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请说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语文课程功能的定位
关于语文课程的定位,一方面要考虑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一方面要研究外部对语文课程具有什么样的要求,两方面结合起来,确定在当今社会发展大趋势下语文课程的位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本国的国情和特点出发,提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培养目标,其要点是:在课程及其实施的全过程中渗透德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的探索精神、善于动手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能力;能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生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具有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和创业意识,包括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具有多重概念。其一就是育人的功能,二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利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概念,三是汲取民族文化,了解多样文化的概念。用一句话来概括,语文课程就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做人。
就课程的特点来看,语文课程必须高度关注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文字及其作品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方法、策略等。然而,学习运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不可能纯粹讨论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规律的问题,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有学者所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学到了语言文字,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语文课安排学生阅读,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学生同时还学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也会在阅读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事实上,学生和其他各领域的人们一样,进行大量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作品的内容,为了增长知识、获取信息、获得审美享受,而不是作为语言学家、写作学专家和语文教学的专家去阅读。他们在为表达内容而阅读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是黏附在一起的,所以表达内容的价值导向应该纳入语文课程的功能系统。语文课程要关注表达的形式,也要关注表达的内容;不能只关心表达形式,也不能抛开表达形式去大谈表达内容。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运用规律,又要关注表达内容方面。
在语文课程定位方面,我们还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就是语文素养,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调整和整合的结果和需要,体现了语文课程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语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体现,既包含了在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对人才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的要求。
2.语文课程的目标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中说: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加强了整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各学科都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而言,则应该使本学科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这样的目标系统,语文课程应该关注目标与内容的调整、拓展、丰富。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系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螺旋上升的。在构建目标系统的时候,我们贯彻了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思想。在实现总目标的前提下,分年段地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我们这样来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我们又从横向设计了语文课程的结构,规划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特别是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第一次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进入到我们语文的课程。我们在规划这五方面课程内容的时候,注重加强语文课程的内部联系,就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间的联系。我们还注意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语文课程和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想象世界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3.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改革
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变革学习方式,与此相应,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随之进行大力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是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规划课程的时候,我们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重读书、重体验、重积累,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教学上,则要努力培养探究学习的氛围和习惯,创设与教育内容、教育规律、学生经验相吻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探究的动机和自信,紧扣本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方法,开创师生互动、开放的教学局面,促进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非常重要,它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在课程标准里面我们有意识地弱化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和反馈的功能,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评价的改革,来推动我们教学的改革。在教学评价方面,坚持立足于从综合素质的角度考查学生在本学科课程的学业水平,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和过程性,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业考试的命题,强调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学生经验。
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
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的特征
在语文课程多方版面特性中,“工权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多重目标的综合和融合
2、确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系统
课程目标与内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展开
3、语文课程学习方式方法的调整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4、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的调整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作用
提倡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❸ 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面对新课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❹ 新课标出台,对语文课程改革有哪些影响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历经3年多的修订终于告一段落。去年春天,我曾就课标修订情况向相关部门和审评专家做过汇报。现将当时的“汇报要点”发表如下,给老师们参考。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十年课改很艰难,原先课标试验稿的试行,实际上大了很多折扣,可以说举步为艰,但成绩还是显著的,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改和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老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所以这次修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我们希望这个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这次修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这些都并非是虚的,而是力求落实到教学上,每个学段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和过去比较,这次修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变化: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结构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最近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很多都是传媒炒作,对于语文课改以及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这次修订对于编写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都是有现实所指的。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大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好基础。
❺ 新课改需要怎样的语文课
一、新课改对推动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革新的积极意义
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教育价值的认识是参差不齐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而另外的学者则指出“教学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还有学者更注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笔者结合所从事的教学实践,倾向于就语文基础教育而言教学本质的价值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这一观点的。
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知识的传授,所解决的无非是“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的问题,也就是赫尔巴特的“教学教育性”的内涵。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在教育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培养起主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是与“教学教育性”的本质涵义相符合,彰显了教育“教”与“育”协调发展的价值。就语文教学来说,新课改对其革新所产生的积极推动意义主要体现在从传统的打开课本知识→学生加以内化,扩展到了外化这一领域,从而赋予了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许多创新实践的内容。
二、辨析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笔者认为,目前语文教学方式方法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教与学统一的实质认识方面的偏差。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诚然,沟通与交往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根本形式。教与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是经教师导引才能够进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层面并经过教师的再教育,而得到知识的积累与升华。也就是说,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习是学生本体的需要,但是不可能脱离教师的引导,教与学具有相互的适应性。“沟通”与“交往”应该被视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而不是“教学本质”。教学本质是“教”与“育”并非“沟通”与“合作”。
因此,对于新课程提出的本意是强化教育,还是强化教育过程中的沟通与合作,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商榷的,革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需要从语文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革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对策与建议
万物皆有轨迹,皆有推进的速度效率和方法,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教育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基本要素却只有三个:读、写、用。当语文教学面临着教材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方法的紧迫性和如何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的复杂性时,所要完成的首先是掌握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如果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引领学生解读社会的规则,建做人的规范,立做事的规矩的话,那么,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则起着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接受先进文化思想的习惯,增进做人的品德和学习的效率,既如筑楼的地基,也含筑楼的方法,事关品格的塑造。所谓世界观对了,世界也就对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记一点:语文教学是一种修炼。
凡古今成学业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王国维在其《人间诗话》里的这段精辟见解,道出了语文教学方式方法修炼提高的三个层次:自觉、自律与自主。
(一)自觉
自觉,是语文教学的最初层次。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语文教材(包括课本上的和课外读物),让学生通过大量涉猎,明了语文课程既具有系统学科的工具性,又具有博涉万象的人文性,还有以文字结构所组成的美学性,从而培养起因兴趣而自觉的意识。这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主要教学手法是阅读,实现的目标体现在广度上;
(二)自律
自律,是语文教学的中等层次。在一阶段,教师需要把经过精选的教材作为范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参照优选教材进行写作练习,从细微处着手,从规范上作起,放手让学生自我推敲,自我省视,自己给自己的养成一种井然有序的写作习惯,培养一种遣词造句均符规合范,构思行文均顺理成章的能力。这一阶段是深化阶段,主要教学手法是写作,实现目标体现在深度上;
(三)自主
自主是建立在自觉和自律基础上的自我为法。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社会风气、体味社会潮流后,再回到课堂上,把自己收集到素材以教师曾经提供过的优选教材中的价值观为参照,以规范行文为原则,就某事、某人写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随后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公开展评,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知晓语文识理辩义的宏大力量,把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经过学生“自我”这一主体能动性,对外界信息独立分析后形成属于自主判断的超越意义的教学手段落到实处。这一阶段是再创造阶段,实现目标体现在升华上。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革新的核心在于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打开知识,引导学生内化,教师与学生合力外化提升是新教学的实质。据此,应该就新课程育人为本的要求,立足教学本意,不断地对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
❻ 关于新课程改革~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❼ 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表现在几个方面
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评价“新”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的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的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二、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好课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容置疑,多媒体可以增强动作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的“浮夸风”现象,把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作用弄颠倒了。体育课怎样创新?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形轻实的情形。在很多示范课中,经常会发生与日常体育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个别学校和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或是教学的新形式,把电脑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现象的出现,恐怕又要回到“体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来。只有展现事物本质的东西才具有生命力,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都只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其价值在于看是否在现实条件下解决学生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收到的实际效果。当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这些现代教育手段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扩充并且延伸了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情况,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手段必须服务于目标,不能以手段来代替目标,不能认为现代教育手段就完全比传统教育手段优越。任何媒体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过分地依赖现代教育手段,会使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削弱体育教学的应有价值。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遵循“用简不用繁,用易不用难”的原则。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与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辅助于体育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
三、身体活动多少≠评价课好坏的标准
体育课中的“动”,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脑动”、“身体动”这两个方面。“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身体活动是“动”的外在表现。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身体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而我们不少体育教师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设计教,而是为了教而设计教,为了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动起来,设计了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人把“智力大冲浪”、“实话实话”、“幸运52”等搬上课堂,这些东西以表面的热闹、预先设计好的表演,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被扼杀,这样华而不实地体育教学是哗众取宠的典型表现。还有,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分组后就自主活动。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表面上的生动活泼、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课中的“动”,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不一定以追求场面上的活跃,而是需要使学生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之中。
四、课堂激励性评价≠多多益善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都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它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老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虽然廉价的表扬、鼓励比批评、训斥要好得多,但如果过分地、铺天盖地地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五、量化评定≠科学合理
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很多指标是不能量化的,如师生情感的交流,如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如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否能妥善处理等,用这种量化的标准去界定体育教学就显得机械呆板。不符合体育学科本身特点的。新课程的多元化目标当中有诸多目标(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是模糊的,是无法或者说是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的。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当前的某些体育教学部门却采用纯客观的量化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显然,这样的评价结果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进行课堂评价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指向教师或学生的分离行为。在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去评课,也不应该有这种表格。新课标中“好课”的评价标准只是给我们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能将它绝对化、教条化。同时,课堂教学的绝对量化评价对于体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六、“放任自流”≠“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并不等于让学生随意练习。但有些体育教师误解了自主学习的本意,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地依从学生的兴趣选择,出现教师跟着学生走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上课时,拿出几个排球和足球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则“蜻蜓点水”式地到各组指点一下,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学生一“玩”到底。在这里必须明确的是: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不引导、不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同时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学的火候要到位,对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到底有没有思,有没有悟要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否则很可能将体育课变成放羊式的教学,表面上学生嘻嘻呵呵,好不热闹,但教学效果就会十分遭糕,学生受害不浅。
七、“完美”的课≠实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还是不免俗套的出现许多这样的例子:先向参赛选手下发比赛细则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参赛选手在赛前“千锤百炼”,严格按照“标准的上限”进行准备,以求得课的“完美无缺”。评课者见课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种理想化的模式,含笑点头:“好课好课”。其实好课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常态、真实、普适性。它不是摆设,更无须粉饰,是常态下平实的课,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有待于完善的课”,侧重于课的“真实性”。真正的“好课”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完美无缺,只求在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创新,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好课”。
八、合作学习≠学生能力提高
体育课中合作学习要避免“有形无实”。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分注重合作探究。但探究什么?为什么探究?如何合作?有些体育教师因为课前没有认真设计,或钻研得不深,在教学时显得信心不够,因此有时将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宣布进行合作学习后便草草了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教学中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计学习和锻炼就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后仍由教师来严密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或者在如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由运动技能好的同学去教运动技能差的同学,这些做法都不是合作学习。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而且有的学生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学生在这种错误的合作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九、中看的课≠好课
中看的课不中用的课不算好课,这种课虽然教案规范,备课认真、详细,课堂组织严密,学生遵守纪律,队伍调动井然有序,但中看不中用。这种课其实质是教师在唱主角,是教师的思想意识在课堂上的体现,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方面的培养。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一堂好课应该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应该是兴高采烈、情绪高昂、积极投入,活动方法多种多样,活动方式不是“流水作业线”上的统一产品;二是能使学生多方面受益,体育运动中蕴涵的多种价值和精神,如果迁徙到日常生活中,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体育教学的同时,应该融入思想教育,使体育课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❽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要特别重视哪些关键的教学
1.重视来预习工作:传统源教学中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因此,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预习工作,通过制定导学单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预习工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
2.重视合作学习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分组,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高效的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❾ 新课改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
2012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学:要有新策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实践: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以往,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三是突出整体性。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尤其提倡多读书,少做题。如何学好语文,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此次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推荐篇目,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阅读推荐篇目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互相衔接,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同时,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此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学评价:定性多于定量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去,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是笔试题、客观题。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比如,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时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而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于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对于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的结果评价,应重在评估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除采用传统的书面测验和作业外,应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各学段的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❿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来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
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学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我选取三篇分别代表着亲情、友情、乡情文章为一个单元并设计为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三种情感的感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但是,有的小组还讨论到了其他的情感:爱情。这也超出了我预先设定的范围,但我认为,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时期,对爱情有一种迷惘、渴望,讨论爱情,也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所以我决定不再限定讨论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
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得到充分的发挥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讲授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无非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只能接受标准答案而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切实改变这一现状是这次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着力点。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议论文,要能“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能力的构建,而能力的构建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项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把同学们学到的语文知识有理论变成实践。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并要求写观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写作水平;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组织同学们参加朗读比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同学们成立文学社团,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鼓励同学们自编话剧,小品,相声,提高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当前热点话题的辩论赛,培养同学们主人翁意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