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整个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 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加强对语言的感性把握,根据汉语、汉字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语文课和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这一方面主要是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看的。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之外,还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和多元的反应。
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方面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谈的。语文课程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仅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3、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一方面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信息冗余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感悟,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
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为实现语文课程的目的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本次语文课改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应该深入研究,落实到位,积累经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
值得注意的是要正确看待“积极倡导”四字,不要彻底否认接受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关系
B. 如何认识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但决不是唯一标准。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同时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有助于对教材讲解的理解和掌握,并便于学生自习、复习和进行作业。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正确理解教材 简单地说: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文章这个整体而言,起码具有目标的明确性、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几种要素。在几种因素的作用下,文章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贯通,臻于完美。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课本应不只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应该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决不是唯一标准。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材,整和教材资源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二、准确把握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教师该如何准确把握教材,为我们得心应手使用教材奠定基础呢?它可通过课前研讨的方式来实现。现在的教学要求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一 )备教材 1、理清教材编排体系,找到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 2、掌握单元内部结构。明确单元基本要求及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揣摩编者编写意图。忠实、尊重、创新教材。 4、确定本课训练重点。(二)备学生分析学生学习困惑。站在学生角度看教材,站在先学立场析困惑。(三) 备学法 1、设计教学一般流程。重视自学文本,师生交流,质疑答疑,专题训练四个环节。 2、统一制定学法指导。 3、选定练习内容形式。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师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的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那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只会把学生囿于狭小的天地里,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做法如下: 1、 重视现实性,实用教材 2、 体现自主性,探索教材 3、 突出整体性,活用教材 4、 关注人文性,拓宽教材 教师必须全面理解教材,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再备课。弄清楚各单元教学的重点和目标。明白一个知识点与几个单元之间的上下间关系。
C. 语文课中怎样评价学生
有效的语文课堂评价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和潜能。这种评价强调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发展的不断关注,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进行适时的评价。
经过对自我教学的反思和对其他课的观察和研究,我觉得在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学生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评价方式多用多样
在教学中,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实效,评价结果要采用具体描述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给小组加分外,还可以给小组设置奖励流动小红旗,以及设置“合作小明星”、 “书写小明星” “进步小明星”“思考小明星”等奖项。
2、课堂教学自始至终贯穿灵活评价
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评价还可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
比如在教学《我心归去》这篇文章时,我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按照学案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上的题目。我观察到除个别学生之外,其他同学都能很快的完成。我就或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点点头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并及时纠正几个做得不是很好的同学。
3、 认识自我、参与评价
课堂中不应只有老师对学生的言行给予关注和评价,也应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能力。
又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简单评价一下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够更加清楚地审视自我,改进自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科学性与艺术性
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注意适度。有时教师喜欢用“太棒了”、“好极了”、“你真聪明”等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或发言。但是,我认为,这种评价用词过于简单,缺少具体的指向,学生不知道好在哪里,为何好。而且用得多了,则起不到激励作用。
有些学生朗读流利,声情并茂,我会给予及时赞许,如:“我都被你的朗读深深陶醉了”;回答问题、诵读课文不够令人满意的,我则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如:“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你能再试试吗?我相信这一次你一定会比上一次读得好”“没关系,再想想,好吗?”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也为全班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快速解决问题的反应力,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认知水平。
5、别吝啬给孩子鼓励的掌声。
教育是一门艺术,其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吝啬给学生们鼓励的掌声。
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要求学生们以:“我梦想有一天,……”开头写一组排比句,写完后,让学生们自己踊跃地来读自己写的句子,其中一位同学写得非常好,我就问:“刚才这位同学写得好不好?”几乎全班同学都说好,我接着说,既然好,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吝惜我们的掌声?接着全班同学为刚才哪位同学鼓掌。这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争相阅读自己写得句子。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将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增色增辉。
D. 谈谈你对语文课,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有怎样的认识(用一段话写,不少于200字)写
通过这一段语文课,想要指导文学的重要性,就需要知道他在描述人们的状态的时候的一种肯定。
E. 我对语文课的一点真实看法
语文是有趣的能给抄我们带来快乐。我经常看课外书从书中能学到语文写作方面的技巧与方法,让自己的作文能写的生动有趣或者感人,有一次竟然有一篇发表到刊物
上了,写作给我带来快乐。我感谢语文知识帮了我不少的忙,我学会许多成语也知道许多的语法知识,更喜欢古人诗词,从语文中我认识了李白,喜欢他的诗词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和豪放,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沉。还喜欢孟浩然,白居易,杜甫等诗人的诗词。我看了四大名著,让
我通过语文认识名著中许许多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感受到古人通过语文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看法。当自己写了一篇满意的作文时我就会很快乐,当我看别人写的很
有趣的文章时,我也会跟着开心笑起来,语文用它独有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无所不在。
F. 对语文课的看法作文灵感
语文是有趣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经常看课外书从书中能学到语文写作方面的技巧内与方法,让自容己的作文能写的生动有趣或者感人,有一次竟然有一篇发表到刊物
上了,写作给我带来快乐。我感谢语文知识帮了我不少的忙,我学会许多成语也知道许多的语法知识,更喜欢古人诗词,从语文中我认识了李白,喜欢他的诗词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和豪放,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沉。还喜欢孟浩然,白居易,杜甫等诗人的诗词。我看了四大名著,让
我通过语文认识名著中许许多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感受到古人通过语文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看法。当自己写了一篇满意的作文时我就会很快乐,当我看别人写的很
有趣的文章时,我也会跟着开心笑起来,语文用它独有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无所不在。
G. 对语文课的看法作文灵感
语文是有趣的能给来我们带来快乐。自我经常看课外书从书中能学到语文写作方面的技巧与方法,让自己的作文能写的生动有趣或者感人,有一次竟然有一篇发表到刊物
上了,写作给我带来快乐。我感谢语文知识帮了我不少的忙,我学会许多成语也知道许多的语法知识,更喜欢古人诗词,从语文中我认识了李白,喜欢他的诗词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和豪放,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沉。还喜欢孟浩然,白居易,杜甫等诗人的诗词。我看了四大名著,让
我通过语文认识名著中许许多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感受到古人通过语文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看法。当自己写了一篇满意的作文时我就会很快乐,当我看别人写的很
有趣的文章时,我也会跟着开心笑起来,语文用它独有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无所不在。
H. 谈谈你对语文课,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有怎样的认识
中小学校的语文课某些文章宣传的东西跟政治课没区别
I. 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
(2)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
(3)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这个观点已被写进2001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
这三种理论都存在下面3个问题。
(1)这三种理论都把独立于语文学科之外并先于语文学科而存在的语文混同于指称语文学科的语文,把“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偷换成“语文是什么属性的学科”,然后便简单机械地由语文有工具性或人文性推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或“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这样的思维方法岂不是太幼稚可笑了吗?如果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或者说有工具性,语文学科就成了工具性学科,那么,计算机学科岂不就成了“办公助手性学科”?历史学科岂不是要定性为“镜子性学科”(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如果因为语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说有人文性,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人文性学科,那么,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等许多学科的性质同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就完全相同了吗?
(2)这三种理论都把人们约略明白的东西说得叫人一点也不明白。争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无非是要弄清语文学科究竟是教学生掌握什么对象的课程,即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语文学科无非是教人识字、写字、读书和写文章的课程,这是文盲都会脱口而出的。可是现在把语文学科说成是“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或“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能够说明语文学科究竟是教什么的课程吗?这岂不是“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吗?
(3)这三种理论谁也没有说清楚独立于语文学科之外并先于语文学科而存在的语文和语言究竟是什么。说语文是语言,进而说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这只是一种蹩脚的比喻,而不是科学的定义,它丝毫也没有说明语文或语言之所以为语文或语言的本质属性,就像说电脑是助手或工作助手,丝毫也没有说明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说语文是精神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因为天下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精神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究竟是哪一种精神文化或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呢?这岂不是如同仅仅说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吗?
J. 认识语文课程性质有何意义
你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变强了,应变能力增强,许多难字不懂的字都会了。有时候版其实
语文书中权课文,它可不是随便出的。每篇课文我认为最重要的地方是,中心主旨。中心主旨的道理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要明白的东西。尽管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什么什么的道理都懂都会了,但是还是有许多东西我们还得学习。
意义我也不知道,有梦想,但步伐不坚定,老实变来变去的。。。。。。我只知道只有乖乖学习语文,最基本得把考试给考好。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你可以和父母沟通,他们一定会告诉你
认识语文课程性质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