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少但教学产出高的教学。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课中,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有轻松愉悦的音乐,有充满童真的语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如第四节:描写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弯弯的新月,出现在静谧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学习“穿梭”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对较难理解的。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其他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你们看,可爱的小蝴蝶在花朵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从这朵花前穿过,又从那朵花后绕过,多快乐啊!这样就是穿梭。”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2、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淡化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例如,如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② 大学还有语文吗
大学有一门课程是大学语文。
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立了4个建设项目。在过去,大学语文是得不到这种“待遇”的。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名家观点:
陈垣
陈垣先生在辅仁大学时,亲自抓全校一年级国文教学并带头上课。当时有的理科学生不认真学习大一国文,先生曾亲自动员,提出理科学生若缺乏较深的国文知识,缺乏文字表达能力,自己的科研成果,就无法通顺表达出来。
陈垣先生常谓不能教国文,如何教历史?国文不通的人,如何能读史书?他亲自教大一国文和中国史学文选课,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虽声望日隆,年事日高,还坚持不懈。
③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语文课程
昨日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随后有媒体连线教育部对此进行核实。教育部有关部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据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中文水平不高。很多人不仅对经史子集等传统国学的修养平平,也写不出流畅优美的现代白话文,仅能对付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其中不少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中文水平,表述疙疙瘩瘩,错别字连篇。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体系不重视语文教育有关系。教育部建议大学开设语文课,正是基于这样令人担忧的现状。而北大、清华等学校应声把语文课设为必选课,算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两家媒体的报道分歧在于:教育部对高校开设语文课究竟是带有强制性质的“要求”,还是温和而不作硬性规定的“建议”?其实,提高学生中文水平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纵向跟私塾时代的学子比,甚至跟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比,当代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有所下降的;横向跟他们对英语等科目的重视程度相比,对中文的学习是有所轻忽的。但这只是总体而言,具体到每一个人,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不宜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而应综合运用强制“要求”和温和“建议”来解决问题。
首先,高校的中文教育应该设一个强制性的“及格线”,进行基本的语法和作文的测试,不通过则不能毕业,类似于英语的四级考试。按说,中文基础教育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完成,可事实是,多年以来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在升级考试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大量并未熟练掌握母语的学生不断进入大学。对于这些学生,大学阶段是他们走出校门前补上中文这一课的最后机会了。为了避免他们未来可能出现的尴尬,高校应该开设中文教育的基础课程,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做到文从字顺,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对那些原本就具备基本中文水平的学生,对那些经过补课达到“及格线”的学生,就不必强调“必修”和“要求”了。毕竟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毕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很高的中文修养,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提高中文素质的学生,对于有能力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钻研“国学”的学生,学校应该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这种课程不像小学语文那样填鸭式授课,进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总结、切分,而应该是类似于《古文观止》般对古今优秀汉语文本的赏析,应该是类似于《百家讲坛》般对经典国学著作的解析,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写作训练。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仅仅开设一门《大学语文》就行,而是得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遴选最适当的课程,派遣最优秀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蓬勃的求知欲,培养出精通中文的高手。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重视人文知识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直到十九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下,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才得到国人的正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重文轻理”和“重理轻文”两种教育思路一直缠斗不休。近年来,经济大潮奔涌,实用主义抬头,大学生重视英语考级和各种实用的证书资格考试,而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造成了语文水平的滑坡。偏沉的恶果已经显现,轻视语文的倾向必须扭转。
④ 国家规定教师每周课时量是多少
国家教育部规定教师每周工作量:
1、普通高中教师每周工作量10—14节。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0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周12节,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每周14节。担任班主任周课时不少于10节。
2、初中教师每周工作量12—16节。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2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每周14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每周16节;体育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美术、计算机周课时不少于18节。
3、小学教师每周工作量14—18节。语文、数学每周14节,其他专任教师每周18节。
(4)高校语文课扩展阅读:
1.《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意见同时要求,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⑤ 高校为什么还要开设大学语文
恢复被中断了多年的大学语文课,目前已成为高校课程设置必须面对的问题回。它不仅答20是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1因此,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完全必要的。
⑥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语文课程
应该。
⑦ 大学语文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讨论文题目自拟1000到1500字~
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版动,不但要有考生权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⑧ 清华大学开设的语文棵所教授的东西
接上面
二
然而,近两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在有的院校出
现了滑坡,甚至很不景气。有的院系用“应用写作”或
“演讲与口才”取代“大学语文”,有的院系干脆直接
取消“大学语文”,有的院系象征性地开一个学期,每
周2课时。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有的院系领导认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12
年语文,到了大学没有必要再学“大学语文”,就是
再学一学期,也不能提高多少语文水平,不如开“应
用写作”、“演讲与口才”急功近利。诚然,开一学期
“大学语文”,并不能把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到一个很
高的程度。学语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
蹴而就。但学一点语文,至少可以让学生不忘记自
己的母语和民族文化,可以培养阅读兴趣,营造文化
氛围。读、说、听、写是学习语文的四门基本功。
“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不能取代“大学语文”,
相反,它们被“大学语文”所涵盖。
一部分大学语文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
认真钻研教材,不改进课堂教学,不追求教学效果,
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很多人有一种观念,
认为只要是一个人,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教“大学
语文”。一些兼职教师沿袭过去中小学语文课的教
法,教学程序就是介绍作者、解释词语、划分段落、归
纳中心思想、指出写作特点。对文章的分析完全依
赖教材的“提示”,不敢越雷池一步,稍加引申和发
挥,就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期末考试、考查,采取
开卷,又是任课教师命题、阅卷,学生根本不听课也
可以及格,甚至获得高分,唯一的一门文化教育和素
质教育课,就这样对付过去了。有的专职“大学语
文”教师自轻自贱,总认为他们这些公共课教师不
如专业课教师吃香,说语文不是一个专门学科,科研
没有一个方向,很难晋升职称。其实,“大学语文”
涉及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
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写作学等诸多学科,每位教
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选择一
门学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获取教学和科研的丰
硕成果。事实上,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中就
不乏知名教授。匪夷所思的是,有的人教了多年
“大学语文”,跻身专业课教师行列后,反过来诋毁
“大学语文”,这真令人费解。
在个别学校,同样是公共课,“大学语文”与“大
学英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大学英语”在各系各
专业开4个学期,每周6课时,以每学期授课18周、
每周24课时计,“大学英语”两年共开432课时,占
总课时的四分之一。除外语系,没有哪个系哪一门
专业课开这么多课时,而“大学语文”开一学期,每
周2课时,共计36课时,占总课时的百分之二,是
“大学英语”的十二分之一。这是何等的比例失衡,
是何等的“数典忘祖”?外语和语文的课时如此众寡悬殊,也许是外语有过级考试,语文没有过级考
试,外语不好,很多事会一票否决,语文不好,不会一
票否决。不过,只是近些年才这样,以前并不这样。
当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外语打零分,还是被破格
录取,没有一票否决。外语不行,也没有妨碍他成为
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有些外语学得很好,因从事的
工作与外语没有太多关系而派不上用场的也大有人
在。有一名牌大学毕业的老先生,外语学得非常好,
退休后聊天时有人问他,你的外语特好,一生派上了
什么用场?他思索良久后认真回答:“有一次坐飞
机和空姐用外语交谈了几句。”他旁边有位同事笑
着说:“那次我也和空姐交谈了几句,不过用的是汉
语。”这位同事不经意地幽了那位老先生一默。
笔者并不反对学外语,要考虑“与国际接轨”,
原本就不必考虑“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伊始,英语
备受青睐,中央和地方的广播电台开辟英语广播讲
座,《英语900句》一时成为畅销书。时髦女郎身着
胸前印有“Kissme”的T恤招摇过市,这不知是无知
还是作秀。国门打开之后,一些人学习英语到了痴
迷的程度,这当然不是坏事,只是全国范围的外语教
育高投入,低效益,考研考博,评定职称等,过分强调
外语的“一票否决”,“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及有识之士早有微辞。最近据报载,有十类人员可
以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是值得额手称庆的好举措。
学习外语也要学好母语。汉语的造字(词)法
与英语的构词法颇有相似之处。汉语:用“力”于
“田”是“男”人;使“人”传“言”是“信”息;用“刀”
判“牛”、“角”是分“解”;用“火”烤“犬”、“肉”是
“然(燃)”烧。英语:一片glass是玻璃,两片玻璃
(glasses)是眼镜。break(打破)加fast(禁食)是
breakfast(早餐)。land(土地)加lord(君主)是land-
lord(地主),mother(母亲)加land(土地)是mother-
land(祖国),如果把它说成“地主婆”,那只是网络
笑话。比较而言,英汉对译则更能显示中文修养的
重要。There is no doub,t译成“没有问题”、“没有疑
义”、“毫无疑问”、“无庸置疑”就有明显的文野之
分、雅俗之别。有些美英学者译我国唐诗,就常常出
现错误。例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
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
处来?”有人将第三句译成“And my children, meet-
ingme, do notknowme”·“children”有“儿童”和“儿
女”二义,译成“my children“就是“我的儿女”。诗
人“少小离家老大回”,在村中见到的是家乡的儿
童,不是自己的儿女,应译成“the children”。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
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有人将首
句译为“Go out the great red wedding-chamber can-
dles”,“go out”是“熄灭”,“停红烛”不是熄灭红烛,
而是安排停当,让红烛高烧,彻夜不熄,表现新娘将
见公婆的忐忑心情。所幸第二句将“舅姑”译成“your parents”,没有译成“uncle and aunt”。
中国出现外语热,海外也出现汉语热,欧美,澳
洲,远东,南亚,世界各地迄今共建立“孔子学院”
128所,这种学院以“孔子”命名,不只是学习研究儒
家学说,而是学习研究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美、
法、日、韩、俄、澳钟情现代汉语方言,日、韩等国还成
立专门研究汉字和古典诗词的,“《说文》学会”,“诗
词学会”,但他们并不忘记自己的母语和民族文化。
三
为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
量,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一)学校确定“大学语文”为全校各个院系(除
中文系外)的必修公共课,由教务处向各院系下达
指令性的开课计划,责成中文系安排合格的专职教
师实施教学。
(二)建立一支文化素质较高、有较丰富的教学
经验、爱岗敬业、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负责计
内和自考的“大学语文”教学。以往“大学语文”集
中在一年一期开,专职教师人人超工作量,还要聘请
大量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难于管理,不能有效地
保证教学质量。一年二期,专职教师又工作量不足。
如果将“大学语文”安排在两个学期上,则可以较好
地保证教学质量,还可以为学校节省一笔课时酬金。
(三)选用一本好的教材。目前,全国高校使用
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几十种,从编排体例看,可分
三种类型: 1·按文学史编排; 2·按文体编排; 3·按
思想内容编排。按文体分类就是按文章的表达方式
分类,它更适合写作教学,与以阅读、欣赏为主的语
文教学不大吻合。按思想内容分类,又容易出现类
与类的交叉,或所分之类不能涵盖所有作品。现在
所用的教材按文学史分类,选入了古今中外的一些
优秀作品,所附录各个时期的文学概述,是粗线条的
文学简史。另外还附录了较系统的古代汉语、现代
汉语知识、应用文体写作知识。可谓一书多用。
(四)中文系下设“大学语文”教研室,组织教师
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取消任课教师自行命题的做
法,建立试题库,考前由教务处或中文系拼题;实行
分题流水作业、集体阅卷、交换登分。与教学有关的
一切情况和数据均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连续几届
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应影响其评优
和职称晋升,经过帮助,仍无起色的,应调整其工作。
(五)树立大语文观。课内学习是有限的,课外
学习是无限的。教师要走出课堂,通过多种形式、各
种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例如:指导学
生课外阅读和写作;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作文竞
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朗诵会;指导撰写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组织论文、报告评优等。
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全体师生努力,语文学习的
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⑨ 国家教师工作量标准
教职工工作量标准,专任教师的周课时量原则上按以下标准执行:
1、普通高中教师10—14节,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0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周12节,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每周14节(中职学校可参照本标准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各学科周课时量标准);
2、初中教师12—16节,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2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每周14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每周16节;
3、小学教师14—18节,语文、数学每周14节,其他专任教师每周18节。周课时数的下限是以语文、数学课为标准确定的,其他学科教师周课时数折算标准及学校管理人员、职员的工作量由学校根据满负荷原则,结合实际确定;班额较小的村、完小周课时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
4、中小学校长(含党组织负责人)、副校长,内设机构领导原则上要兼课,工作量须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其他管理人员、群团组织负责人原则上由专任教师兼任,做到一人多岗。
(9)高校语文课扩展阅读:
《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内容包括教学工作量(含教学法研究工作量)、科学研究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等。一个教师的全年工作量,应为1680小时。各类学校均按以上原则及本校具体情况制订工作量。
北京市政府《关于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暂行意见》中规定:中学语文教师每人教两个班(10课时~12课时);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教师每人每周授课12课时~16课时,平均14课时;其他各学科每人每周授课14课时~18课时,平均16课时。
小学教师每人包教一个班的语文、数学,或每周授课16课时~20课时,平均18课时。其他省、市根据本地区特点,对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均有类似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