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初中语文课标文言文注释

初中语文课标文言文注释

发布时间:2021-03-02 04:39:04

A. 初中语文书古诗词大全与注释

http://www.eywe.com/Translation2.asp(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一剪梅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三峡》
《古代诗词四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西江月
秋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论语八则》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古诗四首》
迢迢牵牛星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岳阳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赵普》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黄鹤楼》
《于园》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古诗三首》

孤雁
鹧鸪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
观刈麦
破阵子
《古诗二首》
黄鹤楼
归园田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晏子使楚》
《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人琴俱亡》
《古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杂诗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古诗三首》
望岳
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治水必躬亲》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古诗三首》
雁门太守行
别云间
论诗(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借物抒怀)
《竹溪记》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陋室铭》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活板》
《山市》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核舟记》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送东阳马生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两小儿辩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
17.桃花源记(陶渊明)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捕蛇者说(柳宗元)
20.岳阳楼记(范仲淹)
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9.曹刿论战
10.愚公移山
11.出师表
12.观潮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孟子》二章 1 2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墨池记

B. 求初中语文文言文的翻译和注释

你要初几的呀?
是初中三年的全要吗?
还是只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五十篇?

C. 求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原文 注释 在加 翻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一剪梅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三峡》
《古代诗词四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西江月
秋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论语八则》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古诗四首》
迢迢牵牛星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岳阳楼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赵普》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黄鹤楼》
《于园》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古诗三首》

孤雁
鹧鸪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
观刈麦
破阵子
《古诗二首》
黄鹤楼
归园田居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晏子使楚》
《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人琴俱亡》
《古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杂诗

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古诗三首》
望岳
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

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治水必躬亲》

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古诗三首》
雁门太守行
别云间
论诗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借物抒怀)
《竹溪记》

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陋室铭》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

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活板》
《山市》

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核舟记》

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送东阳马生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两小儿辩日》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
17.桃花源记(陶渊明)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捕蛇者说(柳宗元)
20.岳阳楼记(范仲淹)
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9.曹刿论战
10.愚公移山
11.出师表
12.观潮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孟子》二章 1 2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墨池记
桃花源记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 理解探究
爱莲说
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三峡
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记承天寺夜游
 基础知识
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答谢中书书
 文言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D.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必背文言文[要有内容}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qí)路 ,儿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萧关逢候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护在燕然。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万钱。
行路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E. 人教版初中三年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能准确。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这句中的“生”是使动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译时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句中的“或”是个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若译成“或者”就错了。
还有一点,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对古汉语有了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现代汉把它译出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出来。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但是古今汉语相比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今译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和它对应。如,琢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这句说陈列的宝物很多,有的东西现代没有,如,瓯、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译时就不用译。
还有,古汉语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说法。象,《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称自己的死是“填沟壑”,称赵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区分,在翻译时只能用大体相应的词语来对译,把“填沟壑”译成“死去”把“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还应注意的是不要随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改成现代名称。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若随便改成“让他挂着刀巡逻警卫,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错了。太过于现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义。
再有词语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两句话并不难懂,但是翻译时却并不容易,就单个词来说,“芳”就译为“芳香”,“鲜”可以译为“新鲜”,“美”可以译为“美丽”,“缤纷”大致可以译为“繁多”。但是,问题在于,把这些词语翻译出来以后,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这种情况,翻译时就要灵活些,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语的搭配关系,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进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比较完整。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译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还有古汉语中有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态副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词气词。例如“其”字,有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表示祈使语气,在翻译时要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测语气。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是较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翻译古文,可以记住这个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古文翻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即可。

--
[学以致用]
1.翻译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内容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游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题解]庄子家中贫困,去向河监侯借粮,但是结果是耐人寻味的。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不甚详。只是在《史记》中说他是宋国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作过蒙漆园吏,楚威王听说他有才能,想让他做相,他辞去不干。另外在《庄子》书中说人他家贫,也就是这篇文章中说的“庄周家贫”,他为人旷达,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书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组成。这些故事含义深刻,脍炙人口,取材广泛,设想奇持,意境开阔,描写生动传神。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故,所以。往,去。贷粟,借粮。监河侯,监河的官。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将,将要。金,这里是封地交纳的税金。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子,人称代词,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间。
来,子何为者邪;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为者邪,这是为什么呀?邪,同“耶”。
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可有。斗升之水,一点点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动用法。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将要。吴越,这里指的是水乡。激,震荡,推拥。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可乎,可以吗?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失我常与,我失去了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我无所处,我没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干鱼让去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没用。
[概括提要]
这则寓言用讲故事的形式反驳监河侯的不切实际,只说空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说的非常轻松,但是理由却显得更加充分。讽刺了空话的无用而可笑。这则寓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庄子哲学宏伟阔大,他给我们无穷的遐思和启发,有兴趣同学请阅读《庄子-秋水》。
[题解] 教,指的是教学,学,指的是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各据所闻而撰写,由西汉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常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鱼肉类的荤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够之处。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已。
[原文参考对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F.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必背的古诗文(古诗词加文言文)是哪几篇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必背的古诗文(古诗词加文言文)
1、《论语》十则(七上)2、《鱼我所欲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5、《邹忌讽齐王纳谏》6、《出师表》 7、《桃花源记》8、《三峡》9、《马说》
10、《陋室铭》11、《小石潭记》12、《岳阳楼记》 13、《醉翁亭记》14、《爱莲说》15、《记承天寺夜游》
16、《送东阳马生序 》17、《关雎》18、《蒹葭》19、《观沧海》 20、《饮酒》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2、《次北固山下(七上)》 23、《使至塞上》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5、《行路难》 26、《望岳》27、《春望》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2、《观刈麦》33、《钱塘湖春行》 34、《雁门太守行》35、《赤壁》36、《泊秦淮》(七上) 37、《夜雨寄北》38、《无题》39、《相见欢》 40、《渔家傲》41、《浣溪沙》42、《登飞来峰》
43、《江城子,密州出猎》44、《水调歌头》45、《游山西村》 46、《破阵子》47、《过零丁洋》48、《天净沙,秋思》 49、《山坡羊,潼关怀古》50、《已亥杂诗》

G. 初中语文版课文所有文言文、字词解释、翻译

自己去买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较方便.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能准确。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这句中的“生”是使动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译时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句中的“或”是个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若译成“或者”就错了。
还有一点,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对古汉语有了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现代汉把它译出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出来。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但是古今汉语相比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今译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和它对应。如,琢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这句说陈列的宝物很多,有的东西现代没有,如,瓯、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译时就不用译。
还有,古汉语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说法。象,《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称自己的死是“填沟壑”,称赵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区分,在翻译时只能用大体相应的词语来对译,把“填沟壑”译成“死去”把“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还应注意的是不要随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改成现代名称。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若随便改成“让他挂着刀巡逻警卫,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错了。太过于现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义。
再有词语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两句话并不难懂,但是翻译时却并不容易,就单个词来说,“芳”就译为“芳香”,“鲜”可以译为“新鲜”,“美”可以译为“美丽”,“缤纷”大致可以译为“繁多”。但是,问题在于,把这些词语翻译出来以后,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这种情况,翻译时就要灵活些,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语的搭配关系,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进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比较完整。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译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还有古汉语中有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态副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词气词。例如“其”字,有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表示祈使语气,在翻译时要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测语气。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是较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翻译古文,可以记住这个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古文翻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即可。

--
[学以致用]
1.翻译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内容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游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题解]庄子家中贫困,去向河监侯借粮,但是结果是耐人寻味的。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不甚详。只是在《史记》中说他是宋国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作过蒙漆园吏,楚威王听说他有才能,想让他做相,他辞去不干。另外在《庄子》书中说人他家贫,也就是这篇文章中说的“庄周家贫”,他为人旷达,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书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组成。这些故事含义深刻,脍炙人口,取材广泛,设想奇持,意境开阔,描写生动传神。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故,所以。往,去。贷粟,借粮。监河侯,监河的官。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将,将要。金,这里是封地交纳的税金。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子,人称代词,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间。
来,子何为者邪;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为者邪,这是为什么呀?邪,同“耶”。
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可有。斗升之水,一点点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动用法。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将要。吴越,这里指的是水乡。激,震荡,推拥。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可乎,可以吗?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失我常与,我失去了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我无所处,我没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干鱼让去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没用。
[概括提要]
这则寓言用讲故事的形式反驳监河侯的不切实际,只说空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说的非常轻松,但是理由却显得更加充分。讽刺了空话的无用而可笑。这则寓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庄子哲学宏伟阔大,他给我们无穷的遐思和启发,有兴趣同学请阅读《庄子-秋水》。
[题解] 教,指的是教学,学,指的是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各据所闻而撰写,由西汉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常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鱼肉类的荤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够之处。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已。
[原文参考对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H. 部编初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有哪些

部编初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很多哦。如《论语》十二章,《世说新语》两则(《咏梅》、《陈太丘与友期行》),《曹刿论战》,《诫子书》,《孙权劝学》,《狼》,《周亚夫军细柳》,《愚公移山》,《与朱元思书》等…

I. 求人教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一)
七年级上册
1、郑人买履
一、原 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实词列举:
1、自度其足:量长短。 2、置之其坐:放置。同“座”,座位。 3、操:拿,携带。4、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5、及反:到,等到。同“返”,返回。 6、遂:终于。 7、宁:宁可。 8、无自信:不。
三、虚词列举:
1、之 ①置之其坐:代词,量好的尺码。②至之市:到……去。③试之以足:代词,鞋子。以:用。2、其 ①自度其足:自己。②置之其坐:自己。 3、而 ①而置之其坐:表承接。②而忘操之:表转折,却。
四、文章翻译:
郑国有个人将要买鞋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却忘记了携带尺码。鞋子已经拿到手了,就说:“我忘带尺码了。”就返回家取尺码。等到返回,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呢?”(那人)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一、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实词列举:
①遽契其舟:立即,匆忙。雕刻。②是吾剑:指示代词,这儿。③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三、虚词列举:
1、之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入水求之:剑。2、其 ①其剑:他的,指楚人的。②遽契其舟:那。③从其所契者:他,指楚人。3、而 ①而剑不行:表转折,但是,却。4、于 ①自舟中坠于水:到。自:从。
四、文章翻译: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立即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余:代词,我。 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
明察秋毫:这是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开头这一句形容目光敏锐,既不怕强烈阳光的刺激,又能观察入微,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拟:比。 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
则:连词,那么。 或:连词,或者。 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个“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为 (wèi):介词,表原因,可作“因为”讲。
[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
作……观:即“当……看”。 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晴细看。
于:在。 丛杂:多而杂乱。 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
神游:这里指在想像中游历。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 之,指“二虫斗”。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移,搬开。
而:表修饰,翻泽为“着”。 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 “……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封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 鞭:鞭打。
1.明察秋毫(眼力) 2.私拟作群鹤舞空(比) 3.则或千或百(那么) 4.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5.又留蚊于素帐中(白色)6.常蹲其身(自己的)7.以丛草为林(把……当作) 8.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 ,土山) 9.拔山倒树而来(移,搬开) 10.盖一癞虾蟆(原来是)

4、三峡
一、原 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实词列举:
①略无阙处(完全;同“缺”,空缺,空隙)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③至于夏水襄陵(到;上)④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⑤或王命急宜(有)⑥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⑦虽乘奔御风(即使;奔驰的马)⑧清荣峻茂(树木茂盛)⑨春冬之时(季节)⑩不以疾也(如;快)⑾飞漱其间(冲荡)⑿良多趣叶(的确,实在)⒀林寒涧肃(寂静)⒁空谷传响(回声)⒂哀转久绝(同“啭”,声音曲折;消失)⒃属引凄异(连续;延长)⒄自三峡:(在)
三、虚词列举:
1、其 ①其间千二百里:这,指白帝到江陵。②飞漱其间:它们,指怪柏。2、则 ①则素湍绿潭: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味。
四、文章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春天和冬天的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山峰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挂着得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流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音调异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以虫治虫
一、原 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二、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黏虫,开始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黏虫,就用嘴上的钳跟黏虫搏斗,黏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黏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三、注释:
方:在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其:它的 喙:嘴 蔽:遮盖 则:就
以:用 之:代子方虫 悉:都 为: 成为
皆:都 岁:年 以:因为 大穰:大丰收
其:这样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之:代子方这种虫的天敌
1.方为秋田之害(正)2.以钳搏之(用)3.悉为两段(全,都) 4.岁以大穰(年)(因为)5.土人谓之“傍不肯”(同“旁”,旁边)

6.梵天寺木塔
一、原 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二、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朋门都佩喻皓的高明。
三、注释:
1.方两三级(才)(层) 2.患其塔动(担心)3.贻以金钗(赠给) 4.但逐层布板讫(只)5.匠师如其言(遵照) 6.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紧密约束)7.人履其板(走,踩踏) 8.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精熟)

7、《论语》八则
一、字词解释: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先生,指孔子)(而:连词,表顺承)(时:按时)(习:温习)(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亦:助词,也)(说:同“悦”,愉快,高兴)(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知:领悟)(新:新的东西)(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师:老师)(矣:表陈述,了)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而:表转折,却、可是)(思:思考,动脑筋)(则:连词,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思:空想)(学:认真学习)(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四)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诲:教导,教)(女:同“汝”,你)(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乎:语气词,吧)(知:知道)(后两个之:指代事物)(为:动词,就是)(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即“以何”,凭什么)(谓:称为)(之:他,指孔文子)(也:表疑问,呢)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而:表顺承)(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静默,不说话)(而:表修饰,地)(识:记住)(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而:表顺承)(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于:对)(哉:表感叹,呢)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择:选择)(其:他们的)(而:表顺承,相当于“就”)(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八)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启发,开导)(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发:启发)(举:提出,举出)(隅:方角)(反:类推)(则:就)(复:答复)
二、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三、默写
1、《论语》中表现孔子对学习中“温故”极为深刻见解的名句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名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强调应采取极其诚实的学习态度的名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讲学习上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孔子认为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注意把他人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其名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要使学生用心思主动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该名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孔子强调要按时温习所学知识,要善于与朋友探讨问题,寻找学习的乐趣,学习上应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原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狼
一、原 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生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扣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扬,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三、注释:
1.止有剩骨(通“只”) 2.缀行甚远(紧跟)
3.投以骨(用,拿,把,介词)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起)(旧,原来)
5.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6.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两狼)(胁迫、攻击)
7.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8.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9.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代词,柴草堆) 10.一狼径去(离开)
11.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像狗一样,名作状)(在)
12.久之(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
13.屠暴起(突然)14.意暇甚(神情,名词)(空闲)
15.一狼洞其中(打洞,名作动)(代词,指柴草堆)
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钻洞,名作动)(来,连词)(代词,指屠户)
17.屠自后断其股(大腿)18.乃悟前狼假寐(才)(醒悟,明白)
19.盖以诱敌(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用来,连词)
20.狼亦黠矣(狡猾) 21.止增笑耳(通“只”)(罢了)。

J.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必考篇目的全文和注释!!!!!要全!!!!必须是教科书上的 !!!!

因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给个网址给你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复制粘贴,与其你去猜中考考什么还不如自己背好书= =

初一上册
童趣
http://ke..com/view/481841.htm
论语十则
http://ke..com/view/968060.htm
山市
http://ke..com/view/159490.htm
智子疑邻
http://ke..com/view/529620.htm
塞翁失马(通常是考这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http://ke..com/view/28856.htm
下册
伤仲永

http://ke..com/view/160101.htm
木兰诗

http://ke..com/view/72261.htm
孙权劝学
http://ke..com/view/68775.htm
口技

http://ke..com/view/35795.htm
夸父逐日

http://ke..com/view/20774.htm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http://ke..com/view/188827.htm

http://ke..com/view/98564.htm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课标文言文注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