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元巧练 八年级下语文 第二单元(A卷)
qwertyuioplkjhgfdsazxcvbnm
2. 初二下学期语文读书笔记(人教版)
哎哟抄!卧槽!我给你!手写+手打!100分给我!(=。=好吧说笑的...我要度娘的分不要疼迅的)其实我想说啊,你直接网络啊!怎样搜你也不知道么!不要打八年级下册语文读书笔记啊!这样找不到!直接搜题目啊!例如:《藤野先生》读后感。然后就有很多了啊!以此类推!我说庸医你不愧是庸医= =
3.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重点知识归纳
►整体扫描
本册课本共7个单元。五个现代文单元共19篇课文,分为记叙性散文、现代诗歌、戏剧文学、演讲词和报告文学。其中,戏剧文学、演讲词和报告文学是本册教材出现的新文体,也是教学中的新内容。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包括9篇古文和10首诗词,多为历代名家名作。全册还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次写字练习。
►重点再现
第一单元是四篇课文都是记叙性散文,有的叙事,有的写人。结构上,都有一条明显的线索;写作手法上,以叙述、描写为主,夹以恰当的抒情、议论。首先,要掌握散文的线索,这是解读散文的关键。《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永久的悔》以吃的东西“白的、黄的、红的”为线索,《铁骑兵》以离开大队的骑兵的行踪为线索,《苏姗·安东尼》以苏珊·安东尼争取选举权的男女平等的斗争活动为线索。其次,在掌握了线索以后,还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性格。我们是否体会《背影》中儿子的真情挚爱、《永久的悔》中儿子的“悔”、《铁骑兵》中八路军的机智勇敢、《苏珊•安东尼》中主人公的信念和斗争精神?学会通过具体的事例去加以分析,进而把握散文中叙事与人物刻画之间的关系。
第二单元是五首现代诗歌。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对养育之恩的讴歌,《樵夫,别砍那棵树》是对美好往事的留恋;《长城谣》抒发了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致空气》运用象征手法寄寓了对真善美的赞颂。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可以获得审美享受。
第三单元是戏剧单元。走进文艺殿堂,欣赏戏剧人生,聆听独具韵味的百态生活。我们可以从《日出》中了解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可以从《钦差大臣》中认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可以从《 放下你的鞭子》了解父辈在外敌侵略下的遭遇,激发爱国热情。
第四单元是议论文单元。这些演讲词文章,思想性强,文化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颇能启迪智慧。这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学会《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激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热情;学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的方法,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培养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感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崇高献身精神,体会文章激情飞扬、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
第五单元是报告文学单元。品味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可以激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热情;《寻找时传祥》一文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学习时传祥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掌握《阿 炳在1 9 5 0》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从阿炳坎坷的一生中汲取生活的营养成分;学习《滑铁卢之战》一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
4. 八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第二单元的单元复习答案
1 碌皓怯冽翡蹄霆翱2 ( 1 )脾晚(2 )拖泥带水(3 )蜿蜒( 4 )璀璨3 . ( l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2 )客舍青青柳色新西出阳关无故人( 3 )示例:① 竹外桃花二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③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④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急是春。⑤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迄.示例: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对于不求进取的人是一座坟墓提示:注意与巨句相对应,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5 .休现了“我”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时的喜悦心情。6 .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室,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7 .雨模糊了“我”的眼睛,使“我”看不清眼前的现实之景,可是“我”的心里明亮了,于是脚下的路走得更坚定了。8 . ( 1 )在最黑暗、最专制的社会现实中,雨可以使“我”内心的痛苦得以排遣。(2 )雨可以安慰“我”燃烧的激情,使’‘我”清醒地面对现实。(3 )雨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垢,使“我”在茫然中看清前进的道路。9 . ( l )于是、就( 2 )急忙(3 )怎么、哪里(4 )同“值”,价值,10 . ( 1 )那匹马怎么不见了?( 2 )这是把灾难转移到他人身上啊!n .告诉儿子不能把灾祸转移给别人;命人把马追回,并赔偿价钱;告诫仆人把马养到终老。12 .示例:赞同。陈谏议的行为告诉我们不能为贪图一点私利而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我们做人要讲诚信,不能坑害别人。13 .略
5. 初二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a卷的作文的提纲
语文测试题(A卷)学号 姓名 班级 成绩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一、比一比,再组词。(4分) 伴( ) 栗( ) 句( ) 饺( ) 拌( ) 粟( ) 旬( ) 校(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带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模(mó)样 正(zhēng)月 载(zài)歌载舞 分(fèn)外 B.藏(zàng)戏 不禁(jìn) 哄(hōng)堂大笑 活佛(fó) C.空(kòng)地 通宵(xiāo) 迎风引吭(háng) 香喷喷(pèn)三、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张灯结彩 万像更新 零七八碎 美不胜收 B. 赞叹不已 别无所求 随心所欲 安然无恙 C. 和睦相处 喜气洋洋 肃然起敬 遮天盖地 D. 万不得已 能歌善舞 行善积德 两面三刀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是词语。(2分) ( )的姑娘 ( )的歌声 ( )的舞姿 ( )的江水五、按要求写句子。(7分)l.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1分)2.维吾尔姑娘很漂亮。(写一个比喻句)(2分)3. 和田维吾尔人生活很苦。和田维吾尔人感觉很甜。(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2分)4.这学期,我们班同学普遍地阅读能力提高了。(修改病句)(2分)六、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1.“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是按时间先后序排列的。 ( )2.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 )3.“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这句话没有语句毛病。 ( )4.“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与“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意思相反。 ( )七、请你默写一首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并在题目旁边写出朝代和作者。(6分)八、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空。(2分) 我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如 族的 节;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民居如: 九、语文实践。(2分)新学期到了,我们将要改选班长,假如你要参与竞选班长,你会说: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12分)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红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 )宫灯( )各形各色的纸灯( )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1.“逛”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1分)2.请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熟练——( ) 漂亮——( )3.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4.这个片段按 的顺序写,详写 , 略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 (3分)5.请用“ ”画出两个能体现“灯多”的句子。(2分)6.从这个片段中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两个句子,用“ ”画出来.再联系实际,用一个排比句写一下你是怎样过春节的。(2分)二、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8分)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 cáng)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他无名无姓,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叉和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眼泪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 乞求)饶命。但是,以打猎为生的他早已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措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 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难以入眠,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那只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措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从此,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2分J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2分)3.“形容心神不定”可用文中” ”一词来概括。(1分)4.请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4分) 近义词:颤抖——( ) 懊悔——( ) 反义词:清晰——( ) 消失——( )5.你认为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分)6.读句子“夜里,他难以入眠,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想一想:老猎人当时想些什么(2分)7.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1分)8.“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2分)9.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请把它写下来。(2分)第三部分:作文积累与习作(40分) 一、交流平台。(5分)对于过春节这样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有些人渐渐冷淡,却渐渐喜欢过圣诞节这些洋人的节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用80字左右将你的看法写下来。二、根据下面的提示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35分) 提示: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感悟,受到启发。就请你拿起笔,写一件你亲身经历的小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语句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3.一定的条理,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6. 八年级下学期课堂笔记(人教版 )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压的单位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3V,1mV=10-3V,1μV=10-6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
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
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
(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知识点3——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电阻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比欧大的常用单位还有千欧(k Ω)、兆欧(MΩ),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Ω=10-3kΩ=10-6MΩ。
第七章 欧姆定律
知识点1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研究它们之间的定性关系时,我们采用控制变量法。
●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控制电阻的大小不变,通过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
●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保持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通过改变导体的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关系。
知识点2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欧姆定律公式. I =
U为电源电压,单位为伏(V);I为通过导体的电流,单位为安(A);R为导体的电阻,单位为欧(Ω)。
【注意】应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统一到国际制单位后再进行计算。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具有同一性,即I,U,R是对同一段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
(2)U=IR R=
应用欧姆定律公式以及两个变形式进行解题时,只要知道I,U,R三个量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未知物理量。在计算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千万注意,物理量的计算不同于数学上的计算,必须用对应的物理量单位才有意义,避免将物理问题数学化,应理解每个量的物理意义。
●公式的物理意义
(1)欧姆定律的公式I = 表示,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导体中的电流就随着增大几倍。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时,导体的电阻增大几倍,导体中的电流就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2)导出式U=IR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等于通过它的电流与其电阻的乘积。
(3)导出式R= 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其通过的电流的比值,由于同一导体的电阻一定(导体本身的性质),因此不能说成“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运用欧姆定律公式解题技巧
解题时,为了便于分析问题,应先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中标明已知物理量的符号、数值及未知物理量的符号,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均使用国际(制)单位。
知识点3 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如果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高很多,很可能损坏用电器;如果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低很多,用电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有时还会损坏用电器。
●额定电流: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流过的电流叫额定电流。例如,若灯泡标有“3.8V 0.3A”字样,“3.8V”是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0.3A”是该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一般每个用电器都标有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值,对用电器造成损坏的原因往往是电流过大,实际电流大于额定电流时,易损坏用电器,实际电流小于额定电流时,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有时易损坏用电器。
知识点4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电阻的串联
(1)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2)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等于各分值R串=R1+R2+……Rn。
●电阻的并联
(1)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2)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得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阻值之和,即1/R=1/R1+1/R2+……1/Rn。
第八章 电功率
知识点1 电能
●电能和常见能量
电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电能的获得是由各种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而完成这些能量的转化过程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发电厂和各种各样的电池提供的。例如发电厂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各种各样的电池有:干电池、蓄电池、硅光电池、太阳电池等,都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其实质都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动能:指的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例如:行驶的骑车、行走的人、飞行的鸟、转动的风车都具有动能。
内能:从感观上如果物体发热了我们就说它具有内能,例如:炉火发热、电暖气发热、电炉子发热等都具有内能。
光能:物体发光时具有的能量,例如:电灯发光、太阳发光等都具有光能。
化学能:物体发生化学变化时所具有的能,其中的化学变化是指物体由一种物质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过程,例如:火力发电是靠燃料的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具有了化学能,因此火力发电过程中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内部的构造是碳棒和锌版,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映使之具有化学能,再向外供电。
●用电器
我们把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叫做用电器,例如:家庭常用的电灯、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电水壶、电炉子等都是用电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电能的单位
“焦耳”和“千瓦时”,符号分别是“J”和“kW•h”,千瓦时远大于焦耳,它们的换算关系为1 kW•h=3.6×106J,千瓦时又叫“度”。
●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1)电能表的作用:测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
(2)电能表的外形构造如图所示,最上面的数字以千瓦时为单位来显示已经用去的电能,中间的铝质圆盘在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时进行转动。读数时注意,最右边的一位是小数点后的数字。
(3)计算方法,电能表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用电器在这段时间内的用电度数。
[注意]在读取电能表上的数字时,最右边的方框是否加双层标记都表示小数点后的数字。
●电源的分类
电源分为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所有的电池都是直流电源,从电池得到的电流方向不变,通常叫做直流电。所有的发电机(各种各样的发电厂)都是交流电源,供电时周期性地改变方向的电流叫做交流电。交流电的应用很普遍,家庭电路中的电流,供生产用的动力线路中的电流都是交流电。通常标牌标有50H表示的是交流电的频率是50H,即1s内有50个周期;电能表必须串联接在家庭电路中,不论是直流电源还是交流电源,它们的实质都是在储存电能时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在向外供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知识点2 电功
●电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什么是电流做功呢?例如:电流通过电灯使电灯发光,电流通过电动机使电动机旋转,电流通过电热水器使水的温度升高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过程。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电流做功时消耗电能而获得了其他形式的能量。电灯发光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如果电灯越亮,说明电流做功越多,获得的光能越多。电动机和电热水器与电灯发光类似,电能分别转化为动能和热,,如果电流做功越多,则电动机转速越快,水的温度升得越高,因此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电流就做了多少功。
●电功的表示符号:W。
●单位: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了多少电能,电流做了多少功和消耗了多少电能,两种说法是一样的,所以,电功的单位和电能的单位相同,是“焦耳”和“千瓦时”。
知识点3 什么是电功率
电能表的转盘转动的快慢与使用不同的用电器有关,接一个热水器转盘转动得快,说明热水器消耗的能量快。接一只普通灯泡转盘转动得慢,说明普通灯泡消耗的电能慢,确切地说使用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为了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物理学中因如了电功率的概念。
●电功率的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也是电流做功快慢)物理量。
[注意]消耗电能快慢可以直接反映电功率的大小,如果用电器消耗电能越快,电能转化得越快,则它的电功率越大;消耗的电能越慢,电能转化得越慢,则它的电功率越小。
●电功率的表示符号及单位
(1)电功率的表示符号:P
(2)电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例如我们经常观察到标有100W,40W,15W的灯泡,它们都指灯泡的电功率。另一个单位是千瓦,符号是kW,千瓦与瓦特的换算关系:1kW=103W。
[注意]各种不同的用电器,电功率各不同相同,因此各种用电器都有标牌或说明书,我们可以根据标牌和说明书提供的参数来了解她它们的电功率的大小。
●电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
(1)用电器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1s内所消耗的电能。
(2)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3)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W——电流做的功(消耗的电能),单位是焦耳(J)
t——所用的时间——秒(s)
P——用电器的电功率——瓦特(W)
[注意]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根据P=W/t可知,如果电流做功为1J,所用时间是1s,则P=1焦耳/1秒。可见,瓦特=焦耳/秒,其中焦耳/秒由电功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叫做复合单位。读法是焦耳每秒。
知识点4 总结电功率和电功的公式
●电功率的公式
(1)定义式P=W/t
(2)测量电功率的公式P=IU
(3)由欧姆定律推导的变形公式P=U2/R或P=I2R
●电功的计算公式
(1)W=Pt,根据电功率定义式变形的公式。
(2)W=UIt,根据P=UI和推导的公式。
(3)变形公式:W=I2Rt或W=U2t/R
7. 初二下册语文上课笔记
新课标八年级下笔记资料
语文
第一单元
第一课 藤野先生
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
第二部分:在仙台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
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
注释:1选自《朝花夕拾》 2烂熳(man):即烂漫 3富士山:日本第一高峰,日本人奉为“圣山” 4油光可鉴: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5兼以:加以 6斗乱:飞腾杂乱。斗通“抖” 7芦荟(hui) 8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9模糊:指马虎、不讲究 10落第:考试不及格 11《新约》: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的简称,记载耶稣和他的门徒的言行 12托尔斯泰:指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3不逊(xun):无礼。逊,谦逊 14匿(ni)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14犹言:如同说 15诘(jie)责:质问并责备 16托辞:借口 (鲁迅弃医从文的一段话选自《呐喊》自序) 18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19适值:正好遇到 美其名曰: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
第二课 我的母亲 胡适
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本文分层:
一、(1-4) 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
三、(13) 母亲对我的影响
第二部分:
○1对我学习上的督促
○2严厉的管教的方法
○3犯错的严厉惩罚
○4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5除夕打发债主
○6与嫂子们的相处,及如何处理她们的矛盾
○7母亲受到人格侮辱的反应
前三段内容并非闲笔,既为下文写母亲做了铺垫,又于文末相呼应。
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教子:严格
“与嫂子们的相处”:写了母亲的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仅写了言传,更写了身教。
如果……如果……如果……:用假设表现自己已经具备的美德,表现了他不溢美,不自夸的品质,也符合自传的语言特点。
不能不:双重否定来肯定“打了一点底子”,既表明态度,又不是很绝对。
注释:1选自《胡适自传》。胡适(1891-1962),字适之,原名胡洪骍,安徽绩溪人,学者。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 2文绉绉(zho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3翳(yi) 凡:总共
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构成。
动词主谓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做谓语
形容词谓语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做谓语
名词谓语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做谓语
主谓谓语句由主谓短语做谓语
非主谓句是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
动词非主谓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构成
名词非主谓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七月诗派)
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
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
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上学的乐趣
快乐和梦幻:1跟小动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亲相处(父子之情)
3同学朋友之情
父亲摸摸我头上的“马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听到儿子取得好成绩的欣慰
父亲深深叹着气:一方面对儿子的做法表示赞同,也为乔元贞家的贫困表示同情
人不能忘本:双关,字面意思指书本,更是指人生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基础最初的东西。
人物:“我”、父亲、祖母、乔元贞、冯百成、“狗”
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
父亲: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
注解:1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
第四课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本文结构:一(1-5)托翁的外貌特征(比喻和夸张联用,使得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多用抑笔)
二(6-9)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高度赞美)
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段落大意:
1须发特征 2脸部轮廓结构 3面容表情
4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拜访者对他的外貌表示失望
6犀利的目光 7富有感情 8眼睛的威力
9缺少幸福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有深刻的洞察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
眼皮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的追寻其猎物来:表现托尔斯泰用眼睛观察社会、人生、时代,并揭示其本质。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事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指戳要害,真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勇于自我解剖,自我批判。
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因为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黑暗、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尽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但事与愿违,医生处于痛苦之中。
介绍眼睛: 精细深刻 进步思想
广阔高远 腐朽思想
比喻:眼睛(本体) 喻体:珠宝、探照灯、猎鹰、晶体、匕首、猎人
目光(本体) 喻体:刚刀、手术刀、X射线、枪弹、金刚刀、黑豹、磁铁
注解:1节选自《三作家》 2髭(zi) 3髯(ran) 4鬈(quan) 5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6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7器宇:气概,风度 8禁锢(gu):束缚,限制 9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10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11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12颔(han)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13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14锃(zeng) 15广袤(mao)无垠:广阔无边。 绺(liu)
第五课 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分段:
一、(1-13)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二、(14-21)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三、(22-39)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个抽象事物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又愉快的生活经历。
安妮•莎莉文老师:爱海伦,有责任心,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开启了海伦思维、情感、智慧,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海伦:有毅力,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好学聪明,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再塑生命: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让“我”回到了自然,理解自然
3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他很高兴得想吻我:1以真情回报海伦的送花举动
2借此机会让海伦感悟、理解什么是“爱”,唤醒海伦的爱
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生动形象地比喻,艺术性地解释了爱
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而且将爱的含义跟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注解:1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他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求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马克•吐温)
2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等一百多首十四行诗。
第二单元
散文诗:
作家:高尔基,泰戈尔,郑振铎,屠格涅夫
特点:象征手法(托义于物)
短小精悍(篇幅)
抒情性强
第六课 雪 鲁迅 散文诗
青春的消息,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江南的雪(1-3):滋润美艳 冬花杂草
柔美 雪罗汉的洁白明艳
美丽且富有生机和活力 蜜蜂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孤独的雪
北国的雪(4-6):壮美 随旋风蓬勃奋飞 死掉的雨
在日光中旋转升腾 雨的精魂
江南的雪:一方面作者惋惜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另一方面暗示如江南的雪的美好事物经不起环境外了的打击,不能过于眷恋。
北国的雪:用了一连串动词,展现出北国的雪的奋斗和向上,决不妥协的个性,以及铺天盖地、横扫千军的气势。
北国的雪的环境:“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象征了当时极度黑暗和严酷的社会现实。
向上:指人身上向上的精神
但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提示全文重点,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相较于优柔的江南的雪,作者更赞颂壮美的北国的雪。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摒弃柔弱的部分,剩下坚强的部分,凝成雨的内核。
注解:1选自《野草》
鲁迅诗:天地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第七课 雷电颂
郭沫若作品《女神》白话诗
《屈原》《高渐离》《棠棣之花》历史剧
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分段1(1-8)诗人呼唤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2(9-13)借指斥神鬼木偶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拟人、夸张、反复、比喻、排比、呼告
呼告:在叙述描写所涉及的人或物时,采用直接对话呼唤的方式
象征: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
1风雷电:象征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
3有形的及无形的剑:屈原的佩剑(陆离),斗争的精神,坚定的信念
4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
5小岛:象征一个理想的社会
本文的艺术特色
1运用了象征手法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想象瑰丽奇特,富有浪漫主义光辉
哭,苦有什么用?……:揭示了统治者的外强中干的怯懦本质
鼓动吧,风!……毁灭呀!:表现了屈原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的邪恶力量的顽强的斗争精神,体现它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呼唤风雷电:表达了摧毁黑暗社会的强烈希望,对光明未来的强烈追求。
抒情方式分为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注释:1节选自《屈原》
第八课 短文两篇 巴金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追求和向往,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黑暗、寒冷、死亡,要使民族得到解放
巴金,现、当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巴金作品:长篇《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雾》《雨》《电》(爱情三部曲)
中短篇《将军》《神•鬼•人》《复仇》
散文《龙•虎•狗》《还魂草》
注释:1选自《巴金选集》,原载散文随笔集《龙•虎•狗》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日
灯火和太阳都能发光,都能发热
本文叙述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表达了作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奉献一切的人生追求
月
月光冰冷,是死了的光
本文写了嫦娥奔月,她获得了寒冷寂寞的生
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表达了对生者的期盼,希望他们担负起拯救民族的重任
第九课 海燕 高尔基 前苏联
高尔基作品:《母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
本文线索:暴风雨的逼近
本文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复
“暴风雨将要到来”,海燕高傲的飞翔,渴望暴风雨的来临
海上暴风雨的图景 “暴风雨逼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勇敢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的呼唤暴风雨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写出了海燕矫健的姿态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写出大海强大的力量,浩大的声势
它在大笑,他又在号叫……:表现海燕的乐观自信、坚强勇敢、慷慨豪迈
他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他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反动派是纸老虎,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强化海燕兴奋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革命的到来。
海燕是: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艺术形象,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了
企鹅:蠢笨,胆怯
以上三者象征害怕革命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不革命假革命者。
海燕与以上三者对比,突出了海燕的形象。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环境描写(渲染烘托)
乌云、狂风、雷声、闪电: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暴风雨象征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本文艺术特色:
1. 象征手法
2. 丰富多彩的修辞
3. 圆熟精湛的技巧:对比,烘托
4. 句式灵活多变
5. 用词准确生动
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表达了作者期盼经受革命风暴的洗礼,及召唤革命者奋起反抗,赢得解放的豪情,同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注释:1《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三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俄国大革命爆发于1905年
句子成分
第十课 组歌 纪伯伦
艺术特色:
美在:1表达上富有诗韵和节奏,语言上的佳词丽句
浪之歌
彻夜不寐:守护世界,让世界更和谐,更美丽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海浪和作者的形象已经融为一体,这句话既是海浪的倾诉,又是作者自己坚定的声音。
雨之歌
1洒落如银线泻地 珍珠 散落的雨(造福他人)
雨2伴随雷而来的雨(滋润万物的雨)
3敲击窗户的雨(启迪心扉的雨)
雨的形象:奉献着、使者
注释:1选自《泪雨笑》,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雨笑》《先知》《沙与沫》
第十一课 敬畏自然 严春有 议论性散文
作者在议论上层层推进
一、 引论 1人类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论历史、论关系、论智慧
二、 本论 2-4人类的智慧不值得骄傲:从航天事业来讲
从人类的认识史
从矿坑成为陷阱
宇宙中存在智慧高于我们的生物
5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6-7 进一步阐述两者的关系
8-10 宇宙有生命
三、结论 11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散文:语言富有文学色彩,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设问 自问自答
反问 答案在问句本身
第十二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刚
报道文学:新闻/文学
本文主题: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注解:1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西域水道记》:清代徐松撰。
罗布泊:过去 生命绿洲
现在 死寂荒漠
变化原因:1盲目地利用塔里木河水资源,导致河道下游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恶化 2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第十三课 旅鼠之谜 位梦华 科学小品
旅鼠三大迷:1繁殖能力惊人,是动物世界之最
2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自杀现象
3死亡大迁移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丹尼斯
起因:“我”抓到一只旅鼠
经过:丹尼斯为我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果:丹尼斯发表感想
启示,教训:1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2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研究的对象
3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
4自然界有许多未解之谜
注解:1选自《科技日报》
第十四课 大雁归来 利奥波特 散文
本文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作者认为大雁是真正的春天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
作者对大雁怀着喜爱、期盼、赞美的感情。
回来的大雁是香蒲乃至万事万物摆脱了严寒的冬日,迎来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春天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叫声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地带来了生机和诗意。
本文兼有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大雁人性化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注释:1节选自《沙乡年鉴》。利奥波特,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第十五课 喂——出来 星期一
题目是一个年轻人的叫声,以此为题,能吸引读者,更富哲理,揭示本文主旨。
“洞”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警示了世人不积极彻底治理环境污染,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结尾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含蓄,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起的警示作用更强烈。
注解:1选自《不速之客——星期一短篇小说选》。星期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2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3牟(mou)取 4众目睽睽(kuikui):大家的眼睛注视着
哂(shen)笑
第三单元
第十六课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三个方面:
一、山野对歌(2、3):生面别开,才情智力大比拼——唱歌的人
二、山路漫歌(4):即兴的自由歌唱,内容发乎于心,纯朴本色——唱歌环境(开满杂花的小山坡、歌唱的鸟儿)优美的环境烘托优美的人,优美的歌
三、金满斗会(5):民革展览的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
唱得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1见景生情,即物起兴2提问3互嘲互赞)
金满斗会:人多,齐;时间长;人们盛装出席;传歌;歌曲多;主角是百姓
注解:1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边城》《萧萧》。2即物起兴(xing):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第十七课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本文结构: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语言:1恰当运用方言
2口语色彩浓厚
1好用短剧2穿插了朴素的大白话
3古汉语的点缀典雅和朴素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4善于运用语言造型,用一两个字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文风:淡化主题,结构疏散,自有闲适
注解:1选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第十八课 吆喝萧乾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具体内容;声调;合辙押韵(节奏)
结构:器乐(1-3)引入
声乐—吆喝:从早到晚早上(5)晚上(6-9)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吆喝的内容—吆喝的声调—吆喝的节奏韵律
对老北京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怀念之情,包含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这些口头的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的惋惜
写法:条理分明,秩序井然
1使用了一些具有连接上下文作用的过渡句及概括作用的总起句。
2将要介绍的事物分“类”
3将“类”按内在的联系排列好先后顺序
注解:1选自《北京城杂忆》。萧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曾任大公报主编,获“抗战胜利作家纪念牌”
第十九课 春酒琦君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风俗、人情的赞美,对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
母亲:热情大方,勤劳善良 阿标叔:做事勤快,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分段:1农历新年的种种习俗与禁忌(1)
2我最爱喝母亲酿的八宝酒(2-4)
3乡亲之间互喝会酒(5-8)
4炮制八宝酒(9-10)
“我”:嘴馋,天真活泼(动作)
母亲:热情大方,善良大度,勤劳,温柔,乐于助人(语言、神态、动作)
阿标叔:做事勤快,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儿子:叛逆
道地的家乡味:甘醇的春酒味
母亲亲手酿制的味道
浓厚的人情味
快乐的年味
注解:1选自《琦君散文》。琦君,台湾女作家,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细沙灯》《烟愁》 2家醅(pei)
第二十课 俗世奇人冯骥才 天津人
本文语言有浓郁的天津味,幽默传神,语句比较短小精悍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句式对称公整,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修辞,写出天津码头的世风
刷子李:行事奇,做派奇,规矩奇
泥人张:个性内敛,应对从容,一招制敌,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海张五:蛮横,粗俗,言语无味
那你是在骗自己:以自己的不足去怀疑别人的优秀,这是自欺欺人的心理。
注解:1选自《俗世奇人》
(字数太多,无法提交)
8. 八年级下 语文 预习笔记
《蜡烛》抄前面那两个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蜡制的固体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称为烛芯,燃点纱芯以发光。普通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不管何种蜡烛都是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蜡烛常与烛台搭配用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另外有些容器同样能够起到烛台的作用,比如像放飘蜡的玻璃器皿,点蜡熏精油的小香炉,经过处理的竹筒等等。目前烛台除了为蜡烛服务以外,更多的也作为家装摆设的一部分。
编辑本段【主要分类】
蜡烛生产的种类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日用照明蜡烛(普通蜡烛)和工艺品蜡烛(特殊用途蜡烛)两大类。照明蜡烛比较简单,一般就是白色的竿状蜡烛。工艺蜡烛又可细分很多种,首先又可分为果冻工艺蜡烛和薰香工艺蜡烛两类。一般因加入配料而显各种颜色(如生日蜡烛),形状也因需要做成各种形式(如螺旋状、数字形等),可融新颖性、装饰性、观赏性、功能性于一体。
另外,蜡烛也可分为粗面蜡和光面蜡两种,一般粗面蜡带有味道,上面有一层白霜,不同的粗面蜡会带来不同的气味,比如在卧室就可以放一些熏衣草味的蜡烛,起到催眠、镇静的作用,在卫生间可以放海洋气味的蜡烛,夏天还可以放一些松味的蜡烛驱赶蚊虫;而光面蜡没有味道,蜡体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
蜡烛按照形状一般可以分为挤压圆柱蜡、尖竹蜡、火炬蜡、飘蜡、圆头蜡、平头蜡等,颜色也有很多种。这些蜡烛在使用时有些比较讲究,比如尖竹蜡,适合在吃饭的时候插在烛台上,摆在饭桌中间,特别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里装修是欧式风格,也可以摆放在客厅当作装饰品。飘蜡常见于酒吧,在一个容器器皿里倒上水,把飘蜡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烛光下别有一番情调。飘蜡在年轻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较多,特别是情侣间,烛光晚餐不仅可以用尖竹蜡,飘蜡也会带来不错的效果。
另外,同种蜡烛也分很多尺寸,比如挤压圆柱蜡就有四个尺寸:8×25厘米,8×20厘米,7×15厘米,7×10厘米。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现在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 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吕萨克(Joseph LouisGay-Lussac),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在古代尚未使用电力的情况下,蜡烛的照明作用尤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一般不再使用蜡烛了,蜡烛则更多的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侣相约、生日晚餐、对亡灵的悼念、对未来的祈祷等等,特别是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便会点起蜡烛。另外,蜡烛也常会作为一种物理或化学实验的用品。
编辑本段【原料成分】
现在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蜡烛燃烧时,正二十二烷和硬脂酸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2H46 + 67O2→44CO2 + 46H2O和C17H35COOH + 26O2→18CO2 + 18H2O。蜡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火焰最明亮,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变黑。
编辑本段【相关习俗】
过生日为什么要吹蜡烛?有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古希腊。在古希腊,人们对月亮女神阿尔特弥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为她举行生日庆典,在祭坛上,供放用面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还插着很多点亮的蜡烛。他们将蜡烛发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辉,以表示对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后来,古希腊人在庆贺自己孩子的生日时,也喜欢在桌子上摆上蛋糕,蛋糕上插入许多点亮的小蜡烛,而且还增加了吹灭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某种神奇隐秘的力量,当过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许下一个心愿时,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便可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了。
编辑本段【文章《蜡烛》】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生于1915年11月28日,逝于1979年8月28日。生于一个沙俄军官家庭,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背景
《蜡烛》的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曰,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原文
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5个红军战士只有1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1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3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休息够了,老妇人跑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 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也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这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了。红军的步兵紧跟着坦克过了桥,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尸体,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也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这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主旨
本文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向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字词
1 拂晓(fúxiǎo)
1:天快亮的时候
2: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2 瓦砾(wǎ lì)破碎的砖瓦,遭到了破坏,使一个物品四分五裂了
3 地窖(dìjiào)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4 鞠躬 (jū gōng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
5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颤抖的样子
习题
问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答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蜡烛燃烧]
点燃蜡烛,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5分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观察
1.烧杯内壁变模糊有水珠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