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需要背诵的古文有哪些:醉翁亭记,墨池记,沁园春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观巴黎油
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六单元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长歌行》(八上课外)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王绩(八上课外)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八上课外)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山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上课外)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崔颢(八上课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李白(八上课外)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刘禹锡(八上课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梅尧臣(八上课外)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苏轼(八上课外)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归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八上课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文言文部分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落花
甚异之 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 详尽 咸来问讯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再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 邀请 处处志之 作标记
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 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3、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八年级上册:三峡
一、解释 答案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上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曰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 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
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曰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争着跳跃
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可具有文学性。
三、填空 答案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山水相映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色彩配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曰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到。 遂:于是。 至: 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年级上册:观潮
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自既望以至十八曰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 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曰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答案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 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3、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三、阅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答案
1、解释下列词语
(1)既望 (1)农历十六
(2)既而 (2)不久
2、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 而 ,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远,近。
(2) 写“形“的句子是
(3) 写“色”的句子是
(4) 写“声”的句子是
(5) 写“势”的句子是 (1) 仅如银线
(2)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 如雷霆,震撼激射
(4) 吞天沃曰,势极雄豪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是曰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二、译句 答案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曰,湖中人鸟声俱绝 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问题 答案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㈡ 八年级语文课时特训醉翁亭记内容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㈢ 初中语文课《醉翁亭记》》是几年级的课文
八年级下第二十八课(人教版)
㈣ 新人教版初二语文《醉翁亭记》“于”“者”“其”字用法
者的用法: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于在醉翁亭记里全解释为 在。和后面的名词搭配作状语
其在醉翁亭记里为代词。代它的。具体什么根据上文看所代内容
其还有其它用法如下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望采纳!
㈤ 八年级语文28课《醉翁亭记》的全篇课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峰中,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并(看到)有从两座山间飞泻下来的泉水,这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有座亭子四角翘起来,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酒上,而在于水光山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起来,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风高霜洁,天高气爽,(到了冬天)水位下降与石头显露出来的景象,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边捕鱼,溪水深而且鱼肥;用酿泉的水酿造酒,泉水清纯因此(酿的)酒也清洌,野味野菜,杂乱地在面前全部摆开的情景,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有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人站起来或坐着大声喧哗,众位宾客都很欢乐。(有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鸟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但是鸟儿知道山林(带给它们)的乐趣,却不知道(给)游人(带来)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而感到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啊。醉了能够和他们在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够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就只有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㈥ 八下语文课堂《醉翁亭记》答案
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环绕滁州的,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森林沟壑更美。一眼望去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自号“醉翁”的那个太守。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其实,醉翁的意图并不在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又寄托在酒中的。
有时太阳升起,山林中云气散尽;浮云归来,岩洞里暮色苍茫。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的,那是山中的黎明与黄昏。野花怒放发出清香,树木茂盛深秀成荫,风高霜白,水落石出,那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路边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老少少往返不断的,那是滁州百姓来这里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因此鱼也肥;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因此酒也香,还有野味蔬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琴弦箫管;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胜了,只见酒杯和筹码交错杂陈,人们站起坐下大声喧闹,那是宾客们乐极了。这时,有个苍颜白发的老人,昏昏然地坐在人们中间,那是太守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只见人影散乱,那是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逐渐阴暗起来,阵阵鸟鸣声忽上忽下,那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把能使人们快乐作为快乐的啊。在酣醉的时候能与人们一起快乐,酒醒之后又能写文章叙述这些事情的,那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胡中行)
㈦ 急用!在八年级语文书第28课《醉翁亭记》中有一些问题!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 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老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全文熟读背诵。
二、自读作业。
1 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 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F ……故自号曰醉翁也。
G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变,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B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C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D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C)
5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C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 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 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㈧ 初二语文《醉翁亭记》
上面还行,下面对的不多
㈨ 八年级语文书醉翁亭记书下注释图片
. 环:环绕。
2. 皆:副词,都。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 壑:山谷。
7. 尤:格外。特别。
8.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9. 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1o.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1.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2.潺潺:流水声。
13. 而:表承接。
14. 酿泉:泉水名。
15. 回:回环,曲折环绕。
16. 翼然:像鸟展翅的样子。
17. 然:......的样子。
18. 临:靠近。
19. 于:在。
20. 作:建造。
21.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2.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3.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4. 曰:叫做。
25. 辄:就。
26. 年又最高:年纪最大。
27. 得:领会。
28. 寓:寄托。
29. 意:这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0. 乎:在乎。
31. 霏:雾气。
32. 开:消散,散开。
33. 归:回,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34. 暝:昏暗。
35. 晦:阴暗。
36.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37. 芳:香花。
38. 发:开放。
39. 佳木:好的树木。
40.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41.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2.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43.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 负者:背东西的人。
45.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46. 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 提携: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48.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49. 渔:捕鱼。
50. 酿泉:名作状,用泉水。
51. 洌:清。
52. 山肴:拿山里打来的鸟兽做菜,俗称"野味“。
53. 蔌:菜蔬。
54.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55. 陈:摆列。
56. 酣:尽情地喝酒。
57.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58.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59.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62. 觥:酒杯。
63.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字。
64. 苍颜:脸色苍老。
65.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66. 已而:不久。
67.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遮盖成阴。
68. 翳:遮蔽。
69.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0.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7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 谓:为,是。
74.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现在江西省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