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年级教师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这些年来,一直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主动参与评课研讨,聆听名师的课,把学到教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下面就将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在语文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总是会让人受益终生的。同样的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当前的语文学习成效,甚至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影响。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尽可能多地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可开拓的无限空间。据此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以课内学习为轴心,向课外延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和参观游览等习惯。此外,还注意让学生养成有目的的阅读,边读边思考,专心阅读,随时翻检工具书等学习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我的课堂教学有启发性、自主性、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都能在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因为我知道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语言积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有不同的侧重,如引导学生对字词、古诗、名言谚语等方面的积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让他们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四字词语摘抄下来。引导他们学会积累。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我还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我们在班级图书角里放臵图书架,动员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放在班级图书架上,推荐给同学们,以便和大家一起分享,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一起相互交流,谈阅读体会和感受等等。
语言的积累不能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掌握,在运用中记忆。在课堂里,我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同时我还围绕“日积月累”这个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准备好词佳句摘抄本,设计语文小报,经典导读手抄报、古诗配画、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和习惯的养成,他们的语言丰富了,这在他们习作中有明显的体现。孩子们很喜欢些活动方式,现在不少同学在家里也自主创设一些积累库,还兴致勃勃地拿给我看。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即通过以读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文章充分地朗读,这时可以不求甚解,但一定要读足读够,在尽情的朗读中达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体悟。在这基础上再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时把理解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读启悟,以悟促读,在理解的基础读得更深刻,更有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读的方法也是要有所考虑的,我常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得更加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外化、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是很值得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因为我知道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简单化,不能只说“是”和“不是”“对和不对”。课堂上,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你给杨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真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等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我会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而不0是简单地给以否定。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
对学生的评价有时要委婉,有时要严肃,有时要热情,有时要直言不讳。富有感染力的评价才会真正产生激励性的效果。孩子们的表现常告诉我,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
以上仅是平时教学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下,我的课堂教学充满着乐趣,学生们多了一份主动,在这其中我也收获颇多。过去的已将过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⑵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什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luan)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一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汪潮教授是这样概括的: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具体包括的内容就是下面的一段话(可出示课标),语言比较概括,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其实就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和能力。1、必要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它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还是要保证教给学生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也就是书本知识该教的还是要认认真真地教。2、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学生主要通过范文的朗读和感悟,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学生要提高语文水平首先必须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小学阶段是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课外阅读一定量的优秀读物,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3、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
过程和方法。过去很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我也是同样的,课堂上提出一个个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无论是启发还是诱导,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觉得答案说出来了,任务就大功告成了。如今,课标关注“过程和方法”,就是提醒我们,首先语文的人文思想都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感受、体味、领悟。而这些思想上的陶冶,又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我们以往在一篇课文结束之前让学生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所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比如采用反复的,多种多样的朗读来理解感悟,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次,语文能发展人的思维。我们读文章,需要思考,而且思维还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归纳;既有探索性的提问,也有推理性的阐述。。。。。。而要思考,没有一定的方法也不行。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最后达到自己会学习。即“教是为了不教”。比如我们一年级新教材由于识字量大,所以我们始终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字的规律。如偏旁归类识字:“言字旁”的字和讲话有关,“反犬旁”的字和动物有关等等。再次,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主动识字,正确写字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等,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成外加的任务。教学中,要把这项教学目标有意识地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上述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我觉得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涉及各种因素各个层次。不可能每一次教学都照顾到方方面面,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时间等有所侧重的贯穿进去。而且,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提高的,需要细水长流地熏陶、渗透、积淀。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课程标准上的一大段表述就不读了。分三方面理解一下。
重视人文内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一个“爱国守法、团结友善、文明诚信、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中国人。要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主要靠熏陶感染,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要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收到深刻的教育效果。如第一册中的《口耳目》是人文色彩很浓的识字课,俞亚娟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来猜猜“目”字的年龄,学生兴趣很浓,有猜五六岁,有猜十几岁,俞老师都微笑着摇头表示否定。当学生的好奇心达到顶点时,俞老师很神秘地告诉大家“目”字有五千多岁了。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目”字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强调实践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3种类型:1、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实践,做好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2、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诸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或在理解的基础上画一画等形式。3、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外阅读书报,搜集整理资料,研究讨论等等。
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等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教育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育的多元化。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会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由于心理紧张的缘故,往往面对学生的回答,总是一个劲的:对的,好的。这就变走到另一个极端了。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学生的一些错误的理解或观点也应明确表示否定。如果课堂上学生一时半会想不通的话可以让他课后和老师再交流探讨。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都知道,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会读书,有知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会研究、有合作精神、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条理念现在讲得最多,用的也不少。尤其开课,总会有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环节。且不说效果如何,我想能够想到,能够尝试着做总是跨了一大步。
自主性。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对小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兴趣的激发。如在“入学教育”的时候,先观察校园,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再播放国歌进行情景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国旗时的庄严肃穆;最后翻翻语文书,鲜艳的画面,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学习语文的欲望。在拼音教学中也始终通过表演、故事、游戏、比赛、歌诀、多媒体以及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学儿歌时经常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儿歌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拼音又丰富了语言,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习《轻轻的》、《小白兔》时,让学生一起做小兔、小狗;学习《在一起》时,大家一起做小黄鸡、小黑鸡;学习《过桥》时,出示几道算术题,做做读读;学习《有礼貌》时用猜谜的形式引出大公鸡;学习《彩虹》时,利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到后来,往往新知识还没教,学生在家里都自学过,儿歌也都会背了。其次,自主性还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我们教师要改变讲得太多,问的太多的陈旧教法,要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查阅有关资料、独立完成作业。比如识字教学,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来根据拼音自主认读,自主探究记字的方法,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你学会了哪些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也可让学生当小老师,这样积极性会更高。学生绝大部分能读准字音,记字形也会想到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办法。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方法。比如我们揭示课题后较多地会问学生“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初读课文后也会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也不必具体答复。“学而不思则罔”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但从我们平时的一些课而言,自主的成分还太少。我想有时和教师没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关。我们学校的贡向群老师上过的《两只小狮子》(一年级第二册)。她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帮狮子妈妈忙,给两只小狮子取名,要说说理由。课件出示取名方法:先认真读课文,读完后想名字,并从课文中找出去这个名字的理由。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可以自主读课文,自主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讨论后全班交流。应该说学生的兴趣很高,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我们平时在课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时为了赶时间(怕完成不了预定的授课内容)往往给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一个任务下达后,没过多少时间就要反馈,其实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呢。
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虽然我们的合作学习还不够规范,大部分是小组讨论,把自己的观点在组内交流。但我觉得在小学里尤其是低年级,这样的讨论也很好,至少可以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组内的意见不同时还可以产生争议,直至最后达到意见的综合,得到更深层的理解。即使意见无法统一,也至少听道同一个问题还有很多不同看法,引发各自的反思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指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目前好象不多。我也没尝试过。那我从资料上找到一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益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学习。
小组成员分工。如在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组长)、记录员、汇报人、记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
小组成员按基础编号。把学习任务按难易程度排列,如1号任务最易,2、3、4号难度递增。每位同学“对号入座”,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全组“组装”和交流。
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是,安排了四项学习任务: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事阵图;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同学练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想当小导游的同学试着讲解这威武雄壮的军阵。这样,小组成员扬长避短,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当真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具体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在人员组合上一般采用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其实我们平时好象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小组成员的情况,要么前后4人,要么自由组合。以后我们要不要在座位编排上就为小组合作准备或者给全班同学划分好小组到时走到一起来?什么场合自由组合比较好?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该占整堂课的多少时间为宜?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探究性。关于语文的探究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我个人觉得自己做得非常肤浅,或者说还不知算不算是探究学习。比如在第一册中《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我最多设计这样的环节——老师提问: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地方的孩子?回答说是住在小山村的孩子。再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就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四周都是高山,他们住在一个院子里。有的说,我从他们住的地方看出来的,他们住的房子很矮,而且是石桌竹凳。有的说,我从妈妈的打扮看出来的,围着围裙,穿着布鞋。有的说,我从课文中看出来的“就能走出大山;弯弯的小路”;在上《影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对文中“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和影子在左,影子在右。”有感性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到阳光下做“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留心观察下雷阵雨之前的一些征兆,或者通过查资料了解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来帮助学生学好《要下雨了》一课。而在上第二册《识字8》之前半个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每晚月亮的变化并把它画下来,学生对文中“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就不会难理解了。像第二册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上得非常失败。原因是学生对“煮熟的种子不会发芽”根本不理解。因为在这方面他们缺少认识。所以上到最后,我让学生质疑的时候,作为班中的优等生还是提出了“为什么雄日捧着空花盆国王却选他做继承人?”所以应该说要么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实验,要么课堂上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探究。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开展探究学习,和教师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和教师是否肯花时间精力去研究有关。暑假里我们很多老师都拿到了一本题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的书。我也认真看了2遍。了解了一些理论的东西,如什么是“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与儿童自发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三者之间的异同”、“探究式学习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之分,我们平时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馆等搜集资料的也是探究式学习即接受式探究”。为什么开展探究式学习?等等。但是我真正关心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如何开展?(尤其是低段)学生如何自主探究?教师在什么时候介入?并到怎样一个程度才是恰如其分?”这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或例子却没有,而且文中不多的举例也是以初中的教学内容为主。我在资料上找到一位桐乡作者写的案例,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处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而后进行朗读交流。接着教师让学生从伯父的这些音容笑貌中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伯父。出示研究的问题:你觉得这是————的伯父。要求学生重点抓住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体会伯父的品质。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学生可自由上台查阅。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反馈。初看好象也不是特难,但真的操作起来我想在确定一篇课文的研究主题以及研究中的教师引导和反馈时如何不让学生过于漫无边际等等都需要老师有着深厚的功底啊。我真心希望今后在座的老师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后来推广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理解为语文课纵向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还要面向未来;横向要重视跨学科,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平时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上完一篇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介绍网站等;带学生外出参观游览;课堂上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欣赏音乐、画画、表演等等。在课程类型上如今既有地方课程又有校本课程。也是因地制宜。关于我县校本课程的开发我知道的不多,我们学校做得不大好。去年我们写字培训的时候看到一小张国锋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编写了写字教材非常好,镇中心小学搞的古诗学习也很系统。可能还有更好的学校。
以上是我为了解读课标新理念的一些资料搜集和自己比较肤浅的认识。其实我认为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也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理念,只不过比较偏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一定程度上与上级领导对教师的考核标准有关。我想随着课改面的推广,力度的加强,我们会向着课标要求努力探索、实践。
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谁有
- -。不好意思。我也不懂这个。也是给你搜的。希望能帮到你。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部分附录。这个标准,是九年一贯的,把小学到初中毕业的九年分成了四个学段。
第一部分前。
前言的总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论部分还论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
前言部分第一节,论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再谈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问题,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
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两大思潮的论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全面提高,一个是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这些年来总是谈语文能力,这里提语文素养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有以下三点特点应该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把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开卷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是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能用例子来图解原理。
3、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础,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少不了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要对词句结构和语言材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要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行大量的练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母语,在学前就已经具有了母语的语感基础,学习母语的主要任务,是从口语转向书面语,培养书面语的语感。而且,学习母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都非常丰富。所以,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和语法知识入手,围绕这些知识进行反复操练,用大量机械性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各地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条件可能不一致,但是具有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丰富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胆识、智慧和辛劳,也需要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
语文课程改革要加强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在开始阶段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如果没有初级阶段的幼稚,就不会有将来的成熟。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其中综合性学习属于学习方式,与前四个方面的内容不在一个层面,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所以把它专门列出,加以强调。
下面我们分类学习一下各项目标的有关内容。
识字与写字
要注意三点
1、要注意阶段目标的连贯性。
初中阶段的三项目标,都是在小学的基础上一步步达成的。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要求学生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而小学阶段,只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阶段目标的连贯性体现得非常突出。
2、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在识字与写字教学领域的综合体现。
比如,在小学12年级,就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就是侧重于情感态度的目标。认识汉语拼音、具有相应识字量、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等,就是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多种检字方法的掌握,就属于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来的,但是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要坚持贯彻。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方面,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
学生学习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有没有情感态度的要求呢?我们认为,工具是被人所掌握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鉴于此《语文标准》中首先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这首先表现在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以此为前提,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到第四学段实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为了落实美育方面的要求,注意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第一学段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但仅限于朦胧的感受,在第二学段开始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练习,要求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
3、要注意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
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这样做,目的是多认少写,扩大阅读量,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阅读
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关键是要建立现代阅读理念。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现代对话理论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有关文献之中,例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应该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因此在制定《语文标准》阅读目标的时候,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在这种阅读观念的指导之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注意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教材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流行一种谈话法教学,是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
第四,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为实现这一指导思想,首先要从阅读的数量着手,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以后逐年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阅读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并扩大了阅读范围,比如阅读一般现代文,由6年级的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提高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由56年级的60篇增加到80篇。
阅读总量由56年级的100万字提高到不少于260万字,并明确规定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将不少于69部,九年累计应达400万以上,这一数量是在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后确定的,大多数教师反映能够达到,《语文标准》还倡导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其次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⑷ 如何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义务教育回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国答家标准”,是广大教师使用新教材、新教法以及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虽然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各地都开展了各种培训学习活动,但对于广大的基层老师来说,系统深入地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全新教育理念,仍然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我刊组织有关专家、教科研人员以及优秀教师,根据老师们的实际需求,从“关键词点击”“理念解读”两个方面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关键词点击”是对与课程改革精神息息相关的一些重要语词的解释;“理念解读”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的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理念解读”之后附录有关教学“案例”,为老师们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提供感性材料。有的条目因为过于概括笼统,无法提供“案例”,则“案例”从略。
⑸ 如何驾驭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资料 论述 文章 解读
“新课标”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使用,与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无论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感性把握能力方面,新课标对旧《大纲》都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其中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迈出的步伐最大。以语文教学为例,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习惯于课前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顺利完成教案所预先设计的内容。对于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还是沿用上个世纪从苏联传来的“老八股”的教学模式:板书课题——介绍背景——字词教学——泛读课文——分析课文——总结主题——归纳写作特点——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是机械的,僵化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从僵化走向开放,从书本回归生活世界,语文老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体验空间,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飞扬。因此,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表现为有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新课标”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重视语文课程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语文知识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此笔者仅以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社戏》为例,谈一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这篇小说是一曲人性美、自然美的颂歌。良好的教学设计能触动学生的人生经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笔者将本文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体验探究、品味感悟。
(1)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是理解课文结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旧知识和背景知识是学习新知识最直接的知识停靠点。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丰富了,知识才能在整体联系中真正被理解、被掌握。因此,课前要进行预习指导:一是了解社戏的知识;二是提供给学生《社戏》中删节的前面部分,让学生自读,对成年两次看戏经历有所了解。课堂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A.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首先通读全文,弄清课文情节内容的顺序。详写的是哪几件事?略写的是哪儿件事?
B.本文课题是“社戏”,是否该把下面这些内容删去?a、平桥村是我的乐土,b、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c、看戏途中的所见、所感、所闻,d、归航“偷豆”。
C.请将课文中叙写人物活动的内容概括为“朋友篇”,将环境描写的内容概括为“乡韵篇”。
(2)体验探究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本文内容环节和细节适合表演。可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角色,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教材内容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同时,学生的表演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投身于课文学习中。需要指出的是课堂表演应慎选课文内容;表演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领会表演内容的感情基调,让学生的表演符合人物情绪和心境。然后,再以“我最喜欢因为”进行语言表述和课文内容概括,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和品质。
(3)品味感悟《社戏》中对江南水乡的优美而又使人感到惬意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少年们的兴奋、欢乐。可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乡韵篇”,提醒学生诵读时注意文本中环境描写的词语。这一部分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方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这些描写生动传神、化静为动,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堪称景物描写的典范,是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蓝本。最后,再以“美,你看(听)……”句式叙述出来,让学生抓住美点学以致用。课堂教学结束前,让学生根据“‘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得美味无比,我真得是刻骨铭心吗?”生发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用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2、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样,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再是唯一的。他将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设计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引导所有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亲自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师生平等。
3、教学活动设计:主要表现为“尝试发现——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二)教学实施
1、善于创设适宜的语文教学情景,设计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发展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问题设计、练习、提问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体面地坐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3、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表达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和谐、愉悦是语文课堂的标志,没有人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遭受“法庭”式的审判。老师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提供宽松的环境。无疑,这样的语文课堂,师生关系是融洽的,学习气氛是浓厚的,教学活动是优质高效的。但同时也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除了要用真心去关爱、体贴学生外,更应该拓宽眼界,给学生以思想,启迪他们思维的闸门;给学生以智慧,点燃他们心灵的火焰。使学生在成长期不断地得到必要的养份,能够健康的成长。增进师生友谊,真正做到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信赖教师,减少和克服疏远与冷漠。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关系体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度的人生体验过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新课标已不是过去的那个旧《大纲》,教材已不是过去的那个旧教材,再也不能那么教,再也不能那么学了,每个45分钟都是鲜活的、有生命、有意义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加快向新角色转变的步伐,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从而激活学生学习心向的潜在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⑹ 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原始大纲有什么不同
《初中语文新课标与新教材》教学进度表
章次
题目 要求 考核 完成时间
第一章 如何上网学习本课程 学习上网,申请邮箱。
必须完成作业,以后邮件将成为师生联系的重要手段。(占总成绩10%) 第一周
第二章 教学理念和课程观 完成作业,上网讨论。 完成作业,上网讨论。(占总成绩10%) 第二周
第三章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与研究 了解新课标;完成布置的作业,并把作业E-M给老师,上网讨论。 完成布置的作业,并把作业E-M给老师,上网讨论。(占总成绩20%) 第三、四周
第四章 新教材与比较评价 了解新教材的特点。 对比新旧教材的变化,了解新教材的特点。(占总成绩10%) 第五周
第五章 课堂教学观摩与评价 观摩课例,参加讨论。 写一份课评,发给老师,并在讨论室与其他人讨论。(占总成绩10%) 第六周
第六章 人教版语文教材及课程资源开发 了解相关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从老师的FTP中、从相关的网站中下载有关素材。(占总成绩10%) 第七周
第七章 新教材与新教学行为 新课标和新教材下的新的教学行为分析。 完成课例观摩,完成一份学习心得。(占总成绩30%) 第八周
考核要求
本课程从第一周开始,第八周结束,请按照教学大纲和进度表进行学习。每章教材要在进度表规定的完成时间内上网浏览,完成所布置的作业,我们将公布每一章节学员的成绩。
几点说明:
1、本课程主要面向初中语文教学,指向新课标和新教材,并以新课标为核心内容,涉及课标的各个方面,其中又以语文课标的读解为重点内容。此外还与新课标下的新教学行为的部分研究有关联;内容比较多,老师们可以针对课程,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有重点的选择性学习
2、视频说明:1)视频主要分专家讲话和课例研究两个部分,因为涉及到的视频比较多,所占空间很大,部分视频将以光盘的形式发给学员;2)网络的视频分“宽带视频”和“窄带视频”两个部分,“宽带视频”适合ISDN以上的用户使用(推荐ADSL);“窄带视频”适合普通的56K的MODEN用户,因为窄带的画面相对小,清晰度可能比较差;3)观看视频需要的软件可以在继续教育远程网络课程所在的网站上下载安装,也可以在本课程的“资料室”里选择下载。主要软件有:REALONEPLAYER2.0(或者REALPLAYER8.0)用于观看RM格式的文件、Media Player9.0用于观看微软的MPEG、avi、asf、wmv等格式的文件。
3、资料部分:“资料室”是显示资料的地方,一般以各个章节为单位;另外各个章目下也提供该章资料的链接;
附:
《初中语文新课标与新教材》教学大纲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有关意见为指导思想,按照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以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碰到的问题,对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师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等方面的培训,并以新课程资源建设为中心,尽可能多地提供新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尽快地促进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和评价标准,为提高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质量作出努力。
二、培训目标
更新教师的观念和课程观念,尽快熟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掌握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体系,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定位、目标、结构,新课程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教材的体系及特征,通过新课程实施中得出的实践经验及典型案例的观摩和研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生动形象地掌握课改基本理念,并为语文教师提供更多新的语文教学资源。
三、培训内容
本课程培训主要面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核心内容的学习培训,使语文老师获得新标准课程与发展的理念,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与发展动态,了解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应用等等。
四、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本课程共36学时,除第一次进行集中培训外,其余均进行远程的网络教学。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 如何上网学习本课程
第二章 教学理念和课程观
第一节 课程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学习需要的变革与课程变革
第五节 课程改革对课程观的影响
第三章 初中语文新课标读解与研究
第一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文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读解一:语文的性质和地位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读解二: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
第四节 语文课程标准读解三:设计语文课程目标遵循的指导思想
第五节 语文课程标准读解四: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六节 语文课程标准读解五:语文课程目标的相关问题
第七节 语文课程标准读解六: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第八节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七:综合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第九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
第十节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特点分析
第四章 语文新教材与比较评价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的相关历史
第二节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背景、内容及其成果
第三节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7~9年级)语文教材简介
第四节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 简评
第五节 三套中学语文实验教材的横向比较
第六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关资料
第七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问题
第八节 课程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五章 课堂教学观摩与评价
请观看以下三个课例,并就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1、阅读课《斜塔上的试验》田园老师执教:《斜塔上的实验》田园
2、口语课《婉转拒绝》钱蓉蓉老师执教:《婉转拒绝》钱蓉蓉
3、文言文课《幼年记趣》李乐老师执教:《幼年记趣》
第六章 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
第一节 语文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
第三节 多媒体资源开发的相关工具
第四节 网络部分语文资源站点
第七章 新课标与新教学行为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论研究发展的十大趋势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
第四节 未来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第五节 新课程的语文教师教学行为
第六节 新课程下新的教学评价
五、考核形式
1、教师必须按课时计划在网络上学习课程的全部内容,保证学习时间,并完成布置作业,积极参与网络讨论。
2、教师在完成课程时提交一份学习本课程的心得。
⑺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各位老师:你们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师,今天我这个小师见大师,心里总有点战战兢兢的。我们说,暴风雨前总会有雷声,算起来,这是课程标准学习的第二次雷声了。虽然我们现在用的还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新课程改革的暴风雨就要来到我们这里了。三年后,却将旧貌换新颜,大家都用上与现在教材完全两样的课本了。今天我准备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将上次所学的内容简要报告一下。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像中国古代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样,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它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课程标准的产生也是一样,有它的时代背景。
1、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21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可以预言,在21世纪,人类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一方面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清朝时,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的情景。敌人一来,老百姓在一些头领的鼓动下,挺着雪白的肚皮,嘴里念着所谓的不怕枪炮的咒言咒语,顶着敌人的大炮冲上去。结果当然是血肉横飞、横尸遍野。这是什么呀?这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你比不过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弹、导弹了,你却只能小米加步枪的,当然会输。所以,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可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的没错!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上次有个学生家长来到我们学校不知要讲什么道理,一开口就说:我也是高中毕业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农村里会写信呀,写合同呀什么的,头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后的现在,有人说:不学电脑也会成文盲了。大学生找工作也难了,谁还理你高中毕业的呢?算一算,人类吸收信息的量,就发现: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的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不看别的,光看我们教师,以前我们上课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至多还拿了块小黑板;后来,我们用上了录音机、幻灯机,配备了“两机一幕”;刚刚学会放幻灯机可没过几天,这两机一幕也将扔进垃圾桶,用上电脑了,用课件等更现代的教育媒体上课了。大学中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跟不上时代了。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等重大变革。这正像我以前说的故事那样:台湾狂才李敖说他自己吃面条。旧社会的上海,货币膨胀。刚进面条店的时候,牌子上写着面条只有一块钱的,可算帐时,却要二块了,到一走出店门,牌子上已经改成三块一碗了。
还有,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新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也就是说,大家再不能敌来我挡了,人口爆炸了,好,计划生育;环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动,拯救地球。不能这样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经所说的那样会算了,“夫庙算多者,得算多也”,还没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该准备雨伞了;人家还没有跑,你却已经冲在前面了。
2、全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热火朝天地搞课程改革。我们不搞,行吗?又将落后五百年了。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
(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4)课程评价,发挥评价在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全的价值观,善于与他人共同生活,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于创新、探索。
(1)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
(2) 综合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落实中央精神。
由于国际形势和我国目前教育的状况,中央高度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目前教育的状况的改革势在必行,就发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
A、面向全体,人人提高,一个也不能少
B、全面认识语文,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
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人文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打个比方说,像我这种年岁的人,小时候往往都喜欢看打战的,做游戏也学着埋伏、冲锋。可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奥特曼,喜欢数码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人生的开始。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艺术,对艺术的理解可以不一样。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通过读,脑中出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表象;有的则通过这表象感悟到春天来了,万物生机勃勃;而大人们的理解却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我把它概括成四个字:读、背、说、写。当然,这四个字都包含很大的内涵,我们实践中去细细琢磨好了。
实践性:
立足课本,突破课本
语文综合实践(整体性 生活性)
整体性:
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
(1) 从巩固语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妈妈》“寻母启事”
(2) 从深化思维入手。如《惊弓之鸟》“大雁状告更羸”请学生做更羸律师,答辨,把课文的逻辑结构表达清楚。
(3) 从发展想象入手。音乐作文
(4) 从学生兴趣入手。《荷花》“对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样表达出来?”画、写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学生喜欢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5) 从发展口才入手。于永正老师的交际作文—《一块面包》就是针对有小朋友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而请学生怎样处理的课。
(6) 从扩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养语感 整体把握
怎样培养语感?
熟读
想象:想象画面,体会意义
多思
整体把握?
《黄继光》“读了课文,你被课文中的什么所感动?”
分层落实:你在阅读中感悟了什么?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探呢?是不是上课时,两个人四个人围在一起说说就是探究呢?答案显然是片面的。
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结构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己独立寻找论据解决问题。
同学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形成结论。
《忆铁人》
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
关于合作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形式,不实际)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对待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任务
学生对同伴观点不认真分析
合作学习的目的:
懂得合作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学会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听、辩,吸取和修正
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组织好小组成员
训练好组长(有责任心、有威信)
组织好角色分配
组织好汇报内容
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0部编版各学段学习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来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源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⑼ 结合教学实际说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那些要求
语文课程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主体,教师介入新课程之后将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课程决策开发以及研究能力的挑战。
一、语文新课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究其实质而言,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和语文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课程地位有新高度;支撑课程有新理念;教育过程有新特点等等。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目标制订无梯度,实践操作高难度,师资培训加力度,教育评价换尺度;标准本身欠精度等等。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
随着现在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特别是随着大量合格师资进入中小学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已经提上了教育部的议事日程,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者说现在的教育理论不足以支撑教师专业化。但作为教师应该有“提前量”。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应及早提上日程,现在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理想而长远的目标,以此来激励广大语文教师的专业使命感。时代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还应有爱心,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现在提倡的校本科研、教师发展等都提出了发展教师的任务。综合考虑,语文教师专业化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 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面对这一要求,教师系统地补一些课程固然重要,但我们认为,结合教学实际,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更能解决教学之急需。应对当今知识的急剧膨胀,教师可能会一时对某个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如学生。泰然处之实不可取,博学多识当为上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尽管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很高的认同感,但面对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常觉得有些捉襟见肘,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甚至于有的教师使用新教材仍沿用旧讲法,等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甚至感到匮乏。由此导致教师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而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如同有了米才能考虑怎样做饭一样,有了必备的知识作为“资本”,教师才能进一步思考教学中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二)掌握“对语文学科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技能的获得需要有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因为。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该知识体系由若干知识群集(如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修辞知识等)组成,每个知识群集又包含着若干个知识点。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由浅人深,由简人繁,循序渐进;此外,语文技能也是由不同层级的子技能构成的,而子技能的获得是技能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语文技能的学习也必须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逐步累积。既然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应该由一系列的子目标构成,将这些子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特征加以排列,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不同侧重点的语文教学目标,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些了然于胸。才能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三)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更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语感,丰富的情感,不能想象缺乏感情的老师,对人对事缺乏同情心的教师,能够驾驭古今中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
系,这就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如师生平等观、终生学习观、大语文教学观等等。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语文新课改实现了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实现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四、语文教师与语文新课程共同成长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使用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总之,语文新课程加速了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进程,而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也不断完善着语文新课程,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语文教师也就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同新课程共同成长。
⑽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好处
课程标准,顾名思义就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课程标准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它本身的价值。 首先,它制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这就使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目的性更明确。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在预设教学的过程中,使预设更有方向性,更具可行性。 其次,它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实施建议。学习课标,里面的概念、理论、条目谁都会复制粘贴来引用,可课标不仅仅是拿来看的,也不光是埋头想的,更是用来对照做的!要想让青年语文教师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不能做文字的搬运工。我设计的围绕课标进行的专栏交流,是以“践行”为核心。我想,这才是大家迫切需要的。
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践行,基本上离不开“教材”和“课堂”。所以我将尽量依托这两个载体,和大家从实践的角度来比对《语文课程标准》。希望能拉近教师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距离,也有更多的机会去用《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这本书很薄,但分量很沉,为了让大家听起来更舒服,感受更清晰,我将借“起承转合”之名,让这四个字带上《语文课程标准》的味道:“起”是“缘起”,主要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进行解读;“承”是“相承”,主要针对该书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转”是“翻转”,“合”是“契合”,这两者主要针对第三部分“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