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备好一堂培智语文课
我是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因为智弱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最简单的内容他们都难以掌握,他们怎么能理解教材中其它内容呢。我曾经深深地怀疑过我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意义,但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观察,从同行们的教学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也领悟很多。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证明:人类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人脑的发育变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信息,另一方面又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智弱儿童虽有智力残疾,但如果有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接受有效的教育,他们同样具有学习潜能。
我在备特校语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智弱学生的可接受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技能。
智弱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刻板性,离不开感知的对象,离不开行动。他们通过各器官的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使同一内容的学习在大脑皮层多处留下痕迹,并且把注意力引导教学活动中,经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并激活脑细胞,促进大脑生理机能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依据相关的教育理论,注意针对智弱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上进行了“我来当个小画家,又读又画真快乐”的创新教学尝试,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课的学习活动中。
画画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直观、易于感知的特点,能使人的认识走出直接认识的范围,引导学生亲手画画,可以用清晰可感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我是谁,请你猜》(全日制培智教材语文第六册)语言训练课写的是三则谜语。谜底分别是小鸡、山羊和狗。谜面根据这三种小动物的叫声、外貌和生活习性,并配以图画编成押韵的儿歌。教学时,我把准备好的图片小鸡、山羊、狗发给同学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临摹:说出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我巡回指导每位学生画出动物的轮廓,再指导涂色,最后让学生概括出三种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小鸡:穿着黄衣服,脑袋圆,嘴巴尖,叽叽叫,喜欢吃虫子和小米等;山羊:白颜色,有胡子,咩咩叫,吃青草等;狗:大耳朵,汪汪叫,爱吃骨头等。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听录音,猜谜语,学生很容易说出谜底,并且对着三种动物有了整体认识,增强了记忆力。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开心,教师教得轻松、愉快。2、引导学生读读画画,把握课文重点。
《司马光》(全日制培智教材语文第六册)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第四段,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描出司马光砸缸的简图,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图的内容,结合动画,理解重点词语:举、砸、砸破等词语。这样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出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勇敢,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的重点。(1)“我来当个小画家,又读又画真快乐”的教学尝试使我受益非浅。首先我发现“阅读结合画图”的教法对智弱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帮助,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为人的大脑里有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特殊区域,在通常状态下,这些区域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当人手脑并用,从事一些精细灵巧的工作时,才能把这些区域“激活”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课文的内容,可以调用智弱学生原有的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使学生接纳所学的新知识。(2)其次,以读促画,以画解意的教学过程的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既主动,又充满情趣,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较快提高。
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画画,而且智弱儿童的绘画能力也极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特点,如果教材合适,就不应放弃让学生动手作画的机会。无论学生画的是美是丑,都是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创作画面,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
培智语文教学需要每位教师能投入新观念,使语文教学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让智弱儿童在课堂上自觉愉快地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充分发现他们的学习潜能。
㈡ 培智语文课堂怎么合理制定目标并有效实施
当前,我国教育已进入看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阶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空间的确认和赞同。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新理念带来的新课堂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自主化、开放化,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表述,并最终实现学生“全人”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进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改理念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弱智学生看作正常群体,但不忽视其认知事物主要停留在客观表面上现象上的缺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 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突出活动性、直观性
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活动知识和技能。学生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弱智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让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证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直观教学为弱智儿童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教师借以引导弱智儿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形象地展现了小鸟与井底之蛙的对话情景,并让弱智儿童通过教具,做“井”底向天看,感受视角受到“井口”的局限,是弱智儿童对“看到的有限”这个结论及对《坐井观天》这篇寓言的寓意有了正确的理解。又如:通过对《小猴子下山》一文的直观教学,引导弱智儿童观察小猴子“抱西瓜”“扛着玉米”“捧着桃子”的教学图片,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动作模仿演习,加深了弱智儿童对这些动词“抱”“扛”“捧”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这些动词的准确理解。所有这些表明了直观教学为弱者儿童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深化了弱智儿童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功能有利于弱智儿童对语文的学习效果。
直观教学能活化对弱智儿童语文教学内容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直观教具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上,广大从事弱智教育的教师根据语文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直观教学活动。例如:在《太阳、地球、月亮》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使用了三球仅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活动化“太阳大、地球小、地球围绕太阳跑”,为文字叙述的课文内容提供了丰富、生动形象的活教材,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强了弱智儿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了弱智儿童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弱智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尊重自主选择、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开放课堂
要确立、弘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快乐,首要的是要构建开放的课堂,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状况、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不断的创建机会,并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尊重他们各自对课文内容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还给他们选择作业的权利。如教学“兰花、梅花、菊花”等词语时,我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种花你就学习那一种花的花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同学之间互读互听(看),自由读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我对学生说你觉得那哪个词语难写,你就多写几遍,你觉得哪个词语还没理解就请教老师或你的学习伙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作业。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让学生自由扮演文中的角色,交流信息,培养学习精神。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建立多向通道,增加信息来源,教学效果远比讲解提问方式要好。因此,我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把个人学习、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校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友好竞争的精神。如在教学《爱华长大了》时,我让每个小组里的学生分别扮演了爱华、爸爸、妈妈这些角色,来演示爸爸、妈妈是怎么夸爱华的。让学生在表演中,对话中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爱华长大啦?”分组讨论后找同学回答。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读一读。这样,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学生时时处处都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个性化的二分钟,几年的弱智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弱智学生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不会思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几乎为零。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呢?我尝试在课堂上开设“个性化的二分钟”,以期为弱智语文课堂开辟一片新天地。
个性化的二分钟,就是激发弱智学生能有二分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育内容,创设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同步的情境,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一方面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启发他们的思维。
开展模仿表演的二分钟。众所周知,单调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没精打采,所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定会神采奕奕。
开展讲故事活动的二分钟。学生都爱听故事,每次课堂里,我只要讲一些题外的故事,学生们就会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去听,抓住这一契机,在课堂二分钟里,开展了讲故事的活动,也是吸引弱智学生的一种有效方法。
开展与生活相关的讲演活动。个性二分钟是: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活动,固然对理解课文,提高语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既然是“个性”,我们就不能限制内容,局限形式,仍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后,我们教师应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发挥。有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让他们来讲台上讲讲身边的人,讲讲自已的学习,自己的心情。如果某一天有位同学很兴奋,以至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我们可以让他上台来表达自己的快乐,让全班学生分享他的喜悦;如果有一天某位同学很忧伤,我们也可以鼓励他上台讲述一下自己的心情。让大家一同理解他的郁闷,帮他出出主意等。
个性化的二分钟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只要弱智学生能在个性化的二分钟里实践自我、找寻自我、改变自卑、体验“我也能行”的乐趣,那么也就为我们弱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三、 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想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形象思维是基础,他直接与创造性思维联系。因此,尤其要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好奇心是推动弱智儿童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展开创新性思维的内动力。为促使弱智儿童好奇心的发展,我认为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而引发弱智儿童的好奇心,启发弱智儿童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
因而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多设计让弱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例如在教学《凡卡》一课,学生知识九岁的凡卡在圣诞之夜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当学徒的悲惨遭遇,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写着“乡下爷爷收”,到底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这件事的结局会怎样?我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合作,大胆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爷爷能收到”;有的学生说:“爷爷收不到,每天早上,凡卡总是怀着甜蜜的希望,站在村口等候爷爷接他回去,可是总不见爷爷的影子。终于有一天被冻死在村口”;还有的说:“信封上地址没有写清楚,又没有贴邮票,爷爷根本收不到,这只是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可见,学生的想象那么美好,那么符合实际,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特点,注重弱智学生的好奇心,为弱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迪弱智学生创新,使弱智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
四、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成为弱者学生的“学习乐园”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当我看到作家冰心说的这句话时,使我不禁发自内心的感叹:正常孩子当然有他们的可爱之处,而当你和弱智学生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看到他们那一张张无忧无虑的笑脸,听到他们那一句句天真无邪的话语时,你会慢慢的用心感受到,原来他们也是那么的可爱。而当看到他们玩时笑得那么自然、放松,想到该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保持这样好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像游戏一样能得到他们喜爱的事情。发现多媒体教学是使课堂成为弱智学生的“学习乐园”的一盏明灯,它所发挥的巨大魅力是每位老师不可低估的。
1、创设情境,拼音教学生动有趣
拼音字母都是抽象的表音符号,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于是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把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融为一体,是抽象的拼音符号尽量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积极参与操作,识字教学有情有趣
目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计算机几乎全是由老师来控制。不用说弱智儿童,就是日常儿童在课堂上也几乎没参与到计算机。通过弱智生的主动操作,有助于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于是我让学生与电脑交流,让电脑不再成为老师的“专利”。
3、生动形象,重难点得到突破
重难点是否得到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弱智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是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的表现出来,为弱智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弱者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4、观察想象,学生乐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动画:先出示一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一堆石子,然后一只乌鸦飞出来,这时画面停住,我让学生思考,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如同天马星空般的展开了,有的说可以把瓶子推倒,有的说把头塞进去喝,甚至有的同学说用吸管喝。最后通过轻度弱智生讨论出还是把石子扔进去最好,动画则继续演示下去。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给特殊教育学校带来生机,带来新活力,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轻松进行,更能为弱智生创设一个“学中玩、玩中学”的学习乐园,让每一个弱智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语文课堂教学时刻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语文内容,从课文内容所描绘的形象受到感染,从赞扬的思想行为受到启迪,所阐述的道理为分清是非的标准。德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同时加以渗透来实现。例如:我在教《我爱我家》一课时,除了带领同学反复念读: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您喝杯茶,让我亲亲您呀,我的好妈妈。之外,我还对学生进行了说服教育,让学生自己说说平时爸爸、妈妈都做些什么,让他们体验到爸爸妈妈是很辛苦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带给他们的温暖,让他们知道,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
总之,在新理念下弱智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新颖性、活动性、互动性、开放性,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实用性,摆脱书本上的内容束缚,最终达到让每一位弱智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㈢ 如何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低于正常的孩子。这样的现状造成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着发音不准、词汇量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语言障碍,让他们很难在现代社会中适应和生存。因此,提高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解决这些智力有缺陷孩子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全面化、分层化的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1]。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语文教活动的具体展开方式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与导向标,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在教育部门对培智语文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具体生理与心理特点、接受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考量,确立起全面化、分层化的培智语文教学目标。
1.1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新时代的培智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理论,不仅要重视起对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还要努力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综合素质,寻找并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与学习技能,并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1.2教学目标任务的分层化
语文教师在对语文教学课程进行设计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接受、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后再加以整合,确定最终的分层化语文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二、语文教学过程民主化、平等化、和谐化
新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具体的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特点,来关注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因为智障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他们对学好语文知识的信心较差,因此,教师要努力建立起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树立起学生们的学习信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①努力营造起轻松、和谐、互帮互助的语文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教学小组,每组中一定要安排程度不一的学生,由轻度智障学生当小组长,负责帮助本组中程度较差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组织他们一起讨论、学习,共同体验分工合作后成功的喜悦[3]。
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的同学以平等的展示与表达机会,重视其对那些反应较慢同学的关注,并帮助其克服心理困难,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勇敢的站起来回答问题,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
三、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致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1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总体把握
每节语文课都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不同的语文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对讲授法、游戏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智障学生们在娱乐与游戏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寓学于乐,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存的各种语文教学方法都是根据前人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来的,具有其自身不同的优势,针对某种类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此,在整节语文课中单独的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4]。
四、建立起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评价机制
及时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并给于智障学生适当的奖励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成就与荣誉的快乐,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培智学生们学习成效的一大法宝。
结束语:
由于智障学生在生理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使他们较正常学生的学习能力低,因此在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重视起游戏教学法与以轻度智障学生带动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培智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㈣ 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备抄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精袭心的设计、充分的准备、及时良好的调控,会带来精彩的课堂!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生,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必须改进教案的设计,教师的教案必须体现教学的环节的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的设计。同时,课件、教具、学具的准备也很重要,在新课改中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所以学具、教具必须准备充分。
㈤ 浅谈如何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对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专智障儿童属本来就在生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与正常的孩子相比较低,课堂教学的难度很大。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何对这些自身有缺陷的孩子进行语文教育,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
㈥ 如何在培智语文课堂中训练口语能力
当前,我国教育已进入看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阶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空间的确认和赞同。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新理念带来的新课堂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自主化、开放化,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表述,并最终实现学生“全人”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进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改理念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弱智学生看作正常群体,但不忽视其认知事物主要停留在客观表面上现象上的缺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突出活动性、直观性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活动知识和技能。学生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弱智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让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证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直观教学为弱智儿童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教师借以引导弱智儿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形象地展现了小鸟与井底之蛙的对话情景,并让弱智儿童通过教具,做“井”底向天看,感受视角受到“井口”的局限,是弱智儿童对“看到的有限”这个结论及对《坐井观天》这篇寓言的寓意有了正确的理解。又如:通过对《小猴子下山》一文的直观教学,引导弱智儿童观察小猴子“抱西瓜”“扛着玉米”“捧着桃子”的教学图片,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动作模仿演习,加深了弱智儿童对这些动词“抱”“扛”“捧”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这些动词的准确理解。所有这些表明了直观教学为弱者儿童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深化了弱智儿童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功能有利于弱智儿童对语文的学习效果。直观教学能活化对弱智儿童语文教学内容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直观教具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上,广大从事弱智教育的教师根据语文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直观教学活动。例如:在《太阳、地球、月亮》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使用了三球仅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活动化“太阳大、地球小、地球围绕太阳跑”,为文字叙述的课文内容提供了丰富、生动形象的活教材,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强了弱智儿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了弱智儿童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二、弱智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尊重自主选择、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开放课堂要确立、弘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快乐,首要的是要构建开放的课堂,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状况、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不断的创建机会,并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尊重他们各自对课文内容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还给他们选择作业的权利。如教学“兰花、梅花、菊花”等词语时,我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种花你就学习那一种花的花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同学之间互读互听(看),自由读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我对学生说你觉得那哪个词语难写,你就多写几遍,你觉得哪个词语还没理解就请教老师或你的学习伙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作业。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让学生自由扮演文中的角色,交流信息,培养学习精神。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建立多向通道,增加信息来源,教学效果远比讲解提问方式要好。因此,我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把个人学习、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校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友好竞争的精神。如在教学《爱华长大了》时,我让每个小组里的学生分别扮演了爱华、爸爸、妈妈这些角色,来演示爸爸、妈妈是怎么夸爱华的。让学生在表演中,对话中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爱华长大啦?”分组讨论后找同学回答。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读一读。这样,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学生时时处处都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个性化的二分钟,几年的弱智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弱智学生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不会思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几乎为零。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呢?我尝试在课堂上开设“个性化的二分钟”,以期为弱智语文课堂开辟一片新天地。个性化的二分钟,就是激发弱智学生能有二分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育内容,创设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同步的情境,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一方面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启发他们的思维。开展模仿表演的二分钟。众所周知,单调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没精打采,所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定会神采奕奕。开展讲故事活动的二分钟。学生都爱听故事,每次课堂里,我只要讲一些题外的故事,学生们就会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去听,抓住这一契机,在课堂二分钟里,开展了讲故事的活动,也是吸引弱智学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开展与生活相关的讲演活动。个性二分钟是: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活动,固然对理解课文,提高语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既然是“个性”,我们就不能限制内容,局限形式,仍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后,我们教师应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发挥。有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让他们来讲台上讲讲身边的人,讲讲自已的学习,自己的心情。如果某一天有位同学很兴奋,以至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我们可以让他上台来表达自己的快乐,让全班学生分享他的喜悦;如果有一天某位同学很忧伤,我们也可以鼓励他上台讲述一下自己的心情。让大家一同理解他的郁闷,帮他出出主意等。个性化的二分钟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只要弱智学生能在个性化的二分钟里实践自我、找寻自我、改变自卑、体验“我也能行”的乐趣,那么也就为我们弱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三、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想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形象思维是基础,他直接与创造性思维联系。因此,尤其要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好奇心是推动弱智儿童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创新性思维的内动力。为促使弱智儿童好奇心的发展,我认为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而引发弱智儿童的好奇心,启发弱智儿童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因而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多设计让弱智学生丰富的想象训练。例如在教学《凡卡》一课,学生知识九岁的凡卡在圣诞之夜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当学徒的悲惨遭遇,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写着“乡下爷爷收”,到底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这件事的结局会怎样?我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合作,大胆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爷爷能收到”;有的学生说:“爷爷收不到,每天早上,凡卡总是怀着甜蜜的希望,站在村口等候爷爷接他回去,可是总不见爷爷的影子。终于有一天被冻死在村口”;还有的说:“信封上地址没有写清楚,又没有贴邮票,爷爷根本收不到,这只是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可见,学生的想象那么美好,那么符合实际,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特点,注重弱智学生的好奇心,为弱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迪弱智学生创新,使弱智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四、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成为弱者学生的“学习乐园”“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当我看到作家冰心说的这句话时,使我不禁发自内心的感叹:正常孩子当然有他们的可爱之处,而当你和弱智学生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看到他们那一张张无忧无虑的笑脸,听到他们那一句句天真无邪的话语时,你会慢慢的用心感受到,原来他们也是那么的可爱。而当看到他们玩时笑得那么自然、放松,想到该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保持这样好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像游戏一样能得到他们喜爱的事情。发现多媒体教学是使课堂成为弱智学生的“学习乐园”的一盏明灯,它所发挥的巨大魅力是每位老师不可低估的。1、创设情境,拼音教学生动有趣拼音字母都是抽象的表音符号,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于是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把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融为一体,是抽象的拼音符号尽量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积极参与操作,识字教学有情有趣目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计算机几乎全是由老师来控制。不用说弱智儿童,就是日常儿童在课堂上也几乎没参与到计算机。通过弱智生的主动操作,有助于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于是我让学生与电脑交流,让电脑不再成为老师的“专利”。3、生动形象,重难点得到突破重难点是否得到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弱智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是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的表现出来,为弱智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弱者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4、观察想象,学生乐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动画:先出示一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一堆石子,然后一只乌鸦飞出来,这时画面停住,我让学生思考,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如同天马星空般的了,有的说可以把瓶子推倒,有的说把头塞进去喝,甚至有的同学说用吸管喝。最后通过轻度弱智生讨论出还是把石子扔进去最好,动画则继续演示下去。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给特殊教育学校带来生机,带来新活力,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轻松进行,更能为弱智生创设一个“学中玩、玩中学”的学习乐园,让每一个弱智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五、语文课堂教学时刻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语文内容,从课文内容所描绘的形象受到感染,从赞扬的思想行为受到启迪,所阐述的道理为分清是非的标准。德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同时加以渗透来实现。例如:我在教《我爱我家》一课时,除了带领同学反复念读: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您喝杯茶,让我亲亲您呀,我的好妈妈。之外,我还对学生进行了说服教育,让学生自己说说平时爸爸、妈妈都做些什么,让他们体验到爸爸妈妈是很辛苦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带给他们的温暖,让他们知道,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总之,在新理念下弱智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新颖性、活动性、互动性、开放性,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实用性,摆脱书本上的内容束缚,最终达到让每一位弱智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㈦ 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培智语文教学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当中的运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顺应现代学生学习的心理,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把现代的信息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改进,使其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够优化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中保障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解说,学生被动地听讲,学习活动完全教师来掌控,课堂的主体偏向于教师。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到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地、生动地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文章,板书重点。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促进课堂师生的互动。新课程倡导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实际应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要从阅读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利用信息技术把学习内容制作成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其次,由教师引导,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和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对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
具体来说,在解读一篇小学语文课文,首先要从课文的朗读入手。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在进一步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要了解其中的内涵先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要制作出最能够体现课文内容的课件,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拓宽教学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分为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制作一个资料集。然后,由各小组推选出代表对本组搜集和掌握的内容进行汇报,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最后,评价总结,在各小组汇报完之后由教师和各小组学生对其进行评价,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更深的理解。
例如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进行篇文章阅读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显示周恩来简介,同时要配上一些画面和背景音乐,来体现出周恩来为国家而鞠躬尽瘁,在民族面临重大困难时挺身而出,而他离开我们这个世界时没有留下一个后人和一分财产,但他却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的心中。在学生对周恩来有了一些了解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要其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对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并品析。在对文章题目进行解读时,教师可以把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背景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听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精读课文,并让学生把文中能够体现出“中华不振”的词语给标注出来,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指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不振”,通过插入一段实例进行说明,讲述一个妇女的亲人在外国租借被汽车轧死,它寻找中国警方帮助讨回公道,结果不但没有讨回公道反倒被警方训斥了一番。教师把这段文字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然后由学生分组朗读。通过形象的文字画面与其切合的背景音乐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运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信息储存量还很有限,要写出一篇较好的作文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多是运用范文的讲解来指导写作。用范文讲解指导写作,过于死板和单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培养,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因此这样的范文教学的效果不佳。而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怎样用好教育技术呢?首先,可采取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画面,呈现出相应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感知“写什么”,同时引导学生对多媒体画面以外素材的想象、回忆。其次,作文教学要结合课件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交流看法,让学生知晓“怎么写”。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具有新颖独特性的作文。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春天里的发现》作文时,首先,可以把关于描述春天景色的诗歌、儿歌、文段等利用多媒体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给学生,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眼、耳、心等感官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春天的美丽。这样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优美图片、动画、音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根据多媒体技术中展现的画面、文字、音乐等,并结合生活实际对春天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由每个组员表达出对春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使其对春天的理解更为深刻。最后,教师再根据课件展示的“春天”、小组讨论的“春天”、个人感悟的“春天”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写出对“春天的发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