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做好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如何做好语文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开端。初中语文课的课堂导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问题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导入:课文题目的“门”是指什么门呢?你们见过这样的“门”吗?怎么样才能这个“门”打开呢?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去探讨课文的兴趣。
二、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听过这故事的同学来讲一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上《水调歌头》时可以先放音乐版的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学会唱,这样学生学会了唱歌,课文也就能够背出来了,也 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
四、直观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就可以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又同样可以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五、情感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心理学家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古诗歌的时候,我一般的做法是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或先放朗读录音给学生听,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六、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准备了两个大小不一的球体。课上,我先叫一学生到讲台上做个实验,让学生把两个球举到同一高度,然后同时放开,并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样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就此导入了课文。又如《松树金龟子》这一课,根据松树金龟子的发音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我让学生用手指在光滑的桌面来回摩擦,然后解释说这就是金龟子的叫声,这样就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八、多媒体导入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三峡》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三峡》中壮丽的景色,放映三峡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三峡。又如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时,我们均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这三个地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就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课堂导入,要做得好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我认为导入还必须要注意一定的艺术。
一、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
Ⅱ 如何巧妙设计好一堂语文课
匀啥请问该从哪方面开始?高手进
就应经常自省并塑造自我。泳永
Ⅲ 语文课程一天如何设计
周老师出去开会了,今天没有语文课,真扫兴! 以前,我在小学读书时,成绩在班里总是内名列前容茅,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我时常感到自豪,也更加喜欢语文了! 我可喜欢上周老师的语文课啦——来到现在这所学校,第一次上周老师的语文课,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生动的引导,一串串有趣的提问,一个个赞许的微笑和一阵阵鼓励的掌声,让我们感到学习语文并不那么枯燥乏味,更多的是欣赏. 跟周老师学语文,我感到很有意思,也很有收获.有一次,我们上《恐龙》这篇课文,周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叫我们查阅有关资料,指导我们在资料中寻找答案.查了那么多的资料,天哪!我们都觉得眼前一下子变得很广阔,一下子学到了好多知识,别提有多高兴啦!周老师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她还说:“学好语文,积极主动很重要,坚持做到这一点,久而久之,就会取得进步.”周老师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里. 语文课不仅给我们带来欢乐,更给我们带来收获.今天没有语文课,我总感到心里空荡荡的,一点儿也不充实.
Ⅳ 如何设计一节高效的语文课
打造一节高效的语文课,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5月9日,我们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们又一次相约众意路小学,在这里举行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教研活动。每一次的碰撞总能激发出多彩的火花,这次,我们对导学案的操作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新的想法。课改进行到现在,那些曾经昙花一现的时髦而不实际的做法早已被老师摒弃,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做法被沉淀保存了下来。如今,我们评价一节课不再看老师如何作秀表演,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如何学,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呢?“高效”二字是最好的准则。
在这次探讨课上,我和皇甫丽敏一起为大家做了一节交流课,而且都用了导学案进行执教,虽然我们是第一次使用,但有了之前荆老师的示范,我们也有了可以参考的范本,细心学习后,自己才设计了此次授课给孩子使用的导学案。一节课下来,又听了丽老师的课,又听了专家和工作室学员的听后感,自己突然对打造一节高效语文课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每节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授课就如走路,盲无目的的行走不会有太多的收获,甚至会迷失方向,因此,在授课之前,目标的确定应是最重要的事。而对于目标的定位,我认为也很值得思考。我认为目标定得不易太高,当然也不能过低,只要是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高度即可,通过努力达到目标,不仅可以使孩子尝到学习的滋味,同时,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挑战困难的勇气。结合导学案,最好目标定的是可检测的,能通过一定的环节检测出孩子的掌握情况。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围绕目标来设置了教学流程了。
其次,导学案要体现趣味性、指导性。之所以把“趣味性”放在首位是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一份充满童趣的导学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孩子会在层层鼓励或是趣味盎然的环节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孩子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当然,除了趣味性之外,导学案的指导性也必不可少,放在趣味性之后并非是因为它不重要,一份仅有趣味缺乏指导性的导学案也是无效的。荆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后,在设计导学案时,我就针对各个方面的学习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学习方法指导,例如,交给孩子有中心句的课文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抓住关键字,理解关键字的意思后再试着理解词语等等。这一点是我最大的收获。经常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虽然熟悉得不能再熟,但往往为了省事,而直接把“鱼”抛给了孩子,而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甚微。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经常交给孩子各种学习的方法。
再次,让导学案成为前置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孩子兴趣,教给孩子方法,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它成为孩子提前预习的拐杖,辅助孩子自学,这样,课堂上老师就能引导孩子充分交流,老师再适时点拨,一节课,孩子就能有更多的收获。皇甫老师给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有了之前的前置性学习,孩子们结合导学案的指导,在书上已经做了批注,课堂上只是进行交流,老师做点评,同样一节课,皇甫老师竟能把第一、二课时的内容全部呈现完,这就足以说明导学案的可行性、重要性。
最后,呈现给孩子的字、词孩子读后不要轻易舍弃,一定要抓住最关键的词语进行深入挖掘。众意路小学的马靖校长提到了自己曾经是学校领导,又是语文教师时的日子,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了她当时最重视的问题,而这也激发她想出了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实就是怎么高效怎么做。例如,如今很多语文老师在讲课时总爱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前读词语,读后就弃之不管,这样做不就让那些词语白白“浪费”了吗?而且仅仅让部分学生读或所有学生齐读后,孩子究竟掌握如何也不知道,不如挖掘得深些。我在讲生词时让孩子读过我出示的词语后,就让学生谈谈对“惊涛骇浪”的理解,然后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对照图片理解,后来从句子中找到“胆战心惊”,并试着理解,之后又解释了“如履平地”这个词语。这样做就显得零碎些,其实,如果让孩子谈完“惊叹骇浪”后,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写谁的,然后再从出示的词语中找找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写黄河的,并试着理解,这样做就不会让其他词白白“浪费”了,一来,是抓基础知识,二来,是充分挖掘其语文因素,为课堂的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在听了大家的一番感言后,张教授的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思考:
1、如何处理好预习和课堂的关系。
因为有了导学案的辅助,孩子的学习有了拐杖,那么课堂上,老师还能如以往那样从头讲到尾吗?肯定不行,而要将预习的内容与课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做到合理的取舍,但难的就是如何有机融合,如何取舍。皇甫老师也给我一些启发,例如那篇课文《日月潭的传说》,抓住“动人”,让孩子寻找打动自己的句子,然后写批注,这样做就是一种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就是一种取舍的方法。
2、我营造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是走流程的,还是让孩子充满兴趣地主动学的?
其实自己很汗颜,因为我的课几乎就是走流程,虽然个别环节孩子也喜欢参与,但是总的学习环节都是老师设计的,是牵着孩子鼻子走的。这一点其实和我谈的第一点思考有共同之处——如何体现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总的来说,这次的研讨会我收获很多,但困惑也是很多,期待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打造高效的课堂模式。
Ⅳ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下面就教学有效性角度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怎样来关注“问题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支撑性”。
古人写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缀全篇,缭绕盘旋到底”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该字在勾连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果把这种理论移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有一个极其精妙的问题来撑立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以此勾连起整个教学环节,提纲挈领地辐射和管辖起其他教学内容,使整堂课有了骨架,有了推进的节奏感。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力度性”。
此处所说之“力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思考力度,亦是就有效地提问而言的。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问”能促成学生讨论、思考,能使师生生之间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问题设计)”是否有效。一个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则会损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然而,虽然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问题,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问题不一定很多。教师应该怎么设计问题才能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平时大量的常态课来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没有思考力度的伪问题。教师们常常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是对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陈述,这些问题其实是毫无思考意义的。我们需要的问题仅仅能考虑激励学生的兴趣尚且不够,更何况要追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潜流暗涌”起来的效果呢?问题设计若流于肤浅,缺少思考力度,课堂教学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评价该问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思考力度,设计的问题需要切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需求,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惟有如此,我们的问题才可能带来思考效应,才可能激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变革性”。
现代认知结构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实现的。它强调学生自主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可尝试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合作与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观点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从而拓宽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如何设计此类可以变革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就显得有为重要,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变革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充分自主性,也就能真正实现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了。
总之,问题自有问题之美,问题点亮着人类的思想。教学从来就不是教师的一个行为,而是一贯师生协同合作的过程。如果问题设计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种合作,并促进这种学习过程的发展,并把师生双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学之路。设想,若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能遭遇着一个个“烫手问题”,并迫切地渴望回答,且其结果又将引出一个个能揭示或发现一种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探求这种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小心谨慎地呈现问题,然后一个新观点神秘地喷发而出,带给我们的学生新的知识与活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再是“永远的教学梦想”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如此表述。因为,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已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设计出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语文课堂必须环绕着精彩的光辉。当教师们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性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回答时,这激情、这光芒只会闪烁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频繁,燃烧得越来越炽烈,并最终实现由教师提问向学生自己学会提问转化,这样的现实,才是我们渴盼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教学。
Ⅵ 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及思想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程序和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地带”,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为达成这一目的,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倡导一定的教学思想、探究一些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设计要全面、准确、合理。
(二)独创性原则
所谓独创就是技巧的展示个性,达到当前制高点,它具有无可替代性。课是最能独创,更能充分展示教学个性的学科。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
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来。
1、具备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就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更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
2、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所长。语文
3、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要有个性化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应该有一般教师的生动、准确、活泼的特点以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或者词采丰美,富于感情;或者自然流畅,幽默生动;或者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回味;或者自然亲切、启人思维。借助个性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完成语言的享受。
4、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5、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我发展的原则。
它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过程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评价, 使学生敢想,能想。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能力、生理、心理等不同实际情况,采用适合其胃口的 ,对不同层次的需求都能适应的方法性原则。它具有适度性、量力性。
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授课时,有一个学生没有参与学习,就不能算是优质课。它要求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 处理好一般与个别(优生与学困生)学生的关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及其教学广度适时予以弹性调节,充分调动、发挥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出主动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目标导向的原则
一节课,想面面俱到往往会面面不到。要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目标包括智力目标和非智力目标。
(六)、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适应变化、吸取外部能量、追求持续发展等理想异曲同工;这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它要求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器官的全方位开放。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
开放既有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也包括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
(七)、弹性原则
弹性,即事物的伸缩性。语言是一门“弹性艺术”,同样的表达对象,表达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同样的语言表达,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也会因人而异。语言的这种“变化之妙”,注定了语文教学既不能滴水不漏,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言语表达,都应有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
弹性原则,不仅在课堂结构的安排和教材处理的价值取向上适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评价原则的确立之中都可应用。
二、教学思想
教学的先进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随之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因此,教学结构的改革受教学思想转变的制约。为此,我们要树立如下几种新的教学观念:
(—)“主体教学观”。
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切为了学生,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就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发展。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二)“民主教学观”。
教学要民主,要尊重学生,不独断专行,不搞—锤定音,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产生能动性。
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的本领,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强调为实际需要学习,也关注从实践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要大视野、多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四)“思维教学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分类教学观”。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类教学,让学生相互积极影响,相互促动,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要求
一、以《大纲》为索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计划性和可行性。
二、教学设计要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灵活性、开放性、先进性、优效性等基本特点。
三、要有语文味。
好课的优点大都是相似的,即有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它主要包含三个要素:
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体现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表现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
第二,是要体现情感美。一堂好的语文课,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文为依托,以读为媒介,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深沉处还它个深沉,欢悦处还它个欢悦,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像幽幽琴声,若融融春光,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读中要含情,读中要融情,读中要诱情;让学生在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境界。
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字之美。
语文课的语文味,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文体美、语体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第四,过程设计合理,思路清晰,结构完善。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来说,不仅是有效的,而且应是简缩的,它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按照一定过程、步骤,通过适当方式,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它要求明快。
第五,能灵活的运用教学手段,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掌握几个点:1、调动点(调动有方);2、制高点(举纲抓目);3、增长点(主动创新;4、延伸点(拓宽升华)
第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心情愉悦、情绪饱满,热情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发展学生智力,是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二个目标;个性发展,是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三个目标。
第七,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第八,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学习课文的思维过程,注重读书方法的总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九,一法(自读)为主,多法相辅。
1、目标自学法,2、点拔导学法,3、读写结合法,4、比较评析法,5、示范模拟法,6、纲要图表法,7、问题研讨法,8、探究发现法,9、情境感悟法,9、活动表演法。
第十,在揭示和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激趣、激疑,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高涨。
Ⅶ 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活动
一、常态教学环节活动化
“常态教学环节”是指阅读教学中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如:“导入——感知——解读——品析——拓展”等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的课堂实施是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但对这些教学环节的处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其效果就绝然不同。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独霸讲堂,一讲到底,学生学起来就了无生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常态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去求知、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把常态教学环节活动化可有如下几种设计:
(一)诵读活动
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与根本,因为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的学科,学习语文离不开鲜活的语言与文字。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逐渐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文本转化为声音,更重要的是读得顺畅,读准内涵,读透情感,这样无生命的语言文字符号才能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我们可以把诵读活动设计为听读、尝试读、示范读、角色读、分组读、对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掌握朗读的技巧,揣摩人物的情感,享受朗读的快乐。如诵读《皇帝的新装》,可采用角色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当老大臣、随从、骗子、皇帝等角色,通过角色诵读,再现《皇帝的新装》所展示的生活情景,展现骄奢淫逸、腐朽昏庸的皇帝形象,以及虚伪、浅薄、自欺欺人的群臣形象。
(二)探究活动
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人物对话,与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对话。由于学生受知识基础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文本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对文本的探究可采用“问题引路”的活动方式,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一个个的问题。具体操作:一是示范提问,即教师示范提出问题,或把握文章的主旨,或突破文本的重难点,给学生的思维指向。二是自主试问,可要求学生尝试发问,即学生模仿教师提问的方式就文本内容或学习的重难点自主发问。三是因疑置问。即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以后对文中的某一问题理解不透彻或根本不理解,为了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自主置疑。另外,在探究活动中,可给学生指示方法(即给学生指示提问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一是标题切入法。如: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由标题发问:罗布泊在哪里?仙湖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曾是仙湖?罗布泊现在状况如何?将来会是怎样?这样就把文本所需要探究的问题都可以展示出来。二是导语读入法。如《列夫·托尔斯泰》导语“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句可发问:“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何特征?”“为什么透过托尔斯泰眼睛能进入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三是要点引入法。即根据文章内容要点设问。
(三)交流活动
交流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学习愉悦的分享,同时也是同学之间相互释疑解难,达成学习成果共享的重要途径。在同学们完成文本的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活动。如果是小组合作学习,可派小组的代表交流本组的学习成果;对于小组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采取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方式,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积累活动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平时语言的积淀,只有做到厚积才能薄发,举三才能反一。因此,每一节课的教学必须适时引导学生开展积累活动,不仅要给学生积累的时间,还要给学生积累的内容。如执教《济南的冬天》可要求学生积累有关冬天的名言佳句。欣赏古典诗词,可要求学生进行古典诗词名句的背诵积累。经过平时课堂学习长期的积累,学生就能视野开阔,博学多识,写作起来才能文思泉涌。当然学生课堂积累活动也应采取新鲜活泼的方式,如故事会,诗词朗诵会,名言佳句背诵比赛等。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就会在活动中积累,在快乐中求知,在积淀中进步。
二、主体教学活动特色化
教师在执教一篇课文时,开展的课堂活动应有主次之分,突出课堂特色的主体活动教师应精心设计,做到因课而异,因生制宜,具体可设计为如下几种:
(一)表演活动
表演活动就是将课文改编为剧本,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呈现。课本剧的表演能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展现文本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很快走进文本。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1.角色表演
就是根据课本内容,以人物为核心,分不同的角色进行诵读表演。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可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分若瑟夫、于勒、菲利普夫妇等角色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了解到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特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金钱关系。
2.话剧表演
话剧表演就是将课文改编为话剧进行表演。剧本改编可对课文内容采取取其精华、去其枝叶的方法,将文章核心部分以话剧表演的方式来呈现。如执教《变色龙》,可删减课本中的次要内容,通过“画外音”交待情节,通过人物的对话让奥楚蔑洛夫这条变色龙尽情地演绎。经过这样的设计,课本中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学生学起来也就觉得妙趣横生,兴趣盎然。
3.想象表演
想象表演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借助想象对课文的情节作必要的补充,然后进行表演的教学形式。如《故乡》中对闰土正面写的不多,只叙述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境况,可以“闰土的故事”为主题,通过想象对课文进行改编与补充,然后表演,让全班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从而掌握文章的内容。再比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求学生想象:假如菲利普一家在船上看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再将这想象的情节表演出来,这样就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辩论活动
在课堂上可就文章的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辩论活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以提升。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课堂辩论活动呢?
其一是设计好辩题。辩题应是由课文中生发出来的,辩论活动的开展应是为学生解读文本、透彻理解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其二是确立辩论点。辩论时尽量从文本中找理由,找依据,也可适当地让学生链接自己的生活。其三是定位辩论目标。开展课堂辩论,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水平,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最终双方的观点应达成一致。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可针对小孩说出真话,揭示出事情真相的情节,设计出正反辩题:“每个人应该(不应该)说真话”,让学生展开课堂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确:人应该讲真话,但有时善意的谎言也是美丽的。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从而达成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接龙活动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更多的学生,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一些课堂接龙活动。如让学生积累成语,可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让学生积累名言佳句,可组织学生进行名言佳句接龙连珠活动;让学生疏通文言文的文意,可让学生进行接龙译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设置,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四)比拼活动
为了极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在教学中组织一些学习比拼活动,把竞争的活力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紧张快乐地学习,从而极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可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设计“诵读比拼活动”、“探究比拼活动”、“品析比拼活动”等,让学生紧张地学习,快乐的收获。
著名学者叶楠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能让学生在课堂主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发展,它能提升课堂艺术与教学质效。但如何设计好每一堂语文课中的“活动”需要我们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付出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我相信:只要我们深爱我们的事业,痴爱我们的语文,并为之不断地付出,我们语文课堂一定会灵气飞扬,活力四射,我们的语文课也一定会演绎成学生生命中最具魅力的人生风景。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Ⅷ 如何巧妙设计好一堂语文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探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我今天在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不胜惶恐,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我觉得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要备好课。这里所说的备课,不单要写在备课本上,更重要的是要备在心里,也就是教学各环节如何设计,时间如何安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都要有明确的安排。我只想强调一点,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不能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也是新课标最根本的转变。也就是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学习方法,激发情感,明白道理。
那究竟如何设计一堂语文课呢?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9课《小猪画画》为例来说。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认识和体验。
一、我对课文的解读
《小猪画画》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爱画画的小猪因为自己没有主见,轻信小松鼠、小山羊和小白鹅的话,将原本可爱的小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的故事。课文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寓道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角色鲜明,语言活泼,适宜进行朗读教学。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本,读中识字,读中生情,读中悟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⑴知识目标:认识“翅、膀、猪”等14个生字。会写“角、些”等7个生字。
⑵能力目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使孩子从内心喜欢阅读、喜欢童话故事。懂得遇事要多动脑,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只听别人说的道理。
本课教学重点是:
1、识字
2、朗读
教学难点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
1、激情激趣
我的设想是:借助语言表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首先通过讲故事,将孩子带入创设的情境当中,和他们进行谈话,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然后,揭示课题(19小猪画画)
这样富有情趣的导入,将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彼此情感交融。
2、初读感知
第一步: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同时思考:爱画画的小猪刚开始画了什么?最后变成了什么呢 ?
第二步:学生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3、自主识字
第一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勾出生字。
第二步:让学生分组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第三步: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在全班交流时,我设计了“摘苹果”和“开火车”两个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进而主动识字。
第四步:学习组词,交流识字方法。
4、写字
第一步:学生观察生字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步: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第三步:学生先描红,再自己写。
第四步:老师讲评。
5、作业
朗读课文,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1、复习字词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教学步骤是:
第一步:我利用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重点句子,从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等方面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A、首先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这幅图中包含两个重点句子。出示句子,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和小猪的神态和动作,然后自己读一读,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
例如这句话,“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应该把猫的尾巴画的大些。”(出示句子)
我引导学生带上动作读出小松鼠炫耀自己的尾巴大而好看那得意洋洋的语气。
出示句子:“小猪听了,马上把猫尾巴画得又粗又大。”
这句话指导学生重点读,并用动作理解“马上”和“又粗又大”两个词语的意思,让孩子们体会到小猪正是因为听到别人说的话,自己没去思考就马上去画,所以把猫的尾巴画得又粗又大,闹出了笑话。
B、同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二三幅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句子:
“你看,我头上的角多神气,快把角加上去吧!”
小猪听了,连忙在猫的头上加上了一对角。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一对翅膀该多美呀!”
小猪听了,立刻在猫的身体两旁添上了翅膀。
然后指导朗读。我采取生生互动的形式,即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分组分角色读等互助形式,使他们自主感悟语言;最后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在有趣的角色对读中体会到:小山羊认为自己有角觉得自己很神气;小白鹅觉得自己的翅膀漂亮很自豪的语气,以及小猪听到他们的话不动脑筋,把他们的特征画在小猫的身上,闹出了笑话
第二步:分角色朗读比赛
新课程标准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戴上头饰进行小组之间分角色表演朗读比赛。这样,课本语言通过学生自己再创造,变成了自己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三步:进行读的评价。通过学生相互评点,体会读文的感情基调和读文的表达技巧,并内化到自己的方法里。
3、感悟道理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乐于探究。”为此,我运用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巧妙设问,共同探究
(1)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鹅他们的话有道理吗?
这个问题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来检查他是否真正的读懂文章,理解了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2)你喜欢小猪吗?为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恰好鼓励了学生在阅读中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小猪把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大家看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你是怎么想的呢?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把小猪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孩子们真正懂得要做一个爱动脑,有主见的孩子。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将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互动交流、互助探讨,撞击出思想的光芒。
4、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致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此,本堂课我想全力打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明白道理。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各环节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组织教学
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容易走神,所以组织教学尤为重要。时间可以放在课前和课中。课前可以让孩子唱唱歌,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课中,当孩子比较疲倦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做做游戏、猜猜谜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表演一下,调节课堂气氛,以便更好地进行后面的教学。
二、课前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整堂课是否能上好、上得有效果,导入新课的这个首要环节非常重要。
可能我们有的时候都喜欢直接把课题板书出来,然后上课,这其实也是一种方法,叫“开门见山”,优点是直截了当,干脆利落。那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用这种方法呢?显然不是。其实导入还有很多方法可供大家选择,比如看图导入、谈话导入、悬念导入、讲故事、猜谜语、复习导入等等。同一篇课文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比如《小猪画画》一课 ,可以用哪些方法呢?(大家讨论 ) 。
三、教授新知
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我们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生字词语,如何理解课文,要激发学生怎样的情感,再选择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完成这些任务。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问与讲的关系。要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比如教学《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可以按照课文思路来设计问题,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干什么?小燕子第一次观察到什么?妈妈有什么表现?第二次、第三次呢?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这样有利于低年级孩子理清课文思路。
四、巩固扩展
这个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总结、扩展和升华。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掌握扩展的广度和深度。如学了《丑小鸭》一课,有两种问法:一是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问“你喜欢丑小鸭吗?为什么?”表面看意思相同,但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第二种更合适。
五、作业布置
低年级的作业,可能大多是抄写拼音、生字、词语,还有组词造句,有时写写话,或者是回家给家长讲讲故事。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上完《假如我有一只神笔 》,可以让孩子想象假如自己有一只神笔会画什么,然后把它画下来。
一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阶段。那么在各个板块有哪些问题需要重视呢?
一、拼音教学
1、利用好书上的插图,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观察图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说话、倾听、评价的能力。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拼音字形,如编顺口溜、做字母操、比较法、画画法等等。
二、识字与写字
1、多认少写,激发孩子识字兴趣。
2、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字形,理解字词意思,活学活用。
3、写字姿势要正确,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三、阅读教学
1、重视范读、教读,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望天书”和“唱读”的不良习惯。
2、练习分角色读、表演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在教学《雨后的森林》时,我让学生加上动作读,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在表演中学会了背诵。
3、让学生初步了解朗读的评价标准,学习评价别人的朗读。
4、课后的词语花篮,让学生学会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并学习运用到说话写话中。
四、写话
1、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保护学生的童心。如一个孩子写到:“天上的云哭了,水里的鱼儿笑了。”你会怎样评判呢?表面看不合逻辑,实际上却反应出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大人是不同的。
2、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的语言。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包括,。?!:“”等等。
五、口语交际
1、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创设一个真实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孩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认真倾听,清楚表达,大方有礼。
以上说的只是我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Ⅸ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 “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 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 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 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Ⅹ 语文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教学价值的表 现。课堂教学的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其中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课堂练习,其效果直接 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只有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说明了语文练习的重要性。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很多人显然曲解了新课标精神,讲“练”不讲“效”,于是乎试题、练习、同步训练、同步检测,铺天盖地,打开网络,更是题海汹涌。于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反而逐渐形成了“语文课本+教辅资料+大量练习+频繁考试”的急功近利、快餐式的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建立在题海战术上的语文练习显然是低效、无趣的。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练习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练习有效性的研究。笔者认为所谓语文有效练习,就是能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成绩而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的练习,显然,练习不在多,而在有效。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答题和应试能力的提高有效;对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有效;对语文学习的知识构建有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有效。
一、目标明确,能够达成
这里的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标的要求,一是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该熟悉课标,对初中阶段全部教材体系、课程标准有明晰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学的方向,并就此展开教学设计,这样的课才会是重点突出、有效的课。其次教师应该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设计练习。练习设置和课堂教学目标一致,这是有效的前提。教师首先应保证教学目标的可达成性,能够实现,“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
二、精选内容,重点突出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有效率”,因此有效练习必须是以改变过重的练习负担为目标的,必须以减少学生练习量为标志。有效的练习贵在举一反三,训练精要而答题能力有显著提高。反之,练习做得再多再难,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与能力提高。当然,减少练习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做精心的筛选,根据教学目标,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让学生练习,以保证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努力开发、生成好的练习题。
精选练习,因为重点突出,没有照顾到所有的“考点”,很可能使学生在某一次的考试中分数下降,但长远来看,减轻学生负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办法。何况“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4]题海战术,并狠抓落实,让学生因为怕老师而写练习,可能会马上提高学生的分数,但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是纯粹的为老师而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 [5]那么所谓兴趣,所谓学生的发展终究是不可能的。
三、关注差异,有层次性
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练习,照顾学生的发展水平,力争让每个学生在获得轻松、愉快、满足、成功的心理体验。
笔者认为教师每布置一份练习最好能够身体力行,“下水”先做,或者自拟题目。每一份练习都有它的特点,教师“下水”了,才会从整体上把握所布置练习的难度系数和这一份练习设计的优缺点,才能明白题目的指向性是否明确,以便及时修正。也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精到讲评。自拟题目更是好办法,“经过我们的研究,会编试题的教师如果心态正常,一般说来,他的学生课业负担就不会太重。否则,教师自己很少或几乎不编试题,他所教的学生往往负担就过重。”
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单一重复的习题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常变常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做好记,尤其在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时,要力求丰富、新颖。有人通过故事来要求学生填写虚词“而”的用法,故事说:某生丑而笨,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晨则匆匆而起,昼则乡终日而思,功到而成绩优。师赞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也。”一日,某生正苦读于教室,一贵公子前曰:“君而有意,同去观电影?”某生决然曰:“而翁总经理,吾父一工人而已,吾须苦读而求功名!”学生津津有味地读故事,会心一笑地理解并记住了“而”的并列、递进、修饰、修饰、结果、转折、假设、你、语气、承接等多种用法。据此,教师可尝试创编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趣味习题:知识闯关、猜谜、对联等。实践证明,这样灵活多样的练习学生是很乐意做的,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诚然,这样的练习不可能每节课都出现,但偶尔为之,让学生在完成练习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增长见识,形成能力,无疑是非常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
有效的练习需要教师有创造性,还需要教师博览勤记,积累丰富的练习素材。练习题目的水平和出题教师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五、贴近生活,延伸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练习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新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的语文课堂练习应充分伸展其触须,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延伸拓展,使课堂教学的节奏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一起振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跨入广阔的社会语文空间的桥梁。
六、及时反馈,注重方法
练习和考试是手段,提高质量是目的,评讲是关键。练习完以后要及时讲评,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让学生纠正,避免重复犯错,使学生有限的精力进行有效的练习。对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要在订正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归纳,避免机械重复。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应该及时再巩固、再练习。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二次练习,实现方法的迁移,形成能力。比如作文讲评之后应该及时让学生把上次作文重写一遍,或者写一篇同类的作文,这样的讲才会落到实处,才有效果。
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尤其是需要识记的基础性内容、粗线条的精要的答题“规律”与“方法”,要整体清楚。
教师应重视答题规范的指导。在做阅读练习时,很多学生都能理出答案来,通常字数还蛮多,只是不一定在点子上,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跟有些问题指向不明,出得不规范或答案本身不贴切有关,一方面跟学生答题不得要领或不合规范有关。因此,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表述清楚,指向明确;其次,教师要认真听清学生的回答,并给出中肯评点,包括该问题求索的信息有哪些,回答时怎样注意瞄准问题怎样注意层次。必要时,教师应板书规范的书面答案,使学生养成力求答题思路清晰、表述完整成句的习惯。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笔记习惯,并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对学习的兴趣。
七、保证时间,活动充分
要保证适当的课堂练习时间,一节课上尽可能保证10-15分钟的课堂练习时间。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足够的练习量,课堂练习量少,对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的练习,不能深入,课堂效率自然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重要的是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语文的练习大部分是思维的练习,没有足够时间,就会造成学生的浅尝辄止,无法完成知识构建。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不愤不启,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要营造安静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展开有效的思维活动。要和学生强调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练习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并且获得方法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有课堂练习,练习还是要根据课的内容来决定,练习毕竟只是手段,内容才是中心。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相同的练习形式,练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提问、小测、竞赛……都可以成为练习的形式,而且练习也必须是多样性的,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消失殆尽。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练习,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练习。总之,有效的练习不在于多少,在于教师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