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13 19:20:28

①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重要注释

21《桃花源记》

一、实词:1.缘、扶:沿着、顺着。2缤纷:繁多的样子。3.舍.船(shě):丢弃;屋舍(shè):房子。4.才:只,仅仅。5俨然:整齐的样子。6.属:类 7.阡陌:田间小路8.黄发垂髫:老人小孩9.悉、咸、并、皆:都10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11.具:详细12.要:通“邀”,邀请13叹惋:感叹惋惜14.向:从前的、旧的15.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16及:到了1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8遂迷:终于19规:计划20.寻:随即、不久2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22.果:实现23、津:渡口
二、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2.仿佛:(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今)好像3.豁然开朗:(古)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今)一下子明白过来。4.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邮电的总称。5.妻子:(古)妻子和子女;(今)男子的配偶;6.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7.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够
三、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四、翻译 书上有

22.《陋室铭》

一、实词:1.名,动词,出名。 2.灵,灵验,神奇。3.斯:这 4.惟:只 5.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长到,蔓到。 7.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3.案牍,官府的公文。14.劳,使……劳累。15. 形,形体,身体。
二、翻译:书上有

22.《爱莲说》
一、关键词义: 水陆草木之花:的 可爱者甚蕃.:多. 予独..爱莲:我/只 不染.:沾染.. 濯.清涟:洗涤/清水 中通外直.:通达../笔直.. 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生枝节 香远.益.清:远播/更加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洁净/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亵玩..:玩弄 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
二、翻译:书上有

②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题,快~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C.掼在地下(guàn) 带挈(qiè) 相公(xiāng) 行事(xíng)D.解元(xiè) 碇子(dì) 拙病(zhuō) 桑梓(zǐ)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人教版九年级上册......C.掼在地下(guàn) 带挈(qiè) 相公(xiāng) 行事(xíng)D.解元(xiè) 碇子(dìng) 拙病(zhuō) 桑梓(zǐ)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C.掼在地下(guàn) 带挈(qiè) 相公(xiāng) 行事(xíng)D.解元(xiè) 碇子(dìng) 拙病(zhuō) 桑梓(zǐ)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圆,人教版新课标第一网......C.掼在地下(guàn) 带挈(qiè) 相公(xiāng) 行事(xíng)D.解元(xiè) 碇子(dìng) 拙病(zhuō) 桑梓(zǐ)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详见:http://hi..com/chinaego/blog/item/557ccbfc8ec288ccb58f3172.html

③ 谁能告诉我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重点

与朱元思书》
1 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一作《与朱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都
3.净:散尽
4.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6.至:到
7.许:左右,表示大约的数量
8.独绝:独一无二
9.皆:全;都
10. 缥碧:青白色。
11.急湍:湍急的水流
12.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14.若:好像
15.奔:这里指飞奔的马。与上文“箭”相对应。
16.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7.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
18. 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都争着向高处和向远处延伸。轩,高。邈,远。这里作动词用。
19.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上。
20.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21.激:冲击
22.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3.好鸟相鸣:好鸟,美丽的鸟;相鸣,互相和鸣。
24.嘤(yīng)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5.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叫声。(zhuàn)
26. 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7. 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28.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
29.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
30.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31.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32. 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犹:还像
33.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马说》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凭借,因为。称,称呼。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无意义。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到(它)跟前。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五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难道,表反问语气。下句的“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五柳先生传》
1〕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2〕不详:不知道。详:知道。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与“唉”。号,别号。
〔4) 荣利:功名利禄。
〔5〕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7)性:生性,生来就。
(8)嗜:特别喜欢,酷爱。
(9)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10)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置酒:准备酒。
(13)招之:邀请他。
(14)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到……去。辄,就;尽,指喝完。
〔15〕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6)既:已经
〔17〕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8〕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四周墙壁,指房屋。萧然:冷落、空寂的样子。
〔19〕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穿、洞。结、补丁、
(20)晏(yàn)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1)箪(dān)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22〕自娱:自娱自乐
(23)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4)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25)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26〕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7〕戚戚:忧虑的样子。
〔28〕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9〕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
(30) 极:推究。
(31)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32)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33)俦:辈,同类。
(34)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35)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36) 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送东阳马生序》
[1]嗜:喜欢、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通“肢”。
[29]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
[32]衾:(qīn)被子。
[3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4]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
[3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6]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7]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8]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4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辈:同辈的人。
[4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3]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4]夷:平和。
[45]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46]与游:相互交往。
[47]趋:快走。
[48]慕:仰慕。
[49]拥覆:围盖起来。
[50]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
[51]乃和:才得暖和。乃,才。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两句诗 的艺术性在哪里?
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极其巧妙,把地名与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融为一体,把以往战斗的失败和眼前被俘时的境遇联系起来,抒发了与战士患难之情及壮志未酬的悲凉寂寞之感,可谓天衣无缝,自然而得体。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对人生的感叹和对愿望的美好祝愿!!!!!

④ 有谁可以把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所有重点文言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给我,复习急需啊

21《桃花源记》
一、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著名诗人。
二、实词:1.缘、扶:沿着、顺着。2缤纷:繁多的样子。3.舍船(shě):丢弃;屋舍(shè):房子。4.才:只,仅仅。5俨然:整齐的样子。6.属:类 7.阡陌:田间小路8.黄发垂髫:老人小孩9.悉、咸、并、皆:都10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11.具:详细12.要:通“邀”,邀请13叹惋:感叹惋惜14.向:从前的、旧的15.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16及:到了1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8遂迷:终于19规:计划20.寻:随即、不久2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22.果:实现23、津:渡口
三、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2.仿佛:(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今)好像3.豁然开朗:(古)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今)一下子明白过来。4.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邮电的总称。5.妻子:(古)妻子和子女;(今)男子的配偶;6.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7.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够
四、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五、翻译 书上有
六、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其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小孩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友好融洽地相处的理想社会。
七、内容探讨: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社会风气:淳朴好客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4.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百姓生活困苦。
5.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八、练习。
一、 广东省(0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 环境优美(2)_物质富足_
(3) 人与人和乐相处;(4)_没有压迫、剥削
二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很惊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向他们一一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三、茂名市(09广东省)
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B解析:悉:全,都。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解析:A.豁然: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B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C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四、 绵阳市(09四川省)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诣:对、向 D.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7.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A.土地平旷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D.来此绝境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
9.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3分,省略1分,通假1分,大意1分)
五、芜湖市(09安微省)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描写)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虚构(想象)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20.(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22.《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
(2)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3)托物言志
二、实词:
1.名,动词,出名。 2.灵,灵验,神奇。3.斯:这 4.惟:只 5.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长到,蔓到。 7.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3.案牍,官府的公文。14.劳,使……劳累。15. 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书上有
四、理解性背诵: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他的高尚志趣和抱负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内容分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山水类比"陋室",仙龙暗喻自己。用公认的事理自然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增强说服力。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是全文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幽静安宁环境的喜爱之情。
(4)文章从几方面写陋室?
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味、生活的情趣、远离世俗的喧嚣和官场的纷扰。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主人"德馨"不鄙俗。
(5)本文主旨:保持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尚节操的愿望。
六、练习: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有名(或“出名”“著名”) ) (2)谈笑有鸿儒( 大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弄,这里指弹奏) (4)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 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 )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信乎其似巢也”;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来表达。

22.《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选自《周元公集》
2.说:议论的一种文体。 托物言志
二、关键词义:
水陆草木之花:的 可爱者甚蕃:多 予独爱莲:我/只 不染:沾染 濯清涟:洗涤/清水 中通外直:通达/笔直 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生枝节 香远益清:远播/更加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洁净/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亵玩:玩弄 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
三、翻译:书上有
四、内容分析:
1.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
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3.文中多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通过写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的品行,借以引出作者与世人情趣的差异,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5. 文中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研讨与练习)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向达官贵人献媚,内心通达,志洁行廉,具有清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用?答:照应上文;突出作者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视。
五、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⑴ 甚蕃多 ⑵ 亵玩_亲近而不庄重 ⑶ 宜乎众矣应当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不求富贵名利,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

⑤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题!

第十课时 文言文阅读篇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详细)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⑶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⑷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⑸乃不知有汉(竟然) ⑹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C)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等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D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

⒌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出名) (2)斯是陋室(简陋)

(3)惟吾德馨(高尚、美好)(4)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多) ⑵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

⑶香远益清(更加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⒉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⒊选文第1节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四)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⑵中轩敞者为舱(是)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⑷高可二黍许( 左右)

⒉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⒋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大苏泛赤壁

⒌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构思的巧妙 说明是在泛游赤壁。

第十一课时

(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以……为亲) ⑵男有分,女有归(职业)(女子出嫁)

⒉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矜 通通“鳏” 解释:老而无妻的人 与通“举” 解释 选拔

⒊翻译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⒋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通假字,古今重点词义,重点句,一词多义,重点字句,文章中心

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 文言词语
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 阅读探究
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陋室铭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归纳

全是古诗文,劳驾帮我归纳一下通假字,重点词义,重点句,每篇的作者以及朝代。还有内一些容容易被考到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同学帮帮忙啦,要半期考试啦!我悬赏五十分(新手,没多少,五十已经很多了)!谢谢了啊!是人教版的,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谢谢!

⑧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有什么易考重点

986567567453543435刚刚一个

阅读全文

与八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