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于漪学当语文老师

于漪学当语文老师

发布时间:2021-02-10 19:27:19

⑴ 于漪老师的教学观点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他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棵,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⑵ 于漪语文教育观

浅谈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界一位资深教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著述了许多教育界颇有影响的著作。于漪老师的教学有她自身的一套理论方法,尤其是于漪老师的情感教育方法对语文教育有深远影响。她关于语文教育的著述,多达一百多万字。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于漪的语文教育论著,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职责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于老师的教文育人却独树一帜。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老师多次讲到: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在这方面,于老师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她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情操,常常采用“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方式;采用“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变换提问的角度,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联系扩展,增添情感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等做法。这些都是教文和育人相统一的好方法。 她的这种教文育人的思想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这是正确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的必然结果。她曾这样说:“国家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学生交给我们教师培养,这意味着对教师极大的信任,我们如果不尽心尽力,岂不是浪费学生的青春,对国家、对人民的大不敬?为此,我经常警戒自己、鞭策自己兢兢业业,考虑任何工作都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大目标。”第二、这是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结果。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对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一种否定,语文教育界出现了一种纯工具论的倾向,于漪老师对此不以为然,她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要表情达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两种作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进一步提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三、这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得出的必然的结论。于老师认为,传统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方面,例如:传统语文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且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很重视学养等。于老师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这些精华的认识,自然会影响到她的“教文育人”观。 教文育人是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她多年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得到的宝贵经验,也是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 而全面、有序、科学地培养语文能力又是于老师特别强调的一个语文教育思想。她指出,有一点必须十分明确:语文教师教学生学语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须牢牢抓住不放。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能力,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在关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她在这方面的主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全面训练,循序渐进,突出“内核”,语、思结合。 她把语文能力的培养分成了三个层次:一是学习和应用能力,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二是具体的语言能力,会读会写会听会交际,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部分;三是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思考和感受力等,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部分,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正是基于于老师对语文能力本质的深刻认识,所以于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这是反映我们学科特点的,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但是我们对知识和能力的认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就是中学语文,不是以学科为本,不是以某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学生今后不管从事怎么样的工作,都要有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本领,即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的能力。这样定位,就要淡化原来的很多知识体系,要“择其要而学习”。所以正确的、科学的、有序的培养语文能力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全面训练。于老师认为,训练能力要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就语言训练而言,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不能重读写,轻听说。不能只注重学习的近期效果,轻视适应社会的长远需要。 循序渐进。于老师很重视能力训练的序列,主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来安排科学的序列。例如,她说:“不探讨科学的序列,教学中有些十分突出的问题很难解决。比如重复劳动的问题,对某一语文知识小学教,初中教,高中还教。……”突出“内核”。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虽然以全面为好,但是语文训练又不能过于繁杂琐碎,得有个重点。哪些应该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呢?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于老师关于语文教学要突出内核和她的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的观点并不矛盾。全面培养是为了防止“以偏概全”,突出内核是为了防止“喧宾夺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语、思结合。于老师最反对进行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她既主张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可分割,又主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主张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语言训练的全过程。 注重学习兴趣,突出情感教育是于漪的又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她满怀激情的一句话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课……而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标地指挥下,倡导情感教育。情感熏陶是教学环节中较难的一部分,教师要做到“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比较难的,最重要地是一定要有真情感。如果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地情感,反而会令人生厌。那么怎样才能凭借语文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呢?于老师提出了许多情感熏陶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第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披文入情”,即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第二、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地情和意。第 三、教学时,教师要带着感情教,要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诵,以情激情。 “立体化,多功能”的课堂教学效率观是于漪的最后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有效教学”现在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关注,“有效”不仅指“效率”还指“效果”,只有保证“效率”和“效果”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于漪看来,语文学科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如果教师眼睛只盯着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参,思路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学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其次要开发与利用语文课外的学习资源,分清别类,择优而用,讲求实际效果。于老师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总的要求,就是课要上的“立体化,发挥多功能的作用”。在谈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只看一堂课学生学到了几条知识,或掌握了几种技能,用单一的、而且是单纯量化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把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益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这才是抓住了根本。于漪老师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课前精心设计,选择好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的最佳结合点。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第二、课堂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为使课堂教学有鲜明的节奏,于老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剪裁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过程要疏密相间,有起有伏,形成循序渐进的坡度;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运用,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第三、适当充实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的容量怎样才能得到适当的充实呢?于老师总结出了两条措施:一是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的覆盖面;一是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理解力。

⑶ 于漪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什么教师

于漪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⑷ 于漪的理论贡献,其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

于漪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从教50年。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象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她的课给人如坐春风的感受,堪称是一种艺术享受。于漪老师的教学特点被总结为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本文尝试在进一步总结于漪老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漪老师优质教育背后的规律尝试认识和总结。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于漪的语文教育观。首先探讨于漪语文教育观的内核是:教文育人。“教语文的过程,也就是学做人的过程。”接着考察了于老师“教文育人”思想的来由,大致有三个方面:(一)这是正确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的必然结果;(二)这是正确认识语文科性质的必然结果。虽然于漪老师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有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她始终认为语文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三)这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最后总结于漪教育理论贡献。 第二部分探讨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分作七个内容来研究:用语言“粘”住学生,用情感感染学生,让美的光辉弥散课堂,善用教育机智,善于激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是立体的。 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于漪生平的介绍揭示于漪老师的做人的根本、教育的理念、执着的信念及高尚的人格对她教学艺术生成的影响。于漪老师1929年2月生,1957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天赋南人的热情、聪明、灵秀、儒雅,加上长期生活工作在上海,更得“海派”风气的熏染,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广博的阅读面以及对艺术广泛而持久的爱好,极大地丰富了于漪的知识储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好学深思,加上丰厚的知识,使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 第四部分思考于漪语文教学,探究于漪的遗憾。于漪老师是以道为先的。对意识形态的因袭过重,可能是于漪的悲剧。从语文教学的艺术出发,真正的遗憾不应该是对教学艺术本身的叩问,而应该是对一种教育文化的叩问。语文教学必须站在一种文化的平台上。我们看见了于漪缺少的是一种文本的自信,缺少的是对文化的自信。于漪没能让语文走出真正的低谷状态。 关键字: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教学艺术,于漪

⑸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应该在讲如上用生命歌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学

(1)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是学生品德的培育者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一职业是崇高的。教师对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尊敬。(回答2点即可。只要回答出对老师这一职业的尊敬、爱戴、崇敬之意即可)
(2)作为中学生,要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①客观地认识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③了解老师的优点和长处;④理解和宽容老师的缺点、过失;⑤主动地、热情地与老师交往;⑥不要以对立的态度冷淡、疏远老师;⑦避免以逆反的态度顶撞老师,切不可对老师求全责备,更不应怀恨在心。(回答3点即可)

⑹ 《往事依依》中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怎样进行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教学风格】

1

⑺ 我大四学生,工作签到一所私立中学当语文老师。九月份开始上班,除了备课写教案以外,现在该做什么准备呢

要熟悉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前沿的研究成果,研究高考(中考)。
推荐的书籍方面,李海林和商友敬给语文老师的参考书目我认为是最好的: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全国中语会)
4、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三联书店)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教育科学)
6、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南方日报)
7、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摩罗、余杰,汕头大学)
8、教育病(赵健伟,中国社会)
9、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
10、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南京师大)
11、语感论(王尚文,上海教育)
12、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
13、爱心育人(斯霞,江苏教育)
14、播种爱心(程翔,广西教育)
15、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
16、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四川人民)
17、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四川少儿)
18、民主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
19、语文教学探赜索隐(刘永康,成都科大)
20、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刘永康,四川大学)
21、于漪与语文教育(国际文化)
22、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国际文化)
23、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国际文化)
24、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国际文化)
25、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国际文化)
26、于漪: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教育)
27、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
28、洪镇涛:打开语言学习之门(湖北教育)
29、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
30、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研究(山东教育)
31、语文论稿(顾之川,湖南教育)
32、多元智能(加德纳,新华出版社)
33、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

语文教师的“书巢”细目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
2、《文心》
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
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
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
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
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
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 (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
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
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
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
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
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
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
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
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
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
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
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
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8、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9、《说文解字》
10、《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纪》选本
11、陈鼓应先生老子今译今注》和《庄子今译今注》
12、《墨子》、《荀子》、《韩非子》、《世说新语》、《昭明文选》
七、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和注本
1、刘大杰先生1957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2、北京大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楚辞选》(马茂元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4、《唐诗三百首》,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读本丛书”本)
6、宋词的正宗选本是朱祖谋老先生的《宋词三百首》,龙榆生先生《唐宋名家词选》和《近三百年(即清代至现代)名家词选》
7、《古文观止》、《古代散文选》三册(1962——1980年出版)
8、张岱的《陶庵梦忆》
9、《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
10、刘衍文先生和刘永翔教授合著的《古典文学鉴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八、杂学旁搜
1、袁行霈先生等,主编了一套“大家小书”
2、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王力《诗词格律概要》、陆宗达《训诂简论》、柴德赓《史籍举要》、张中行《文言津逮》、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季镇淮《司马迁》、周汝昌《红楼小讲》、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共10种。
3、俞陛云《诗境浅说》、江绍原《民俗与迷信》、孟超《<金瓶梅>人物》、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李长之《鲁迅批判》、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沈祖棻《宋词赏析》、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说》、黄裳《旧戏新谈》、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共10种。
4、朱光潜《谈美书简》、朱自清《经典常谈》、罗常培《语言与文化》、龙榆生《词曲概论》、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姜亮夫《敦煌学概论》、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林庚《西游记漫话》、陈从周《梓翁说园》、黄裳《笔祸史谈丛》,共10种。
5、周作人《我的杂学》、竺可桢《天道与人文》,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朱光潜《诗论》、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翦伯赞《史料与史学》、龙榆生《词学十讲》、沈从文《野人献曝》、费孝通《乡土中国》、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共10种。

⑻ 于漪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教学风格】

1

⑼ 上诲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风挌可以用四个字来摡括是

浅谈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界一位资深教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著述了许多教育界颇有影响的著作。于漪老师的教学有她自身的一套理论方法,尤其是于漪老师的情感教育方法对语文教育有深远影响。她关于语文教育的著述,多达一百多万字。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于漪的语文教育论著,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职责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于老师的教文育人却独树一帜。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老师多次讲到: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在这方面,于老师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她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情操,常常采用“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方式;采用“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变换提问的角度,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联系扩展,增添情感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等做法。这些都是教文和育人相统一的好方法。 她的这种教文育人的思想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这是正确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的必然结果。她曾这样说:“国家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学生交给我们教师培养,这意味着对教师极大的信任,我们如果不尽心尽力,岂不是浪费学生的青春,对国家、对人民的大不敬?为此,我经常警戒自己、鞭策自己兢兢业业,考虑任何工作都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大目标。”第二、这是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结果。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对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一种否定,语文教育界出现了一种纯工具论的倾向,于漪老师对此不以为然,她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要表情达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两种作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进一步提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三、这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得出的必然的结论。于老师认为,传统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方面,例如:传统语文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且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很重视学养等。于老师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这些精华的认识,自然会影响到她的“教文育人”观。 教文育人是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她多年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得到的宝贵经验,也是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 而全面、有序、科学地培养语文能力又是于老师特别强调的一个语文教育思想。她指出,有一点必须十分明确:语文教师教学生学语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须牢牢抓住不放。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能力,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在关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她在这方面的主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全面训练,循序渐进,突出“内核”,语、思结合。 她把语文能力的培养分成了三个层次:一是学习和应用能力,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二是具体的语言能力,会读会写会听会交际,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部分;三是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思考和感受力等,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部分,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正是基于于老师对语文能力本质的深刻认识,所以于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这是反映我们学科特点的,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但是我们对知识和能力的认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就是中学语文,不是以学科为本,不是以某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学生今后不管从事怎么样的工作,都要有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本领,即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的能力。这样定位,就要淡化原来的很多知识体系,要“择其要而学习”。所以正确的、科学的、有序的培养语文能力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全面训练。于老师认为,训练能力要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就语言训练而言,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不能重读写,轻听说。不能只注重学习的近期效果,轻视适应社会的长远需要。 循序渐进。于老师很重视能力训练的序列,主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来安排科学的序列。例如,她说:“不探讨科学的序列,教学中有些十分突出的问题很难解决。比如重复劳动的问题,对某一语文知识小学教,初中教,高中还教。……”突出“内核”。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虽然以全面为好,但是语文训练又不能过于繁杂琐碎,得有个重点。哪些应该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呢?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于老师关于语文教学要突出内核和她的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的观点并不矛盾。全面培养是为了防止“以偏概全”,突出内核是为了防止“喧宾夺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语、思结合。于老师最反对进行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她既主张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可分割,又主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主张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语言训练的全过程。 注重学习兴趣,突出情感教育是于漪的又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她满怀激情的一句话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课……而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标地指挥下,倡导情感教育。情感熏陶是教学环节中较难的一部分,教师要做到“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比较难的,最重要地是一定要有真情感。如果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地情感,反而会令人生厌。那么怎样才能凭借语文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呢?于老师提出了许多情感熏陶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第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披文入情”,即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第二、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地情和意。第 三、教学时,教师要带着感情教,要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诵,以情激情。 “立体化,多功能”的课堂教学效率观是于漪的最后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有效教学”现在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关注,“有效”不仅指“效率”还指“效果”,只有保证“效率”和“效果”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于漪看来,语文学科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如果教师眼睛只盯着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参,思路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学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其次要开发与利用语文课外的学习资源,分清别类,择优而用,讲求实际效果。于老师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总的要求,就是课要上的“立体化,发挥多功能的作用”。在谈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只看一堂课学生学到了几条知识,或掌握了几种技能,用单一的、而且是单纯量化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把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益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这才是抓住了根本。于漪老师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课前精心设计,选择好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的最佳结合点。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第二、课堂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为使课堂教学有鲜明的节奏,于老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剪裁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过程要疏密相间,有起有伏,形成循序渐进的坡度;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运用,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第三、适当充实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的容量怎样才能得到适当的充实呢?于老师总结出了两条措施:一是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的覆盖面;一是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理解力。

外形结构与作用,分类观察均须记

阅读全文

与于漪学当语文老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