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1、更新师生理念,更换互动意识。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有关本课的题目:(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2)找出表现文章中心的语句。(3)找出文章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联系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只用一课时,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2、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构造民主氛围。
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学生则应该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
3、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的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我们应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互动,当然互动的模式是多方位的。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竟争意识,又可加快阅读速度,同时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更科学、讨论时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要给予帮助。但不管用什么样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的引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就像鱼网上的纲一样牵动着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否则,课堂教学将乱成一团,无法收拾。
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重要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在我们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设置写作方面的话题时,多以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节约粮食,培养和增强环境意识,树立世界意识等题材为主,让学生写一些周记,小作文,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充满感情色彩,会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学生们喜欢你这个语文老师,自然就容易喜欢上语文这门课,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三、保持关注特殊学生,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教师由于忙于教学,一般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善言谈,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关注较少,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对性格内向的,就主动与他们交流;对不善表达的学生,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和动手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别实在难以表达的学生,让他们朗读课文或者读出问题的要求,在阅读文章的理解上,只要他们答案接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上进的动力。
四、为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到位,课堂上才会言之有物,才会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才能与老师的讲解对接。
预习怎样才能到位,怎样才能切中教学要点及重点,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呢?
1、预习设计要集中体现重难点。针对学习《口技》一文,结合“自读提示”,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要求:①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②文章描述了几个场面,请简要概括每个场面的主要内容?③文章中这几个场面中所模拟的各种声音都有什么特点?④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⑤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⑥课文中用了不少表示声音发生先后的词语,找出有关的句子,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这样,通过预习,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导引了学习本文的方向。
2、课前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我在《口技》的预习设计中,题型多样化,有选择、判断、填空、阅读。这样,既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把握,也重视了各种能力的提高。同时让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了积极思考的热情。
(二)充分调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关系
记得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人的创新意识能得到最有效的激发,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所以,课堂互动除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外,还需要必要的铺垫和前提。
1、创设情景
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外的沟通至关重要。当学生把你当成了他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课堂上的你在他们心中就不再是板着面孔的“先生”,而是心灵停泊的“驿站”了。再则,课堂上教师的热情、真诚、幽默,敏锐,既能巧妙化解学生因答不上问题的尴尬,更能尽展自己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使语文课真正成为人文教养的土壤,和谐温馨的家园。我讲《故乡》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教学插曲:教师:……为了解决好问题,我先检查以下大家自读课文以后,有些东西是不是理解了.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看书.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呢?学生:(小声地)偷看一下!教师:偷看一下?说得很好啊!(师生大笑)别笑,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呀!(学生大笑)很快地在书上一眼扫过,就马上找到自己要的那个词,那个句子,不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吗?不过,注意,考试的时候可不要培养这种能力啊!(学生大笑)
还可利用多媒体,激活课堂。利用投影、录音、课件、网络等辅助手段,既可增加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增强知识的稳定性、持久性,发挥课文的感染性、共鸣性,同时也使课堂容量相对加大,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我在教学作文的“话题转换”时,将图形及图画以课件投影形式放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悟图画,组织语言,既加大了课堂密度,生动、形象、直观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同时也收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完成了生生同步的教学任务,达到了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2、适时激励、互换角色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也能使用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信与自尊,那么,学生就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此而来的就是他们内在潜能的爆发与提升。课堂中教师的一句真诚赞美、恰当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被认可的满足与自豪会使学生整堂课保持亢奋与自信,参与课堂的意识就会更为旺盛,学习的热情自然会高涨。例如我教小说时,分析、评价其中的人物性格就采取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只要他们言之成理,就及时予以激励肯定,并通过板书尽可能如实地展示其思想观点。用此方法,树立学生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这样,通过自读思考、质疑讨论、巩固练习等“多向”信息交流活动,师生共同经历了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学反馈良好。
教师互换角色也可使课堂活泼生动,丰富多彩。例如,我在授课时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还采用预习课文后,让学生将所思、所感、所疑设计成问题,向老师提问,寻求解答。这样的课堂活泼生动,轻松有效,真正起到了互动作用,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读、说、议、查、练,用活思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技巧,点拨朗读疑惑,课文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需要掌握的知识了,而且更是心领神会的享受与陶醉了,同时也达到了师生间默契和谐的互动。
语文课上,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勤于动脑、勇于表达,在说说议议中,发表观点解决疑难,产生智慧享受成功,合作探究互助配合,精言妙语就会在互动中产生,连缀一起诉诸笔端,就是随笔,就是文章。听说读写水乳交融,语文教学自然轻松而愉悦。
现在互联网对人类的帮助无需赘述,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由点带面,广为博览。这样之后,既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表现渊博,也使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积累,一举而多得。
最后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化练习,整合疑点,检验所学。民主后再集中,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有机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在互动中收效甚丰,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促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互动”,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让教学活动“亮起来”,师生一同欣赏;让教学活动“火起来”,师生彼此助燃;让教学活动“洋起来”,师生共同提高。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播种、施肥并期待收获的田园,才能让这个田园播种灵感,孕育思想,收获未来。
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师生,生生互动
“互”是交替、交互、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变化.互动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行为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与他人(或环境)和自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注入式思想的支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灌注”过程,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和学生缺乏主动交流,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而互动式教学法恰恰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这些理念.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学共振,达到双方的最佳效益.“互动式”教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一个积极的调研过程进行教学,并着重于认真思考,向“现实生活”学习.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他是机遇对教与学关系的审视和思考.他是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教与学的新体系,主张以交往和对话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和途径,在交往中通过人与人、人与文本间的视界融合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化的意义世界,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互动教学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中.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与个别学生、部分学生、全体学生之间互动、学生和教学媒介的互动等,既可以是口头上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是书面上的.
互动教学结果具有互惠性,交往双方总是希望通过交往而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从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这种互动双方的互补互惠性是建立在交往主体差异性基础上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而产生的“教学相长”就是教学交往互补互惠的最好证明.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主体质量不同、需要不同,必然存在着交往双方的主体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双方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前提,从而形成了互补性、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将成为提高互动教学有效性的巨大力量.
在我的课堂中,我是这样来体现师生和生生互动的: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需要互动的课堂,社会需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已的教学理念,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
(二)用“活”教材
也许有的教师已经发现,很多学生喜欢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现象,但并不喜欢上课.究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有走出“课程本位”,没有走出有限的课堂时空,尽管教师泛泛而谈,但学生却感到不着边际.因此课堂教学应强化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生活.教师要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依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化来选择拓展课程,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教材的重组.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是落实课堂教学任务、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现有智力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什么知识是已经掌握的,了解学生接受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等等.只有这样,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准确.
(四)明确目标,提示与要求(发挥导学案作用)
课前通过导学案把第二天要讲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标出,并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具体的任务,要求和明确的提示,让学生明确课上的互动方向和互动任务.
(五)精心地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们是否能有效地进行合作性的活动.任务的设计应具明确性,阶梯性,及多样性,真实性原则.
1. 任务的明确性、阶梯性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即教师一声令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讨论,或调查或采访,但学生却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做.原因之一可能是教师指令不明,学生不知道如何活动.原因之二就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任务的阶梯性原则,新授之后,立刻让学生投入到一些较复杂的交际活动中去,如角色扮演、辩论、叙事、调查、采访等,其结果是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知半解,以至于在实际运用中张冠李戴,或者更本不知道如何应用,学生的活动变得盲目无序,互动变闲聊、游戏的好机会.根本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目的.影响了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的问题布置的任务一定要明确,且具有一定的确梯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因势利导,要认学生十分明确自己下一步的活动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 任务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活动的多样性指活动的空间、时间、内容和方式的变换.充分利用导学案的作用.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安排在教室或户外;可以利用课内或课外业余时间;活动内容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力求有一定的真实性.
(六)恰当的教学方法,发扬民主,挖掘人情资源
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是否充满兴趣,还取决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了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入互动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合作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平等的.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也不必唯师是从,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承认、相互激励,教学相长”.“师生互评”教师和学生是朋友的关系.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从成人文化中走出来,真诚地走进学生的文化,走近学生的身边,去聆听他们的心声,设身处地的去体验去感悟孩子们心灵的对话,和学生成为朋友.对教师而言,不仅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群体、个体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教师与各小组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作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也可以作为学习小组的顾问,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为了创设一种易于学习的师生互动的气氛,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适当换位,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作为教师最好是“点头和微笑,专心听他说”,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微笑”是增进师生关系的营养剂,“点头”表示接纳对方,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看见老师对自己点头,对老师就倍感亲切,“专心”是专注行为的表现,老师的专注,说明老师不立即下结论,由学生共同评估,这样也养成了良好的同学关系.课堂教学的互动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判断、多角度看待问题和理性思考分析,学会批判和用自己的立场说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互动.这是我们经常忽视的一个问题.课堂上根据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自由辩论.
( 七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为互动创设条件,打好基础.
1、创设便于合作的学习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①、健全的心理环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②、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老师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③、热情的帮助环境
全班各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④、真诚的激励环境
倡导“成功是成功之母”的学术观念,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2、处理面向群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我们这个群体当中又是各个个性、特长不同的学习个体.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否正确处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益.
①、合理的小组构建
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实现有效互动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我们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由于我们现在所授班级一般都是大班额,学生数目较多,因此我们可采取大组套小组的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如将全班分成四大组,再将每大组分成三小组,每小组四到六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来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
②、活化合作小组力量资源,优化合作小组结构.
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根据个性特长,给每个成员分配任务,使学习小组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生生之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使学习个体能从群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活化小组力量资源的目的是激发个体力量源与凝聚整体合力.合作学习容易导致个别学生的依赖、懒惰行为,也容易导致优等生的主宰地位.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的一员,我也很重要”“我也能为小组出力”“小组的伙伴需要我”时,学生学习的自动性、自发性、责任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焕发出来,凝成一股百折不挠的合力,从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用“荣辱与共”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也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生死与共” 的关系,即只有所有的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可以说没有积极互赖,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个形式.为此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要建立起学生间的多角度的依赖关系
(1)、角色互赖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即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任务,而此小组的其它成员无所事事.这种“搭车”现象的发生,通常也是由于小组没有积极的目标互赖,而且也是由于在小组活动中缺乏积极的角色互赖.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因此为了完成某一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以使小组责任具体化.在小组活动中,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① 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讲座决议和编写小组报告;② 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成员都能清楚说出小组内得出的答案或结论;③ 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④ 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⑤ 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给小组成员进行角色的互换.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学习的新鲜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享受他人为你服务与帮助的同时能为自己的小组贡献一份力量,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2)、目标互赖
通常在合作学习之前,我会确立一个明确的小组目标,小组目标往往是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如“学会什么,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这样,学生便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同生死共患难”,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也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伙的学习负责,从而促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完成任务.
(3). 奖励互赖
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便可得到同样的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如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出一期介绍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或生活情况的黑板报,或奖励课外书籍等.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测试后,我给每个小组计算出提高分.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的做法是:根据每个学生平时成绩给他定一个基础分,如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他的基础可以定为 80 分.如果他测验的分数是 85,那么他的提高分为 5 分,然后将组内小组成员的提高分相加,总提高分数高的小组便胜出.优胜组内成员可以在本星期内减少作业量.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从而增加小组的竞争实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语文阅读课上,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在短时间内搜索信息的能力,我让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快速阅读一篇文章,结束后,合上文章,就文章内容提问,看哪组回答得多回答得正确,优胜组成员可以得到同样的奖励.这种积极的奖励互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3、引导合作竟争
引导学生积极地合作与合理地竞争.合作和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是以优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谦让、相互欣赏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中的竞争是外向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大多是分层次进行的.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优生之间、优差生之间都可以出现竞争的现象,并在竞争中锻炼其品格,磨炼其意志,培养其人品.二是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能强化小组结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认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组织学习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互相拆台的不良现象,注意从正面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公平的竞争,使他们在竞争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使合作学习形成一种“合作---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竞争成为促进学习成功的手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该大声地喊:“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师生、生生互动起来吧!”
⑶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实现教学互动
实现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新一轮开展素质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构建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多年来困扰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归结起来就是在教学环节中实现丰富多彩的“互动”。所谓互动,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商讨,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以达成正确共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帮助,尝试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促成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说,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实现互动,首先应密切关注教师这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教师是建构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鉴定者,就应该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参加讨论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过去,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自己不停地讲,根本不拿时间给学生活动,使学生觉得老师讲课呆板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这样的课也就谈不上生动,更说不上成功了。相反,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创设一个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来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有效的互动,那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价值,但应该在新的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注入新的内涵,培养学生自我检测与自我校正、完善能力,使学生会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无限的。要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使之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由课上连续到课下。由于学生个体在知识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学内容的程度也就不尽相同。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又使他们不敢当堂向教师、同学请教,这样就导致了学习的漏洞不能及时弥补,长时间就会导致恶性循环,这样要求利用及时反馈课堂信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认识进行激励评价,既鞭策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遗余力的发挥其应有智慧,从而使学生们的素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新课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中提出五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管是针对哪一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例如:在进行《桂林山水》一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课文情景,进入读书佳境。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师:“既然没有去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桂林游览一番,好吗?”生:“好!”于是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想像登机前往桂林游览的情景。同时打开预先录制的音乐,随着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伴随着轰鸣的飞机声,学生们真像坐上了飞机一样。一会儿,老师宣布:“同学们,桂林到了,请大家下飞机跟随导游畅游一番吧!”于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解说,让所有的同学都陶醉于美丽的山水之中。这样的课,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启发学生的心智,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一位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用录音机播放玻璃破碎声,让同学们注意听,回答听到了什么啦?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谈论,把想到的、看到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都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接着,教师放小明不小心把爸爸心爱的花瓶打碎了的录像,让大家帮小明出出主意。(板书:该怎么做?)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了。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其结果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然后,让全班同学听课前老师采访的几位家长是怎样说的。以上都是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成功范例。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成功是互动的结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说,互动是学生成功的捷径。教师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就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互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互动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师生互动意识
想要加强师生互动开展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转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强化师生的互动意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满足不同学生、学校以及地区需求,要创造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同时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还要学会个人的情感交流,做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语文教内容以及目标,应为学生多创造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与合作,实现教学相长。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取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方式,首先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之后教师让学生提出对文章内容的疑问,学生提出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探讨以及分析,此时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师生互动多样性
为了改善以往师生互动的单一性,还应丰富活动形式,加强师生互动的多样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让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见,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师为学生进行编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表演,完成表演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生有想法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又如在学习《匆匆》这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在比赛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诵,然后让学生独自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教师提问,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把握互动时机,提高师生互动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主动性与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应避免盲目性,应根据具体情况,把握良好的时机,开展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应多做准备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得师生互动更加的有效。另外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堂时间较多的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把握互动时机来对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提高互动效果。
⑸ 语文的课堂上,如何和孩子进行很好地互动,尤其是在小班教学中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 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预习中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 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 ,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角色的适当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白雪公主》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⑹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兴趣是获取知识,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也是一种艺专术:教师的属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实用,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因为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兴趣-爱好-钻研-成功,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扩大视野,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总是积极推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迅捷。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它积极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因此,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使之愉快地学,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由此。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有一外国人如是说。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有效,在这方面我主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快。学生的性格各异
⑺ 请问语文老师: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互动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以“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三.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看得见、听得了、摸得着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兴趣和信心。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并积极参与。重点和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及学习后进生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和鼓励,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这些学生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并由此引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五、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评价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而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⑻ 如何把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
如何把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
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第二章“课的颂歌”里,高度赞扬了上课给他带来的快乐和他是怎样让孩子们喜欢他的课的。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的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语言魅力来粘住学生。 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原因之一在于教师的课堂语言。高尔基曾引用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这一特征。所以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 1、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鲜明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重复哆嗦,讲得过多,但观点、概念又不鲜明,用词褒贬义不分,缺乏对比,这样讲课,必然失败。生理学规律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的状态'。由此看来,教师语言的鲜明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中,凡是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要言不繁,重点鲜明,突出规律性知识,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有趣。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就会融洽,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教师不应该扳着面孔上课,满口严肃的话,如果这样,学生就会如芒刺在背,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的语言寓庄于谐,以情寓理,效果往往比直说、比严厉批评好得多。一次,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我说了这们一段话: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连双胞胎也不可能长得一模一样。可这一次我们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比双胞胎还要厉害。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指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质疑问难,常有这样那样的差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时此刻,指责、批评,定然把事情搞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一两句风趣的、富于幽默感的话,是安慰剂,定心丸,能消除学生的窘态,帮助他们跳出困境。例如学生回答偏离题意,教师如果说:'你全错了。'那无疑是往他头上浇一盆冷水,使他在同学面前难堪。当然风趣、幽默,不可滥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运用,可催化感情,深化理智,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油嘴滑舌截然不同。 2、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的体态语言 我们知道,低段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只有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才容易集中和稳定。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较多的体态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体态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语气,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多么重要!丰富的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恰当、自然的动作,都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给小学生以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一次,我提问以后,一个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想举手又未敢举手。这时,我立即向他投去热情、信任的目光,从这目光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勇气,大胆地站了起来。他回答时稍有犹豫,我又投以鼓励的目光,暗示他:'别紧张,你说对了。'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了,继续回答了下去。 二 让语文课堂成为互动、交流的平台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比如:复习汉语拼音(声母23个、韵母24个、整体认读音节16个)。如果让学生背,再默写,他们会厌烦的,怎么办?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声母,若不完整,补充,再按顺序读、打乱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如果韵母也这样做,那多枯燥呀,顿时,我想到--让一个学生念,我和学生们比赛,其中四人上来板演,看谁写得又对又快。我在黑板上故意写错几个,结果我只得了及格,全班学生只有一人不及格,三人占错格子,其余全对。大家哈哈大笑,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说:'嘿嘿,我真棒,超过了严老师'!'哎呀,你们真了不起,告诉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却掌握得如此好,有什么法宝吗'?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我把每个汉语拼音写在小卡片上,下了课就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戏。'有的说:'我发现了规律,前鼻韵母有两个口袋,其中有一个相同,是‘n’口袋,后鼻韵母却有三个口袋,其中有两个都相同'。有的说------我当时傻了,学生们竟然有那么多好的方法,真是出乎意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跳跃、呼吸新鲜空气,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生动有趣。
⑼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语文本来就是一门来自生活的学科,互动其实是很简单的。像我们老师教文言文时,会先教我们一些是宋词的歌曲,或者一些野史,大家通常是很喜欢的。讲演讲辞的时候,我们老师会跟我们说那些搞传销的是怎样利用演讲洗脑大家的。还可以跟学生讨论讨论时下最潮的帖子或是事件,再弄个小辩论赛什么的。
⑽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提问。
老师课前提问,让学生课后思考。同时,给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提一个问题出来。
下次上课时师生相互解答问题。
2、分组讲课。
学生分组,给学生布置讲课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讲课,进行小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