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
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
纪红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以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如何设计导语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总结下了以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法。
教《社戏》一课时,我首先运用浓郁的抒情语调朗诵了一首小诗:
树
如果我是一棵树
妈妈再不会责骂我弄脏了衣服
小麻雀会柔顺的在我臂上
挂一串音符
顽皮的蝴蝶啊
悄悄滑一线尘土
松鼠则在我身上左右跳跃
编一网树荫
嘻!还有可恶的啄木鸟
用他的尖嘴阁阁向我搔痒
是啊,我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鲁迅笔下平桥村的孩子们又是怎样度过美好愉快的童年生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社戏》。这样导入就激发起学生的感情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解题导入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变色龙是一种动物,这篇课文是写变色龙这种动物吗?”学生回答说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题呢?这个问题不太好办。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解题导入法,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四、讲述故事导入法。
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声中,把学生们引入新的教学情境。
五、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
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刘禹锡的唐诗《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而《陋室铭》一文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和节操?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导入语的方法有很多,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导入语。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学习和研讨,一定能设计出好的导语。
《中国教师报》
B. 语文课的导入方法都有哪些越多越好!
1、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如: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2、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先讲文章的来历。
3、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
4、由观察插图导入
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
5、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文导入的作用: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教学目的;确定全课基调。
C.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设置导入语
根据课例特征,结合当下热点,可趣味导入,可知识导入,可依据场景灵活导入,不一而论.
D. 如何让语文课情境式导入语更精彩
如何让语文课情境式导入语更精彩
情境式导入语是语文课导入语的常用形式,它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感意境,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文采美
唯有文采,才能使客观事物发出美学的光辉;唯有美学的光辉,才能产生美学的震憾。请听某教师在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的导入语:“公元1079年,在黄州,在赤壁,一代中国文化名人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他是在突破了官场上四面受敌的重围之后向我们走来的,也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向我们走来的。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他一路狼狈,浑身疲倦……由此,黄州这个昔日的古战场便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和人生探讨,文学便注定要记下这一段悲壮的吟唱。苏东坡这位披枷带锁的文人,在苦难中,以其内心的高贯和屈辱的身体为我们注释了‘大江东去’式的雄奇奔放的生命意蕴。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东坡居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段导入语,文辞优美,通过苏轼写“赤壁怀古”的历史背景的一个横断面加以文学叙说,展示苏东坡抵达黄州的遭遇与心境,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便感受到了历史的那种凝重与沧桑,为全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美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作为语文教师,在导入语中应当具备强烈崇高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披文入情、以情动情。请听某教师在讲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的导入语:“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欢聚,共享天伦,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些一旦离开,你会追忆那一份快乐、那一份热闹。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这位教师讲这课时正值深秋,枯叶在教室门口打转,一束无力的斜阳懒懒地倚靠在讲台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饱含感情的导入语结束后,教室里异常寂静,导语的情与眼前的景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又渗透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
三、画面美
艾略特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语文教师在情境式导入语中应当通过描述一系列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情景交融。某教师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在黑板上挂出周总理的遗像后说:“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了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送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出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的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向敬爱的周总理送别。人们心里明白,从今以后,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详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叫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叫我们知道当年的情景……”这段导入语紧扣课题,教师用富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描述,生动再现了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几组镜头。
四、音乐美
教师导入语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声韵、节奏、节调三个方面。“只有在音乐中,感情才被激动。”因此,语文教师的导入语中应表现“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云振”的音乐美。请听某教师在执教《长江三峡》时的导入语:“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创造了壮丽的景色,也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而长江上景色最为瑰丽多彩、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三峡。千百年来,人们为三峡留下了无数的诗篇。杜甫写道‘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写尽了瞿塘峡水的赫赫声势;李端的‘巫山十三峰,皆在碧崖中’,则概叹了巫峡的缥缈朦胧。而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说,历代诗人们描写了飞流直泻的三峡、烟雨苍茫的三峡,那么,刘白羽先生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先生的笔触走进三峡、畅游三峡吧。”这段导入语,通过“采、概、大海、峰、中”等韵脚,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吟诵,在整齐与参差、抑扬与定格、铿锵与宛转中,形成了美的交响乐,使人浮想联翩,由声而入情,不知不觉进入了老师描述的艺术境界中。
E. 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语
问话专业性太强,解释一下啥叫导入语啊?你要是能轻松告诉我答案,你也知道如何去设计了。自己都概念不清的话,很难教好学生的。
F.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课的精彩导入
一、意境导入法
所谓意境导入法就是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意境版之中。
二、权威权导入法
所谓权威导入法就是以著名人士对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迅速对课文产生好奇或敬意。
三、情感导入法
在课的起始时,教师能用情趣盎然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则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四、游戏导入法
所谓游戏导入法就是以一个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小游戏开头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枯燥中跳出来。
五、知识导入法
有时,为了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使学生明确本课知识的重点,有必要作一些适当的旧知识提示,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前后贯通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迅速同化新知,这就是知识导入。
六、“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优美语言和激荡的情感中进入课文。
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精彩导入语 (谁收藏有帮帮忙吧!)
《春》、《竞选州长》导语设计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
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美国有个著名的小说家马克·吐温,一次,他说“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子养的”。那些议员恼羞成怒,一定要马克·吐温在报上公开道歉并修正说法。马克·吐温于是登报郑重声明,说他原先的说法的确有所不当,现在决定把它修改为“国会有些议员不是狗*子养的”。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对,辛辣的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代表马克·吐温这一语言风格的小说《竞选州长》。
《世间最美的坟墓》导语
对生者来说,每一座坟墓都可牵引出一个令人肠断的故事。这点,在我,体味得尤其真切。因为,如大家这般年纪时,我失去了我至爱的人——父亲。在父亲的呵护下,我度过了贫穷而快乐的十六年时光;如今,注目着那方隆起的土丘,我又度过了凄然而平淡的十六个秋冬。可是前不久,年迈的母亲开口了:“孩子呀,你父亲来到我的梦中告诉我,他在那边过得好苦啊,他的房子连扇门也没有。”我知道母亲的意思了——父亲的坟墓至今连块碑石也没有。为此,我愧疚了好些日子。某一天,我看到“托尔斯泰墓”的时候,我默然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冲动。老实说,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确,它多么像我那贫穷的父亲的坟墓呀!可托翁,不是世袭的贵族吗?不是闻名世界的文豪吗?这到底是为什么?带着和我一样的感动与惊讶,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茨威格先生平静的叙述吧!
《胡同文化》导语设计
街巷是城镇的筋脉,北京的街巷叫胡同。
胡同是历史的产物,延续了四五个世纪的生生灭灭。皇城根底的胡同积淀了几多的沧海桑田和人情世故,吸引着无数文化良知的关注。上世纪末,又有一位作家把他的文化视角投向了老北京的胡同,悠悠沉思,品咂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披拨着深幽的文化内涵。这位作家叫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品读他的散文《胡同文化》,体察那闲淡如水的文字间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韵致。
《台湾蝴蝶甲天下》导语设计
生 为 炎 黄 子 孙 的 中 华 儿 女 知 道 "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 的 一 定 不 少 , 而 知 道 台 湾 的 蝴 蝶 也 " 甲 天 下 " 的 人 恐 怕 不 多 。 您 想 了 解 台 湾 的 蝴 蝶 为 什 么 能 " 甲 天 下 " 吗 ?现 在 就 让 我 们 一 起 走 进 台 湾 的 " 蝴 蝶 谷 " , 去 欣 赏 在 花 丛 中 拂 红 穿 绿 翩 翩 起 舞 的 蝴 蝶 轻 盈 奇 丽 的 芳 姿 ; 去 领 略 一 下 这 一 大 自 然 的 奇 观 ; 去 探 究 一 下 台 湾 蝴 蝶 之 所 以 " 甲 天 下 " 的 真 正 原 因 。
《大自然的语言》导语设计
语 言 , " 人 类 最 重 要 的 交 际 工 具 " (列 宁 语 )。 我 们 人 类 通 过 语 言 输 出 信 息 , 获 取 信 息 , 服 务 于 学 习 、 工 作 、 生 活 , 人 类 社 会 才 得 以 生 存 与 发 展 。 同 时 , 人 类 在 生 产 、 生 活 中 不 能 没 有 一 个 信 息 来 源 " 大 自 然 的 语 言 " 。 大 自 然 也 有 " 语 言 " 吗 ?它 告 诉 我 们 人 类 什 么 ?有 什 么 意 义 ?今 天 我 们 来 学 习 一 篇 介 绍 " 大 自 然 的 语 言 " 的 说 明 文 《 大 自 然 的 语 言 》 。
《周总理,你在哪里 》导语设计
上 课 伊 始 , 我 将 周 总 理 的 名 言 " 我 要 像 春 蚕 一 样 , 把 每 一 口 丝 吐 出 来 , 献 给 人 民 。 " 工 工 整 整 地 写 在 黑 板 上 , 然 后 用 低 沉 、 缓 慢 的 语 调 饱 含 深 情 地 说 : " 同 学 们 , 我 们 敬 爱 的 周 恩 来 总 理 为 党 为 人 民 操 劳 一 生 , 把 自 己 的 一 切 都 毫 无 保 留 地 贡 献 给 了 人 民 , 他 心 中 始 终 装 着 别 人 , 惟 独 没 有 他 自 己 , 在 他 临 逝 世 前 , 想 到 的 还 是 别 人 , 1976年 1月 7日 深 夜 11时 , 弥 留 中 的 周 总 理 用 极 其 微 弱 的 声 音 对 守 候 在 他 身 边 的 吴 阶 平 大 夫 说 : ' 我 这 里 没 有 什 么 事 了 。 你 们 还 是 去 照 顾 别 的 生 病 的 同 志 , 那 里 更 需 要 你 们 ... ... ' 这 是 他 留 给 我 们 的 最 后 一 句 话 。 1976年 1月 8日 上 午 9时 57分 , 周 总 理 的 心 脏 停 止 了 跳 动 ... ... " 静 默 了 片 刻 后 , 老 师 继 续 说 : " 在 周 总 理 逝 世 一 周 年 的 时 候 , 著 名 女 作 家 柯 岩 写 了 《 周 总 理 , 你 在 哪 里 》 这 首 诗 , (板 书 课 题 )通 过 热 切 的 呼 唤 和 山 谷 、 大 地 、 松 涛 、 海 浪 、 广 场 的 回 音 , 逐 步 展 现 周 总 理 与 人 民 心 连 心 的 高 贵 品 质 , 表 达 了 亿 万 人 民 怀 念 周 总 理 的 无 限 深 情 。 学 习 这 首 诗 时 , 我 们 要 用 心 体 会 诗 人 感 情 的 抒 发 、 巧 妙 的 构 思 。 "
H.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有哪些
导入的方法十分之多,本人稍喜欢后几种导入方式: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直接导入比较适合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的导入,同时它也是高年级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内容适合用直接导入,其次,就是年龄大的学生。他们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用导入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但是直接导入要注意对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来说不要用的太多,不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经验导入
所谓的经验导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和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通常在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采用这种经验导入,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发生在学生身边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动脑思考。
(三)旧知识导入
旧知识导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旧知识导入通常是在新教学内容与学生有关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使用。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发现新现象对比方式产生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的导入方法。学生在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疑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个也可以把问题情景归我们前两类问题情景。直观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以明确学生观察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的材料做好准备。
(六)故事事例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的导入方法。
(七)设疑悬念导入
设疑悬念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问、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方法有:
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
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
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缺乏可以辨认的手段而产生迷惑:
矛盾—在推理的过程中,故意引出两个或多个相反的推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八)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这样一种导入。情境创设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其次,教师设置的情景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者意识。
再次,当你设计的情景内涵比较隐蔽的时候,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I. 初中语文课通用导课语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 ,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 ,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 ,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