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 ,共1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期初复习
主备教师:吕继梅 备课时间:2007-8-3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复习第十册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册教材所必须的准备知识,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数的整除概念,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编排是先复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有关的单位换算,在通过一组判断题,复习数的整除概念。接着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包括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约分以及把分数化成小数;最后复习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和有关应用题。
教学理念:
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更加准确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3.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进行小数和分数的互化,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巩固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期初复习第1课时
主备教师: 吕继梅 授课教师:
备课时间:2007- 8-31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和数的整除及分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换算。
2、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整除,掌握有关概念;进一步掌握分数的一些概念,能应用分数的一些概念进行约分和把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有关概念正确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掌握整除的有关概念,并能应用有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直接引入: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复习数的整除及分数的一些概念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2、 表面积和体积
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分别如何计算?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体积和容积又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何时求一个物体的面积、体积、容积?
3、 完成书本练习1、2、3
三、整理概念
问:什么是数的整除? a÷b=c 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说这个算式整除? 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问:什么叫质数?你能说出几个质数吗?
什么是合数?你能说出几个合数吗?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有什么关系?
如果将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的分类可以怎么分?
问:质数、互质数、质因数有什么区别?
1、 做第4题
1、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请你举一个分数,并说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
2、 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怎样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化成带分数?
3、 做第5、6题
4、 复习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5、 做第7题
6、 作业
B.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答案
2、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2分)
(1)你瞧,那一棵棵雪松 矗立在雪地上,像一位位巨人挺立在山尖最高峰 。(比喻句)
(2)河里的小鱼 在水中欢快地嬉戏、跳跃 。(拟人句)
3、修改语段:(用上修改符号)。(4分)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教育(删了)帮助下,刘强端正了学习态度。(他)能按时完成作业,错别字也大大进步(减少)了。他还积极参加文愉(文娱)活动,在全校师生和少先队员们(少先队员们删了)参加的儿童节联欢会上扮演(表演)节目,有详有略(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作者是著名作家鲁迅写的“草原”。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 ,帕米尔高原 依然是 群星闪烁 ;当 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 , 南疆 早已 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
2.“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
3.肖邦是 波兰 (国家)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 ”,作品有 革命练习曲 、 等。我还知道中外爱国音乐家有 聂耳 、 冼星海 …… 3分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唐 代诗人杜甫 的作品,被前人称为“ 诗圣 ”。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 ,从 “ 忽传 ” “ 初闻 ” “ 却看 ” “ 漫卷 ”。 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5.《示儿》是 宋 朝诗人陆游 的绝笔,以遗嘱的口吻告诉孩子,他为 祖国尚未统一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 悲 ”,叮嘱孩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填诗句)。表达 他至死不王爱国 的感情。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 之切、之极 之情。
七、阅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片段,完成练习。(5分)
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 , 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1、把埃斯内尔对肖邦所说的话补充完整。(2分)
2、“特殊礼物”指的是 盛满泥土的银杯 。(1分)
3、埃斯内尔为什么要将这个“特殊礼物”送给肖邦?(2分)
答:他让肖邦到哪里都记着自己的祖国,人在他乡,心在祖国!不要忘记与沙俄抗争到底!
答得这么辛苦,给采纳好不。。。
C.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人们爱祖国
D.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教案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精彩片断
生:(举手)老师,我有一个地方很不明白。
师:(微笑地)噢,请讲。
生:(读课文)“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这里,“巨浪荡涤着尘埃”,“涛声回荡在天外”我感觉太深奥,怎么也搞不明白!
师:(忍不住笑了)是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呀!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它。大家自由读读这一句,四人小组再讨论讨论,等会儿把你不懂的和读懂的都说出来。
(众生品读,讨论)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老师,“荡涤”是什么意思?
生:“荡涤”就是“洗”的意思。
生:我知道“巨浪荡涤着尘埃”的意思。“巨浪”就是指浪很大,巨浪把尘埃全部洗掉了,长江水就一定很清澈了。 (众生笑)
师:(微笑着)是这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再换个角度想一想。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认为长江荡涤的尘埃,应该是长江两岸景物上的尘埃,长江一路走来,将一路的景物洗刷一新,让人感觉到处是清新的,充满了生机。
生:我同意他说的,因为文中说“我们赞美长江”,为什么要“赞美”,就是因为长江是为别人服务的,它让一切充满了生机。(众生听得聚精会神)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有深度,老师佩服你们,你们还读懂些什么呢?
生:老师,我现在已理解了“涛声回荡在天外”这一句的意思,这是说“涛声很大”。
生:老师,这一句我是这么理解的。长江向未来奔去,声音响亮,充满力量,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大家联系第1节,长江的这种精神、这种力量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这就是长江的丰采与气概!
师:是啊,长江正是有这样的丰采与气概,才值得我们赞美它,崇敬它,长江不愧是一条伟大的河流,让我们读好这一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殷晓燕)
[评点] 学生提出疑问,教者并不回避,也不直接灌输答案,而是抓住疑点,启发思考,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当学生说出并不正确的答案时,教者不立即否定,而是耐心启发其他同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得很充分。当学生基本读懂后,教者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揭示精髓,使学生获得认识.上的升华,实在是教学到位了。 (殷高富)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
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
【唐】李洞
敲驴吟雪月,谪出国西门。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
E.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hēn yuān bā lí wū jǐ shuò ɡǒ nónɡ zhuānɡ dàn mǒ
(深渊 ) ( 巴黎 ) ( 屋脊 ) ( 硕果 ) ( 浓妆淡抹 )
kāi tuò zhē bì zhù jūn lián dāo kānɡ kǎi jī ánɡ
( 开拓 ) ( 遮蔽 ) (驻军 ) ( 镰刀 ) ( 慷慨激昂 )
二、给带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读音下面画“ ”。(5分)
A:载歌载舞(zài) 横行霸道(héng ) 犁耙(bà)
B:(1)这道菜很地道[ dì dào],不愧出自特级厨师的手笔。
(2)在战争期间,河北人民发明了地道[ dì dào ]战的战术,大大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三、用“望”字扩词,并填空(不重复)。(4分)
1.郑成功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站在船楼上四处(张望)。
2.每当你忧愁烦恼的时间,来到大自然,(仰望)蓝天白云,俯看花草树木,你就会明白生活依然十分美好。
3.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远望)。
4.他(盼望)着有一天能和失散多年的亲人们团聚。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3分)
1. 当 跳出 , 依然是 ;
当 还是 , 早已 。
2.“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请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使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3.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包括(修造船只) 、(筹备粮草) 和(操练海军) 。郑成功建设台湾主要是指(发展生产)和(兴办教育)两件事。我们之所以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打退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并且加强了汉族与(高山)族的联系。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还有(岳飞)、(林则徐) 、(戚继光)……由此你联想到的表示爱国的成语有:(赤胆忠心) 、(精忠报国)。(请写出两个)
4.肖邦是(波兰)(国家)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作品有(圆舞曲)等。我还知道中外爱国音乐家有 (聂耳) 、(贝多芬) ……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 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诗史”。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平息)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全诗体现了一个“ ”字,从“ , 。”“ , 。”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6.《示儿》是(南宋)朝诗人(陆游)的绝笔,以遗嘱的口吻告诉孩子,他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 ”,叮嘱孩子“ , ”(填诗句)。表达 的感情。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 之情。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 ”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 ”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五、修改语段:(共八处错误)(4分)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教育帮助下,刘强端正了学习态度。能按时完成作业,错别字也大大进步了。他还积极参加文愉活动,在全校师生和少先队员们参加的儿童节联欢会上扮演节目,有详有略地朗读了作者是著名作家鲁迅写的“草原”。
1、去掉“教育”2、“进步”改“减少”3、“文愉”的“愉”错了。正:“娱” 4、将“和少年队员们”删掉 5、“扮演”改“表演” 6、“有详有略”改“”7、“朗读”改“朗诵” 8、去掉“作者是”。
六、阅读理解:(24分)
(一)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 隅 ]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①解释文中“[ ]”里的字,把意思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险要地势) 、(样子) (2分)
②从划“ ”的句子中我体会到 (2分)
③用“ ”划出描写敌人表现的句子。(2分)
④根据下面提供的一些词语,想象一下,当时的敌人还会有哪些表现。试着写几句话。(2分)
丧家之犬 漏网之鱼 心惊胆战 哭爹喊娘 闻风丧胆 魂飞魄散 丑态百出
(二)99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与我越来越像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或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或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 (1)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__(2)__(走 冲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摇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1.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括号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序号)(4分)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缓减。 D,99分引起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 ),事情的结果是( )。
2.稳重画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
。(2分)
3.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话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最恰当的词语,在正确的选项下面画横线。(从括号内选)(2分)
(1)于是就有(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2)老远就喊着(走 冲 迈)进门来。
4.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两句话简要回答。(3分)
孩子的苦恼:_______________
“妈妈”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2分)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恼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6.看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3分)
七、习作:(30分)
,请听我解释!
提示:1.生活中,我们难免有被人误会的时候,你被谁误解过?请在题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2.要交代清楚你被误会的来龙去脉,把事情写具体。重点要写好你对他(她)的解释。
我尽力了,题目实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