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历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及答案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B.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上海世博会上,参观的人们,在沙特馆前排起了长龙,但一批人进去后约五分钟,后一批人才被允许接踵而至。
D.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2010年08月15日,一个庄重而肃穆的日子,国家为舟曲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举国哀悼,既见证了国家对逝者的祭奠,还诠释了国家对生者的告慰。
B.我们需要解决在反垄断立法中的根本:一方面是为企业创建一个自由竞争、协调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消费者利益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C.《莎士比亚全集》通过故事的形式,给诸多不大习惯阅读戏剧作品的读者,特别是年青读者一个轻松地阅读莎翁作品的机会,从而走进莎翁的世界。读这本书的读者,即是愿意开启另一扇窗户。
D.宁夏人民出版社独家引进版权出版的《虚构之作品》,在中国的发行量已超过8500万册。作者是《纽约时报》曾给予这个睿智的作家极高评价的悬疑小说王后玛丽•海金斯•克拉克之手。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13、(3分)答案:B,(A、面目全非: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含贬义)B、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C、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D、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14、(3分)答案:A( B项 宾语残缺,“解决……根本”后加“问题”。 C项“窗户”后加“的人”或“的读者”D项 去掉“之手” )
15、(3分)C 【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 排除D项; “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排除A项;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放“⑤①”后,排除B项 】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2. 高考语文选择题答案和别人一样会怎么样
你好,高考选择题答案和别人一样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你不作弊
3. 高考语文奇葩神题和答案
争议 这个“接地气”作文贴近中学生生活?
纵观全卷,不少业内人士均指出,出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颖灵活且“接地气”,“表面上似‘奇葩’,本质依然是语文”。执信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雷永东老师分析,这次广州一模的语文作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从审题来看比较明确,是关于校服的涂画,贴近学生的生活。
雷永东认为,学生可以围绕校服的涂画给出自己的看法。“不管学生的看法是支持还是否定,只要论据充分与合理,都是可以的。”他认为,题干给出的材料是中性的,没有引导学生要赞成或反对的倾向。
而广州一中语文科老师赖润华则分析,该材料作文不同以往,给出三个情景,但没有一个明确主题引导,由此不少学生觉得没有了立足点,暴露了审题的薄弱点。“很多考生不知道,校服只是一个切入点,真正让你议论的不是说这个校服最终怎么样。”赖润华认为,学生应该从校服上面的内容,引出个人对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看法,这样会有加分。
由此,老师们指出,一模语文的命题方向恰恰给学生们“提了个醒”:备战高考不仅仅是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留心生活,关心时事。
观点 语文教学需与时俱进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语文考卷的“个性”题目不仅频现在自主招生等选拔考试中,更有向传统考试延伸的趋势。各种网络热词入题,让学生们又爱又恨,连围观的网友都直呼“神题”又现。
“这类题目看似刁钻,其实不难拿分,它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创造的空间,以考查能力替代记忆力。”一位不愿具名的语文教研专家分析,与以往的语文考题不同,如今语文考试在命题上会更注重贴近性,将网络热词、时事热点引入试题,而非死板地照搬课本。“这应该说是摆脱应试教育的进步,也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该专家认为,网络热词的出现是语言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越是流行,越是不能忽视,在语文教学中越要正确引导,理性研究。”另一方面,教学具有时代性,无论从语文教学到考核都应该更贴近“90后”甚至“00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只有调动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不过,他同时强调,出题者还是要更多地从学生的知识架构和考察目的出发,不能为了凸显试卷“新颖个性”,而出现让人费解的题目,误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