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各位老师:你们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师,今天我这个小师见大师,心里总有点战战兢兢的。我们说,暴风雨前总会有雷声,算起来,这是课程标准学习的第二次雷声了。虽然我们现在用的还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新课程改革的暴风雨就要来到我们这里了。三年后,却将旧貌换新颜,大家都用上与现在教材完全两样的课本了。今天我准备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将上次所学的内容简要报告一下。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像中国古代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样,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它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课程标准的产生也是一样,有它的时代背景。
1、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21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可以预言,在21世纪,人类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一方面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清朝时,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的情景。敌人一来,老百姓在一些头领的鼓动下,挺着雪白的肚皮,嘴里念着所谓的不怕枪炮的咒言咒语,顶着敌人的大炮冲上去。结果当然是血肉横飞、横尸遍野。这是什么呀?这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你比不过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弹、导弹了,你却只能小米加步枪的,当然会输。所以,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可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的没错!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上次有个学生家长来到我们学校不知要讲什么道理,一开口就说:我也是高中毕业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农村里会写信呀,写合同呀什么的,头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后的现在,有人说:不学电脑也会成文盲了。大学生找工作也难了,谁还理你高中毕业的呢?算一算,人类吸收信息的量,就发现: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的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不看别的,光看我们教师,以前我们上课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至多还拿了块小黑板;后来,我们用上了录音机、幻灯机,配备了“两机一幕”;刚刚学会放幻灯机可没过几天,这两机一幕也将扔进垃圾桶,用上电脑了,用课件等更现代的教育媒体上课了。大学中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跟不上时代了。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等重大变革。这正像我以前说的故事那样:台湾狂才李敖说他自己吃面条。旧社会的上海,货币膨胀。刚进面条店的时候,牌子上写着面条只有一块钱的,可算帐时,却要二块了,到一走出店门,牌子上已经改成三块一碗了。
还有,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新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也就是说,大家再不能敌来我挡了,人口爆炸了,好,计划生育;环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动,拯救地球。不能这样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经所说的那样会算了,“夫庙算多者,得算多也”,还没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该准备雨伞了;人家还没有跑,你却已经冲在前面了。
2、全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热火朝天地搞课程改革。我们不搞,行吗?又将落后五百年了。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
(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4)课程评价,发挥评价在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全的价值观,善于与他人共同生活,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于创新、探索。
(1)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
(2) 综合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落实中央精神。
由于国际形势和我国目前教育的状况,中央高度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目前教育的状况的改革势在必行,就发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
A、面向全体,人人提高,一个也不能少
B、全面认识语文,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
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人文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打个比方说,像我这种年岁的人,小时候往往都喜欢看打战的,做游戏也学着埋伏、冲锋。可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奥特曼,喜欢数码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人生的开始。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艺术,对艺术的理解可以不一样。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通过读,脑中出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表象;有的则通过这表象感悟到春天来了,万物生机勃勃;而大人们的理解却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我把它概括成四个字:读、背、说、写。当然,这四个字都包含很大的内涵,我们实践中去细细琢磨好了。
实践性:
立足课本,突破课本
语文综合实践(整体性 生活性)
整体性:
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
(1) 从巩固语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妈妈》“寻母启事”
(2) 从深化思维入手。如《惊弓之鸟》“大雁状告更羸”请学生做更羸律师,答辨,把课文的逻辑结构表达清楚。
(3) 从发展想象入手。音乐作文
(4) 从学生兴趣入手。《荷花》“对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样表达出来?”画、写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学生喜欢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5) 从发展口才入手。于永正老师的交际作文—《一块面包》就是针对有小朋友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而请学生怎样处理的课。
(6) 从扩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养语感 整体把握
怎样培养语感?
熟读
想象:想象画面,体会意义
多思
整体把握?
《黄继光》“读了课文,你被课文中的什么所感动?”
分层落实:你在阅读中感悟了什么?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探呢?是不是上课时,两个人四个人围在一起说说就是探究呢?答案显然是片面的。
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结构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己独立寻找论据解决问题。
同学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形成结论。
《忆铁人》
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
关于合作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形式,不实际)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对待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任务
学生对同伴观点不认真分析
合作学习的目的:
懂得合作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学会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听、辩,吸取和修正
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组织好小组成员
训练好组长(有责任心、有威信)
组织好角色分配
组织好汇报内容
B. 高段学生人教版语文教材分析
根据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特别是小学高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更是重要。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的自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新课标在第一学段里就明确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小学高段仍不能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农村的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就得激发学生爱看书的兴趣。除了低中年级采取的讲故事、读书比赛、朗读比赛外。我认为对高段学生培养阅读兴趣,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书籍的巨大力量,懂得每一本书,每一张报都给人们打开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得到有益的知识,受到丰富的思想教育,体会到读书是一种享受。其次,是课内教学带动课外读书。这样的预习题:你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吗?你还读过他们的哪些作品?对课文中的有些知识内容,可以向学生指明读怎样的书可以详细了解这些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课后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品或者是作家的其它作品。要求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和积累到的讲给同学听,不甘示弱的学生们都会积极的找书看,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的作用。如:教学《少年润土》时我就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故乡》。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就让学生课后积累有关鲁迅的生平。教学《放弃射门》时,要求学生阅读有关足球比赛的一些规则,学生阅读兴趣很浓。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作为高段学生文字不再是阅读的主要障碍,关键是一些读书方法,只要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文体的规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加强。1、教给学生读一本书的方法。课外书籍,最好选择大家、名著,系统的阅读。当然,可适当阅读其他作家作品,增加面和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除了课内阅读以外,课外阅读更是一条重要途径。而课内阅读是一篇篇的文章,课外阅读有很多是本本的书,于是就得教给学生读一本书的方法。(1)看“内容提要”选择读物。(2)看前言或序,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动机、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以及地位和影响。(3)看目录,决定是按顺序读,还是选读其中的几个章节。(4)看“后记”,回顾全书。(5)看作文书,要看点评。2、教给学生读一篇课文的方法由于学生的时间有限,学习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多读书的同时,注意有侧重的读书,让学生掌握精读与略读的方法。3、让学生有感情的去阅读。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作家都融入了丰富的情感,都有丰富的意思在理面,学生应用心去读,用情去体验,去感悟。新课标赋予了读的感悟功能,让学生读出“酸、甜、苦、辣”“远、近、美、丑”。4、让学生养成阅读记录的习惯,要写明阅读的时间、读物名称、读物的分类、读物的主要内容,读完读物后的最大收获以及让我明白道理的语句或精彩语句,阅读后的评论。
C.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不知道你是写单篇课文的教材分析还是写整本教材的教材分析?
如果是回写整本教材答的教材分析 可以用以下的重点条目进行细化。首先,写一下以什么样的目的,怎样的理念,你对本册教材的认识。再次,写一下具体的项目,比如,1、识字:内容及方法。2、朗读:方法及需要达到的目标。3、阅读:方法及要求。4、练笔:写字的方法及措施。5、说话训练:方法及教材上的基本要求。然后是教材内容:几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中心是什么。
如果是单篇课文的教材分析,首先,概括本课的内容,随后课文的段落段意,其次是全文的亮点,最后是课文运用的写作方法。再最后可以附加作者的简介。
不知道你满意不?
D. 语文教材分析怎么写
分析教材应从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专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属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E. 语文试卷分析100字
一、试卷结构
本卷参照中考题型,由三部分组成(满分150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积累与运用(字词检测、古诗文阅读与记忆、名著阅读、综合实践、口语交际及仿写)第三部分是阅读理解(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两篇现代文阅读)第四部分是写作
综合整套试卷,试题以新课标和中考考纲为要求,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际能力运用,并进行恰当迁移,对初一学生在前半学期内语文素养的形成作阶段性诊断,难度系数在0.7左右。综合语言运用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难度较大,其它题目难度适中,作文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会从深度去审题。综上所述,本次考试的命题思路:以教材为蓝本,以阅读为重点,强调双基,注重运用,突出考查能力。
二、考情分析
本次考试,参考人数280人,平均分99.9分,及格人数227人,不及格人数53人,及格率81.1﹪,年级最高分128分,最低分22分,120分以上10人,60--20分5人。整体看,初一(5)班103.3分最高,初一(8)班95.4分最低,各班语文成绩有一定差距。
三、试卷得失分分析:
这次测试中各个大项的得失分情况如下:
具体考情分析:
本次考试,从初一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做得好一点的是“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部分,下设计四个小题,总分为15分。第1题为根据拼音写汉字,,满分率90%,失分最多的是“镌”字形较难,记忆不牢固。第2题为古诗默写,所选为课内常见名句,满分率较高为90%,只有几个学生平时不太认真出现了错误,出现错误。第3题为考查课文名著阅读,考查形式为读书文摘卡,此题有60%的学生由于对文段内容掌握不牢,不知如何答题。第4题为对联仿写,学生理解运用能力欠缺,满分率只有10%。第五题为口语交际,学生注意到称谓,但不会结合语境,委婉说话,得分率只有35%,第六题为仿照句,学生受限于语言积累及理解力,得分率为28%左右。
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
第一项是“古诗文阅读与记忆”,这部分中的第一题是描述景象,学生能找出六种具体意向,但不会描述,得分偏低,只有15%,第二题为词语“落”的赏析,与书中答案有联系,学生答得较好。
第二项是“文言文阅读”,由于所考查的知识来源于书本,故得分较高,大约为75%。
错误主要集中在第一项“句子的朗读停顿”与文言句子的翻译,学生未能抓住关键词来翻译。
第三、四项是《感恩》与《父爱重于山》两篇现代文阅读,学生通过诵读能直接找到文章中的句子,但不会用自己的话抓住问题的关键去回答问题。得分率大约为55%。
第四部分是写作,属于话题作文,题目为<<童年>>要求具体、明确,属于记叙类的作文。但本次作文整体情况不好,能得到优分的学生比较少。从写作实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差,不能认真审题,没有写自己理想的幼时生活或环境。大部分学生书写不太工整,语言表达空流畅,结构思路不很清晰。中心立意比较浅显,平均得分在40--44分。
四、存在问题
综合本次考试,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存在差异。
2.“现代文阅读” 失分原因:
①学生整体阅读意识薄弱,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②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较差;
③有些学生虽然答题方向正确,但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简洁,不明确。
④开放性试题答题内容空洞,谈感受、看法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泛泛而谈,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作文存在问题:
①个别学生字数不足,书写潦草,涂改较多;
②审题不到位,有的学生没有重在写“童年”,要么立意不深,内容分散。
③有的学生开头废话一大堆,切题太慢。
④不能根据中心有效地选择相对典型的材料,有的学生材料陈旧。
⑤内容不够具体,记流水账的文章较多。
⑥内容虚假,有拼凑之嫌。
4.课内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
①缺乏语感,造成断句错误。
②文言基础掌握不牢,缺乏文言文翻译的正确方法,出现句子翻译不完整、不准确。
F.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分析试题对教学有何指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1.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2.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4.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鉴于此,现就我校实际,以小学1—6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为例,看小学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的相关要求。
通过对本次小学1—6年级语文试卷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及特点。整套试卷命题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了“三重”原则,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了“三维”目标。试题特点如下:
1、加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评价: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实基础,明确要求,扎实训练。在本套试题中对字词句的考查可谓面全样多:选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字,形近字组词,补充成语,选填关联词语,按要求写句子,缩句,扩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多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加标点,查字典等等。由此可见,我们今后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内识字、练字、用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固本。
2、做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的导向:这次质量检测的各年级试卷都注重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二年级题中的4小题把成语补充完整,四年级的第二大板块“善于积累”中的 “写出和人、水有关的词语”,把“雾锁山头山锁雾”补充完整,并感受奇妙之处, “请你回想本学期要求背诵的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等。以上试题源自教材,题目的形式又有别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明确的导向作用。
3、落实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在公民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本套试题侧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与评价,例如:二年级的 “我的小嘴儿真会说”,三年级的 “我会说”,五年级的 “能说会做”以及六年级的 “我最想说的话是……”等,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容忽视。
4、“阅读”、“情感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一年级的 “读一读,填一填”中的比一比谁大谁小;六年级的试题内容:“关于鸟的故事”中的“边读边想边做”各题,是对学生语文阅读综合能力的考查,有对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的考查,也有对学生知识积累、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的考查。四年级“开卷有益”部分中的“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你试着用一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我们知道,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慢功,需要的是慢慢的品、慢慢的读,在读中再有一个消化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内化为语文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教教材”,盲目做题,而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教给方法,培养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命题的整合。我们应拓宽命题思维,拓展命题空间,打破学科界限,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卷丰富、多样的功能,尽可能使有限的试卷成为融合听说读写、整合三维目标、汇合课内外知识的载体,从而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这一点中,对于阅读板块的考查,我认为应努力做到“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和迁移的综合能力。
阅读题设置得如何,经常被视为衡量一份语文试题“技术含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也往往如此。在平时的测试与考试中,能真正测试出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高低的,阅读板块,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阅读题的设置,应要赞成“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思路,也即“知识在课内,取材于课外”,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题的测试材料应完全取自于课外。
与此同时,从教学的导向来看,测试卷中的阅读题如果来自于课内,容易产生教师上课或复习期间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此举,或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题无巨细式的讲解与分析;或造成在复习期间的重复训练,题海战术,无端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从我们日常的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为了试题中的一篇课内阅读题,在复习期间往往会准备几十篇甚至于上百篇的课内段落让学生去练习,甚至背诵标准答案。如此复习与教学,我们的孩子岂有不厌学之理?
题例:阅读题《蜡烛》(四年级)中有一题:在横线上填写出一句与蜡烛的精神有关的古诗词句子。
【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
对于“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原则,或许我们中间的一部分教师会质疑:难道我们的文本教学不需要了吗?产生这种想法的教师,其实是对阅读的内涵与本质了解不够造成的。阅读题,考的并非只是阅读材料中的几个知识点,而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材料,考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理解水平。而这一阅读能力与水平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滴水成冰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到每一册教材的编制,都是各类专家经过反复论证与谨慎推敲过的。这些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之文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形成了一册册具有知识结构系统化,能力训练序列化的教材。通过一篇又一篇课文的学习,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落实,目的正是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教材是个例子”的说法。反之,如果撇开课文,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课外阅读,那只会是舍本逐末、语文就会像断线的风筝,无从把握而失去方向,失去归宿,就更谈不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高效率了。
一份好的试卷,首先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阶段学生该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成绩,知道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要能够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相信,以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要求为指引,来研究命题新思路,探索复习新策略,一定能够使语文考试真正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作出实际的贡献。
G. 小学五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评价
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去理解、去感受、去运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试卷评价导向功能的作用很明显。这次语文学科的试卷成绩基本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积累运用的量不足,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年级习作水平总体不错。下面就各年级情况做具体分析:
二、试题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教师平时拓展还不够。学生成语积累与运用能力失分率原因为:一是积累的量少,虽有一定的积累量,但错别字太多。可见学生平时的积累习惯没养成;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写;语文课外阅读量不够。学生对句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训练力度不够。缩句、拟人句、比喻句、反问句的,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没有充分利用身边、课外资源,缺少实践运用的过程。修改病句,学生对病句类型掌握不全(词语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序颠倒、句子不完整等)。以上内容,教师在指导上要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要加强,不能只做教材上的练习,浅尝辄止。
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反映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三是根本不做答。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老师忽略了过程中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课外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题目、画中心句、加标点符号、解释词语这几道题答的还算可以。而对句子的理解虽然做答了,但答案不贴切;有的学生根本不答。反映出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阅读部分学生在分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作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选材,自拟题目,写起来有话可说,也能写出真情实感。但是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而被分也不少。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整改意见
1、建议语文教师要严格执行本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计教学过程,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指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按照语文教材的使用说明,不仅要抓好主体课文教学,更要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预习提示。平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阅读课和习作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深入钻研、开发、使用教材;要有灵性、悟性和耐性,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在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的同时,要积极向课外阅读拓展,并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增加学生积累的广度;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好书,帮助学生拓宽积累的途径。
4、素质成于习惯中。没有培养过程,就没有教育结果。教师一定要重视给学生创设各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某些环节上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发现语言的规律,培养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语文独立阅读和自能作文的能力。
四、反思与前瞻
纵观语文试卷,我们感到: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教师没有站在系统性的教学高度来审视。在阅读教学中就文解文,教师重“教”不重“导”(教材选学内容中带“*”或“△”的训练,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走过场态度,视而不见,见而不问),学生所学知识不整合,缺乏促进继续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变学生“接受式学习”为“吸收式学习”,做到:引学生“悟”、教学生“法”、导学生“理解”、重学生“运用”、求学生“发展”。
西关小学
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小学期末抽考二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本学期小学语文二年级试卷主要由“知识闯关”、“能力大比拼”、“面试”三大部分组成。试卷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以文为本,紧紧围绕教材出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试题都来自于课本,不出偏题怪题,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能交上满意的答卷。既保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次抽调了两个班84份试卷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从抽样试卷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抽样试卷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0.5分,84份试卷总分7459.5分,平均分88.8分,优秀率91%,及格率99%。纵观整个试卷,内容有一定的覆盖面,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归纳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试卷特点
1. 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新课程标准》不断地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但不变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是指字、词、句的掌握情况,本试卷注重对学生字、词、句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一、二、四、五、六、八、十题均分别从字、词、句、课文内容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测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挺好,得分率分别是93.3%、94%、81.6%、83.3%、97%、87.8%和95.2%。
2. 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试卷在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的同时,侧重检查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第五题补充词语,比比谁积累的词语多,第八题的“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和第十一题的句子创作室,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本期所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归类整理,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这三道题的得分率分别是83.3%、87.8%和91.4%。
3. 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答题认真、仔细,字迹工整、清楚,不勾不抹,审题认真,答卷无遗漏。本试卷一、二、七、九题就考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第一题要求学生用“√”选择括号里带点字的正确读音,第二题为看拼音写词语并要求字迹规范工整,正确整洁,七要求学生认真审题,选择序号写在括号里,其中有15人审题不认真,扣分1~6分,占抽调试卷人数的18%。第九题第2、3小题,更有学生圈出的是能与“木”组成新字的字,此题失分率为14.7%。看来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
4.体现人文关怀的是“卷首”“卷尾”及“卷中”给同学们的话。那些“我会填”“咱们比比谁积累的词语多?”“字词乐园”“让反义词拉拉手”“练练我的小笔头”等,富有挑战的话语,游戏和比赛的情境,让学生缓解了因考试带来的紧张情绪。在“语文天地”里学生尽情展示他们的智慧,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考试之中。必要的提醒,让孩子们明白检查的重要性 ,而不是呆坐着白白地等待考试结束的铃声。另外,富有想像力的写话练习,鼓励学生从图中任选几幅小画,说几句话,或者编个小故事,本题得分率为83.6%。学生编写的故事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为爷爷奶奶祝贺生日的,有爸爸带全家去公园的,有为小朋友过生日吃蛋糕的,有钓鱼的,有去书店买书的……从形形色色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无限的亲情。父母、孩子之间的爱,孩子的孝心,游玩的乐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本题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看来孩子们对本题是喜爱的。
反思试卷问题:
(一)“能力大比拼“中第九题2,我会辨:“木字过生日,来了许多的客人,能与木组成新字的字将成为木的客人。你能圈出哪些字不是木的客人吗?”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识字方法,特别是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即认识的汉字量,体现了层次性,本题失分率为14.7%。
(二)积累词语第五题,出题意图是考察学生对本册词语的识记和运用上,就像课标中提出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出题形式过于局限,只是让学生填空,而且取长补短的“补”字不应要求学生书写,是扣分的主要因素。从这道题目的答题情况来看,应该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出一些展示学生个性,不固定答案的题目。如果试卷给定一些条件,又限制的过死,根本就没有的开放余地,如何谈及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阅读”第2、3小题的得分率是本张试卷最低的题目,仅为70.1%,因为阅读理解短文,学生的体验是不同的,有人认为小白兔哭红了眼睛是因为它拔不出萝卜,有人认为小白兔是想吃萝卜,还有学生回答说小白兔是急哭了,如果不是固定答案的限制,好像这些回答都合情合理,所以,这也是出题时未曾考虑到的因素,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果用固定的答案来限制学生,实在是有违初衷。应该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方向努力。比如:第4小题,“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再看看学生的回答:小青蛙帮助别人,我也很想帮助别人;拔不出来萝卜也不要哭;小萝卜多像一只小船呀!大家做事不要急;你可别学小白兔那样不动脑筋;小青蛙,你乐于助人,你一定很高兴吧?团结力量大;这个故事真有趣;我喜欢爱帮助人的小青蛙……可以说,每个孩子读完短文后的感受是不同的,关键是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想,这才是阅读的目的,以后的阅读将尽量向着这样的目标,改进题目形式和抽测方法。
三、答题分析
各题得分情况统计:
题号 分值 抽样份数 总分 失分 失分率(%) 重点失分题目及原因
一 3 84 252 17 6.7% 傍晚、削铅笔错误率高
二 8 84 672 40 6% 个别词语没有拼读准确
三 6 84 504 52 10.3% “第”除部首有部分写3画
四 12 84 1008 185 18.4% “织和帜“睛和晴”分辨不准
五 6 84 504 84 16.7% “取长补短”的补字
六 8 84 672 20 3% 极个别学生连错
七 6 84 504 60.5 12% 没有审清题目要求
八 7 84 588 71.5 12.2% 不理解题意
九 8 84 672 98.5 14.7% 给“木”字找朋友题目难度大
十 6 84 504 24 4.8% 个别学生连错
十一 8 84 672 58 8.6% 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扣分
十二 10 84 840 234 27.9% 学生理解和标准答案出现矛盾
十三 12 84 1008 165 16.4% 错别字和书写情况扣分
查找不足
(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够
从抽调的84份试卷来看,大多数同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答卷认真,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但个别同学在这些方面还很差,字迹不够工整,涂抹、修改的比较厉害,特别是两个班的试卷有明显的差异,从学生的字体到卷面的整洁程度,说明与教师平时的要求和指导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活学活用和迁移的能力较差,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做题时灵活性不够。这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多增加一些能力训练的题目,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努力向《新课程标准》靠拢,从听、说、读、写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从写话和阅读理解来看,学生的语言还不够丰富,积累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写字也需要加强指导,特别让我们的孩子不光能语句通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都能写出整洁、工整、漂亮的字体。
(四)口语表达与交际,语文实践能力的评价也是我们教学和试题改革中的弱点,如何创造交际环境考察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何通过考试改革,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四、教学建议:
1. 以新理念为指导,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阅读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富有创新的回答问题,尽量不追求统一的答案,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情感体验阅读,交流体会,鼓励学生有计划的多读一些课外优秀读物,敢于、乐于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别人进行交流,在阅读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评价和一些综合性语文活动,课上、课下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扎扎实实的进行语文积累,打好文化根基。
3.加强关于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运用于生活。
对于命题方向的把握:
1.减少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照搬硬套题型,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科学性;还要减少题量,加大开放性的试题数,增加能力训练的题目;
2 . 适当增加开放型、实践型、操作型、生活型的试题,加大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核,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3.试卷内容尽量体现一定的阶梯性,能够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教师改进语文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为目标,把试卷作成学生素质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试卷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