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翻译初一语文的《论语六则》课文的翻译,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谢谢~,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
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
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
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
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
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望采纳!!O(∩_∩)O谢谢!!
㈡ 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论语12章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逾:越过,超过。
堪:能忍受。
笃:坚守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小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多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㈢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㈣ 七年级论语六则翻译
1.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专.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属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2.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5.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热情地教导学生。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6.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㈤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新版)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5)七年级上册语文21论语六则的注解扩展阅读:
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㈥ 的七年级上册语文12课《论语》下面的注解
您好,
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
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 习,复习或者实习; 说,同 悦 ,愉
快; 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愠,生气,发怒;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注释:曾子,曾参; 吾,我;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
指多次;为,替,给;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有: 同 “又” 立:站的住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
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
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
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注释: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㈦ 语文版的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六则 就是..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有领悟到新的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孔子说:“仲有,交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仁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于我哉!”
解释:孔子说:“默默的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释: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有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我这学期没学过,只能帮你这么多 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㈧ 初一语文上册21课论语六则预习笔记
论语啊,非常古来老的智慧,大自智慧,真真儿需要好好学,要多看多想,多为泛指
譬如有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直译成白话就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非常高兴
值得思考的是,朋友为什么从远方来,那么累,那么辛苦,古代的交通是很不便的。当然,也不是非的说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重点是目的,朋友是因为“我”,才特地赶来,“我”身上肯定有别人很喜欢的东西,才会来。之所以会成为朋友,那来的这个人也是“我”极喜欢的了
勉励我们要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与人为善,有很多人愿意真心往来
个人意见哈
㈨ 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下面的注解
七年级上册《论语》有八则的吧?
我的是苏教版 不知道是不是和你的一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有领悟到新的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孔子说:“仲有,交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仁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于我哉!”
解释:孔子说:“默默的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释: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有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我这学期刚学过,只能帮你这么多 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㈩ 求翻译初一语文的《论语六则》课文的翻译,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谢谢~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2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礼法。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http://ke..com/view/1702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