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价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语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请听一听那富有感情的朗诵。
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 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
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读的要求应该分出层次。首先是通读,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我们同学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重视的,做得很好。
读应该分出层次。首先是通读,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读准字音。其次是理解地读。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请各位再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弄懂它的意思。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能给我们再读一遍吗?
默读时,贵在可以边读边思考,现在我们就来默读,要边读边思考吆。
默读,要讲究速度,我希望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思考……。现在我们将默读的思考心得交流一下。
你朗读得真棒,比中央电台的播音员还出色。
你朗读得真棒,可以和中央电台的播音员相媲美了。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xx同学那富有表情的朗读吧!
这段话并不好读,也xx同学竟能读出激昂、自豪的语气,不愧是我们班的朗读能手!
读得真好!准确、流利,还很有感情!
这个自然段挺难读,你却出错少,真不简单!
果然不出所料,比老师读得还好呢!
瞧,xx同学读得多好呀!声音又响又脆,语气充分感情。谁也来试一试?
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好,你读得比以前好多了。要保持下去。
如果在诵读时不紧张,你的诵读是非常精彩的。
你读得很流利,声音也很响亮,如果能带着xx的语气来读,肯定很精彩,试着再读一遍,好吗?
虽然我们班男子汉居多,可巾帼不让须眉,对吧!女孩儿们,把你们的魄力展示出来,让男孩刮目相看!
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由你们自己去体会体会。
同学们读得真美,很有味,这就行了。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不就明白了吗?
读书不要慌忙,静下心来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已经看出来的同学,可以把你的看法写下来。写完了,要读一读,看看顺不顺嘴。
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第二节写得很美,大家读读,要读出感情来。
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
2. 语文课教学评价怎么写
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抓好“三个点”,具有“四个度”。教师把握这些评价要素,有助于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3. 怎样评语文课
授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上好课,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如何评价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促使我认识到对语文课堂教学做公证的评价,是对执教者辛勤劳动的肯定和鞭策,使之课堂教学完美化。也就如教学指挥棒,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沿着其教学规律的方向发展。
要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评估的作用,就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去评价。
一、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估内容
(一)、看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以教材内容为根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要注意知识教育、又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明确目的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课时目的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对知识点多的课时目的,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揭示归纳,有的可让学生在课后整理。评课人必须根据语文课的不同教材、不同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来评价。
(二)、看语文课堂内师生活动体现 的如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等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听完课后一些人议论课的好坏,实际上指的就是师生 的活动情况。语文课上要看教师主导是否作用于学生,教师是否精心策划,通过因势利导,使学生在课堂内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就是要在老师启发、引导、点拔、有目的、有计划、有的放失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维、动口、动手、动脑,在听、说、读、写中强化素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应积极主动的投入,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那绝不是好课。当然学生活动脱离了教师的指导,那也不是好课。教师授课时,应悉心注视整个教学过程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正确处理了“尖子”、“一般”、“后进”三者的关系。处理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这样才使全班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进程中的每项活动。只有好此,课堂上的教与学方能生动活泼。因此,评课要抓住语文课堂上师生活动的现象,着眼点放在师生 活动的配合上,并与其它语文课对比做评估。
(三)、看课堂结构是否合理。作为听、说、读、写为主线的语文课堂教学,其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方面。这些课堂结构 的外在表现,评课人的必须根据课的目的、任务、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教法要求。看教师是否灵活创造地按排课的结构,绝不能千篇一律,造成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评课人必须着眼于语文教学结构 的内在因素。
评课人要听、看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练习教材。从中观察和分析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语文能力 的复杂过程,看教师在此过程 中指导是否按照课堂教学策划的训练重点指导,看教师指导是否有针对性、科学性、艺术性。是否从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其指导的内容必须科学准确。指导的手段应是艺术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从指导的效果上看,训练学生是积极主动,全身投入,并能提出问题包括疑议、评论等。
(四)、看语文课堂教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语文教学方法根据语文教学规律的,受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约的。因此,教法必须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知识规律及教材特点。看一堂课就要结合教学实际,看教师是否将各种教学方法配合并灵活使用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
(五)、要看教师的教学技艺。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教师的艺术创造。其技术表现在整个课进程中,有周密的计划性。什么时候讲、练、演示、板书都 要安排的井井有条,而且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不浪费一分钟。再者,教师有一身过硬的听、说、读、写、教的基本功。能融语言知识思想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听、说、读、写、训练、娱乐于一体,反馈敏锐,应变能力强,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幽默精炼,手势,教态 显出艺术性。不时地表现出创造新苗头、同时师生有争有论,思维极为活跃,学生在娱乐中从事繁多的智力劳动。
(六)、要看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效果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其效果是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因此要凭借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看效果如何。凭借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素质以及课堂上学练情趣反映效果。
总之,评课人所看的这一堂课,视为教育教学长河的一个浪花。既看到了近效,又看到了远效,做客观评价。
二、制定语文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估”不是秤称斗量,也不能量化,按条条衡量。势必把一堂语文课割裂开来。而应看成一个整体。从局部着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评估才较科学。
上述六方面的评课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看一堂课 。因此,以己之见将六方面内容划分为等次,如教学目的“优”,师生活动“良”,课堂结构“优”,教学方法“差”,教师技艺“中”教学效果“良”,总起来,可评估为“良好”。
三、怎样运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要全面对语文课堂教学作出评价,要求评课人掌握评估标准,取掉各样主观色彩,不能一俊遮百丑,要坚持全局观点,不能感情用事。更重要的是提高评课人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4. 语文教师课堂如何点评
一、评判式点评。即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采取评判式点评时,首先要做到语言多样、态度真诚、评判有针对性。湖北的熊芳芳老师教学《春》时,教师精彩的点评贯穿整堂课。如:“说得真好!你对春天里的大自然有一种独特的体验。”“你充满想象力的解说把我们也带进了那美丽而神秘的境界之中,谢谢你!”“太好了!你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在全方位地感受春天,感受作品。同学们是不是应该给他掌声?”“听了你的解说,连老师都对那片草地无限神往了!”“说得真是太好了,充满了想象与联想,老师相信,像你这样用心的孩子是不会辜负春天的。”“你真是慧眼独具!竟然发现了这么美丽的一处!是的,疏密结合,动静结合,使画面平添了许多魅力。”(见《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3年第6期)这样的点评,教师态度诚恳,语言丰富、生动,极具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效果十分明显。其次要注重实事求是,既不能简单否决也不能一味迁就。新课程倡导要对文本多元解读,进行个性化阅读,这种理念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当学生对文本解读有误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及时指出。如熊芳芳老师在教《春》时,有以下片断:一学生给雨中的人命名为“雨中的静默”,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教师于是反问:“雨中的人是静默的吗?”学生回答:“只有房屋是静默的。”熊老师点评:“对,雨中的房屋是静默的,雨中的人可忙着呢!我们可以说:雨夜春忙。大家说行吗?”这一点评,教师就十分注重纠误纠偏,并不一味叫好。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点评时,当学生思维有偏差,要在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同时,大胆巧妙地说“不”,同时纠误纠偏,拨正航向,从而引导学生会想会说。那种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动不动就鼓掌喝彩的做法不仅仅不能给学生积极的鼓励,持续下去,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消极负面的影响。
二、点拨式点评。课堂点评不仅要重“评”,评得客观、评得准确,而且要注重“点”,做到点拨得法。点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起到点拨、点化的作用。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我们语文教师点评时,要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找准问题的症结,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由具体到抽象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将一些零散的或表象的东西进行升格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在点拨时,教师要点拨得精彩,点拨得生动,点拨得精当,点拨得明白,点拨得科学,含英咀华,要挥洒教师的个性和才气。要随机应变,相机诱导,使点拨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从而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如四川的吴明平老师执教的《说美》一课,有学生提问:“我不理解这句话:‘我们一定会看得见有些脸面,如果你把他们一部分一部分地来观察,你是找不到一点好处的;但是各部分在一起,那些脸面就很好看了。’”教师随即问:“有同学能理解吗?”无人回答。于是教师点拨:“听老师举个例子吧。外面有一块草坪,单独看不怎么美,这个草坪外面有一条小河,单独看也不怎么美,但你把这块草坪和小河放一块来看,碧水映着绿草,哇,太美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学生回答:“和谐。”教师归纳:“对了呀!和谐是美。同样的,文中这句话所揭示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正是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9期)。浙江的陈万勇老师进行《智取生辰纲》的对话教学时,让学生讨论武艺高强、精明能干的杨志失败的原因。有学生提出了“部下无能说”,有学生提出了“对手强大说”,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天意弄人说”、“作者安排说”等等,学生的这些分析虽有其合理处,却未能触及本质——从杨志自身去挖掘,而这恰恰是理解杨志这个人物的关键。为此教师进行了点拨、引导:“刚才的发言都很有见地,但我认为大家探讨问题的视角还有待全面和深入。不可否认,‘作者安排说’有其合理性,但这只是一种背离了文学本质的合理,如果按这种观点推论,既然作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安排人物,为什么曹雪芹不把林黛玉嫁给焦大?我以为,作家固然有权对自己笔下的人物进行设计,但这种设计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必须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必须符合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再来看看‘天意弄人说’,大家还记得学过的《伶官传序》吗?文章开篇这样写道:‘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天意固然有弄人之处,但我们是否更应该从‘人事’的角度去寻找一下杨志失败的深层原因呢?”通过教师的这一点拨,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提出了“内部矛盾说”、“自掘坟墓说”、“社会决定说”等等(《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3期)。作为发展中人,不完善是极正常的。但勿庸置疑,学生的聪明才智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教师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在关键处、在思辨中能适时又巧妙地加以点化,点拨学生走向完善,他们就会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三、归要式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或对话交流时,由于年龄、学识水平等原因,往往词不达意,语言啰嗦,条理性不强。教师点评时便要对学生的话进行归纳、整理,这就是归要式点评。如某位教师教《回忆我的母亲》一课,讲到课文第六自然段时,教师问:“第六自然段作者选择了哪些平凡的事例来表现母亲俭朴的美德?”有一个学生回答时,因不知如何归纳,仅仅将课文的一些语句读出来,教师是这样点评的:“刚才这位同学都找对了,但是归纳不够简练,比如‘我们用桐子榨油点灯’这句就可以缩减为‘点桐油灯’”。教师的这一归要式点评,启发了那位同学,她马上将其他事例概括出来了:“吃杂粮饭、穿家织布”。……此外,当师生共同探讨某一问题,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思维活跃、群情感奋的新境界时,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各展其才后,要进行归要式点评,从而使学生理清思绪,形成能力。山东的高凌云老师执教《天上的街市》时,有这样一个学生提问答问比赛的环节——生1:为什么“远远的”用得好?生2:因为远远望去,街灯与明星极为相似。师:能不能换个词语来分析呢?生3:换成“遥远的”好不好?生4:不好,太远了,看不清了。生5:换成“身边的”行吗?生6:不行,太近了,就不像了。生7:“远远的”是叠词,听起来富有美感。师点评:很好,“远远的”准确说明了诗人与街灯的距离,并且“远远的”是叠词,富有音韵美(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期)。这一个教学片断,教师的点评就是采取归要式,归纳了几位同学的答题要点,让学生明白了“远远的”这个词语的用词之妙。还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学完《乡愁》后,让学生总结一首好诗至少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生1答:要有真挚的情感;生2答:要有鲜明的意象;生3答:要有优美的韵律。教师点评:同学们概括得很对,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三美,即情感美、意象美、音韵美。这位教师的归纳十分完整、到位。总而言之,采取归要式点评,我们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倾听,尤其在面对表达不畅、话说不清楚的学生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切不可粗暴打断或中止学生的发言。其次必须善于归纳,要准确完整概括出学生交流表达时的要点。惟其如此,学生才会学会归纳、学会概括、收获知识、增长智慧。
四、补充式点评。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比较片面时,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式点评,既真诚地接纳,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独特的发现,又恰到好处地进行补充。如熊芳芳老师执教《春》时,学生王薪懿的发言是:“我认为最妙的词语是‘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词分别写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让人感觉到了春所特有的气息。”熊老师点评:“你很善于发现美。这两个词不仅从内容上表现了小草的美丽,还通过叠音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喜爱的真情。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叠词。”教师的这一补充式点评,让学生准确、完整地明白了词语的妙用。此外,当学生答问时提到了一些特有事物、现象、专业术语,教师也可进行补充式点评,予以解释、说明。如江苏的王锦起老师执教《桃花源记》时,老师问:“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有一个学生回答:“我认为不存在。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幻想的‘乌托邦’,他之所以写真实的年号、真实的人,只是为了增加真实感。”这个学生在答问时提到了“乌托邦”,显然这个词许多学生不明白,于是教师进行补充式点评:“他提到了‘乌托邦’这个词,我解释一下。1516年,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岛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跟桃花源差不多。你的知识真丰富!”(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5期)。这种补充式点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临时生成,但如果教师平时没有丰富的积累,是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精彩生成的。
当然,教师课堂点评的方法还有很多,上面提到的点评方法还可融合在一起使用。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语文教师点评时必须注重两点:首先是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点评语言要做到生动、有文味,不能干巴巴的。教师丰富形象的教学语言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其次,点评时要注重情感性。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我们教师必须对学生寄予厚望,凝聚厚爱,做到感情真挚,饱含爱生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多一份轻松,添一份喜悦,增一份成功。
5. 如何写课堂教学评价案例
先看一个教学案例:
尊重个性解读 重视文本取向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宗旨,从关爱学生人格健全和生命发展的基点着眼,提倡多元个性化阅读,鼓励自主感悟,关注独特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唤醒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课文的内涵,通过体验、感悟、移情等形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化的情意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系。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获得了自由驰骋的空间,阅读行为变得灵活、生动而充满灵性。课堂上我们经常被感动、被难住、被震惊……能听到别样的声音,捕捉到感人的细节,采撷到一朵朵思维跳动的火花。以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学生个体独特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时,教师如何处理多元个性化解读与课文价值取向的关系?
笔者近期听了一节语文课——“一面五星红旗”(课程标准人教版小语三下)。课堂上一个学生别样的声音,引发了我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个人的一些思考。用片段实录与反思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真诚期待听到来自实验一线教师的声音!
课堂情境
教师:当老板告诉我,可以用鲜艳的五星红旗换面包时,我是怎样做的呢?
随学生发言出示句子:“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教师:说说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1:我从“愣了一下”体会到,作者听到老板说可以用红旗换面包,很惊讶,老板真是太讲平等交易了,他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
学生2:我觉得这个学生在犹豫,他在想是不是该用五星红旗换面包。
教师:“凝视”是怎样看?请同学们用动作告诉大家你的理解。
[全班大多数同学双手捧着书——“国旗”,眼睛盯着“国旗”看]
教师:凝视,就是——(学生)专心地盯着它一动不动地看。
教师:(创设情境体验,让学生设身体验)请同学们手捧着书,读读句子,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位留学生,凝视着五星红旗,你可能会想什么呢?
[一阵自言自语后,小手纷纷举起来了]
学生1:我三天没有吃饭了,我多想得到面包啊!
学生2: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国旗是中国的象征,我不能用国旗换面包!
学生3:“我”是一位中国留学生,我不能把鲜艳的五星红旗给老板。
学生4:老师,我觉得即使我把红旗给了老板,我心中仍然爱国呀!……
同伴交流
听课后,带着疑惑与教师们交流。大家观点不一,主要表现在:
观点一:这是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感悟,应当给予肯定。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不可能没有心灵的自由面对和鲜活的真情投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点缺陷的真实远比强行统一的完美更有价值。再说,在新时代,爱国应更重实质,给不给老板国旗换面包是一种形式。在当时饿之极、生命垂危的情况下,这样做是一种策略。只要活着,就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观点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不能肯定学生的解读,要适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文本价值取向去解读课文。
语文新课程,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但语文教学同样承担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熏陶。五星红旗是国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假如一个留学生在面临饥饿与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就可以舍弃尊严,那很难想象他学有所成后,能经得住金钱、名利的诱惑,回到祖国。学生真实的体验或个性化的解读不等于文本的价值取向。
观点三:不去评价学生的认识正确与否。让学生在不断丰富阅历和情感体验后,自己去作出判断和行为选择。
教研反思
阅读,理应成为师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对非教学的个体阅读来说,“我读、我想、我感悟”,天地之宽,信马由缰,别人想管也管不着,应该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但,作为教学的阅读,文本已不再是自由的文本,课程赋予了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任。在此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个人认为:
1.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权利,但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关注儿童的经验世界,倡导学生带着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经验走进文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个性解读。而尊重不等于一味认同。作为教师,深入领会并挖掘蕴涵于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巧用“假如你就是这位留学生,你可能会想什么?”引导学生“设身体验,个性表述”,让学生作出多元反应,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行为。但是,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认识事物的能力偏低,对文本意境的把握水平不高。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尽管大多情况下,表现为学生的真实体验,而有时“真实”不等于“正确”,不等同于“基本道德素养”。教师应驾驭文本的价值取向,采用“精读感悟、观点辩论、问题探究”等策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实现积极的文本消费。
《一面五星红旗》中老板由“讲究平等交易”到“为留学生出医药费”并将五星红旗插在鲜花丛中。老板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堂上学生的心声:
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泡泡”的提示——“我们想对那个面包的老板说……”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
学生:我不是想对老板说。我想说的是,老板说用红旗换面包,是不是想考验这个年轻人。
教师:是啊,假如这个年轻的留学生用国旗换了面包,老板的态度会改变吗?是什么让老板改变了态度?
学生1:是“我”的爱国行为感动了老板。
学生2:老板由执意要求等价交换转变为给留学生出医药费,就是这个留学生爱国的品质打动了他的心。
学生3:他把国旗插在鲜花丛中,不仅是表达他对留学生爱国行为的尊重,也是对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敬佩。
是啊,“爱自己的祖国,爱国旗,从一点一滴的言行开始。不论您人在何方,身处何境。”这就是教学内容传递给读者的价值取向,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这一基点。
2.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能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
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了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对于“独立的有差异有思想和尊严的人”的关爱与尊重。“所谓独特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新课程非常重视“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有独特的体验看成是人性的觉醒——不再没有自我,只会人云亦云;不再揣摩老师课堂所需,或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和珍视,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人性关爱。尤其是对消极体验的理解和包容,就是对“发展中的人”的尊重和呵护。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语文课程承载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任,且“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语感的积淀,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态度的改变和价值观的引导。当学生个体的感悟明显与文本基本思想背离时,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指出”,还应该捕捉时机,将三维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个性特色,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的感悟积淀、情感体验的感染升华和道德品格的净化提升的过程。(已发表)
上述案例,从文章结构上看,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案例主题与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启示”等。
①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应该提炼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情起因等一些基本情况。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而不只是课堂师生对话的简单实录。无论主题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③问题讨论:提出引发阅读者思考、讨论的问题,问题要开放而且无定论。如果有定论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案例式教学或案例学习服务的,目的是提高阅读者主动参与的能力,引发思维互动。
④诠释与启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的结论可以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层面的探讨才能展示案例的价值,如果仅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或陷于细节、技巧的追索,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问题讨论、诠释与启示在具体的案例中可以以“建议思考的问题、专家评点、同行解读、自我反思”等形式呈现出来。
三、怎样进行教学案例评析
写好教学案例评析,一般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评析或者评点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或者同行点评、深化。例如,《人民教育》2003“期行”以课题为题,专家评点的主题是——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非常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体现新课程理念。
“期行”案例评点是在提供好的教学情境基础上作评析,这就与自己收集的案例不同,自己收集时,非常清楚他的主题、背景以及亮点与不足。可以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那么,对于一个别人提供的教学情境,要写好评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读懂案例放映的内容和主题;
其次,要研读教师、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问题设计,方法指导、疑难点拨,过程引导等等。
然后,回顾课程理念,调动已有经验积累,对教学的亮点与不足进行思考,看教学在符合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是否有所创新。写出自己的看法与分析,也可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要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评析,关键问题是——
要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才能做到。
例如,实录型案例——《新课程要革“讲”的命吗》(《人民教育》)提供了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把握”这样的典型事例。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体现的内在的教育本质规律是什么?
教师从不同角度思考课堂教学行为,评点众说纷纭。从人民教育后续报道的不同评析短文可见一斑:
——错误的以诗解诗
——不要挤占学生的解读空间
——美丽的错误
——阅读是一项被引导的创造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讲”
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个性化思考,是写好案例评析的关键。
6.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点评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逐渐得到普及,也成了广大教师在公开课中着力突出的一大亮点。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成分较浓,对课堂生成的思维闪光点缺乏灵活把控,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略显生硬,与同题同设计的名师教学实录相比,教师的课堂点评或失之肤浅,如“嗯,好”;或失之矫情,如“真不简单”,“你说的太好了”;或失之单调,面对所有的学生的回答,都是“不错,下一位”,甚至于不时地加上有节奏的拍手声以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的课堂点评,真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吗?真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吗?语文课堂的流程,需要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教者既要能身心俱入其境,也要能保持清晰的思维观乎其外,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活动的信息并进行迅速而深入地加工、重组,或聚沙成塔,或沙中捡金,或点石成金,借此推进和调控学生的课中活动,这就是课堂点评的功用之所在。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或做得不够恰当。所以课堂点评,也往往成了一种外在于语文课的应景之作,学生听了根本不能触动心灵而激起思维的浪花。从课堂有效性上说,没有深入引导的课堂点评对学生的作用只能是表面的、短效的。
那么,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语言优势,使课堂点评精彩纷呈,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名师的教学实录、汇报课案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宜具体恰当,忌空洞肤浅
我们先来看一段余映潮老师上《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课堂点评。
生:“‘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这一节写得很美,它用拟人手法,把藤萝花写活了。
师:对!我们听见了它们的声音,写得很活泼、很生动。(余老师的点评指出了什么叫做“写活了”,不露痕迹,给学生以具体知识。)
生:“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把花瀑比作大条幅,把颜色比作银光和水花。
师:色调很明净,给人以美好的、明净的感觉。(余老师的点评填补了学生语言中“非常美”的空缺,把孩子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说了出来,让学生浅层次的赏析深入了一步。)
生:第8段也写得很好。尤其是“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写出了一种朦胧感。
师:啊!你看,朦胧感!以嗅觉的角度来写花,把无形的香气写得有形有色,多么有想象力啊!(余老师的点评,适时肯定了学生的正确感知“朦胧感”。余老师把学生没有赏析到位的地方一句话点出,那位同学一定心领神会,其余的同学也会有多重收获。)
从上面的教学实录看,余老师的课堂点评,不是简单地说“好”“很好”这类空洞苍白的赞语,而是当学生的回答肤浅、不到位的时候,他适时地引导使其深入;当学生的回答空洞、不具体的时候,他巧妙点化,使之具体可感。
名师的点评启示我们,课堂点评要尽量准确到位,细致入微,要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或延伸,或挖掘,或发挥,或引导,让发言者和其他学生都能产生新的启迪和新的联想。
二.宜点拨疏导,忌表面标签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固于教学参考书上所给的程式化的答案,一看和自己的答案有悖,不分青红皂白想方设法向自己的答案上引,或者把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认同与否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在学生思路堵塞时加以引导,如点评时常常用这样的语言“难道他说的不对吗?”“难道你不是这样认为的吗?”“能这样看待吗?”学生在这时,不论赞同与否,慑于教师的威严与问话的导向性,即使有不同看法也只好屈从老师的意愿,这样就钳制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例如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有一位老师上《咬文嚼字》一文时,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第1至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文中有现成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第6至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学生可能读得不够仔细,只说出第7段的内容“说明套板反应”,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这样的回应:“你觉得概括准确吗?”(教师点评语言显然是持否定态度的),学生一时语塞,教师试图引导,“你把这一段落的第一句朗读一遍”,(教师的点评语言显然在暗示答案)学生按部就班:“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教师试图点拨:“你看这一句是不是过渡句?”(教师点评语言显然在揭示答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是”,教师于是就这样引导:“可见这两个自然段是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的嘛。”(教师点评语言显然在强塞答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是”,这位同学在老师的示意下不好意思地坐下。看到这样的场景,笔者揣测,这位被提问的学生的心情应该是相当的郁闷,因为他的心智并没有真正被开启,而教师课堂点评看似点拨疏导,实则生拉硬拽,把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答案中。这样的课堂点评,只能钳制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心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接受老师所讲内容的习惯,怠于思索,从而丧失创新的欲望。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启发他们思考第6、7自然段分别举苏轼的诗句和“套板反应”现象的例子在说明什么内容,学生不难发现这两例是从正反面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这样得出答案水到渠成,学生思维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可见,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停滞、定势、中断、旁逸等问题,教师在迅速判断,即时点评时应避免程式化,标签化,要做到“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阔然前行。
三.宜内联外拓,忌单调乏味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不深刻,回答不全面的时候,教师的课堂点评应因势利导,内联外拓,把学生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笔者教学《故都的秋》时,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学生很容易从文本的阅读中品味出来,但为什么颂秋之中,却流露出“悲凉”情味,学生的理解很肤浅,于是我引导学生内联文本,让学生品读作者着力描绘的“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这样点评: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淡绿微黄的秋果、阵阵清凉的秋风秋雨、尘沙灰土的世界,这些富于“冷色”的景物描写中,无不渗透着作者“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清,静,悲凉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这种写法叫“以景显情”。学生似有所悟。为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入,我就抓住时机进行外拓,介绍郁达夫的抑郁的个性、“静”的文学观、恬淡的生活情趣及其所处的动荡不安的时代等等,还联系学过的课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哀愁”情感基调,让学生理解景色是与作者的情思巧妙地融为一体的,这叫做“以情驭景”。同时,板书点评中的两个关键词“以景显情”和“以情驭景”。这样“浅入深出”内联和“深入浅出”外拓式的评点,不仅解决教学难点问题,而且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全面的营养,教学内容不单调乏味,语文课堂也丰富多彩。
当学生基本理解的同时,老师也可以来一段归纳延伸性的点评,调动学生的积累,优化引领作用。笔者在教学韦庄的《菩萨蛮》分析“人美”时,这样设疑:诗人是如何表现江南女子的美丽多情的?生:“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一句用比喻来写江南女子的多情美丽。师: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的确是古诗文中形容女子美丽的常见的手法,让我们想见当垆卖酒女郎面貌之光彩夺目,皎皎照人;双腕之皓白如雪,不仅言其手腕之白,而且让人联想到女郎卖酒之际,攘袖举手之间,其皓如霜雪之双腕之姿致撩人,令游子顿生爱赏留恋之意。(这样点评,既是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也让学生浅层次的赏析深入了一步。)
师(追问):有人说,“手是人的名片”,这种以手来写入的描写叫什么写法?生:以点带面的细节描写。师:其实这也是古诗词惯用的手法,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来写妻子的美丽和对妻子的思念。曹植在《美女篇》中云“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更是与本诗相似。“手是人的名片”,看来很有道理。陆游永远难以忘记的也正是唐婉的“红酥手”。《诗经・硕人》中“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指如削葱根”,《迢迢牵牛星》中的河汉女“纤纤濯素手”都是以手写人的上乘之作。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短篇《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更是将人的双手写得如痴如醉,课后有时间可以去品读。(这样点评,旁征博引,让学生把模模糊糊感觉到的这种古典文学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清晰化,大量的例子佐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内联外拓式的点评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还得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启发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科学的殿堂里探秘。
总之,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针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意见、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巧妙、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或激励赏识,或点拨疏导,或拓展延伸,或总结归纳,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实践与课程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为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