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有哪些特点
《黄山奇石》是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我基于对课文特点和学生状态的深刻分析,事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课文特点与学生状态分析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就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可是本学期出,在归类识字中,通过看图识字,学习?quot;安徽黄山"等风景名胜,学生又对桃、猴、鸡、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二、教学方案设计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让学生充分地想象
在教学时我充分地让学生进行想象。例如:我设计了许多让学生想象的问题,1"为什么人们给这块奇石起名字为仙桃石呢?"2"仙人指路这位仙人会说些什么呢?"3、"天狗望月这块奇石文章中没有这幅图,你能想象出天狗望月这块奇石的样子吗?quot;等等。学生在想象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思维的丰富性、深刻性、准确性与创造性。
2.让学生通过言语广泛交流
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设计问题有一定的分量,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广泛交流,例如:给奇石起名字、通过写法迁移让学生按描写四种奇石的方法,口述天狗望月这块奇石的样子。还有"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有趣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组织语言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过程,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3.通过想象、再表达、再看录像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然后表达,最后再看录像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学"仙桃石"等四种奇石,和略写了"天狗望月"等几种奇石,我都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以录像阻滞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智力因素。
三、基本的教学过程
我教《黄山奇方萄Ч谈萁萄康纳杓屏巳缦陆萄Ч蹋?/p>
1.激发情感、形象体验、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录像,展示出"黄山"其中的一个画面,然后根据归类识字[1],学生所获得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屏幕上的画面相互对照,感知这就是"黄山"。接着教师提问:"谁去过黄山?""谁在电影电视里见过黄山的风光?"学生回答的不够准确,完整。师说:"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黄山游览一翻,你们高兴吗?学生非常高兴!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放录像"黄山奇观"风光片,秀丽的风光与录音范读相结合,感染了学生,激发学生乐学兴趣,进入了情境,心弛神往、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情境之中。
2.艺术开篇,解题定向,创设情境
《黄山奇石》一课的课题,我设计在讲完第一自然段才出示完整的。在教学中,对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重点词语"闻名中外""秀丽神奇"通过对两个词语的分析鉴赏、学生体会出黄山"奇石"秀丽神奇、有趣极了,知道作者下文要介绍,描写的正是"奇石"。就在这时板书"奇石",此时,课题出示完整,学生头脑中想象着黄山的奇石到底有多神奇,多有趣呢?学生在设计的情境中开始积极主动的学习。
3.电教运用,有利于感性向理性认识的飞越。
如教学《黄山奇石》第二段,通过读、品词析句,让学生感知"仙桃石"的神奇有趣之后,教学时,我提问:"这块石头像什么?"学生回答"像桃子"我又问:"这块石头非常像桃子,那就叫它桃子石不行吗?为什么叫它'仙桃石'呢?"学生展开了想象"平常的人无法把这么大的桃石搬上山,是神仙从天上把天上的仙桃扔下来,变成了仙桃石?quot;可见,学生已是"语悟悟其神" ;这从学生朗读时流露出来的喜爱之情和惊叹之语也可看出来,最后教师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从而学生明白了作者怎样写。在学习完课文描写的四种奇石后,通过录像再观4种奇石的真实画面。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真实的影像进行对照,后经赏析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思维同时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第三、四、五段时,奇石的名字的命名,是根据石头的样子加上人们的想象最后来命名。如"金鸡叫天都" ,教师问:"为什么称这几块巨石为金鸡?quot;学生回答:"是早上太阳光照射在巨石上,就像镀了一层金一样,所以称金鸡" 。教师依次再问:"叫天都又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是因为这几块巨石正对着天都峰,所以人们给这几块巨石命名为金鸡叫天都" 。从而学生从学会最终达到会学。此时教师放录像再观看"金鸡叫天都"的情景。
4.总结学发、指导迁移、形成能力。
黄山奇石》一课,二、三、四、五自然段描写奇石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写"奇石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根据想象起名字" 。教师在电脑上点击出学法规律,让学生开动脑筋,师说:"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给奇石起名字,反过来,知道奇石的名字,也可以想象奇石的样子。"学生通过讨论,最后按老师出示的写法,叙述"天狗望月"这块奇石的样子。这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形成,就一定能达到质的飞跃。
5.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引发学生爱国热情
在课尾,引导学生热爱黄山、热爱祖国的山河,我设计了让学生给黄山没有名字的奇石起名字。学生通过看录像画面给奇石起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名字。从而感到祖国的黄山还有许多有趣、神奇的奇石,正等他们去给起名字呢!最后我问:"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最想说的是什么?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学生说出了他们对祖国黄山的热爱、同时要立志去建设黄山和祖国的山河,要把祖国的山河建设得更美丽!
《黄山奇石》一课,充分利用电化教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黄山的奇石多而有趣、神奇。电教手段的运用不仅解决了学生没有的生活经验,而且更进一步的学习到了祖国黄山的美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的运用是针对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自觉地去学习,就象看电影一样,不知不觉地记住情节那样。这种课堂电化教学中教师对信息的加工与学生脑中内部的信息加工的"里应外合" ,使课堂教学由量的递增达于质的飞跃,最后完成教学目标。
② 二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黄山奇石老僧,采药,怎么仿写优秀作文
您好,范文如下:
仿写一:
黄山的奇古有很多,就说”飞来石”吧,它好像是专从土星上飞下来的一属块碎石,落在山顶。它高高耸立着,一直朝着土星遥望,好想什么时候能再飞回去。
每当太阳升起,在一条陡峭的山路上,有一块巨石就化身成一位身穿袈裟的老和尚,它背上还背了一个装满草药的背篓,老和尚正匆匆地往山下走。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老僧采药”。
每当夜幕降临时,有一座山峰上的一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大乌龟。它伸着长长的脖子,遥望着大海,似乎在想它在大海里的同伴和家人。这就是有名的“乌龟探海”。
黄山的奇古千奇百怪,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来给其它怪石起名字吧!
仿写二:
黄山的奇石有很多很多,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几个特别有意思的奇石。
就说“飞来石”吧,它直直地站立在山顶上,像一艘航行中的帆船。难道它是外星人遗留下来的太空飞船吗?
“老僧采药”就像一位老人家背着箩筐去采药,他采了满满一箩筐,草药都从筐里冒出来了,正急忙地往家赶,好像家里还有病人在等着他一样。
最后来说说“金龟探海”。它像一只海龟趴在山顶上,伸着脖子,望着大海。它仿佛很想重新回到大海里去游泳,去寻找它的家人和朋友。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很多,到时候你可以亲自去看看。
③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黄山奇石中的它们指的是
黄山奇石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飞来石、猴子观海、仙人下棋、天狗望月、仙人晒靴、仙女弹琴等.
④ 二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黄山奇石,天狗望月怎么画
课文描写的生动形象,非常逼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⑤ 二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石》这第三幅图是什么
应该是仙人指路吧
⑥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第三幅图是什么石
第三幅是仙人指路。
第一幅图是仙桃石;
第二幅图是猴子观海;
第四幅图是金鸡叫天都。
⑦ 二年级《黄山奇石》文章
《黄山奇石》: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内那些怪石容,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7)二年级上册语文黄山奇石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本文就是根据黄山上的怪石创作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