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培养审美的情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描述形象的内容, 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美的情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比如,观看录象,感受形态美;走进文本,感受色彩美;古诗联想,感受声响美
二、品读语言,鉴赏美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朗读中体验美,我认为可以这样做: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品味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美;品读文本,认识语言形式美。
在精读课文时,还应认识品味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上的美,如用词的精确、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与所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美与表达形式美的统一,这也是一种美,是语言文字的美。
三、拓展思维,升华美
所谓的升华,就是在各种因素激荡下,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到自己的渺小、卑琐、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赶上、超越对象,或者辨清对象的卑劣、愚鲁、丑恶,萌发出远离它、铲除它的迫切愿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其思想内容讲,既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英雄的赞颂、对祖国的热爱,也有对谬误的批判、对现实的针贬、对邪恶的诅咒、对敌人的愤恨,师生共同浸润其中,心灵必然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感染,并相应地作出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情感反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沉浸在一片深情的海洋中。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理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 “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知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美往往凭借形象,激发情感,潜移默化地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培育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美学理论》)审美地组织课堂,把认知、理解、文字训练本身枯燥的学习过程同游戏、活动、比赛等有趣的感性过程相结合,通过联想、想象使教材具体、鲜明、生动,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从而化学习过程为一个审美过程,化理性为感性的形象,凭借情感感染、触动学生,调动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以美导真,以美传情,以情导知,让枯燥的求知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才能激起学生的想象力、表现欲、创作欲,达到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四、结合生活,创造美
美育的目的着重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 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这就是说美是一种再创造。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材,所有的内容来自生活,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偏离于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说的、写的不是他们心里想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渐渐消退,主体意识就会逐渐泯灭,创造美的能力自然也会逐渐消退。事实上,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引导学生作文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发现的惊喜必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感受,再去进行一个又一个新的发现。在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要珍惜学生偶尔露出来的智慧火花,及时予以表扬激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
以上这些教例,虽然超越了教参、教案和教材,但这正是学生通过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思维活跃,求知欲增强的结果,也是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充分表现的结果,这是何等可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更显得生机盎然。
审美,给一块土壤它就萌芽,给一缕阳光它就灿烂。
『贰』 怎样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
一.具备道德情操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语文教育的工作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审美实则为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它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直觉认知,又渗透有道德情感和理想认知。
因此,教师在当今普及教育的背景下,要更多的担负道义上的责任。教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意识。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坚定的心,认清自己的任务是育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道德情感有所取舍的融入其中,要让学生感悟到“善”。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极具表达力和感染力的。语文的特点也是具有人文性的,教师要善于把汉语言的人性美和文学作品的思想巧妙的相融,传递给学生,这种融合所产生的人文价值,对学生的影响力是空前的,单纯地告诉学生朝廷怎么残暴,不如带领学生分析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教师的职责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要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社会人文性学科,人因为生活着,才有爱,才有情。对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热爱是一名语文教师所必备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敏感而富有激情的心去体悟人生。道德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全部,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把握道德情操,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美感。
二.善于感悟语文的人文性
鲁迅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华夏大地孕育了博大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拥有意境美、音乐美和形体美,能够对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的品鉴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分析和解读文本,本来就是一种主观活动,无标准答案可言,语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然后给以提示,把学生在自读中容易忽视的地方点出来,让学生进行再次阅读,后给以启发。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把握,从而体会出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是要说的,在汉语中,尤其是普通话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学生只需稍加感悟就会发现一些琅琅上口的词语,有些地方也是合辙押韵,这都需要教师有发现美的眼睛从中找出。当然,指导学生品鉴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训练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那些善于鉴别和分析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师,才是合格的语文教师。比如《守财奴》中“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其中的“纵和扑”,极富画面性,一下子就把葛朗台对金钱的占有欲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都需要教师能有所感悟然后传递给学生。
在现代语文教育观念下,人们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决定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情感细腻丰富的人,能够准确把握情感,还应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密密”和“迟迟”的鲜明对比顿时形成一种母爱的伟大,字里行间中弥漫着一种人性的光辉。语文教师自己应具备人文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来对待人生,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应看其掌握多少语文知识,而应看其有无人文思想。
三.掌握教学艺术
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把握美的脉搏。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文化品位的教学,是诗意纵横的教学。在教学结构上,要统筹把握,从宏观的角度确定各个环节中的层次,准确把握这些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这样教学中不仅富有系统性也具有艺术的美感。当然这一美感的构成还需要合力安排课堂教学中个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算好每堂课的时间,如果把应该一气呵成的教学内容生生拖到下节课再来说,这就破坏了教学美感,人为地割裂了学生的认知顺序。
『叁』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鉴赏
1 对语句的欣赏,从而品味语言之美 。
2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3 熏陶感染,体悟情感之美。
4 言行揣摩,体现形象之美。
5 引导诵读,鉴赏整体之美 。
6 拓展延伸,学习创造之美动。
『肆』 浅谈语文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教材中都是精选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所以语文便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所以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索语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语文未知的领域。下面,本文就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的探讨,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知识,涵盖了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然而要想真正地体现语文知识的价值,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设语文情境,使学生明白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使用什么样的语文知识,争取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1.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说话技巧,需要注意语言的语序,需要注意用词的妥当性等等,而这一切的获得和正确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由此可知,语文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价值,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荣誉与爱荣誉》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探讨荣誉的内涵,领会本文的论证思路,培养质疑能力,提高对荣誉的认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升人文素养,首先我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还要让荣誉感支配学生以后的生活,使语文知识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学生提出了:你们知道什么是荣誉吗?我们为什么要爱荣誉?假如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是我们班的荣誉吗?当我们国家的神舟号成功飞天后,这是不是我们国家的荣誉呢?等一系列熟悉的问题,学生慢慢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荣誉。在增强学生荣誉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语文中包含着许多与我们生活有关的知识,只有我们学好了语文,才能真正地读懂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真正含义,从而唤起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是编委会经过精心选择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从不同的方面教授给学生不同的知识,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人文素养能力等等。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习作便是检测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重要
途径。
例如:在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学生要从中学会一些景物描写的技巧和修辞手法。如让学生感受“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赏红楼梦的有关片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描写,如“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简单的几句话就将王熙凤的外形、性格等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欣赏,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而且,当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后,学生的说话技巧、语言表达能力也将会随之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利用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语文教材中现有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展现自己的个性。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导学生去看一些对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有帮助的书籍,真正
『伍』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 义感情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容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也就决 定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陆』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
小学的美术教学,应如何适从时代改革潮流,从美术教学角度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美感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审美修养?除了训练学生的美术基础外,为提高素质教育,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
一、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人的体力、脑力、才能、道德精神、审美情趣等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主要强调了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它的效果直接影响新一代小学教师素质及社会的进步。
小学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提高美术素养和培养他们适应小学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美术基本技能和多学科的教学能力,学生技能形成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主,也就是说,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注意与视觉感受这方面的基础训练,如感受美的事物、视觉趣味训练,扩展学生美术文化知识视野,培养与丰富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及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生的这一类美术素质提高,决定了我们新一代小学教师是否具备指导儿童观察、欣赏、评价和体现的能力,能否使儿童很好地接受美的信息,引起的共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审美能力主要有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这些能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一个教师的良好素质是很重要的,一个小学生,应该对祖国和世界各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对历史上著名的美术家、美术作品、民间美术能够欣赏,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够辨别。能够多体会感知和创造美,能够吸收和借鉴艺术上的精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升华,具有这些素质的小学教师,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不容忽视,它与素质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二、技能训练不能取代审美教育
在我们普通小学的美术教学上,一年级每周有两节美术课,而四年级仅有一节课美术课,加上为数有限的课外美术活动课,如果采取以往技能训练为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学生掌握绘画规律,可收到一定的效果。经过严格的技能训练,学生可以具备较高的临摹能力,但要获得高水平的写生技能显然是不可能的,明知在仅有的课时中,不可能使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写实写生技能,我们是否还应象以前一样,把大部分的课时用于学生技能的训练?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一些既能提高美育教育又能掌握美术技能的办法,来体现美术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尝试
在美术教学中,为了达到以审美教育为主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外,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审美教育,以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小学课程教学中做了相应的改革。
1 、增加美术欣赏课程。在美术大纲中,适当增加美术欣赏课时。这样,有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和民族民间美术,从中可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认识和欣赏水平,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2 、培训学生审美眼睛。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辨别和把握作品形式表现,如:可从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充分说明各个画种的不同特点。中国画和其他画种相比较,除了在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不同外,最主要在构图上它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可以不受到时间、空间、透视色彩制约,而可以自主地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影物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而油画则不同,油画用色造型,必须遵循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原则进行科学造型。经过教师透彻的分析,学生就会感受每一画种不可替代的形式美感,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自觉地把握不同画种艺术特征,不至于产生以某画种的特点去要求其它画种的错误审美心理。
3 、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在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懂得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体验艺术家创作感受。如: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蒙娜·丽莎》作品一定要站在历史发展高度肯定它的历史价值,而不能一味探寻什么“神秘的微笑”。文艺复兴时期,同其它领域相协调,美术的重要特征是借神躯表现人体,在这种世俗的风气之中,唯有达·芬奇勇敢地举起赞颂人道主义的旗帜,一幅表现有神圣尊严活生生的人,赞颂人的自然美,赞美人的生命的可爱,寄托画家创造人像典型的理想,这种以歌颂人为主题的肖像画,一反过去宗教内容绘画的传统,是对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神学和禁欲主义的一种判逆。又如:在讲述 17 世纪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开兹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纺织女》时,不能受极左思想的干扰,要从旧的模式中挣脱出来,不要对学生灌注更多阶级史,画家思想是复杂多元的,委拉斯开兹所追求是一个真实世界,他只不过是想反映他见到的平凡事物、人物都真实反映出来。另外,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要太注意作品表现一个什么样故事、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委拉斯开兹质朴、传神的表现手法、优美的构图和色彩,同样引起我们思想上强烈的共鸣。由此可见,建筑艺术及其中国山水、花鸟等风景画,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形式、色彩、构图传达作者的情感,而从中得到感染,从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开阔了视野。美术鉴赏课就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使学生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评论能力,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人。
4 、了解美术史的概况。要求学生应该知道哪些作品是美术史变迁中的里程碑哪些画家是人类文明的骄傲,让学生了解各个朝代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团作品及其艺术特征扩表现手法。如:世界现有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张萱《捣练图》、宋朝范宽《溪山行旅图》、马远《踏歌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明代徐渭《墨葡萄》、清代八大山人《孔雀图》、以及“杨州八怪”作品,近现代齐白石《虾》、徐悲鸿《马》、潘天寿《墨禽》、张大千《红莲》等,对作品详细介绍,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渊源流长的美术历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通过对小学美术教学探索实践,我认为,小学美术教育应着重从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入手,使这与提高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柒』 语文课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能对美有感受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地、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如果学生缺乏审美感受能力,那么,即使是最动听的音乐和最美的绘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后天通过审美教育培养的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样。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强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所谓审美想象能力,是人们在直接关照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补充、展拓、丰富、完善对象和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新对象的一种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词:“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以杏花开放时的盛、繁、多、乱与可以造成声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乱之间进行类比联想,“闹”字将无声化为有声,将静态的美化为动态的美,将视觉形象的美感沟通为听觉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动、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课,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我们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绚灿的秋景,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你闻到了什么香味等等,创设了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讲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想象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鉴赏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鉴别和欣赏二者密不可分,有鉴别才有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和主观上的原因,人们的鉴赏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我国电影导演谢晋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它少年时初读《红楼梦》,爱上了袭人,不理解林黛玉;年岁大了,就觉得晴雯、黛玉可爱。读《三国演义》,小时候与同学们议论,都愿投奔刘备;长大了,觉得曹操其人,实在了不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水平和审美经验有了提高和发展。一般来说,知识面愈广,审美经验愈丰富的人,审美鉴赏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必须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美的修养。小学生由于知识还未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比较贫乏,知识面比较窄,因此审美鉴赏还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轻率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入。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不会局限于书本上的课文。随着知识面的扩宽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也会慢慢增强,如《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能体会到桥的结构精巧,外形的美,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体会到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所谓审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认识、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既不能归结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又不能归结为简单的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正如钱钟书所说的:“理之如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无味。现象无象,立说无说。”审美理解不着痕迹地交融于审美感受、想象、鉴赏等心理因素中,妙合无间,发挥综合的、整体的美感效应。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要能理解美,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发现美、表达美、理解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赏,而是要学生能理解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为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美。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着美,而课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感受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教学活动中,为使学生审美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从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那就必须十分重视通过美育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捌』 语文课怎样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效,是其他任何美育的形式所取代不了的。从远期意义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精心设计――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其审美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在教《望庐山瀑布》时,我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惚惚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读词句――鉴赏美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紧紧抓住描写漓江和桂林的山的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三、入境动情――想象美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材料,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调动积极性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入境动情”,训练审美想象,进行美的创造。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思维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波涛汹涌,百舸急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言外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大胆开拓――创造美
创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文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古诗所描绘的情境,独立去画一幅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中所描绘的初夏小荷初现的情境,而且通过绘画表达出对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说,阅读能训练学生对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那么,写作则训练学生对身边美的表达能力。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应该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敏锐地去发现美、捕捉美,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促进美的创造。
总之,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对于发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趣味,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它既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又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对此必须怀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提高知识修养和审美素养的同时,才能以己之美启学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现语文教学之美。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在忠实与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审美能力水平,创造地引导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驰骋,持之以恒,才能在审美发展中绘就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把学生领进“美”的大门,使教学超越应试的狭隘功利观,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玖』 语文课如何进行审美化教学
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课文中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内化于学生的语感和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课文的深处,最终获得对课文美学蕴涵的把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明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化教学应该是回荡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一、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当今语文课堂往往缺乏审美情境。良好的审美情境很大程度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创设。
1.教师本人的审美情趣。要使课堂有良好的审美氛围,教师必须有完美的人格力量、渊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包括优雅自然的教态、整洁得体的衣着,都能潜移默化作用于学生的身心。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哀悼日,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伤痛和关切之情,这本来很好。但某位教师却不合时宜地穿了件大红衣服,于此情此景不相和谐,效果大打折扣。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自己先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同样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就可能上出不同的效果:有的课堂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和提升,而有的课堂却难以使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毫无审美的情趣可言。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育修养,需要对教书育人怀有美好的感情,有良好的审美鉴赏力,能从生活和教育中时时发现美的景致,爱自然,爱生活,爱学生,爱读书,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学养深厚,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喜欢他、崇拜他、不由自主地靠近他……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对话交流,这也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理念。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协调统一所形成的表现语言艺术美的过程。教师的语言魅力决定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凝练性这四个方面的语言艺术能力。最重要的是语言要准确、鲜明、简洁、生动。要善于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调动修辞手段,使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其次是教师语言要有丰富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一注入语言,语言就会动人心弦。所以,教学语言应据课文感情基调分清轻重快慢、抑扬顿挫、喜怒哀乐,或似促膝轻语,舒缓平稳(学习《傅雷家书》);或像晨曦璀璨,舒畅明丽(学习《浪之歌》);或如江河澎湃,催人奋进(学习《海燕》)。语文教师应“慧于心而秀于口”、“精于思而美于言”,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熏陶中。
3.提倡非功利性阅读。非功利性阅读是对作品的审美世界的最大限度的心理“接近”。学生在心理放松状态下开始阅读以后,便会暂时忘记自己肩负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特定的文学世界中去。在这样的状态下的阅读所获得的是真实、自然的审美感性体验。有阅读经验的人都曾有过如饥似渴的阅读体验,那种悠闲自在的无功利的阅读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啊。然而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喜欢事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有时问题多得让人诧异)进行阅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不利于良好审美心境的酝酿。事先设定的问题对阅读者是一种心理负担,它会阻碍读者的审美感性进入文学的世界。因此,在课文初读时,淡化认知的目标意识,着力营造审美心境,不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如小鸟自由翱翔于陌生的天空,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以全新的目光去发现、去感触,阅读效果反而较好。
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
1.培养审美感知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丑石》讲述了家门前的一块没有一点儿用的十分丑陋的石头,先是遭人嘲讽,后来因为一位天文学的到来,才知道它是一块十分有价值的陨石。因此,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自行成为审美对象,只有当那些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人以一种审美态度去观看和倾听时,它们的形式、意味和种种美的性质才会被发掘。因此要学生能慧眼识金,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带有审美主体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只有具备正确的是非观与爱憎观,才能受到积极的熏陶。因此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自觉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起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特别是新课改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是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统一。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善于鉴别、分析与评判,获得正确的审美感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趣。
2.激活审美情感
①与朗读指导相结合,接受审美熏陶。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老所描述的正是通过朗读达到的审美境界。要达到此境界,教师就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想,理解课文的内容,想象美好意境,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堂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便不成为语文课堂。没有声情并茂的朗读,那样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学生是不喜欢的。我刚踏上讲台,勤学苦练朗诵,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模仿《变色龙》的角色,夸口说惟妙惟肖也不为过,每次上这篇文章学生都听得如痴如醉。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得头头是道,朗读的频率却很低,而且朗读也没有什么情感。大多数学生课堂内外都习惯了默读,长期的不出声的读书使学生的情感无法投入,最终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形成。现在的有些语文教师,一学期下来范读还没几次,都用录音机代替了。可录音机真的能完全替代范读吗?教师亲口读出来的声音是多么亲切,能到达学生的心灵深处。
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审美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好突破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能欣赏到课堂的内容之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我在上综合性学习公开课《说不尽的桥》时,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桥之知识大比拼(通过知识抢答,了解桥的知识)――第二环节:桥之文学美欣赏(欣赏诗歌散文,体会桥之韵味)――第三环节:桥之文艺过把瘾(讲评书说相声,传承桥之文艺)――第四环节:想象之桥情悠悠(发挥联想想象,升华桥之意蕴)。课堂教学集中体现了结构美、内容美、语言美,学生从中领略到了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了文化素养,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③充分发挥联想想象,插上审美翅膀。学生要想真正感悟课文中的文字,必须直指人心,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的生活化联想和想象正是架起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王若虚所谓的“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就是这个意思。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化联想和想象,到达作者的心灵。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也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语文课堂培养审美联想想象能力,最好的莫过于借用其他艺术形式。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可以经常借用其他艺术形式开阔学生想象空间。音乐与绘画在此起了重要作用。音乐是最不可言说的艺术,不少教师喜欢借用音乐来引入新课,或用配乐朗诵沉浸作品之中,效果奇佳。我在上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就要求学生根据词的内容作画。学生作品诗画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妙不可言。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种艺术齐上阵,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洋溢着美学气息。通过联想想象来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强调“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1〕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堂教学的对象虽是群体的,但学生的审美意识、趣味等都因人而异,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审美化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学。由此,教师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切忌包办代替,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例如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学生经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多角度的见解,甚至是惊天大发现。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切不可照本宣科,一棍子打死。只有敢于打破经典权威,学生才能创造性地提出独到的见解,使语文素养、美学修养在质疑中不断提升。
『拾』 如何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语文习程培养主 义情、社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积极态度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由看语文教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决 定朗读教语文教审美教育主阵教处于主体位教师更应注重审美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