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怎么教语文课

怎么教语文课

发布时间:2020-12-15 11:18:03

㈠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yǔ
wén]
语文
(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回言和书面语言,口答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㈡ 怎么教好二年级的语文课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常是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如教学《未选择的路》,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2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这节课本来设计的是“读”、“说”、“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内容精细严密。“读”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如重音、节奏和停顿的反复推敲确定,“说”中学生争说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在此情况下再完成“写”已不可能,我决定改变计划引导学生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虽超出原定时间,且“写”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且确有所得,何乐而不为?

㈢ 新教师怎么上好语文课

一是克服紧张的心理很重要。
作为一名新老师,刚踏出校园的殿堂,缺乏承受能力和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对能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按要求上好课,心里没底。这种担心与与心理失衡结合起来,往往会使得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特别的紧张,经常会出现心跳加快、脸红、眼睛不知往哪儿看、手脚不知何处放、动作不协调、注意分散、思维迟钝混乱、语无伦次等现象,就形成了“怯课”现象。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工作效率。那么克服紧张的心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意识在紧张的心理带来的种种危害后,我在上课前经常会跟自己对话:你是最棒的,记住越紧张越容易出错哦.久而久之,这样紧张的心理就渐渐的离我远去了。
二是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学校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课堂,要想教好课,关键是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前,把课上要做的一切准备好,有一个周密的安排,上课的时候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一、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钻研教材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吃透教学大纲对全册教材的总要求,把握每一篇课文在学期或者阶段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钻研课文本身。从字、词、句、段、篇到作者的思路、课文的主题思想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课文的特点(包括语言形式上的特点)、重点、难点、作者的思路,要做到确有把握。要勤于思考,勤于查词典,勤于从有关的参考资料中吸取营养;要反复地阅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遇到疑难的问题,要和其他教师一起研究。总之,要吃透课文,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也决不放过。这样,吃透了教材,就能合理地定出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进而考虑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从教材实际出发。
二、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备课是为了学生学习。学生原有基础如何,学习新教材有哪些困难,有什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教师都要有所考虑。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心里有学生。备教材,心里要有学生;备教法,心里要有学生;备自己,心里也要有学生。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备课。我们常说订计划要吃透两头,要有针对性,备课也是一样,一头是教材,一头就是学生;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才能备在点子上。
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平时与学生接触要注意观察,做了解学生的有心人。还可以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学习新教材的困难和想法,特别是疑难的地方。这样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不仅能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备教法
教法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讲的,只是课堂教学中一些具体的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材不同,教学对象不同,目的要求不同,运用的方法就应不同。但有几条要求紧紧抓住:
(二)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运用启发式。启发式的核心是个“思”字。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有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因此,课上不能由老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光是老师讲,是提高不了学生的能力的。所以课前教师要认真考虑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最能使学生动脑筋,提哪几个问题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板书怎样设计既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能使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等等。这些都要在备课时反复比较,认真取舍。
四、备自己
备自己,对于语文教学备课来说,不论是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进入到课文中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用自己的感情去启发、感染学生,这不能不说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教师自己首先要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当然,这主要是对文艺性的课文而言的。

㈣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

中国的语文课当然教的是语言,而且是汉语语言,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具体教什么,怎么教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在《南方周末》上连续出现了多篇关于此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也没有教过语文,但也一直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想要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什么是语文?语言具有工具性,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对语言的学习是基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语言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这里有必要对语言的概念进行一定的阐述:一般的语言学中,把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概念分为两部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而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言语又可以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其中书面语和口语又有巨大的区别,如果把写出来的叫书面语,说出来的叫口语,那么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书面语不可以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口语不能写出来.一般的说可以认为它们的区别就是:口语用于交际,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工具的特点,人们在使用口语时只考虑他的实用性;而书面语多用于思想的传播,他是人经过一定的思考结果,一般可以看作是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反映.例如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私下谈话,那么他使用的应该是口语,而一个人在一个比较正规的场合当着许多人讲话,那么一般就会用书面语.那么语文课究竟教什么呢?教语法、书面语还是口语?首先看口语,就是说话,这人人都会,不用老师教,但同样是说话,有的婉转动听,有的就惹人讨厌,可以说说话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说话也应该学,但说话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学到的,例如我们身边有许多口语表达非常好的人物,你可以问问他们,口语是如何学好的,不会有人说是老师教的.再看书面语,人类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书面语而得以记录和流传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包括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听不用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读和写都是针对书面语而言的,小学生经常说不会写作文,不是说他们不会说话,而是指他们不会使用书面语.而说,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这一部分,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使用书面语说话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里非常重要,也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但这种说应该是一种书面语而不是口语.还有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字、词汇、语法,这也是语文的基础,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识字为重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中一直有相当部分的语法内容.好了,现在可以来看一看现在的语文课教了什么.从传统的语文课到现在的新课程基本上都讲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基本上小学三年级前重点是识字教学,以后重点是以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为主,并适当学习语法和修辞,这都是合乎情理的.也没有太大的争议,实际上人们争议的根本是怎么教,尤其是在识字以后,如何使学生学好书面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颜福双在《语文就是语文——与余杰等商榷》一文中提到的三个观点,语文不是文学,语文不是人文,语文本来就是技术,可以代表一种观点,就是从技术的角度去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由对书面语的学习变成对语言的学习.实际上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内容.而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在识字以后,虽然也教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但教的方法上有问题,就是用分析、分解的方式要学生理解书面语.拿出一篇文章,从字词句篇一点一点的分析从写作方法到思想内容,都要找出一定的逻辑来.几乎全中国的语文教师和全中国的语文考试都把精力用到了这上面来.其实分析这种方法是学习语言,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学习书面言语的方法.所以有一位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中国的语文教学,在学生识字以后即使不上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也不会降低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学习书面语,实际上国际教育界早就有了共识.方法很简单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形成一种阅读的习惯,是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对语文教学阅读量的要求都很大,远远超过了中国.而中国的阅读教学,不仅在量上少得可怜,而且往往还是强调进行阅读的方法的学习和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语文考试中占有大量比重的阅读题,实际上也是分析题.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不可能通过分析来获得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础之上.阅读教学最重要最困难的不是学习阅读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材料.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不一定是名著,但一定要适合于学生的阅读.那么什么才适合阅读,当然是艺术性强思想性的作品,这不可能不带有人文色彩.因为人文的阅读是以后专业阅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基础.可以说学习书面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文阅读的过程,这里每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都会列出一个影响自己思想历程的书目来.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书目中找不到一本书是由语文老师推荐的,是在语文课上要求阅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开出这样一个书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正有了希望.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在一个没有阅读环境、缺少阅读材料的语文课堂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当中具有阅读习惯的人实在太少了,让他们开展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苛求,真正阅读教学的到来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所以一个学生能够遇到严凌君这样的语文老师是幸福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决定于他所遇到的老师,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于他的阅读.

㈤ 语文课的教学与过程怎么安排

教学目标是语来文教学活动的源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㈥ 新老师第一节课该怎么教 语文课

我也是高一新来生啊!我觉源得第一节课应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让她们十分清楚知道你就是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生面对那么多个科的老师自我介绍,肯定会混乱的,也许明天看见了你还以为你是教数学的.所以,我觉得你应该运用一些语文的知识来自我介绍,并且要深刻的.还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介绍你自己的名字.我相信同学一定喜欢活泼的课堂气氛,因为我也是学生,这个我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我升初一的时候,我还记得我老师的第一节的,她也是这样,我印象十分深刻.她姓王,而她介绍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说她叫王老师,她说她自己是1+1(王)老师,她是教数学的,上课幽默,我超级喜欢她,也对她印象十分深刻!
如果你十分严肃的话,我觉得反而会反效果,同学们会觉得你十分难相处,有时侯你要放下你老师的地位,以朋友的地位与同学相处,我觉得这样会倍受欢迎!
希望你可以成功!加油!

㈦ 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为什么如何教怎样学 如何能尽快的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然而,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方式,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法语课,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训练表达能力。当然,他们也开设阅读课、文学课,但是阅读课也不是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据了解,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到阅览室里读书。日本国语教材每学期只有3~4篇课文,国语课60%以上时间用于听说、写作和语言知识学习。观照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我们发现“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形态,更不是最佳形态。因此,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
现在,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然而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篇课文教学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行选择并确定。这就给语文老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选择的混乱。当下很多老师就是把课文内容误当成语文教学内容,因此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课文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内容基本不属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课文内容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因为课文内容是可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这样的语文往往就没有语文味。上《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之为“鸟的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这样的课怎么会有语文味呢?
造成“课文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混淆的原因,从语文课程内部分析,一是由于这门学科综合性特点所致。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因此,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价值观教育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内容,教师须处理好这两项任务的关系。二是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给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凭经验选择。这使得部分教师直接将课文内容当成教学内容。从课程外部分析,是因为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语文课程片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到了极不恰当的位置。其直接后果是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干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㈧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

一、首先要做好课堂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一样如此,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笔者认为,导语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激发兴趣,引导参与:《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需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抓住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也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语文教学是一项人文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们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你过也要注重导语设计的原则,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过程
1、重视学生的情感引导
语文是一项人文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情感教育的引导,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情感体验,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学生理解深度的提升。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刻。
2、重视课堂师生的互动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知识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需要教师们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另外,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3、重视教师教学风格的养成
“亲其师则重其道”,教师个人魅力、教学风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需要教师们的注意,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己教学风格的养成。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㈨ 曹爱卫.语文课怎么教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专和正确的价值观,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㈩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语文课怎么样

摘要: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还是什么?语文是“人学”,语文就是让人成为其人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与品质的训练。语文课怎么教?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选择,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追求,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结果,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评价。语文课怎么样?“听、说、读、写、思”的效果好的语文课就是好课。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的语文课就是好课。让学生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能力的提高,学习成功后的愉悦,越学越想学语文的课就是好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思
当了十八年的语文教师,教了那么多节语文课;当了四年语文教研员,听了那么多节语文课;参加了许多新课改的研讨会,听了那么多关于语文课改的报告与讲座,心中一直萦绕着这样几个问题: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怎样教?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一直难以释怀,由此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语文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人类的交际中有许多种工具,但语文是最重要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语文是把人类文化中的被认为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精华呈现出来,以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青少年的成长。以此看来,语文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界争议比较多,笔者不争论,本文不谈它是不是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既然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其定位,笔者按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本文谈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与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工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工具”有两种解释“(1)从事生产劳动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手工操作的锄、斧、刀、锤等,也包括机器上使用的车刀、钻头、砂轮等。(2)比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事物或手段。”很显然,说“语文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其比喻义。作为工具性的特点,从生活的角度说,语文就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说,语文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青少年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学会用“语文”这个工具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作为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语文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通过“语文”把人类文化的精华与精神传承过来和发展下去。
什么是“人文”?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笔者在一则材料中了解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我想简单地推论出一个结论:不管是文化现象还是精神支柱,说明“人文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属性,对人类特别重要,没有了人文性,人就可能不成为其人。因此,也就可以这样说,语文的“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承担着“把一个人称为‘人’的”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就是要把一个“自然的人”教化为“人文的人”的教育。从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具体体现也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素养,也就是三维目标上所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的人文教育。
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它的关键所在是“统一”两个字。它们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是一个统一体。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一张皮的表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不是两张皮或两枚硬币,非常好。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与人文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铺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一起呈现,有机结合。正如美学教育家朱光潜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因此,我认为,所有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只要具备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偏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航标,就可能不是语文课。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重要性。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基础中的基础的地位;从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上说,语文关涉到一个人怎么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的问题,正如文学评论家所说“文学即人学”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是‘人学’”,没有语文,人可能就不能称其为人。因此,你要问我语文是什么?我告诉你: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就是让人成为其人的一门学科。
二、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目的地,无论走多长时间走多远都是盲无目的、毫无效果的;就像一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干一样,无论怎样干都是白费力气的。不过,明白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什么的问题就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是分这样十条阐述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抽取以上内容的关键词,对总目标有以下不太准确的归类: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阅读全文

与怎么教语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