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学生能够在某一方面得到真正的发展就是一堂好课,而不在乎你是否有精美的课件,华丽的语言!
❷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
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抓好“三个点”,具有“四个度”。教师把握这些评价要素,有助于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一、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三个维度,其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所以,语文课应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书)训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
1.识字教学应重视字理识字。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字原理。识字教学应重视分析汉字的构字原理,针对每个汉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分解一组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可以提高识字效果。学生掌握了构字原理,在他们心中每个汉字就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幅画或一个故事,就会少写错别字,并且举一反三,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2.阅读教学应注重“感悟一积累一运用”。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所谓感悟就是通过阅读来感受领悟文本内涵。为此,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品词的方法有换词比较、换位比较、添词比较和省词比较等;品句往往通过变换句型来进行;品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本内涵,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积累就是把有关语言材料熟读成诵,牢记于心。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谓运用就是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语言材料,进行遣词造句、构段谋篇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用词、造句、构段、仿写的训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双向互动的对话。阅读写景状物的课文,让学生担任“导游员”、“解说员”,为“游客…‘观众”们解说,回答“游客”“观众”们的询问。
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工具性,应构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回环上升的教学模式,从语言文字人手,品词、品句、品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再回头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法,拓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做到“五个参与”。(1)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个都不能少”。(2)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序、高效。(3)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言积极,配合默契。(4)创造参与: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或练习中有创新因素。(5)差异参与: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释疑解难,引导学生种形式合作学习,如指定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合作学习、按兴趣结组合作学习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补足式。课文有些语句省略或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足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变式。引导学生进行句式变换、语言重组等训练。(3)幻想式。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展开创新思维。
(三)突出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份值观”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教育“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具体的思想内容,应渗透人文教育。
2.教师在讲读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示范朗读和讲解文意中应充满感情,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3.在板书设计中渗透人文教育。板书设计应具有形象性和艺术世性,反映课文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易于接受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抓好“三个点”
(一)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
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堂教学应返朴归真,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抓好品读训练点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书至少占本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提倡品词、品句、品读和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挑战读、对比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品读训练点,进行品读训练,感悟文本内涵。
(三)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创设有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语文教学体现“四个度”
(一)温度——基本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语文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这条生命之河应是“温暖”的、“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这条“温暖的河”需要教师用激情来开掘。有人这样评价窦老师的课:“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表扬学生朗读字正腔圆,具有“精”“气”“神”。她指导学生齐读课题,朗读中心旬,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不断提升课堂的温度。
(二)广度——开放性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扩展视野。可以围绕所讲的课文,给学生推荐有关文章和书籍。从一篇课文引发开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据课文主题相同和相近,进行教材重组。窦桂梅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补充教材,拓展内容,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她说:“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她补充了历史学家、外交家对晏子的评价,又补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两篇文章,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
(三)深度——发展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适度地点拨,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和交流,进入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把握“工具性”,体会“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亲切感、领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语文课的高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教学的更高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对于《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师仅把它当成历史故事来教,而窦桂梅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滋养学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然后归总到“人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
❸ 如何评价一堂优秀的语文课
通过分析复语文课程标制准的意义,明确一堂优秀语文课的评价要求。一堂优秀语文课的评价标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看教学理念是否贯彻;看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看教学方法是否使用得当;看教与学的结合是否良好;看教学过程的处理是否恰当;看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看教学效果是否良好;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一堂优秀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❹ 如何评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看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看课本知识是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还是直白地告诉学生,看学生回答是否踊跃,
❺ 怎样评语文课
授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上好课,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如何评价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促使我认识到对语文课堂教学做公证的评价,是对执教者辛勤劳动的肯定和鞭策,使之课堂教学完美化。也就如教学指挥棒,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沿着其教学规律的方向发展。
要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评估的作用,就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去评价。
一、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估内容
(一)、看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以教材内容为根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要注意知识教育、又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明确目的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课时目的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对知识点多的课时目的,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揭示归纳,有的可让学生在课后整理。评课人必须根据语文课的不同教材、不同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来评价。
(二)、看语文课堂内师生活动体现 的如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等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听完课后一些人议论课的好坏,实际上指的就是师生 的活动情况。语文课上要看教师主导是否作用于学生,教师是否精心策划,通过因势利导,使学生在课堂内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就是要在老师启发、引导、点拔、有目的、有计划、有的放失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维、动口、动手、动脑,在听、说、读、写中强化素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应积极主动的投入,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那绝不是好课。当然学生活动脱离了教师的指导,那也不是好课。教师授课时,应悉心注视整个教学过程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正确处理了“尖子”、“一般”、“后进”三者的关系。处理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这样才使全班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进程中的每项活动。只有好此,课堂上的教与学方能生动活泼。因此,评课要抓住语文课堂上师生活动的现象,着眼点放在师生 活动的配合上,并与其它语文课对比做评估。
(三)、看课堂结构是否合理。作为听、说、读、写为主线的语文课堂教学,其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方面。这些课堂结构 的外在表现,评课人的必须根据课的目的、任务、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教法要求。看教师是否灵活创造地按排课的结构,绝不能千篇一律,造成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评课人必须着眼于语文教学结构 的内在因素。
评课人要听、看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练习教材。从中观察和分析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语文能力 的复杂过程,看教师在此过程 中指导是否按照课堂教学策划的训练重点指导,看教师指导是否有针对性、科学性、艺术性。是否从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其指导的内容必须科学准确。指导的手段应是艺术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从指导的效果上看,训练学生是积极主动,全身投入,并能提出问题包括疑议、评论等。
(四)、看语文课堂教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语文教学方法根据语文教学规律的,受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约的。因此,教法必须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知识规律及教材特点。看一堂课就要结合教学实际,看教师是否将各种教学方法配合并灵活使用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
(五)、要看教师的教学技艺。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教师的艺术创造。其技术表现在整个课进程中,有周密的计划性。什么时候讲、练、演示、板书都 要安排的井井有条,而且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不浪费一分钟。再者,教师有一身过硬的听、说、读、写、教的基本功。能融语言知识思想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听、说、读、写、训练、娱乐于一体,反馈敏锐,应变能力强,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幽默精炼,手势,教态 显出艺术性。不时地表现出创造新苗头、同时师生有争有论,思维极为活跃,学生在娱乐中从事繁多的智力劳动。
(六)、要看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效果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其效果是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因此要凭借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看效果如何。凭借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素质以及课堂上学练情趣反映效果。
总之,评课人所看的这一堂课,视为教育教学长河的一个浪花。既看到了近效,又看到了远效,做客观评价。
二、制定语文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估”不是秤称斗量,也不能量化,按条条衡量。势必把一堂语文课割裂开来。而应看成一个整体。从局部着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评估才较科学。
上述六方面的评课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看一堂课 。因此,以己之见将六方面内容划分为等次,如教学目的“优”,师生活动“良”,课堂结构“优”,教学方法“差”,教师技艺“中”教学效果“良”,总起来,可评估为“良好”。
三、怎样运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要全面对语文课堂教学作出评价,要求评课人掌握评估标准,取掉各样主观色彩,不能一俊遮百丑,要坚持全局观点,不能感情用事。更重要的是提高评课人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❻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一、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三个维度,其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所以,语文课应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书)训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
1.识字教学应重视字理识字。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字原理。识字教学应重视分析汉字的构字原理,针对每个汉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分解一组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可以提高识字效果。学生掌握了构字原理,在他们心中每个汉字就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幅画或一个故事,就会少写错别字,并且举一反三,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2.阅读教学应注重“感悟一积累一运用”。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所谓感悟就是通过阅读来感受领悟文本内涵。为此,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品词的方法有换词比较、换位比较、添词比较和省词比较等;品句往往通过变换句型来进行;品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本内涵,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积累就是把有关语言材料熟读成诵,牢记于心。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谓运用就是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语言材料,进行遣词造句、构段谋篇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用词、造句、构段、仿写的训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双向互动的对话。阅读写景状物的课文,让学生担任“导游员”、“解说员”,为“游客…‘观众”们解说,回答“游客”“观众”们的询问。
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工具性,应构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回环上升的教学模式,从语言文字人手,品词、品句、品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再回头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法,拓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做到“五个参与”。(1)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个都不能少”。(2)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序、高效。(3)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言积极,配合默契。(4)创造参与: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或练习中有创新因素。(5)差异参与: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释疑解难,引导学生种形式合作学习,如指定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合作学习、按兴趣结组合作学习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补足式。课文有些语句省略或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足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变式。引导学生进行句式变换、语言重组等训练。(3)幻想式。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展开创新思维。
(三)突出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份值观”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教育“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具体的思想内容,应渗透人文教育。
2.教师在讲读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示范朗读和讲解文意中应充满感情,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3.在板书设计中渗透人文教育。板书设计应具有形象性和艺术世性,反映课文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易于接受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抓好“三个点”
(一)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
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堂教学应返朴归真,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抓好品读训练点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书至少占本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提倡品词、品句、品读和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挑战读、对比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品读训练点,进行品读训练,感悟文本内涵。
(三)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创设有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语文教学体现“四个度”
(一)温度——基本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语文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这条生命之河应是“温暖”的、“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这条“温暖的河”需要教师用激情来开掘。有人这样评价窦老师的课:“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表扬学生朗读字正腔圆,具有“精”“气”“神”。她指导学生齐读课题,朗读中心旬,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不断提升课堂的温度。
(二)广度——开放性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扩展视野。可以围绕所讲的课文,给学生推荐有关文章和书籍。从一篇课文引发开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据课文主题相同和相近,进行教材重组。窦桂梅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补充教材,拓展内容,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她说:“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她补充了历史学家、外交家对晏子的评价,又补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两篇文章,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
(三)深度——发展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适度地点拨,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和交流,进入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把握“工具性”,体会“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亲切感、领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语文课的高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教学的更高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对于《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师仅把它当成历史故事来教,而窦桂梅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滋养学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然后归总到“人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
❼ 如何点评小学语文公开课
一、 评价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在贯彻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情况下,评价一堂小学语文课,应看执教者是否做到了如下几个思想观念转变:
(一) 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重发展,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人格、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习惯等的和谐发展。要树立四会培养目标(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发展)
(二) 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意识。
每个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个性特长、非智力因素、学习领域都存在差异,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 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学习的结果。
(四)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转变——树立研究意识。
单向信息交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综合信息交流是以讨论研究为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信息在师生、生生间达到了最大限度的交流。
(五)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和谐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
学生学习过程,伴随着感受、情绪、意志等而展开,思维发展、创新意识培养需要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六)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出个性、教出风格。
二、评价一堂小学语文课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指对语文课的分析要以课堂的真实情况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不带任何偏见,不夹杂感情因素,不分厚薄亲疏,通用一把尺子,一个衡量标准。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
(二)坦率诚恳原则
所谓坦率诚恳就是对课的长处一定要充分肯定,看准了问题,一定要明确地提出来,不能含含糊糊,一味“好、好”无根据地唱颂歌。对缺点和不足,也不应顾及面子,遮遮掩掩,要直截了当地指出,成绩要说够,缺点要说透。
评课时要考虑教师心理承受力,对年长和心理承受力弱的教师应含蓄、客气一些,对年轻而心理承受力强的教师可坦率直爽一些。
(三)兼顾整体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评课者应树立整体思想。通常,在分析课堂教学时常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只注意到了一节课的整体分析,而忽略对局部的分析。二是脱离整体孤立地对局部进行评价。因此,评课者应注意树立整体意识;坚持在评课中,把点和面,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
(四)激励性原则
评课者科学的艺术性的评课能激发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中青年教师如有几次成功的课得到恰当适时的鼓励和评价,可能使他们后来成为教学明星和能手的直接动力因素。运用激励的导向,可以达到:听一堂课促进多堂课,听一个人的课激励一批人,听一门学科推动多门学科。
(五)差异性原则
被评的教师情况不同,对课堂的要求不同,评课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评课就应各有侧重。在评课形式上应该因人制宜,灵活多样,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导人。
(六)讲究方法原则
评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应遵循人的认识规律,符合人的心理过程。首先,要充分尊重讲课者的劳动。一般来说,不管是成功的课,还是失败的课,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花费了心血,因此在评课时,评课者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肯定这一点。其次,要褒贬得当。评课的褒奖与贬斥要有个“度”,决不是褒越多越好,贬越少越佳。过多而不切实际的肯定,会给人虚假逢迎之感。在谈到缺点时要讲分寸,应以商量和提建议的口吻与执教者交换意见。再次,要主次分明,评课时在关键重点问题上要多加分析,道理讲透,而在一般的问题上,则可一带而过。尤其对缺点问题要抓要害,予以分析,一般问题可轻描淡写,留给教者自己去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