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市2007年语文春考卷
1.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是:(2分) A.父亲是以为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 B.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建。 C.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D.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美术品 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十美元拍的,他竞买动机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 A.因为念及旧谊 B.被老人父爱感动 C.为使拍卖顺利 D.不忍画像受冷落 4.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小说家__________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2分) 6.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5分) 参考答案: (一)1.C (2分) 2.渲染老人对儿子的至爱无价;与下文拍卖会众人对肖像画的冷落形成对比。(4分) 3.B (2分) 4.要点: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揭示心态,突出主题(4分) 5.欧亨利(2分) 6.参考角度: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5分)
记得采纳啊
⑵ 2007上海春考语文卷答案
我也在找:
今年的春考卷中,要求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的题目,除了作文,还有近10题,分值在30分左右,分值如此之高,不能不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今年春考语文试卷中,要求考生用自己语言来表达的这些题目,或者要求归纳、概括文章内容,比如第8题;或者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某些基于文本但又超越文本的问题,比如第6、第12、第26等。我们将这些题型称之为“阅读中的表达”。
比如第6题,“小说最后提到了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我请了几个应届高三学生来做,其中的四个答案是这样的:
1.我读出的“遗憾”在于竞拍者们虽然拥有对世界美术精品的鉴赏力与巨大热情,却冷漠了世界上最真挚的亲情。因而最终与他们热衷的艺术珍品失之交臂。他们虽然在美术品的收藏上卓有成效,却没有一颗爱心。情感麻木的人怎可能真正享有艺术?
2.那些美术收藏家只是一味地看重画像的艺术技巧,却无法体会儿子肖像画所寄托的真正情感,所以忽略了这件艺术品的内在韵味。不珍惜情感的收藏家怎么可能得到珍贵的藏品?
3.富翁的儿子是为国捐躯的,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应该怀有崇敬、敬仰和感激。而在场的绝大多数人却不屑一顾,这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是一种悲哀和遗憾。
4.那些人为了得到喜欢的艺术品,那么贪婪,不顾别人的感受,是遗憾的。不懂感情,却要收藏艺术品,故作风雅。他们没有得到绘画是遗憾的,但他们金钱至上,我一点也不遗憾。
显然,将四个答案比较一下,马上就可以发现其优劣。理由如下:
答案1 紧扣文本,揭示主旨,表达准确而凝练,前后连贯而流畅,是四个答案中最好的。
答案2 第一,没有明确回答“遗憾”在哪里。其次,意思有些偏了,小说表现的是老人的情感世界,而答案却谈艺术技巧与情感的关系问题,而且简单地将儿子肖像画当作老人的一件“收藏艺术品”,这与文本的意思背道而驰。最后的一个反问句来得更是莫名其妙。在小说中,那些竞拍者的确因为没有领会老人的深情而失去了得到珍品的机会,但怎能就此得出“不珍惜情感的收藏家怎么可能得到珍贵的藏品”的结论?这样的思路显然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思路。
答案3 游离了文本主题,将文本中的次要信息或者说背景信息当作了主要信息。小说里确有老人的儿子为国捐躯的内容,但小说显然不是从爱国这个角度叙述故事的。主题理解错了,答题方向也就错了。
答案4 虽然意思与答案1相近,但表达水平远远赶不上1。首先,小说并无斥责竞拍者“贪婪”“故作风雅”“金钱至上”的意图;其次,语句不够连贯,逻辑上不够通畅。
建议表达训练要注意如下几点:
——阅读中的表达,必须尊重“文本”。一切结论、推断、联想、举例、阐述、建议、异议、评价等,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上,绝对不要离开“文本”无中生有,自说自话;
——阅读中的表达,应该尽可能借用“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应该尽可能使用语文学科的专用术语。比如上文提到的第4题,用上渲染、反衬、悬念、对比等术语;
——阅读中的表达,虽然字数有限,但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维线路。起始句、中心句、强调句、衔接句、结束句、转折句,起承转合,都要精心构造。一百来字的答案中,一旦出现了表达上或逻辑上的错误,那是很刺眼的。
——阅读中的表达,语言应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旁逸斜出,简洁凝练。
上海师大附中 余党绪(特级教师)
⑶ 2007上海春考语文作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回离去;有过答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⑷ 求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09 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断,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④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莱,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⑤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1.“小小说”又可以称为 。(1分)
2.第②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小小说也包含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B.小小说应对客观事物保持收敛的态度。
C.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
D.小小说的题材应该储存一段时间。
4.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5.文章从 →主题的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 四个方面,依次说明了小小说的特点。(4分)
6.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22分)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藉。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7.作者在第⑷段中叙写了古镇石板的 。(1分)
8.第⑽段“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9.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3分)
⑴ ⑵
10.第⑾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3分)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6分)
A.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B.第⑴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C.第⑴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D.第⑼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E.第⑾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F.本文将叙述、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舒缓流畅、娓娓道来,读来清新自然。
12.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3分)
(l) (2) (3)
13.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80字左右)( 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评分]
14 .(1)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2)横柯上蔽, ;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3)水因地而制流, 。(《 孙子·虚实篇》)
(4) ,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素骥鸣广陌, 。(陶渊明《咏荆轲》)
(6)年年岁岁花相似,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7)凡人不可貌相, 。(无名氏《小尉迟》)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5-17 题。(8分)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5.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 。(l分)
16.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17.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7分)
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是物不死,旱胡得止?”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 厌、镶:古人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小数:小法术。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
(2)人情初不怿也( )
(3)弥月不解( ) (4)岁卒以空( )
19.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请诸帅而释之 B.而谓我之愆
C.未几而雨 D.某谢而觉
20.“人无复议驴”的原因是 。(2分)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 )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 2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22.作者撰写本篇寓言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①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②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③,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第二》)
[注] ①廉肉:乐声的低沉短促与婉转圆润。②方:原则。③缀兆: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
23.《史记》、《 》、《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分)
24.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和 。(2分)
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情的自然流露。
B.人们的感情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
D.音乐节奏可使舞者动作整齐、进退有序。
26.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和”具体表现在(3分)
(1) (2) (3)
27.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3 分)
二、70 分
28.作文
以“细徽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l)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 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 16分)
1.( 1分)微型小说
2.( 2分)能发现“天生得来”的、“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3.( 3分)C
4.( 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小小说的语言应该精当雅致
5.( 4分)材料的选取(2 分)语言的运用(2 分)
6.( 4分)指出“留白”之处(l 分)阐述(3 分)
(二)( 22 分)
7.(1分)来源(由来)
8.(2分)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9 .(3分)(1)首尾照应(l分)(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2分)
10.(3分)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11.(6分)C D (答对一个给3分)
12.(3分)(1)小镇的经济繁荣(l分)(2)小镇的文脉深厚(l分)(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l 分)
13.(4分)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三)( 5 分)
14.(5分)(l)在水一方(2)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3)兵因敌而制胜(4)矮纸斜行闲作草(5)慷慨送我行(6)岁岁年年人不同(7)海水不可斗量(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5.( 1分)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16.( 3分)B ( 3分)A ( l分)
17.( 4分)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 2 分)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2分)
(五)(l7分)
18.(4分)(l)属下(2)愉快(高兴)(3)满(4)年成(写对一空给l 分)
19.(2分)AD
20.(2分)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
21.(6分)(l)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3分)
(“何”l分,“爱”l 分;意思连贯1分)
( 2)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管(干、关)我什么事呢?(3分)(“摧”l 分,“何”1分;句式1分)
22 . ( 3 分)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
(六)(12 分)
23.(l 分)汉书
24.(2分)声音、动静、节奏(写出一点给l分,写出两点给2分)
25.(3分)C
26.(3分)(l)君臣和敬(和顺恭敬)(l分)(2)长幼和顺(和睦顺从)(l分)(3)父子兄弟和亲(和睦相亲、和睦亲近)(l分)。
27.(3分)3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
2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
1分:认识单一,缺乏思辨。
0分:答非所问。
⑸ 2008届上海语文春季高考答案
2008 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 16分)
1.( 1分)微型小说
2.( 2分)能发现“天生得来”的、“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3.( 3分)C
4.( 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小小说的语言应该精当雅致
5.( 4分)材料的选取(2 分)语言的运用(2 分)
6.( 4分)指出“留白”之处(l 分)阐述(3 分)
(二)( 22 分)
7.(1分)来源(由来)
8.(2分)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9 .(3分)(1)首尾照应(l分)(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2分)
10.(3分)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11.(6分)C D (答对一个给3分)
12.(3分)(1)小镇的经济繁荣(l分)(2)小镇的文脉深厚(l分)(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l 分)
13.(4分)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三)( 5 分)
14.(5分)(l)在水一方(2)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3)兵因敌而制胜(4)矮纸斜行闲作草(5)慷慨送我行(6)岁岁年年人不同(7)海水不可斗量(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5.( 1分)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16.( 3分)B ( 3分)A ( l分)
17.( 4分)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 2 分)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2分)
(五)(l7分)
18.(4分)(l)属下(2)愉快(高兴)(3)满(4)年成(写对一空给l 分)
19.(2分)AD
20.(2分)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
21.(6分)(l)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3分)
(“何”l分,“爱”l 分;意思连贯1分)
( 2)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管(干、关)我什么事呢?(3分)
(“摧”l 分,“何”1分;句式1分)
22 . ( 3 分)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
(六)(12 分)
23.(l 分)汉书
24.(2分)声音、动静、节奏(写出一点给l分,写出两点给2分)
25.(3分)C
26.(3分)(l)君臣和敬(和顺恭敬)(l分)(2)长幼和顺(和睦顺从)(l分)(3)父子兄弟和亲(和睦相亲、和睦亲近)(l分)。
27.(3分)3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
2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
1分:认识单一,缺乏思辨。
0分:答非所问。
⑹ 历届上海春考试卷
上海教育考试院网站上2003年的上海春考试卷
包括:语/数/英/综合
www.shmeea.e.cn
2006年上版海春季高考试权卷及答案:
space.booye.com
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试卷及答案:
www.train86.com
2005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space.booye.com
2005年上海春季高考数学试卷:
www.km14z.com
⑺ 我要07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的范文..比较好点的 ..急用急用 ..谢谢 大家帮忙啊 ~~~
这里有很多 http://www.fw265.com/zuowen/gz/List_2.html
⑻ 我要上海今年春考的或去年的语文试卷!!!·!!!
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扁,自古以来为引风纳凉之物。千百年来除使用价值之外,小小的扇中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的精华,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扁面的丹青墨宝值得珍藏。扇骨的精工细雕成为艺术。舞台上,演员一扇在手,或进或退,或开或合,瞬息万变。活灵活现。建筑中,“扇”这种独特的艺术造型,还被古典园林的漏窗所吸收。成为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的花墙小景,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文化魅力。txjy
我国的扇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扇应该是禁地山土的春秋、战国时的扇子,有竹扇和羽扇两种。虽然出土的竹扇是2000多年前的遗物,但其制作已相当精良。中国的扇仅从材料而言,就有羽扇、竹扇、纨扇、蒲葵扇等。传统的扇多为圆形,故称“团扇”。txjy
扇面上采用书法,据文献记载,以“羲之书扇”流传最早。唐代在扇面上的绘画。已有实物出土。而且在唐代绘画中也有所反映。到了宋代,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扇面成为画师创作的天地,加之皇帝对书画扇面的重视,扇面艺术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仅以《宋人画册》中百幅小品为例,其中纨扇面就有60余福,而且这些扇面,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开创了将绘画艺术融干方寸的“小中见大”的新局面,咫尺千里,雄浑壮阔。后来,又有以突出某一局部来代替全景的“边角”之景,如夏硅的《烟峨林居图》。取材中也有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它们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如宋徽宗赵佶的《枇杷山鸟图》,运以精心,出以妙笔,具有一种独特的情趣。因此,宋代的扇面,已成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瑰宝。扇面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被继承、发扬、光大,实际上己脱离了扇的实用功能,而创作出艺术化的扇面形状的绘画作品.被历代书画爱好者作为精品珍藏。元.明、清时期。很多画家也热衷于扇面书画,直至今日,扇面书画还受到一些画家的青昧。扇的形式之美,使画面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我国的扇面艺术作为珍品,不仅为我国各大博物馆,也为世界各著名博物馆所珍藏.总数可达数百件之多。txjy
在宋代.折叠扇从日本和高丽先后传入中国,扇面以纸、绢等制成,并以其新颖、灵巧、轻便受到欢迎,到明代中、晚期风靡一时,效仿四起,出现了大量以诗、书、画为主体的扇面,另外又涌现出一批制造扇骨与扇面的能工巧匠。于是,折叠扇开始独领风骚.并有取代传统团扇之势。檀香扇是从折叠扇演化而来的,扇骨由檀香木制成。据传,苏州从1920年开始生产檀香扇,第一家作坊叫“张多记”。檀香扇花色品种繁多,扇面制作精良,扇骨长短宽窄各有区刚,工艺要求极为严格。
总之,从扇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小一扇,凝聚了历代工艺的优秀成果.技艺精湛,异彩纷呈。同时,它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并且,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发扬光大,也是形成中国扇文化绚丽多彩的原因之一.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_____《秋夕》中的诗句。(2分)
2.根据要求,在下表横线上填写关于扇的合适内容.(3分〕
年代 样式 (1)________
宋之前 (2)________ 罗、纨等
自宋起 折叠 (13________
3.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A.古典园林的花墙设计因吸收了扇的艺术造型而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B.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扇是从楚地出土的,有羽扇、竹扇、纨扇、蒲葵扇等。
C.《枇杷山鸟图》、《烟岫林居图》等扇面意境深远,气势雄浑,有咫尺千里之感。
D.唐代艺术家在扇面书画中善用“边角”之景,以产生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E.明代中晚期,新颖、灵巧、轻便的折叠扇一支独秀,取代了传统团扇。邦
F.我国的一些扇面,已成为扇面形状的绘画艺术珍品,为中外各大博物馆收藏。
G.越来越多的当代画家投入了扇面艺术的创作,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品位。
4.请任选所附的一幅扇图,作一简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现在都用空调、电扇,传统的扇子可以退出生活舞台了。你同意吗?请从两个方而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20分)
幸福的篮子
〔俄〕尤·沃兹涅先斯卡娅
有段时间我曾极度痛苦.几乎不能自拔。
一天,我路过一家丰地下室式的菜店,见一美丽无比的妇人正踏着台阶上来一一太美了,简直是拉斐尔《圣母像》的再版!我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凝视着她的脸。因为起初我只能看到她的脸,但当她走出来时,我才发现她矮得像个侏儒,而且还驼背。我耷拉下眼皮、快走开了。我羞愧万分···瓦柳长,我对自己说,你四肢发育正常,身体健康,长相也不错,怎么能整天这样垂头丧气呢?打起精神来!像刚才那位可怜的人才是真正不幸的人···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长得像圣母一样的驼背女人,每当我牢骚满腹或者痛苦悲伤的时候,她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就是这样学会了不让自己自怨自艾。而如何使自己幸福愉快却是从一位老太太那儿学来的。
那次事件以后,我很快又陷入了烦恼,但这次我知道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于是,我便去夏日乐目漫步散心。我顺便了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免得空手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我穿上件姐极简单、朴素的连衣裙,把头发在脑后随便梳了一条大辫子。又不是去参加舞会,只不过去散散心而已。
来到公园,找了空位子坐下,便飞针走线地绣起花儿来。一边绣,一边告诫自己:“打起精神!平静下来!要知通,你并没有什么不幸。” 这样一想,确实平静了许多,于是就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威
“如果您不急着走的话,”她说,“我可以坐在这儿用您聊聊吗?”
“当然可以!”
她定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您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您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什么不多见?”
“您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列宁格勒市中心,忽然看到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麻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之篮里。”
“什么,幸福之篮里?”
“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您。您希望自己幸福吗?”
“当然了,谁不愿自己幸福呀。”
“谁都愿意幸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怎择才能幸福。我教给您吧,算是对您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甚至爱情。您这么年轻,也许会以为爱就是幸福。不是的。幸福就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的心就向您微笑了。我已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之篮里了。这样,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的珍品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夏日乐团刺绣’的时刻。想到它,此情此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深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衬托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您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您的凉鞋有点磨脚,您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玩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设有想到的细节。”
“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自从一位智者教我这样做以后。您知道他,您一定读过他的作品。他就是阿列克桑德拉·格林,我们是老朋友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在他写的许多故事中也都能看到店个意思。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水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之篮。”
我谢了这位老妇人.朝家走去。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刻。回到家时,我的幸福之篮里已经有了第一批珍品。
6.作者写第一次偶遇,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第二自然段中包含多组对比,请简要概括。(3分)
(1)妇外形:口口与口口(2)“我”的心理:羡慕与口口
8.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太太认为“我”在公园刺绣时呈现出现代都市的时尚美。
B."那次事件"指的是“我”在菜店与“美丽无比的女人”相遇。邦
C."我"是一个容貌俊秀、心地善良却又多愁善感的姑娘。
D."我"的“幸福之篮”里第一批珍品是童年以来的美好时刻。威
9.本文不仅叙说了动人的故事,而且教会我们如何编织“幸福的篮子”,那就是
。(3分)
10.第二偶遇写得很有感染力,请指出其中运用的两种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4分)
(1)
(2)
11.朋友,在你的“幸福之篮”里一定也有许多珍宝,请和我们分享(可写一件,也可写一组,80字左右)。(5分)
邦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2.(1)水皆缥碧,_____。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_,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2)脚著谢公履,______。半壁见海日,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青霭人看无。(王维《终南山》)
(4)________,欲辨己忘言。(陶渊明《饮酒》),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孟子》)
(6)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庄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15题。(8分)
喜迁莺·端午泛湖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筳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肪,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槕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13. 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_、_等。(2分)
14. 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3分)
(1)色彩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7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俘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俘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刚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旨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③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蚤食后,出门而望( ) (2)间乃一得( )
(3〕更诣别塘求钓处〔 ) (4)问.之常钩钓家,率如是(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能同的一组是··············()(2分)
A.余疑钓之不善 B.皆毕食以出
动而掣之则无有 久之,能以足音辨门
C.无何,浮子寂然 D.亦知其趣焉
晴碧泛然 且焉置土石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饵钩而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线句中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请展开想象拟写一段对话。(3分)
___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1~25期。(12分)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己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筑*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批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时。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共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几有异同,蓄诸方寸。
【注】①射策:应试。 ②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21.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 (2分)
2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此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韦编三绝 B.披沙拣金 C.寻章摘句 D.穷形尽拍
2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2分)
24.根据文意,下面对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的·············()(2分)
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
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25.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异同,蓄诸方寸”。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70分)
26.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
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
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年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
笛?或者,那是······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