的碰撞,沉浸于心与心的接纳,情理相容,情知相促,交往很和谐,课堂显得非常有生命活力。
一、用情感语言渲染情感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来朗读课文,用机智的回答来启发学生提问,既传情达意,加强感染,又帮助学生理解,引发兴趣,使学生自然沉浸在他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二、用情感体态塑造情感形象
在课堂上,教师的情感体态胜似千言万语的说教,易于被学生接受,领悟,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整堂课,薄老师亲切的注视,赞许的目光,一次次鼓励的眼神,强烈地影响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回答。
三、用情感心理激发情感理智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变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说,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情感的浇灌。当然,情感的浇灌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头,教育要触及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从而排挤掉那些自卑,失败的杂草。问题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比一个出彩。如:
师:小英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有什么表现?
生:她非常忧郁难过。
师:“默默地坐着”前面有一个“总是”,哪些时候默默地坐在那儿?
生:上课的时候。
生:上体育课的时候。
生:放学的时候。
生:吃饭的时候。
师:老师从材料上看到,小英每一天都是第一个走进教室,为什么?
生:因为她腿落下了残疾,不想让同学们看到她一瘸一拐走路的样子。
师:小英默默地坐着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生:要是我的腿不瘸,我也能和同学们一起上学。
生:要是我也能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那该多好啊……小英所有的这些表现,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卑。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说到一个词,“一声不响”,这种表现叫什么?
生:忧郁。
师:小英照理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的童年,可她有吗?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谁最善解人意。
我在授课过程中,随情适境地投入相应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相一致,学生的精神得到了浇灌,他们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表现出了喜爱的情感,我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情感交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指导老师廖老师告诉我有时应控制自己的情感,太激情也不是很好 。
【诊断分析】在日常教学中,虽然我尽力沟通生活与语文的联系,但生活并没有转化为语文资源。我有时想借助精心的导入来个先声夺人,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情感。而由于对学生生活积累了解不够,美好的初衷被沉闷的课堂气氛销蚀得一干二净。有回我带学生找秋天,可课前的精心准备并没有很好利用,甚至草草了事,课外的巨大付出与课上的微薄所得所形成的反差。有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未待作出回应,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课件,把情景图全方位地呈现于面前。究其原因:
一、无视生活的缺乏。要教师对学生都能了如指掌是可能有一定难度,而一旦教学中发现学生生活与课文内容存在差距,及时调控才是明智之举。可见,要使生活转化为教学资源,须想法丰富学生生活,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如果难以让学生经历相关生活,可通过课外阅读、观看影视、调查了解等方法,填补生活空白,缩小学生与生活的差距,沟通生活与课文的联系。
二、淡漠生活的价值。教师精心安排的生活,学生积累的画而,如果与文本发生了联系,就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得到了盘活和增值。由此形成的教学过程就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这样,生活的价值才得到充分的挖掘。可见,我们不仅要善于了解学生生活的空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还要最大限度地让生活在语言解读中发挥作用,使其成为引领学生参与言语活动的重要元素。
三、生活理解的片面。教师对“生活”理解的片面,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操之过急。如果待学生描述后,再出示真实的画面,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与自己描述的画面进行比较,去修正自己描述中的错误,充实自己描述中的空白,清晰自己想象中的模糊,那情景就会以更真实、更丰富的形象贮存于他们头脑之中。
【矫正策略】
一、引进生活活水,让语文凸显生活底色。捕捉语言与生活的联系点,通过唤醒生活,使语言与有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这样,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时,课文语言就成了他们心理视像中的美妙画卷。对情感丰富的内容,可激活生活画面,唤起情感体验,让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产生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对语义深刻的句段,可借助生活,走进文本,延伸文本,走进生活,以借助生活感悟语言,借助语言感悟人生。
二、活现生活场景,让语文充满生活情趣。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法让生活画面再现,让生活场景活现,让生活情趣呈现,变语文学习为生活感受,变语文解读为生活解析。这样,语文教学一定会步入理想的境界。可围绕教学目标,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扮演角色,把学生引进生活,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
三、顺应生活需要,让语文弥漫生活气息。要改变语文教学“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顺应需要,让生活中现场解说、现场争辩、会议记录、实验报告等言语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呈现,缩小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语文充满生活气息,使生活富有语文情趣。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多学多用多思,努力做一名合格、优秀的乡村教师。
❷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的含义课例研究 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1、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A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B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C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 的循环往复。D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点教学,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活动。3、研究与通常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的区别(1)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4、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5、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2)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 ,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课例研究教学研究(公开课) 有研究的主题 严格意义上的选课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着眼于研究的探讨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 强调行为跟进 主题不明确;或泛化 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写教案着眼于评课的讨论 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❸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小课题自己做的!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课题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小课题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课题,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果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一、选定课题
选定题目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题目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广度、意义、内容和过程。选题不可盲目草率。一般的思路是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确定课题。选题存在一定误区: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越大越好。其实,时髦的、热门的、大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时,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比较适合年轻教师。一般要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但必须注意可操作性。
(6) 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我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亮点、成功之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这类小课题一般适合已经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骨干教师去研究。
(7)创新工作生发出课题
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二、制定方案
确定课题以后,首先进行课题论证。即对课题的意义、课题的内容、课题的现状、课题的效益以及课题的可行性等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过程、内容和方法(形成假设),写出课题研究方案。小课题研究,教师不一定要撰写详细、规范的研究方案,但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明确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具体的研究思路。最后填写课题研究“评审表”,申报有关部门批准。
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的表述(课题名称);2.课题涵义(研究对象与范围);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的步骤;7.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8.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9.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三、实施研究
实施课题研究是实践研究计划的过程,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部分。教师不但要明确课题研究的途径,更要注意课题研究的方法。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这里特别强调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及时搜集、整理、保存原始资料。这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要特别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可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要注意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小课题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立足于教师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改变思维方式,转变行为方式,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注意与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寻求专家引领。同时,管理者要注重课题研究操作的个性化。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开展研究。
四、表达成果
结题论文(报告)是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总结性文件。撰写结题论文是提升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达方式很多,例如:论文、教育叙事、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实在讲述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产生新体会、新发现、新认识,进行新思考。
结题论文的一般格式如下:
导论部分
导论是其正文的起始部分,导论的撰写要简明扼要地阐述以下内容:研究问题的来源,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和阶段,以及研究中需要交代的问题
正文部分
正文是课题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其表现形式多样,可根据需要而确定。通常采取以下格式:
1、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在研究报告至关重要。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或为什么确定这个课题)?主要背景是什么,研究现状怎么样,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哪些?创新点是什么?这一部分对这些问题都做出回答。可以说,课题立项是否有重要价值,通过问题的提出就可以判断出来。
问题的提出主要包括三大要点:一是背景,二是原因,三是基础。
2、课题研究的设计
课题研究的设计主要说明课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研究假设,主要内容,研究目标,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等。
3、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这部分要写出课题研究过程的实施步骤和具体研究情况,把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和感性认识,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进展历程。
4、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这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的结果、结论与分析。结果应当包括成效、成绩和成果。撰写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示出来。这部分力求图文并茂,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创新之处,具有一定影响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5、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的反思是课题研究报告正文的最后部分,主要叙述课题研究中还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研究产生的新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某种的设想和探索性意见等。
附录部分
附录部分是指附于文后,与研究报告有关的引文注释、参考文献和原始资料(如文章、调查报告、文件、图表、资料、问卷内容、测验题目等)。
❹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研究研究报告和中期报告的区别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结合我校进一步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和全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实际需要,根据省教育学会和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要求,现就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已进行十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新的活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文化的影响。我校小学数学的教与学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学数学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第三,学生在课堂上听的多,练的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展现思维与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较少,参与面狭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第四,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但没能被有效激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确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使所有学生能有效地学习,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研究价值的地方。我校作为湘西地区的窗口实验小学,也必将有力地推进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让湘西的孩子真正的沐浴素质教育。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的有效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应运而生,提出了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二维对立”——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史上对立的两派教育主张,在看到它们观点对立的一面的同时,更多的研究和发现它们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等模式。
综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为我们的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鉴。高效课堂是双向的行为,要达到高效,教师和学生各需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真正达到高效性。这是本课题研究意义之所在。
三、课题的界定
高效课堂:指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教学策略:本课题是指从评价策略、导学案、班组文化建设、课堂模式4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发展性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发现教学理论。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4.有效教学理论。 "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五、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有效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六、研究内容
1、评价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智慧学习”成长评价、“智慧学生”成长评价、小组评价
2、高效课堂模式:自学、展示、反馈。
3、导学案编写。
4、班组文化建设。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平时实验过程中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升华,归纳成文。
八、研究过程及阶段成果
(一)成立了高效课堂督查考评组
课堂督察考评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年级副校长为年级组第一责任人,校中层领导、学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每天到课堂检查、听课、指导、反馈。
(二)班组文化建设
1.班班配备先进的“汉王交互式多媒体”
学校多方筹措资金150余万元为全校50间教室安装了先进的“汉王交互式多媒体电子白板”和四面移动式黑板,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
2.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建设
撤消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符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
3.学习小组建设
①组建小组,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主要是两方面的操作,一是形式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班主任。二是内容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任课教师。
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上的操作
我们在实践中探究出了适合附小大班额下小组人数是6——8人一组最好。组数太多,不易交流和考核。组内人数太多,组内距离感较大,不宜组内交流讨论。按学习能力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坚持A教B、B教C、A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各组同学面对面坐成两排,朝北朝南坐,而不宜朝前朝后坐。这能更好利用两头黑板,便于学生观看。各个小组自成一块,相对独立,各个小组自成一块,有组的形式,有组的感觉,有组的范围。同时小组间有距离,易于学生走动交流。每个小组要按优中差、男女生合理搭配,分配均匀。具体位置坐法是2个差生夹在中间面对面,2个优生和2个中生呈对角线坐。这样做,一给2个差生有同类感,亲近感,而减少距离感、层次感和自卑感。二给差生以包围式温暖,四周式帮扶。三给优中学生以合作提高的机会。每个小组确定一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担任组长,管理本组全部事务。给小组以独立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不是随大流,跟着走。每个小组确定组名,组训,口号。便于考评、管理和交流。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定期考核后可以调整重组,在以后时机成熟时,组长可以组内选举,三类学生可以分类,分档自由组合。
❺ 如何进行课例分析
1、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
课例必须把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
学生在学习什么;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学得怎么样;
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
“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
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2、常用操作模式
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
第二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
第三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教学点,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
第四种,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❻ 课例研修报告
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
我们在教师回教研和培训答中,提出一种以课例为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究和培训提高活动,我们把它叫做“课例研修”,课例研修也是一种行动研究。
基本框架应包括:(1)研修背景:学校、执教教师及备课组、研究学科与课题、研究主要问题。(2)研究过程:主要研究过程及方法;“试教学设计”与“改进教学设计”的主要变化及差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和教学效果。(3)问题讨论:在课例研修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讨论及分析;发现捕捉的关键教学事件的讨论及分析。(4)研修结果:课例研修的主要结论和评论;课例研修中的主要体会和感悟。(5)鸣谢与文献:鸣谢研修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指导者;注明参考文献:作者、题目、出处、时间。
❼ [转载]怎样进行课例研究及其注意问题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及其注意问题一、怎样进行课例研究1、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课例必须把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学生在学习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生学得怎么样;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2、常用操作模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第一种,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第二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第三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教学点,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第四种,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二、写作课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师要多反思 我们经常强调教师要进行“课后反思”,包括反思是就是“回头看”,对课堂教学过程(或文本实录资料)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发现问题需要有“眼光”,教师的“眼光”就是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写作课例的基本前提,就是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捕捉到问题。 写作课例要反思什么:在写作课例前,要认真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教学实录”(文本或视频)进行反思:课堂上产生了哪些教学冲突?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它的背景是什么?这些问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是否能够链接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等等。 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等。研究者可以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是从实际的阅读教学观察中,分析是否有与上述要求相悖的行为,从中揭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2、“先选题再选课”还是“先选课再选题”?是“先选题再选课”还是“先选课再选题”? “先选题再选课”,即先确定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去选择相应的课。这是一种常规课题研究思路的沿袭,因此,它仅仅适用于科研素养较高的教师。因为选好题是非常难的问题,它需要一定的敏锐度和思辨度。而这,一般教师往往就显得无从下手。写作课例,在选题上我觉得应该树立以下基本意识:一是不求时尚,只求面对自己现实遭遇的难题;二是不求庞大,只求自己努力可以解决的难题;三是不求理论创新,只求自己现实难题的解决。只有树立了以上基本意识,那么选题才能真正为教师所接受,才能真正为教师急需所需,才能解决教师现实真问题。 “先选题再选课”并没有错,关键是怎么操作选题,在具体选题时,可以分为“初拟主题——主题分解——经验分析——案例印证——明晰小主题”五步。 第一步:初拟主题。教师回顾整理日常课堂教学时所遭遇的问题,通过列举的方式写出来,然后挑选自己最急于解决,并且觉得通过自己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课例的主题。 第二步:主题分解。对挑选定的主题进行分解,这一步主要是防止主题过大或者过粗。通过对这个主题涵盖面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主题进行进一步分解细化,以明确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第三步:经验分析。在对主题细化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自我或他人教学经验进行逐一分析,主要是寻求主题的研究价值和理论及操作支持。 第四步:案例印证。对分解细化的主题进行自我以往课堂案例的印证,主要是弄清分解出来的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改进,哪些问题悬而未决。 第五步:明晰小主题。通过案例印证,寻找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那些小主题,对这些小主题进行可操作性和关键性分析,从而确定自己课例写作的主攻方向。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跟自己的研究选题所匹配,也就是说,有些课堂教学并不会出现我们所要研究主题所涉及的内容,如果用这些课堂教学作为研究样本,那么势必会导致课例研究的中途“流产”。因此选好题后,关键是选课,要根据自己的选题选择适合研究利于研究的课堂教学研究样本,这样才能促使课例写得下去。“先选课再选题”即先选取教师自认为值得研究期望研究的课堂教学内容(即选课),然后进行课堂教学初步实践,在现实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实践现状来选取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样的选题方式比较适合一般教师,因为基于实践现状,教师对课已经具有一定感知,并且有一定的感触,这样研究主题就会随之而生。对广大教师来说,显得容易的多。要注意的是,课仍然要精选,在初步选题后,对选题仍要进行分解处理,步骤基本如上。 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先选题再选课”还是“先选课再选题”本身并没有优劣,主要是其适用性问题。在教师科研能力、课例研究能力并不很高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先选课再选题”操作方式;在教师科研能力、课例研究能力普遍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先选题再选课”操作方式。3、锻炼写作技巧 在写课例时,我们要求尽可能体现出:“我、小、实、思、研、新、情、升”的“八字方针”。 “我”是指要写自己的课例。只有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鲜活的、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独特的、最有个性的。写自己的案例,就要关注自己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研究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问题来于自己教学实践,研究才能真正走进教师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师才能真正用研究的目光去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教学。当研究和教师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才是实用的,教师们才能对教研保持长久的兴趣,才能使教学研究真正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小”是指研究的问题要小,要从小处入手。不要空谈那些大的理论,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平凡的,是由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而成的。只有关注这一点一滴的小经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的研究才能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实”是说内容要真实、充实,文风要朴实。内容真实,才有实际意义。内容充实,有细节的具体描写,才有可读性和可信性。文风朴实,才能避免哗众取宠。因此,课例研究不要虚构、想当然,不要大话连篇言之无物,不要华丽词藻堆砌、使人望之生厌。 “思”是指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人说:“不会反思的教师,最多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会反思的教师,就已经是一个研究者了”。这说明,反思,是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师备课后的反思、上课后的反思、以及行动跟进后的反思就尤为重要。 “研”是指一定要写出“研”的过程。也就是同伴间的合作互助、专业的引领、自我反思、行动跟进的过程。这是课例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能引起人们思考的部分。 “新”是说观察的视角要新,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观察出新问题;要有新的见解、新的思路;要做到“老生常谈我不谈,人云亦云我不云。”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情”是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又不是感情的宣泄。 “升”是指要写出自己经历课例研究的过程所获得的理论和经验的提升。我们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为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把这些提升记下来,既是自己成长的记录,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