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1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初二语文学习能力诊断试卷答案
在这个特殊的狼牙山五壮士,“书
名称狼牙山五壮士,多年的国家的表现不能征服的英雄作为一种模式在中国的土地上传播这个词。纪念日,以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他们的伟大成就。它是这样一种崇敬的心情,我仔细读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故事发生在1941年8月,日军调动超过70,000毁灭性“袭击”在边境的部队。敌人的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当地政府部门。我们的军事第六班马宝玉,林胡,胡福才,葛谭震林,宋易用士兵的肩膀后卫拦截,覆盖力,传质。他们的坚定,冷静,勇敢反击,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他们边打边撤,将导致日本的傀儡狼牙山棋盘驼峰顶部死胡同。的五个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止强忍着石块和子弹打光,面对即将到来的日伪军,宁死不屈,破坏了枪,投掷,跳跃数百英尺深的悬崖。
马宝玉五位战士的壮举,表现的民族气节的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的群众。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写了一个大胆的壮丽诗篇。
看着英雄的故事,我真的觉得热情最崇高的敬意,内心充满了他们。想想和平的时代,是多少革命烈士头骨,洒热血,??刻意与敌人只换来了一场殊死搏斗。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学习,表现最好的,长大后报效祖国,是最好的革命烈士纪念馆。
B. 08上海各区县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07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学习能力诊断卷
(考试时间l50分钟,满分150分) 2008.4
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7分)
(1)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 (2)这里只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3)首先,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例如说,欧几里得平面[注]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
(4)希腊文化的背景形成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也正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为人在认识字宙和人类自已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制定了一个标准。
(5)就数学本身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之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还是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正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6)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之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
(7)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冥冥之中,宇宙最深处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的,而且简单的设计图,这是一个数学设计图。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麦克斯韦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这种深层次的研究是能破除迷信的,它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我们为世界图景的精巧和合理而惊喜,这种感情正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结晶。数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成长的,反过来又推动这种文化气氛的发展。
(8)数学的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
(9)大家都说,数学最需要严格性,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严格性?大家都说,数学在证明一串串的定理,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证明?数学越发展,取得的成就越大,数学家就越要问: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巩固?越是在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越要找出问题来。孟子自嘲地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数学家只需要换一个字:“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任何科学要发展都得变,但只是在与实际存在的事物、现象或实验的结果发生矛盾时才变。唯有数学,时常是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要变。而且,其他科学中“变”的倾向,时常是由数学中的“变”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而这种“变”的结果是——“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新的宇宙”。
(10)数学是一株参天大树,它向天空伸出自己的枝叶,吸收阳光。它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在它的树干上有越来越多的鸟巢,它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从越来越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它又把自己的根伸向越来越深的理性思维的土地中,越来越牢固地站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11)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表达的,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
(齐民友《<数学与文化>绪言》,有删改)
[注]欧几里得平面,指以欧几里得平行公理为前提的平面。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数学家,他的《几何原本》一书,使几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演绎的科学。
1、 联系上下文,“泽被天下”在文中的意思是 。
2、作者在第(9)段化用孟子的话,说“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是为了说明
。
3、从全文来看,数学的特点有:
(1) ;
(2) ;
(3) 。
4、下面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古希腊文化背景对数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数学所探讨的是宇宙中某种永恒不变的真理。
B、在数学面前,无论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
C、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
D、数学扎根于理性,它将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5、作者认为数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文,完成6—一l2题。(21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l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泅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l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且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6、第(5)段画线句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7、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是因为 。
8、 文章结尾处写到岳庙和岳飞,其用意是 。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说“我建议你去苏堤”是因为在苏堤能欣赏幽静的美景,也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
B、作者引用《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苏轼作品和“苏堤春晓”作比较,突出了苏堤的非凡价值。
C、如果苏轼没有屡遭贬谪而是仕途顺利,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写不出那些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
D、苏轼和自居易都懂得珍惜文化的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0、作者在文中主要歌颂了苏轼的功绩和人格,却以“宋朝的雨”为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说明理由。
11、上文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12、苏堤的南端有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人们在参观中不仅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 到他在当太守时的功绩。假如你就是一名参观者,你会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怎样的 感言?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五空,多填不得分)。(5分)
13、(1)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3)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苏洵《六国论》)
(4)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予?密州出猎》)
(6)柴门闻犬吠,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 。(卢挚《沉醉东风?秋景》)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l6题。(8分)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4、能表现出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的诗句是: 。
15、下面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榆钱落尽表明时已清秋,尽管残存几朵木槿花,但盛时已过,不免有美人迟暮之叹,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B、诗的前两句写了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更加凸显了整首诗宁静的基调。
C、此诗通过细致的描摹,以新巧亮丽的语言,勾勒出别致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忘情田园的悠闲心境。
D、此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景画,充分体现了诗人所说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特点。
16、“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时人推赏,你认为其写法好在何处?请作 简单的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宋既平天下,公①始出仕。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予比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②,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③初,道家之说滋甚,自京师至四方,毕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
公卒以龃龉④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曾巩《先大夫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公:指曾巩的祖父曾致尧,本文是曾巩为祖父文集所作之序。②出:从京城到地方做官。③祥符: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 ④龃龉: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疾当事者不忠
(2)毕大治宫观
(3)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
(4)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18、下列各句中存在通假字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称天子属任之心
B、以与民休息
C、宜绌奸臣
D、藉令记之
19、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
B、公之言,其大者
C、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
D、史其果可信欤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2)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21、上文第二段中,曾巩写“公益诤”,又说“反复至数百千言”,他这样写的目的是
。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谏院题名记①
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宫。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②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③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佑④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选自《温国文公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是司马光于宋仁宗末年知谏院时所写。②天禧,宋真宗的第四个年号。③庆历,宋仁宗的第六个年号。 ④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
22、从上文内容来看,谏官的职责是 。
23、上文第一段追述了谏官的来历,同时也阐明了 和 。
24、请在上文找出和第五大题选文里“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意思相呼应的句子: 。
25、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宋朝设立谏官的目的和特殊之处。
B、本文也体现了作者司马光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神。
C、本文的记叙简洁利落,既做到面面俱到,又惜墨如金。
D、本文涉古论今,文意丰厚,感情充沛,令人回味不尽。
26、后人评价这篇《谏院题名记》谓“节短音长,文约势宽者也”。请分析文末画线句,具体说明其“文约势宽”的特点。
作 文
七、生命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灵和头脑去经营。请以“经营生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全文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2007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熊力诊断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阅 读(80分)
一、l7分
1、数学为众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2分)
2、数学家善于反思自己学科的局限性,善于自我批判,时常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寻求变化,寻求突破。(2分)
3、(1)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2)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3)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6分:每项2分)
4、B(2分)
5、(1)言之有据、持之有理,这种理性、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2)数学对宇宙根本的深层次研究,使人破除迷信,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3)数学发展的过程是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以此开辟自己前进道路的过程。这种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其他学科的变化,进而开辟一种全新的格局。(4)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一种对宇宙、对人类自身的实质不断进行理性探索的精神。(5分:写出l个方面得2分,写出2个方面得3分,写出3个方面得满分)
二、21分
6、(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摹出苏堤春晓的动人景致;引出下文苏轼的千古绝唱。(3分)
7、挖葑泥解决了西湖的淤塞的问题;而用葑泥筑长堤则又解决了西湖上往来不便的问 题;长堤上的六桥九亭、杂植的芙蓉和杨柳,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景。(3分)
8、将岳庙和岳飞与苏堤和苏轼相映衬,两人一文一武,一个以生命捍卫国家,一个以 智慧治理山水,两人皆为人杰,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3分)
9、B(2分)
10、(1)雨是全文的线索,蒙蒙细雨,衬出西湖独特的韵致,同时也渲染了一种迷离空蒙的意境,为“邂逅苏轼”的想象提供背景。(2)苏轼用心血和智慧构筑了了苏堤,造福于民,这种人格和胸襟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后人。(4分:每个理由2分)
11、用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口吻行文,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在苏堤邂逅苏轼;使叙述和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分)
12、感言内容:对苏轼的评价:或联系现实、联系自我,表达最深的感触。形式:语言简洁明了。(3分:内容2分,形式l分)
三、5分
13、(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3)奉之弥繁(4)金戈铁马 (5)老夫聊发少年狂(6)风雪夜归人(7)载我在潇湘画里
四、8分
14、水绕陂田竹绕篱(2分) 15、C(2分)
16、可从以下任一角度赏析:
(1)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动静相衬;而牛的缓缓行进又愈见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2)诗人用“夕阳”、“牛背”、“寒鸦”构成 一幅乡村生活的画面,牛的怡然自得、牛与鸦的相得无猜,渲染了静谧的气氛,夕阳和寒鸦又使作品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3)。“无人卧”是一处顿笔,引起读者的疑问: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自然地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目。这一顿挫使得诗作更有韵致。(4分)
五、l7分
17、(1)痛恨(2)都,全(3)推究(4)核实(4分:各1分)18、C(2分)
19、D(2分)
20、(6分:每句3分)
(1)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至,难,言)
(2)曾公最终因为与当政者意见不合而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能在史书中记载。(卒,以,或)
21、强调祖父的勇于谏诤,尽忠职守;感叹当时“皇帝圣明,人臣耿直”的兴盛景象。(3分)
[译文]
宋朝平定天下之后,曾公才开始出来做官。他在朝廷上,痛恨当权者的不忠,所以凡是他谈论国家大事,必定从皇上爱护百姓、劳心万事之意出发,而指责大臣、从官执事之人,持观望态度、心怀奸邪,和皇帝委任他们做官的初衷不能相称。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虽然多次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就动摇自己的心意。 曾公的谏言,从大的方面看,认为自从唐朝衰落之后,百姓穷苦困顿已经很久了,国内安定下来以后,天子正修明法度,但掌权的人还是做事烦琐细碎,主管财利的大臣又更加急功近利,唯独曾公认为行政事应遵从简易的原则,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消除天下入的怨恨。祥符初年,道家思想更加泛滥,自京师到各地,都大造道观。曾公更加直言进谏,认为天命不能被独占,应该罢黜奸臣,修明人事,反复言说,达几百千字。唉!曾公的尽忠,皇帝的纳谏,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古人身上呢!这不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皇帝圣明,人臣耿直”吗?多么兴盛的事啊!
曾公晟终因与当政者意见不合而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能在史书上记载,即使记了下来,因为当政者少有喜欢他的,史书就果真可信吗?后代如果有人要推究考证他的行状,读他的碑文和书籍,以及我的这篇序,就会详尽地看到他的一切,对那些真真假假的评价就可以核实了。
六、l2分
22、关注关系国家大政方略和广大百姓的得失利弊的大事,直接向君王进言。(2分)
23、谏官的重要性:谏官应怎样恪尽职责(2分)
24、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1分)
25、A(2分)
26、“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作者用这一排比将后入的议论凸现在当事的谏官面前,警示谏官:题名于石,绝非树碑勒石以示殊荥,而是高悬一只警钟。篇末运用总收的手法,一个“惧”字浓缩全篇的精神气血,一个字却有干钧之重,再次警策谏官们严于自律、公而忘私,充分揭示了作者之所以题名于石的良苦熠心。 (5分)
[译文]
古时候向君王进谏没有专职官员,从公卿大夫到工匠商贾,没有不可以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才开始设置专门的谏官。把关系到国家大政方略和广大百姓的得失利弊,集中到一名官员身上让他向君王进言,他担负的责任也够重大的了。担任这种官职的人,应该经常记住大事,舍弃小事,先谈紧急的要务,后言可以缓办的公事,只求有利于国家而不为个人谋私利。那些急急忙忙为个人争名的人,就像急急忙忙追求发财的人一样。这种人和对谏官的要求相差是多么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皇帝下发布诏令设置六名谏官,规定了他们专负进言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先生才把所有谏官的名字题写在版册上。我怕年深日久了字迹会消失,因而在嘉佑八年,把谏官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后代的人将一一指着上面的名字评论他们说:“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不公正。”啊,谏官们能不有所警惧吗!
作文(70分)
参照“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C. 2004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答案
你厉害,这个你问你们学校的老师或者同学吧,网上没人知道的
D. 语文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卷的答案
那学期
E. 谁有高中-语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过关训练-其他的答案
这是抄不是你在找的答案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F. 2006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2006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学习能力诊断卷 2007.4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此卷为试题卷,答案请做在答题卷上。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21分)
⑴“Blog”(博客,Web Log的缩写)即“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让任何人都能够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网络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仿佛是敞开的私人房间。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及时记录和发布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发挥个人无限的创造力和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⑵2004年,博客现象已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但正当美国的《纽约时报》惊叹着全球博客网页数量超过了传统互联网页面数量时,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十几个月的风生水起在之后,2006年,博客在中国疯狂“井喷”。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你。
没错,就是你。
信息时代由你掌握。
欢迎进入你自己的世界。
⑶2006年12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6年的年度人物——“你”,也就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互联网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显然,正是2006年博客的爆炸式膨胀让网民们获此殊荣。就在世界惊叹这一改变的时候,2006年的中国博客也悄然完成了从小众乐趣变为大众趣味的完美转身。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在互联网2.0的黄金时代,2006年的中国博客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⑷2006年,我们看到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各施所能,千方百计地拉来诸多社会名流开博,招徕人气。各类专业博客也如雨后春笋,甚至连网络这样的搜索网站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网络空间”。海外的互联网大腕们更对这座“金矿”虎视眈眈,韩国知名社区网站“赛我网”宣布进军中国,微软也早就借助MSN悄悄伸出触角。
⑸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博客在勤奋地敲打着一个新的互联网传奇。《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经常写博,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
⑹众多的草根博客们在现实生活中大多默默无闻,从事着平凡的职业,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们对传统精英话语权的颠覆史无前例。
⑺“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眼下的时代没有一个口号比这更有蛊惑性。不过,博客的意义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它是多数人从少数人那里夺取权力,无偿地互相帮助的故事。这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改变的方式”,这是《时代》周刊给网民的定语之一,其实这个帽子似乎更适合博客。
⑻从“芙蓉姐姐”的S造型,到胡戈扔向陈凯歌的“馒头”,网络使草根文化向精英文化的挑战找到了突破口,博客的兴起无疑在突破口上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仰视的年代渐行渐远,“蚁民”们与天才一同参与到互联网2.0这场伟大的实验中。
⑼“电台统治了30年代,50年代是属于电视的,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历史学家们也许会认为21世纪是属于博客的。”《时代》周刊记者克里斯·泰勒的预言让人惊叹。
⑽的确,加入博客的“零门槛”,使更多人把博客看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博客的页面上每个人都是专家,博客上的文化准则就是:你可以认为我没有文化,但这根本不关我的事,我只需自得其乐。
⑾自由出版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使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中。博客将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用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对国家和民族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民意和政治诉求提出自己的看法。
⑿博客的网络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对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它造成人们对出版的重新评估、对传统出版业的怀疑和审视,从而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作出新的选择和调整。
⒀当然,也有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博客的随意性与开放性导致内容泥沙俱下,缺乏公信力。但这些都不妨碍博客的激情年代。一边解构一边建设,一边表达一边吸收,“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1、“如果把网络论坛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仿佛是敞开的私人房间。”从句话看,相比于网络论坛,博客的不同在于 。
2、2006年的中国博客“完成了从小众乐趣变为大众趣味的完美转身”。根据文章内容,这一“转身”具体表现在 。
3、《时代》周刊将“你”评选为2006年的年度人物,其理由包括( )和( )。
A、每个人都能借助博客平台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B、大众使用并创造着互联网内容,每个人都是信息时代的主人。
C、博客已成为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显示了独特的文化准则。
D、大众通过网络展示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传媒舞台的主角。
E、博客的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将博客看成自己的精神家园。
4、第⑻段划线句“仰视的年代渐行渐远,‘蚁民’们与天才一同参与到互联网2.0这场伟大的实验中”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 。
5、“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从上文看,这种改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有条理地加以概述。
6、眼下出现了不少另类博客,它们或使用各种手段进行“恶搞”;或倚仗博客“爆料”,揭露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对此有人津津乐道,有人摇头叹息。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请简要阐述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7分)
培养一名科学家
(美)费曼[注]
⑴我的一个朋友是位艺术家,他会拿起一枝花说:“看这花多漂亮!”
⑵尽管在艺术上我不如他那么训练有素、品味细致,但他所见到的美我也能欣赏到。不仅如此,我从这朵花里领略到的甚至比他还要多:我能想见花里边的一个个细胞,它们也很美。另一方面,花的漂亮颜色在进化史上的功能是吸引鸟儿替它们传播花粉,这也就意味着鸟儿必须能看见颜色。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是不是其它低等一点的动物也有美感呢?类似的有趣问题都是在有了科学知识之后才能提出的,它们在视觉美感之上又增加了一层神秘和奇妙,让人更加惊叹不已。
⑶因此,我一直是个相当一门心思做科学的人。
⑷早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就对母亲说:“这个孩子要成为科学家。”
⑸当我还坐在婴孩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我推了一下,它们就全倒了。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父亲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我们变出了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 可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⑹我家有一套《大英网络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念给我听。记得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父亲停顿了一下,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概念变成可碰可触,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⑺我想象居然有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感觉无比兴奋和新奇,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由此,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习任何东西时,我都会仔细琢磨。
⑻那时我们常去卡次基山,漫步于丛林间时,父亲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周末过去了,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⑼我说:“我不知道。”
⑽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⑾其实,情况恰恰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语言是怎么叫这种鸟的,可最终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罢了。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⑿我没有接触过其它人的父亲,所以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父亲有多么的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我从未问过他。我当时以为所有的父亲都理所应当地知道这些。
⒀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时注意到了车斗里小球的特殊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⒁“这谁都不知道,”他说,“一个普遍的公理是运动的物体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⒂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
⒃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父亲果然没错。
⒄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只是兴趣盎然地讨论,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
⒅除了这些,我父亲还教了我另外一样东西——也不知是对是错——那是一次我坐在他腿上读新出版的《纽约时报》,报上有一幅画,一群教徒在向教皇叩首。父亲说:“瞧这些人,为什么要向别人叩首呢?就因为这个人是教皇吗?他只不过戴着一顶教皇的皇冠罢了。”顺便提一句,我父亲是做制服的商人,所以他知道一个人无论是穿着官服还是脱去它,底下还是同样的人。
(节选自费曼自传《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有删改)
[注]理查德·菲利普·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1988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7、第⑺段里“翻译”一词的意思是 。
8、作者在文中提到艺术家朋友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9、第⑾段中所说的“知道一个东西”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在于 。
10、作者认为父亲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从文章内容推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则”的内涵?( )
A、怀有对科学的热爱 B、具有对知识的兴趣
C、知道研究的序列 D、懂得探究的意义
11、第⒅段说:“除了这些,我父亲还教了我另外一样东西……”这“另外一样东西”是 。
12、作者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从上文内容看,这位父亲的过人之处有哪些?请概要说明。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多填不得分)。(5分)
13、⑴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⑵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⑶君不见,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⑷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⑺ ,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别墅,后为王维所有,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秀才迪,指裴迪,王维诗友,曾与王维一同隐居终南山。 ②接舆: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装狂遁世。
14、诗中的“五柳”即诗人 ,王维这首诗里的“墟里上孤烟”一句就是从他的作品中化用而来。
15、尾联中诗人以“五柳”自况,又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其目的是
。
16、请就颈联中“余”和“上”这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令既具未布
⑵民怪之,莫敢徙
⑶秦人皆趋令
⑷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18、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⑵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20、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
21、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陆某务观记。
[注]①杪:树梢的细枝。 ②觌:相见。 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22、“客”在与陆游的对答中举“有巢氏”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筑“巢”者古已有之,陆游将“屋”命为“巢”并不奇怪。
B、筑“巢”只是权宜之计,陆游将“屋”命为“巢”非常奇怪。
C、古人没有条件筑“屋”,陆游有“屋”却命之为“巢”,非常奇怪。
D、古人尚且以“有巢氏”为名,陆游将“屋”命为“巢”并不奇怪。
23、陆游曾特为书斋作《书巢记》并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文中同样反映了陆游这种读书状态的语句有 。
24、从全文看,陆游命名“书巢”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25、上文中陆游的感叹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 的感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26、作者写《书巢记》是要警示什么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
写 作 (70分)
七、根据要求作文。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
(杜运燮《光和影》有删节)
这些诗句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写成诗歌。
G. 徐汇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答案
哈哈,这种考试的题目会上传到网上来吗?
如果会的话肯定可以给你参考答案
既然没有人会上传,那就等着老师给你批卷的答案吧
H. 速求10年徐汇区高考语文卷答案,发内容,不要链接
到书店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