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鲁迅的作品退出语文课

鲁迅的作品退出语文课

发布时间:2021-02-24 07:56:03

⑴ 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对鲁迅的淡化,让一些人如丧考妣,让另一些人怒火中烧。这不仅因专为,鲁迅已经锲属入了我们的记忆,更是因为,在我们怀旧的眼中,鲁迅支撑了教科书的风骨,抽去了鲁迅,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也许还有一个隐晦的原由:我们对教科书的不满,对教育体制的不满,急需一个发泄口,再也没有哪个作家的退出,能像俨然批判精神的代言人的鲁迅这样,激起批判的雷鸣。

如此,鲁迅就被放大了,借用蔡朝阳的说法,“被过度诠释”,其实自鲁迅死后,自他的棺木之上覆盖了“民族魂”的红色旗帜之后,他便无力抗拒被劫持的命运。对此,他横站的灵魂只能冷笑。

我们不妨退一步思量,鲁迅淡出语文教材,究竟改变了什么?问了三五个在中小学教语文的朋友,答案几乎如出一辙:对比今昔的课文,除了少一些生僻的字词与拗口的语句,一切如故。

这才是问题所在:当语文教学陷入模式化,课堂就像一个模具,无论你投入的石头如何棱角分明,吐出的鸡蛋都是一样圆滑。所以,鲁迅的文章也好,金庸、史铁生的文章也罢,经过教科书、老师、学生三道关卡的过滤与凌迟,从千般面目,化作同一尊呆板的泥塑。

⑵ 撤出教科书的鲁迅作品有哪些

鲁迅 - 鲁迅作品
鲁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文集
《二心集》文选
《阿Q正传》
《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
《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
《药》
《彷徨》文集
《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长明灯》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坟》文集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结集出版:

鲁迅作品集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鲁迅的作品深受喜爱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⑶ 鲁迅离开了语文教材 我们还剩下什么

鲁迅这个曾经叱咤文学论坛的神人,如今真的不适合这个年代了吗?很多人说,因为这个年代已经很黑了,所以有些人害怕了,害怕我们这些人拥有鲁迅的犀利,至点社会的诟病,腐败的真相,思想的堕落! 鲁迅就算不适合这个年代的理论,难道拿出来供大众了解历史,了解曾经的年代也不可以?退出语文教材是以什么标准的,当初的严谨和慎重,到如今还剩下什么?文坛断层了。鲁迅的作品句子,虽然出现在八十年代的课本里,但是还时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对话里。 鲁迅作品深刻到可以让我们愿意倒推那个年代学习当时的历史背景。 不像现在无病呻吟的华丽文章内容空虚。 我觉得应该保留,至少让一代一代的人知道,原来写作的力量可以那样强大。批判与揭露可以那样犀利,以及其他种种。 还有更多的是为文人树立榜样。现在的文人,多少是冲着利益写作的呀。其实这个问题高中的时候就发现了:评论说鲁迅的文章太过沉重,不适合当今的年代了。话说鲁迅不是还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么,此人的文风颇为轻松,闲逸,一些评论人士称,同鲁迅相比,其弟的文更适合当代社会。当然,这是很多人不敢苟同的,不知这一说法的倡导者是哗众取宠,还是想借此出名,总之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热议。只是我想说,鲁迅的文章沉重?那某些题材的影视作品,诸如、南京南京 之类的 诸如历史书上的近代那些所谓的血泪史,那不沉重么这些你说是为了让当代学生,了解历史或勿忘国耻,那鲁迅不是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在讲述历史么,在让我们勿忘历史么,我们不该居安思危么,我们不该牢记历史么,我们不该了解曾经那个社会的吃人状况么。在我看来,鲁迅的文章甚至比历史书要来的透彻深刻?

⑷ 为什么一些鲁迅的作品要移出课本呢

大家应该对鲁迅不会太陌生,他的文章相对深刻,直击人性。但是近年来,也有将鲁迅的文章移出课本的声音。要说鲁迅的一些作品移出课本的原因,可能是鲁迅有些文章的“笔锋”还是太尖锐,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来说,可能难以理解这些尖锐文字背后的“意味声长”;或许也因为鲁迅的部分文章确实太“直白”,写得口味有点“重”,不适合青少年品读。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依旧还在接受受鲁迅先生思想的熏陶,而鲁迅精神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也将是我们国人的宝贵财富。


⑸ 下面是关于鲁迅作品被大量撤出语文课本的评论文《鲁迅虽“被出走”风景犹在“窗外”》中的一段文字。

(1)可谓针锋相对
(2)如今已然过时了
(3)也不乏名篇佳作
(4)一个版没有英雄的民族权是可悲的民族
(5)也确实多了些
(6)岂不是平添遗憾 (不违背文本主题,语意连贯,表意明确即可。)

⑹ 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作品逐渐退出中小学教材的现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非常伟大,为了拯救国人麻痹的内心,弃医从文,丝毫不畏惧死亡痛苦,而他的文章我们在中小学教材就见过,但是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逐渐退出中小学教材,这个现象小编觉得也是比较合理的,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这就完全违背了学习的意义了啊,怎么能够只是死记住答案呢,一定要自己理解了才是自己的,正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学习应该有的样子啊,所以其实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逐渐退出中小学教材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文章的深层含义确实有点深了,不太适合中小学生理解,达不到效果。

⑺ 鲁迅的作品该不该移出课本议论文

反对鲁迅作品退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理由如下:

鲁迅精神是民族之魂,不可或缺;鲁迅人格伟大,也是一部教科书;鲁迅的精神历久弥新,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褪色;当今仍然呈现着鲁迅所批评的众生相;青少年心智与精神可塑性强,需要鲁迅的思想;鲁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而忘记了过去,就没有了未来;鲁迅作品的语言虽晦涩难懂,但那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见证;鲁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与思想性;鲁迅的作品可以治疗当今人们浮躁的心态;

这里,鲁迅的作品并不能包医百病,有些同学把什么好处都加在鲁迅身上是不妥的,说理还要“靠船下篙”。删减的是鲁迅的作品,并非所有的名家作品,也并非所有的经典著作,所以泛谈经典、名著、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意义价值是不能服人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呢?

要反对鲁迅作品退出,必须着重阐述鲁迅作品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其他作品无法替代的价值。 如:其作品中冷峻而又不乏智慧、幽默的风格,坚韧顽强的思想人格,犀利而深刻的思想,“冰火同炉”的情感……上述是从鲁迅作品的价值方面论述的,你还可以换个角度,从现实需要出发,指出鲁迅作品当今时代需要它,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它等。
范文一篇
《风筝》飞走的背后
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三(32) 陈婧怡

鲁迅的《风筝》一文难逃厄运,因为初中生难理解,老师讲的吃力等缘由被无情地从属于这个时代的七年级课本中删出。但鲁迅终是鲁迅,他终是一代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承载了历史与记忆,不该被轻率删除。

《风筝》一文写于1925年,鲁迅时年44岁。本着对过去的追忆和深刻反省,《风筝》沉痛有力。鲁迅在文中写道:“献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由于晦暗的色调和深刻的思想,有人便提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体验文学之美,培养兴趣,而非讲批评,论沧桑。

然而,失去对往事的反省精神,不再负有历史记忆的伤痛,而流于肤浅美文的表面,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而言,是令人悲伤失望的。

类似的事情在十多年前的邻国日本也曾发生。《朝日新闻》在二战结束四十年后向读者征集信件,记录普通国民对二战的记忆,很多人希望他们停止。如今天反对鲁迅文章的人一样,他们说:“翻旧账没有一点好处。”但编辑回应,尽量掩盖假装这类事情没发生过,难道对民族的良知没有损害么?

诚哉斯言,鲁迅的作品记录过去一个时代的累累伤痕和疮疤,许多人企图逃避,也在错误的认为国泰民安的今天,鲁迅该退场了。但鲁迅之文可为今日漂浮在半空中的少年添上一段历史的重量,在幼小的心灵间留下一道记忆的划痕。的确,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不当仅有父母的温情关怀,伙伴的欢声笑语,物质的充盈无忧。若少了痛苦,少了对世间的丑陋的凝视思考,便会失去人性关怀中的理解,变得麻木,终将行而不远。

托克维尔说:“如果过去不能昭示未来,我的心灵将在黑暗中行进。”作家莫言走过三年困难时期,历文革十年,曾“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然而,苦难浇灌出最美的文学之花。文学之美,岂仅是花香鸟语,“暖风熏得游人醉”,它更是“最是沧桑起风情”。莫言与鲁迅,有着相似的对苦难的伤痛的理解,可莫言之文章如今正要被一群专家学者商量着纳入语文课本,难道仅仅是诺奖得主吗?

鲁迅遇“冷”,这只是暂时的。当今人停下、回首,必将用对过去的温情与伤痛记忆的尊重让鲁迅的作品重其温度,那个笑声朗朗的先生,那飞走的《风筝》,仍会飞来。

⑻ 鲁迅的作品为什么退出课本

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太过深奥、不适合初中甚至高中生学习。有些学校的老师就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比如“删除鲁迅的一些作品,我认为是正常的编辑思路。”人教版教材删除鲁迅的《风筝》后,赞同这一调整的作家赵瑜认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二、遭到了一些其他作家的排挤。鲁迅的作品长期以来占据教材的大量篇幅,使其他作家的一些作品难以呈现在课本中。鲁迅的作品退出,给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进入课本提供了机会。
三、甚至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时代要求。网络上曾一度流传“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样的说法。
四、鲁迅作品与当前文学创作潮流不相符。当前文学的商业性、娱乐性和大众性,导致文学已不再具备单一的审美、教化和启蒙的功能,人们对文学多抱的是一种“玩”的心态,文学创作与其它网络游戏活动没有了本质的区别,方块字的写作也就是一种发泄私愤、记录心志的工具,文学家也不再是什么高人一等、令人仰慕的文化精英。“新概念”、“下半身”、等充斥文学写作,青少年们对超女、快男的兴趣远比鲁迅要大得多。同时,青少年们阅读的对象也与鲁迅作品的严肃、尖锐格格不入。当今文学的创作已从以往的表现历史现实退回到了书写内心、展示自我、探讨人性。活跃在当前文坛的大作品,也多是探索人性、描写自我的作品,与鲁迅作品的历史味、时代味、政治味,表现主题的深刻相去甚远。

但是无论理由如何,这些其实都不应该成为鲁迅作品全面退出中学课本的理由。“对中国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和知识分子来说,鲁迅对国家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对社会进行反省。即便现在阅读鲁迅的作品,你还能受到强烈的启发。”北京大学教授、著名鲁迅研究者钱理群曾如此说道,“中小学教育教不教鲁迅,本质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这也是值得大家共同反思的地方!

⑼ 怎样看待语文教育以及鲁迅作品撤退问题

近几年来,对于鲁迅作品逐渐淡出语言课本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但争论归争论, 鲁迅先生的作品淡出语文课本的动作却没有停止,今年,人教版初一语文中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文章《风筝》还是买走了。对于鲁迅先生作品淡出语文课本的争论于是又开始了。

支持鲁迅先生作品淡出语文课本的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与时代脱节”,其文章“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的格调不一致”;二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晦涩难懂,中学生不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中学生来阅读”。

反对鲁迅先生作品淡出语文课本的理由主要也有三个方面:一是鲁迅先生是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人的脊梁,淡出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是去年中国人的脊梁;二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直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让后代人记住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并不难懂,对当代社会也很有启发意义。

两种观点旗帜鲜明,似乎都很有道理,但丁丁认为,鲁迅先生作品不是不能淡出语文课本,毕竟,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占据着语文课本的大幅江山,其他文章很难进入语文课本,对于全面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此全面的将鲁迅先生的作品淡出语文课本总感觉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如果仔细分析那些支持鲁迅先生作品淡出语文课本的理由,总感觉滑稽可笑。

鲁迅先生的作品真与时代脱节吗?这理由其实太荒唐,鲁迅先生的作品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指出的是当时社会的阴暗面,但仔细对比一下,鲁迅先生的作品同样适合当代社会,如祥林嫂的命运、如阿Q精神的胜利法、如少年闰土、如三昧书屋童年的回忆、如友邦惊诧论、拿来主义……这些文章反应的思想在现在不是一样能找到影子或事例吗?这些思想真与时代脱节吗?如友邦惊诧论,现在难道不是世界列强对中国同样指手画脚吗?中国人难道不需要用清醒的头脑对待友邦惊诧吗?拿来主义的观点难道就不适合中国的现在吗?中国要想富强,难道不需要拿来主义吗?这到底是与时代脱节还是与时代紧紧相扣?中国的主旋律难道不是这些精神吗?

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晦涩难懂更是滑稽可笑,请问问那些当年读过鲁迅作品的人,谁不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对他们的人生和看待当今社会,难道没有鲁迅文章中的影子?对待现在中国社会,哪个不会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进行概括?“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样的句子难道晦涩难懂?至少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白话文吧,相比文言文要容易懂多了吧,但为什么文言文又大幅的增加呢?

对于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是40岁以后才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来阅读,这样的理由能成为理由吗?“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这叫什么理由?按照这种观点,那幼儿园的文章岂不只能是幼儿园的孩子写出来才适合?小学生的要读的文章岂不只能用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初中生、高中生要读的文章岂不只能用初中生、高中生写出来的文章?那既然这样?那上语文课本的文章岂不都不符合这些孩子们阅读?那文言文岂不更不能让孩子们阅读?那四大名著的作者写成这些文章后多大年纪了?尤其是《西游记》喜欢看的孩子们有多少你知道吗?那冰心、巴金等作家在晚年写的文章岂不要等到大家晚年才去阅读?以作者的年龄来证明作品是否适合多大的人才能够阅读,这恐怕是人见人笑的理由,也许持这种观点的人就是未成年人吧。

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鲁迅先生也是近现代来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至少当代的作家没有一人能够超越,其文章反应的时代伟大精神在当代没有哪部作品能望其项背,他的文章虽然是写过去,但无论放在现在还是未来,其思想都不会过时,从他的著作中,我们总能找到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文章,如果将鲁迅先生的作品淡出语文课本,对年轻一代认识过去的黑暗、珍惜现在的美好,应该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将鲁迅先生作品淡出语文课本,恰恰是丢掉时代主旋律!

⑽ 鲁迅作品退出课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因为鲁迅的文章大多反映的是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的社会现象,而且他批判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些文章写得太过直接,批判的语言太过锋利,所以鲁迅的文章逐渐退出了课本。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与鲁迅的作品退出语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