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考卷期末测试(1)答案 快!加赏!到18点30结束
五年语文期中测试卷
年 班 姓名
一、细心读题,按要求做。(35分)
1、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huāi kuǎ zī yuán diǎn zhuì zī rùn zēng tiān
( )( )( )( )( )
bō kāi kǒng jù gòu mǎi dān wù wèi yǎng
( )( )( )( )( )
2、划掉不正确的读音(3分)
相濡以沫( rú rǔ ) 胆怯(qiè què) 嫉妒(jí jì)
果实累累( léi lěi ) 祈求(qí qǐ) 玫瑰(guī guì)
3、为下列词语找出错别字,并改正。(4分)
朝三幕四( ) 卧心尝胆( ) 再接再励( ) 迫不急待( )
4、将括号里能跟后边搭配的词画出来。(3分)
(保护 保卫)环境 (提高 增加)收入 (端正 明确)态度
5、按要求写成语(4分)
形容人多: 描写自然景物:
ABCC式: 古代寓言故事:
6、照样子猜一猜(1分)
例:作家 《我的大学》 前苏联 (高尔基)
作家 《狂人日记》 绍 兴 ( )
7、在括号中填上含有“望”字的词语(不能重复)。(4分)
(1)我( )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好报销祖国。
(2)今年我国虽然遭遇特大旱灾,但农民伯伯奋起抗旱,使丰收又有了( )。
(3)我( )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4)通过勤奋学习,白桦考大学的( )终于实现了。
8、小强想写一手好字,于是开始练字。可练了三天,就不想练了。你可以这样劝他:做任何事情都要( ),不能( )。(填成语或歇后语)(1分)
9、根据积累填空。(3分)
(1)欲把西湖比西子,( )。
(2)(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3)粉身碎骨全不怕,( )。
10、给下面这段话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
( )我们的日子很清苦,( )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月光洒满我们的小院,妈妈( )会唱起动听的歌谣。
二、看清要求,改写句子。(16 分)
1、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改成陈述句)
2、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缩句)
3、学校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改成双重否定句)
4、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在家写作业。”(改成转述句)
5、用“相濡以沫”写一句话。
6、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7、“可是我怎么办?”尼尔斯又说:“我在也回不了家了。”(在原句上改病句)
8、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迈着轻松的步伐,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在原句上改病句)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分)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这是一个长句子,不但写出了兴安岭的岭( ),而且写出了岭很( )。
2、《三峡之秋》是按( )顺序写的。
3、“这就是一尘不染、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九寨沟!”这个破折号的作用是( )。
4、庄子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 )。
5、“众狙皆悦。” 皆:( ) 悦:( )
6、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我多伟大!”
有的人,( )给人民当牛马。
7、风,跌倒了,才有了( )。
8、《高尚的行为》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 )
9、“黄河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句中前一个“长”字的意思是( ),后一个“长”字的意思是( )。
10、“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这个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11、修改自己的习作,从修改的顺序上来说,可以先( ),后局部。
12、学期过半,从课本上,我们认识了许多人,有( )、( )等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 )。
五、生活语文,实践运用。(4分)
1、如果你班上有同学不喜欢读书,你会用哪句名言来劝说他?(1分)
2、我们的家乡哪些地方很美?盛产什么?各列举出一例。(2分)
六、阅读文章,解答问题。(12分)
七、作文。( 24分)
⑵ 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学习体验评价练习卷的反思怎么写
课后反思,亦称“授课心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写课后反思的过程其实也等同于教师课后自我评价的反思过程。
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比如找准活动内容选择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善于抛接、促进互动的提问技巧以及留有悬念的延伸活动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他们记录下来,目的是便于教师今后在教学中参考使用。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比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甚至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对孩子积极性的挫伤以及草率的收场等等。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更不可能百分之分地预见孩子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性事件的产生,教师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例如在《着火了,怎么办》教学活动中,当我无数次提问“着火了,怎么办”后,孩子毫无反应,忽然我想到了是否可以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来体验和体会着火时的感受,于是我就改问:“如果你们家着火了,你会怎么办?”并鼓励孩子之间相互讨论后再回答。结果,孩子各抒己见,把活动引向了高潮,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就会转瞬即逝,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4.“反思”孩子学习中的“智慧火花”
教师作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牢牢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孩子人多而学法不一,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问题。他们的一些发言和做法可拓宽教师和孩子的思路,促使其他孩子顿悟,有时还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来补充和完善教学。教师对这些“智慧火花”予以肯定,并虚心接受,记录在课后反思中,为以后的教学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师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