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课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师:你们知道“祖国”的意思吗? 生:祖国就是南京。 师:不对,南京是我内们祖国的一容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师:不对,美国、日本也是一个国家,能说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师: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的这个国家就叫祖国。
⑵ 如何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义务教育回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国答家标准”,是广大教师使用新教材、新教法以及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虽然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各地都开展了各种培训学习活动,但对于广大的基层老师来说,系统深入地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全新教育理念,仍然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我刊组织有关专家、教科研人员以及优秀教师,根据老师们的实际需求,从“关键词点击”“理念解读”两个方面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关键词点击”是对与课程改革精神息息相关的一些重要语词的解释;“理念解读”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的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理念解读”之后附录有关教学“案例”,为老师们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提供感性材料。有的条目因为过于概括笼统,无法提供“案例”,则“案例”从略。
⑶ 小学语文说课稿中新课标分析怎么写
先面着手
写说课稿离课程标准即教纲四级首先要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版知道权课程标准级段教提要求知道点处呢教目标离其需要认真阅读应教师教用书解本册课文整级位作用具体哪些要求于精读课文教要求点重要所定教目标必须要紧紧围绕着
二明确知识点
所谓知识点说篇课文重点要教给知识要定知识目标点定教重点比《彩》篇课文知识点应该引导抓住物语言作神态体物内父亲奖神情严肃处于思想矛盾面临着道德难题所高兴起要定知识点呢新课标于段提习作要求通物语言作神态等描写物些师往往混淆点能情目标错知识点讲比能认课知识点于教懂诚实守信笔财富道理其实情目标真知识点既知识点我要渗透教程.
三教要与统起
些教师写说课稿往往忽略点即教写两者走块讲套做套比篇课文明明想通创设情境进行讲解讲解主说却自主习自相矛盾除外必须注意论教都必须要渗透整教流程要让觉说套做套
总写说课稿本身非精透程要写必须要先课文熟透
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各位老师:你们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师,今天我这个小师见大师,心里总有点战战兢兢的。我们说,暴风雨前总会有雷声,算起来,这是课程标准学习的第二次雷声了。虽然我们现在用的还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新课程改革的暴风雨就要来到我们这里了。三年后,却将旧貌换新颜,大家都用上与现在教材完全两样的课本了。今天我准备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将上次所学的内容简要报告一下。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像中国古代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样,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它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课程标准的产生也是一样,有它的时代背景。
1、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21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可以预言,在21世纪,人类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一方面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清朝时,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的情景。敌人一来,老百姓在一些头领的鼓动下,挺着雪白的肚皮,嘴里念着所谓的不怕枪炮的咒言咒语,顶着敌人的大炮冲上去。结果当然是血肉横飞、横尸遍野。这是什么呀?这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你比不过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弹、导弹了,你却只能小米加步枪的,当然会输。所以,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可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的没错!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上次有个学生家长来到我们学校不知要讲什么道理,一开口就说:我也是高中毕业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农村里会写信呀,写合同呀什么的,头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后的现在,有人说:不学电脑也会成文盲了。大学生找工作也难了,谁还理你高中毕业的呢?算一算,人类吸收信息的量,就发现: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的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不看别的,光看我们教师,以前我们上课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至多还拿了块小黑板;后来,我们用上了录音机、幻灯机,配备了“两机一幕”;刚刚学会放幻灯机可没过几天,这两机一幕也将扔进垃圾桶,用上电脑了,用课件等更现代的教育媒体上课了。大学中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跟不上时代了。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等重大变革。这正像我以前说的故事那样:台湾狂才李敖说他自己吃面条。旧社会的上海,货币膨胀。刚进面条店的时候,牌子上写着面条只有一块钱的,可算帐时,却要二块了,到一走出店门,牌子上已经改成三块一碗了。
还有,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新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也就是说,大家再不能敌来我挡了,人口爆炸了,好,计划生育;环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动,拯救地球。不能这样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经所说的那样会算了,“夫庙算多者,得算多也”,还没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该准备雨伞了;人家还没有跑,你却已经冲在前面了。
2、全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热火朝天地搞课程改革。我们不搞,行吗?又将落后五百年了。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
(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4)课程评价,发挥评价在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全的价值观,善于与他人共同生活,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于创新、探索。
(1)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
(2) 综合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落实中央精神。
由于国际形势和我国目前教育的状况,中央高度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目前教育的状况的改革势在必行,就发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
A、面向全体,人人提高,一个也不能少
B、全面认识语文,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
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人文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打个比方说,像我这种年岁的人,小时候往往都喜欢看打战的,做游戏也学着埋伏、冲锋。可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奥特曼,喜欢数码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人生的开始。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艺术,对艺术的理解可以不一样。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通过读,脑中出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表象;有的则通过这表象感悟到春天来了,万物生机勃勃;而大人们的理解却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我把它概括成四个字:读、背、说、写。当然,这四个字都包含很大的内涵,我们实践中去细细琢磨好了。
实践性:
立足课本,突破课本
语文综合实践(整体性 生活性)
整体性:
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
(1) 从巩固语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妈妈》“寻母启事”
(2) 从深化思维入手。如《惊弓之鸟》“大雁状告更羸”请学生做更羸律师,答辨,把课文的逻辑结构表达清楚。
(3) 从发展想象入手。音乐作文
(4) 从学生兴趣入手。《荷花》“对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样表达出来?”画、写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学生喜欢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5) 从发展口才入手。于永正老师的交际作文—《一块面包》就是针对有小朋友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而请学生怎样处理的课。
(6) 从扩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养语感 整体把握
怎样培养语感?
熟读
想象:想象画面,体会意义
多思
整体把握?
《黄继光》“读了课文,你被课文中的什么所感动?”
分层落实:你在阅读中感悟了什么?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探呢?是不是上课时,两个人四个人围在一起说说就是探究呢?答案显然是片面的。
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结构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己独立寻找论据解决问题。
同学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形成结论。
《忆铁人》
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
关于合作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形式,不实际)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对待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任务
学生对同伴观点不认真分析
合作学习的目的:
懂得合作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学会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听、辩,吸取和修正
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组织好小组成员
训练好组长(有责任心、有威信)
组织好角色分配
组织好汇报内容
⑸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大纲是纲领性的东西,规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是对大纲的解释和执行吧
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
1、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索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是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6)语文课标分析怎么写扩展阅读:
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语文知识,在学习上还能够为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基础,比如阅读理解的能力是我们做数学题的基础,能够看懂言外之意,也是我们品鉴一些作品的重要方面,因此语文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做了铺垫,是我们在学习之路上成长的基石。其次,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来理解工具性的内涵。
我们都忽略了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交流,而语文正是丰富我们的语言储备,提高我们应对各种情况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语文带给我们更大的益处是培养了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了人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学涉及方方面面,针对我们现阶段的教材来看,我们的课文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不仅仅在文字上给予我们启发,也让我们通过语文这个小窗口,了解了世界的方方面面。
⑺ 语文课程标准是什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⑻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什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luan)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一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汪潮教授是这样概括的: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具体包括的内容就是下面的一段话(可出示课标),语言比较概括,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其实就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和能力。1、必要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它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还是要保证教给学生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也就是书本知识该教的还是要认认真真地教。2、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学生主要通过范文的朗读和感悟,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学生要提高语文水平首先必须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小学阶段是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课外阅读一定量的优秀读物,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3、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
过程和方法。过去很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我也是同样的,课堂上提出一个个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无论是启发还是诱导,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觉得答案说出来了,任务就大功告成了。如今,课标关注“过程和方法”,就是提醒我们,首先语文的人文思想都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感受、体味、领悟。而这些思想上的陶冶,又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我们以往在一篇课文结束之前让学生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所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比如采用反复的,多种多样的朗读来理解感悟,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次,语文能发展人的思维。我们读文章,需要思考,而且思维还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归纳;既有探索性的提问,也有推理性的阐述。。。。。。而要思考,没有一定的方法也不行。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最后达到自己会学习。即“教是为了不教”。比如我们一年级新教材由于识字量大,所以我们始终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字的规律。如偏旁归类识字:“言字旁”的字和讲话有关,“反犬旁”的字和动物有关等等。再次,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主动识字,正确写字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等,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成外加的任务。教学中,要把这项教学目标有意识地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上述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我觉得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涉及各种因素各个层次。不可能每一次教学都照顾到方方面面,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时间等有所侧重的贯穿进去。而且,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提高的,需要细水长流地熏陶、渗透、积淀。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课程标准上的一大段表述就不读了。分三方面理解一下。
重视人文内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一个“爱国守法、团结友善、文明诚信、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中国人。要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主要靠熏陶感染,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要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收到深刻的教育效果。如第一册中的《口耳目》是人文色彩很浓的识字课,俞亚娟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来猜猜“目”字的年龄,学生兴趣很浓,有猜五六岁,有猜十几岁,俞老师都微笑着摇头表示否定。当学生的好奇心达到顶点时,俞老师很神秘地告诉大家“目”字有五千多岁了。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目”字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强调实践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3种类型:1、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实践,做好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2、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诸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或在理解的基础上画一画等形式。3、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外阅读书报,搜集整理资料,研究讨论等等。
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等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教育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育的多元化。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会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由于心理紧张的缘故,往往面对学生的回答,总是一个劲的:对的,好的。这就变走到另一个极端了。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学生的一些错误的理解或观点也应明确表示否定。如果课堂上学生一时半会想不通的话可以让他课后和老师再交流探讨。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都知道,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会读书,有知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会研究、有合作精神、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条理念现在讲得最多,用的也不少。尤其开课,总会有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环节。且不说效果如何,我想能够想到,能够尝试着做总是跨了一大步。
自主性。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对小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兴趣的激发。如在“入学教育”的时候,先观察校园,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再播放国歌进行情景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国旗时的庄严肃穆;最后翻翻语文书,鲜艳的画面,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学习语文的欲望。在拼音教学中也始终通过表演、故事、游戏、比赛、歌诀、多媒体以及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学儿歌时经常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儿歌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拼音又丰富了语言,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习《轻轻的》、《小白兔》时,让学生一起做小兔、小狗;学习《在一起》时,大家一起做小黄鸡、小黑鸡;学习《过桥》时,出示几道算术题,做做读读;学习《有礼貌》时用猜谜的形式引出大公鸡;学习《彩虹》时,利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到后来,往往新知识还没教,学生在家里都自学过,儿歌也都会背了。其次,自主性还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我们教师要改变讲得太多,问的太多的陈旧教法,要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查阅有关资料、独立完成作业。比如识字教学,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来根据拼音自主认读,自主探究记字的方法,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你学会了哪些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也可让学生当小老师,这样积极性会更高。学生绝大部分能读准字音,记字形也会想到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办法。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方法。比如我们揭示课题后较多地会问学生“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初读课文后也会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也不必具体答复。“学而不思则罔”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但从我们平时的一些课而言,自主的成分还太少。我想有时和教师没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关。我们学校的贡向群老师上过的《两只小狮子》(一年级第二册)。她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帮狮子妈妈忙,给两只小狮子取名,要说说理由。课件出示取名方法:先认真读课文,读完后想名字,并从课文中找出去这个名字的理由。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可以自主读课文,自主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讨论后全班交流。应该说学生的兴趣很高,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我们平时在课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时为了赶时间(怕完成不了预定的授课内容)往往给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一个任务下达后,没过多少时间就要反馈,其实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呢。
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虽然我们的合作学习还不够规范,大部分是小组讨论,把自己的观点在组内交流。但我觉得在小学里尤其是低年级,这样的讨论也很好,至少可以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组内的意见不同时还可以产生争议,直至最后达到意见的综合,得到更深层的理解。即使意见无法统一,也至少听道同一个问题还有很多不同看法,引发各自的反思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指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目前好象不多。我也没尝试过。那我从资料上找到一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益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学习。
小组成员分工。如在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组长)、记录员、汇报人、记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
小组成员按基础编号。把学习任务按难易程度排列,如1号任务最易,2、3、4号难度递增。每位同学“对号入座”,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全组“组装”和交流。
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是,安排了四项学习任务: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事阵图;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同学练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想当小导游的同学试着讲解这威武雄壮的军阵。这样,小组成员扬长避短,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当真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具体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在人员组合上一般采用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其实我们平时好象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小组成员的情况,要么前后4人,要么自由组合。以后我们要不要在座位编排上就为小组合作准备或者给全班同学划分好小组到时走到一起来?什么场合自由组合比较好?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该占整堂课的多少时间为宜?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探究性。关于语文的探究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我个人觉得自己做得非常肤浅,或者说还不知算不算是探究学习。比如在第一册中《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我最多设计这样的环节——老师提问: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地方的孩子?回答说是住在小山村的孩子。再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就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四周都是高山,他们住在一个院子里。有的说,我从他们住的地方看出来的,他们住的房子很矮,而且是石桌竹凳。有的说,我从妈妈的打扮看出来的,围着围裙,穿着布鞋。有的说,我从课文中看出来的“就能走出大山;弯弯的小路”;在上《影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对文中“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和影子在左,影子在右。”有感性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到阳光下做“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留心观察下雷阵雨之前的一些征兆,或者通过查资料了解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来帮助学生学好《要下雨了》一课。而在上第二册《识字8》之前半个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每晚月亮的变化并把它画下来,学生对文中“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就不会难理解了。像第二册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上得非常失败。原因是学生对“煮熟的种子不会发芽”根本不理解。因为在这方面他们缺少认识。所以上到最后,我让学生质疑的时候,作为班中的优等生还是提出了“为什么雄日捧着空花盆国王却选他做继承人?”所以应该说要么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实验,要么课堂上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探究。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开展探究学习,和教师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和教师是否肯花时间精力去研究有关。暑假里我们很多老师都拿到了一本题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的书。我也认真看了2遍。了解了一些理论的东西,如什么是“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与儿童自发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三者之间的异同”、“探究式学习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之分,我们平时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馆等搜集资料的也是探究式学习即接受式探究”。为什么开展探究式学习?等等。但是我真正关心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如何开展?(尤其是低段)学生如何自主探究?教师在什么时候介入?并到怎样一个程度才是恰如其分?”这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或例子却没有,而且文中不多的举例也是以初中的教学内容为主。我在资料上找到一位桐乡作者写的案例,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处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而后进行朗读交流。接着教师让学生从伯父的这些音容笑貌中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伯父。出示研究的问题:你觉得这是————的伯父。要求学生重点抓住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体会伯父的品质。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学生可自由上台查阅。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反馈。初看好象也不是特难,但真的操作起来我想在确定一篇课文的研究主题以及研究中的教师引导和反馈时如何不让学生过于漫无边际等等都需要老师有着深厚的功底啊。我真心希望今后在座的老师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后来推广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理解为语文课纵向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还要面向未来;横向要重视跨学科,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平时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上完一篇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介绍网站等;带学生外出参观游览;课堂上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欣赏音乐、画画、表演等等。在课程类型上如今既有地方课程又有校本课程。也是因地制宜。关于我县校本课程的开发我知道的不多,我们学校做得不大好。去年我们写字培训的时候看到一小张国锋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编写了写字教材非常好,镇中心小学搞的古诗学习也很系统。可能还有更好的学校。
以上是我为了解读课标新理念的一些资料搜集和自己比较肤浅的认识。其实我认为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也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理念,只不过比较偏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一定程度上与上级领导对教师的考核标准有关。我想随着课改面的推广,力度的加强,我们会向着课标要求努力探索、实践。
⑼ 如何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来分析案例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 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