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今天上午的湖北八校联考语文科答案 谢谢
1. B .激励因素
2. C .公平理论
3. D .制定企业发展蓝图规定组织各部门从事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
4. B .让工作井然有序
5. A .决策
6. A .梅奥
7. B .泰罗
B. 2011湖北省八市第一次调考语文答案
1.D( uǒ tūn chún dūn zhūn A jié jiē jú jié jí ;B liàng liáng làng láng láng;C yǐ qī yī jī yǐ )
2.B(A欠收——歉收; C溶——容; D题——提)
3.C(“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合乎语境。A“囤聚”指储存聚集(货物),聚集人马应用“屯聚”;B“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与“第一次”重复;D“匠心独运”指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构思,不合语境)
4.D(A“主要成因是……造成的”杂糅;B不合逻辑,“遇难矿工”不能慰问;C成分残缺,在“党中央”前加“表明”)
5.A(B将“融进了中国人的记忆”后的句号移到引号外;C“V”“给力”两词要加引号;D将括号移到“体制外监督”后)
6.D(“都有四殿”以偏概全,名山中的寺庙则不同)
7.C(A陵墓建筑“其地上形态仍显另一种高、大、深、庄的特征”。B“寺庙都建筑在名山中”的说法错误。D“虚中有实”无据)
8.B(A“心理暗示”与“加重敬畏情绪”不相符合。C“敬畏情绪”与“肃穆之感”实质有不同。D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9.①都有一道墙,形成封闭一统的意蕴;②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
10.C(是:这样)
11.B(③是作者打比方;④说的是畏罪的人最终也进谏的原因;⑤说的是三代之后废除了对不进谏者的刑罚的事实。)
12.A(根据第二段最后三句的内容,此项说法太绝对。有“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还是会进谏的。)
13.⑴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和怯懦的差别吗?关键在于用形势去驱使他们罢了。(然则、要、大意正确各一分)
⑵大臣们闭口不言也就应当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宜乎臣之噤口卷舌”主谓倒装,变为正常的语序一分;噤、大意正确各一分)
⑶如果增加现在已经有的赏赐,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刑罚,那么,奉承的人就会正直,谄媚的人就会忠诚,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苟、有其所无、谀、大意正确各一分)
参考译文:
臣子能进谏,却不能使国君一定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君主能纳谏,却不能使大臣一定进谏,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要想使君主定能纳?我先前的论述已经很完备;要想使臣子定能进谏?我现在还是来谈一谈吧。
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
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古代圣人知道情况如此,因此立下赏赐来勉励他们。史书上说“兴盛时代的君王赏赐进谏的臣子”,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仍然担忧臣子软弱怯懦,奉承谄媚,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因此还要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尚书》上说“臣子不能纠正君主的过失,就对他们处以墨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之常情,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失掉理智,没有哪个会避开赏赐而去受刑的,何苦而不去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那么,按人之常情,人们又何苦去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那些本性忠诚节义、不求奖赏、不怕刑罚的人,谁想用言语来换取死罪呢?君主又怎么可能完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任用他们呢?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半勇半怯,一个人怯懦。有个人和他们一起面对深渊,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半勇半怯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这样的话,就没有。”那个半勇半怯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一会儿,
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利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半勇半怯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有了刑罚然后才会进谏。
从前的君主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半勇半怯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
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对前者(奖赏)有所追求,对后者(刑罚)有所躲避,在这种形势下大臣们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兴盛的原因啊。在没落的时代就不是这样,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把奖赏给了不进谏者,却把刑罚给了进谏者,大臣们闭口不言也就应当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这没有其他原因,只因废除了墨刑而已。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的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
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对进谏者的)奖赏,设立
现在所没有的(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说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却听不到,我是不相信的。
14.⑴不同:《登高》中,久客他乡、艰难穷困、愁苦衰老,使诗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1分)本诗中,诗人因为贬谪之意太浓,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即使病后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1分)
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内心抑郁又无处倾诉的矛盾和痛苦之情。(2分)(既要答不同之处,又要答相同之处)
⑵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
法(1分),暮霭之中,夕照飞鸦,鸦归古
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寄托了
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2分) (“手法”1分,“意境分析”1分,“抒发的情感“2分)
15.⑴高晓声⑵戏剧
⑶隔叶黄鹂空好音 夜深还过女墙来春花秋月何时了年年知为谁生
16.C(A故乡昔日美丽朴实的风景仍在,变的是人的心绪。B在内容上主要是表明自己思想认识的变化。D并不是“以蚂蚁为中心展开联想”,蚂蚁
是联想的触发点。)
17.这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蚂蚁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蚂蚁勤劳、团结和懂得珍惜生命的精神一步一步震撼着“我”的心灵。(2分)而作者思想认识的变化,又为后文写自己最终摆脱困境和痛苦,思想得到升华,认识到“心安是吾乡”埋下伏笔。(2分)(“内容理解”2分,“作用”2分)
18.⑴一方面是说自己在长辈的精心抚养下很快长大,如同蚕被人精心照料下的自然生长,(1分)另一方面是说自己没有经历蚕的那种多次蜕皮直至破茧成蝶的痛苦生命过程,生命没得到升华,不能算真正的长大。(2分)(“表层含义”1分,“深层含义”2分)
⑵只要你心中存满希望,充满对生命的热爱,你就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2分)
19.不矛盾。(1分)前者是说只有勇敢面对人生中一切一切的困境和痛苦,生命才能得以升华。(2分)后者是说一个个白茧,正如人生中必经的生命历程,人应该安心而坦然地面对生活,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2分)总之,正是白茧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心存阳光,快乐相随,心安是吾乡。(1分)(“回答”1分,“对文句的理解”各2分,“归纳”1分)(答“矛盾”的,酌情给分)
2
0.示例:(刘兰芝)自请遣归捍卫兰芝尊严;身赴清池报答仲卿爱情
(刘和珍)请愿遭围屠,千载史书留污点;牺牲乏代价,一堂师友吊英年
(史铁生)担义铁肩咏地坛绝唱;生花妙笔书心灵华章
(对仗大致工整2分,紧扣课文内容2分)
21.把事情理清,能够使烦乱的心变得平静;把痛苦扔掉,能够使快乐的空间变得广阔。
C. 2010年湖北省八校高三三月联考语文考试的答案
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A项均读shè;B项“蓦”读mò,其余皆读mù;C项“露脸”中“露”读lòu,其余皆读lù;D项“啻”读chì,其余皆读dì。
2.D.A项“万象更新”,B项“舶来品”,C项“提纲挈领”。
3.C。C项“求全责备”: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应改为“指责”。
4. C.A项“政治、经济”“学习、生活”;B项问号改为逗号;D项“指作者”加括号。
5. D.A项“为……所……”即“被”;B项“半头句”;C项“国家率先批准”改为“率先获得国家批准”。
6.C.A项末小句“发作”应为“传染”;B项“很严重”前应加“往往”一词限制;D项“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的应是“伤风感冒”,非指流感,用“感冒”一词把陈述对象扩大了。
7.A.“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的表述与原文有两处出入:一、免疫系统溶解和封锁的是细胞,而不是病毒;二、病毒有的被吃掉了,有的却溜出了体外。
8.B.“日渐增多”的表述于文无据,表述不准。
9.B.“易被误诊为‘流感’”错。是人们易误判,不是医生易误诊。
10. D。周:绕。
11. C。①是忠、勇;②是勇敢;③是侧面写勇敢;④是谦让;⑤⑥是忠。
12 。A。“黄得功就提拔重用了乙邦才”不对。
13.①于是黄得功感激乙邦才,把这件事告诉主事的人,主事的人才非常看重他,逐步提拔他做标下材官。(“德”、省略句、“稍”各1分,全句句意通顺1分)
②乙邦才常常在这些地方打仗,历经大小十几战,攻破重围攻陷敌阵,俘获的敌寇无数。(前两句1分,后两句各1分)
③我自从参军以来,多次接受上峰赏赐的金钱,官位到了大将军(每句1分)
14.⑴ 指驰骋千里疆场,收复河山的梦想。(2分)抒发了作者主张受到排斥、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2分)
⑵ ①借景抒情,用静寂的环境烘托孤寂的心情。②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的忧愤之情。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暗喻投降派阻挠抗金。(其它说法若言之成理,酌情给分)(答对一点给2分)
15.⑴官盛则近谀 ⑵落霞与孤鹜齐飞 ⑶金风玉露一相逢 ⑷猿猱欲度愁攀援
⑸《左传》⑹文艺复兴
16.⑴实指红色的房子和舒适的现实生活;⑵象征实现了的理想、愿望。
17.“矛盾消失的地方”指人生不停追求的渴望和对安宁舒适生活向往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的境界; “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指在到达一个理想的境界、实现一个愿望之后,人又会产生新的愿望,永远不会满足。(每点2分)
18.本文提示了对人生目标不停追求的渴望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
19.⑴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第①段中的比喻、第④段中的反复、第⑥段中的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⑵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相辅相成。
⑶人称转换自由灵活。第①第⑥两段第二人称“你”似与“红房子”对面交流,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评分细则:3点任答两点即可,每点总说特点1分,举例分析2分,例子应具体。)
20.示例:
(1)忠贞不渝,懦弱无能。
虽生性懦弱,却也不惜拼死反抗,其勇可嘉!
忠于爱情,敢于坚持,信守诺言,多情重义。
一个信守诺言、敢于反抗、勇于担当的爱人。
(2)自私无能,忘恩负义。
一个怯懦、卑劣、自私、毫无担当的纨绔子弟。
一个毫无主见、没有担当、贪图安逸享受的废物!
一个毫无责任感、只知寻花问柳的浪荡子!
21.只有专注(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22.示例:闻一闻果园里那一阵阵醉人的果香,掂一掂田野里那一串串饱满的谷穗
文言文参考译文:
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凭队长的身份跟随监军太监,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打击敌寇,主事的人不认为他有奇异的地方。
总兵黄得功和敌寇在霍山打仗,黄得功乘胜丢下大军单骑前往追逐敌寇,陷在泥淖中,敌寇重重围着他,射杀了他骑乘的马,得功也仰头射敌洞穿敌胸,与敌寇相持。赶上天将晚,得功自己只剩下两支箭,得功自己料想一定免不了战死。乙邦才恰好从别的地方疾驰回来,登高望见,认出黄得功的胄甲,知道是黄得功,大呼,又疾驰而来,敌寇散开逃走,黄得功自己从泥淖中脱身出来。乙邦才把自己的马给黄得功骑,把箭囊中的箭分给他,步行跟随黄得功,边跑边射箭,共射杀了十几个追赶的骑兵,才得以到达大军中。于是黄得功感激乙邦才,把这件事告诉主事的人,主事的人才非常看重他,逐步提拔他做标下材官。
这时,有一个叫张衡的人,跟随总兵刘良佐,也凭骁勇闻名。敌寇军队围困六安情势非常危急,提督马士英率军救六安。刚到就斥责他的左右副将,并对众军士号令说:“谁是乙邦才、张衡?进来见我!”两人入廷拜见,立即下文书补为副将,把自己的军队交给他,拿出文书说:“替我进入六安,取六安太守写的文书来报告!”两人答应说:“好!”马上出来,选拔两百精壮的骑兵,和他们约定,让每人拿一号角,十个人一组,连夜直趋敌营,冲破贯穿敌阵,于是进入六安城,绕城大呼:“大军到了!”城中的人非常高兴一起喊,两人催促太守准备饭食,吃完后,催太守说:“写文书。”急忙将文书揣入怀中,又带领两百骑兵冲出六安城。敌寇非常惊慌,不久知道他们是乙邦才、张衡,都停下来不敢逼近。得到回报,竟然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自从战乱兴起以后,颍州、寿州、六安、霍山等州县多遭受敌寇袭击。乙邦才常常在这些地方打仗,历经大小十几战,攻破重围攻陷敌阵,所俘获的敌寇无数。主事的人要么侵夺他的战功,要么把战功多次记在其他将领的头上。同事替乙邦才不平,时不时地劝他据理力争,乙邦才就谢绝说:“这是我们众人不惜牺牲得来的,我一个人能做什么呢?”最终退让不再说。弘光帝即位,史可法出来督战,希望乙邦才和他一起战斗,以总兵官的身份驻守扬州。不久,大清的军队到了,乙邦才战败自刎而死。
汪子说:我读公勇所写的乙邦才将军的历史,就感慨想见到他本人,于是稍稍增删润色写成此文。公勇又说:“乙邦才平素不饮酒,只是喜好美色。我曾经在濠上遇到他,正赶上他打猎回来,为我席地设酒,他亲自自弹琵琶,让侍姬唱秦曲应和,非常高兴。然后又将琵琶放在膝上,盯着我说:‘乙邦才我自从参军以来,多次接受上峰赏赐的金钱,官位到了大将军,能够报答国家的,只有我这身体了。幸而辖区无事,不能不以声色自乐。一旦有战事,就豁出此身为国家战死。’他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做了,真是令人痛惜呀!”
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内容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体较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10分 深 刻 丰 富 有 文 采 有 创 新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4.材料丰富 8.用词贴切,句式灵活 11.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5.论据充实 9.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12.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3.观点具有启发性 6.形象丰满 10.文句有表现力 13.有个性色彩
7.意境深远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3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3.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4.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D. 谁有2010年湖北省八市高三三月联考理综答案...急...谢谢了
http://www.tesoon.com/ask/htm/14/69428.htm
2010年湖北省八市高三三月联考理综专答案属
E. 2014年天门市湖北省中心小学的语文暑假作业的答案有没有呀
你这是自己问还是帮你儿子问啊
F. 湖北省荆州、黄冈、宜昌、襄樊、孝感、十堰六市高三联合考试语文答案
湖北省六市2010年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文选择题A卷参考答案
1.B(A组中的“扛”读ɡānɡ,C组中的“绮”读qĭ,D组中的“庇”读bì)
2.C (A组中的“遨”应为“翱”,B组中的“事”应为“势”,D组中的“园”应为“源”)
3.D(A项中,“截止”的意思是到某期限停止,事情已经结束;“截至”是停止于某期限,事情并没终结。由于句中“逃离”的人还会有,所以应用“截至”为宜。B项中,“敦促”是以诚恳或迫切的态度催促或提请注意;“督促”则有监督、强制的含义,态度也不一样。由于句中是讲国与国之间,所以用“督促”显然不妥。C项中,“声情并茂”本形容演唱、演奏或说话的声音悦耳,感情充沛动人,而句中用来指照片和文字都很精彩是不恰当的,应用“图文并茂”采恰当。D项中,“眼花缭乱”是形容看到纷繁或新奇的东西而使眼睛发花感到迷乱。句中指有关老虎的商品多而使人眼发花,符合语境)
4.A(B项句式杂糅,应将“以保护……的宗旨”中“的”改成“为”,或在“以”后加“实现”。 C项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建议”。D项成分残缺,应在“收费”的后面添加“制度”“措施”等词语来作为“完善”的宾语中心词)
5.C(括号里的内容“包括新房和二手房”是解释“房屋”的,应放在“房屋”的后面)
6.C(根据原文第3自然段中所说:“‘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从这里所说的“和”与“礼”“互为表里”、“与礼一样”的论述来看,说明“和”与“礼”两者的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
7.A(“诸子百家”存在于先秦时期,而不是“秦汉以后”。同时,将原文中的“各个时代各家各派”表述为“诸子百家”是偷换了概念)
8.D(“和谐的文化传统”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和谐”只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9.C(“和合”思想并不是主张彻底化解矛盾和冲突,原文第4自然段的信息是:“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10.B(“胜”在此句语境中应解释为“胜过”或“超过”)
11.A(②是说明文章“不能不古而今”的原因;④是对进之文章内容的陈述,没有批评的意思;⑥是对进之诗歌成就的评价,与羞耻没有关系)
12.C(论断过于绝对,作者并没有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全面否定。如袁宏道为之作序的《雪涛阁集》的作者江进之,就属于近代文人中的一员,而袁宏道能给他创作的诗文集作序,就表明袁宏道并没有全面否定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
语文选择题
B卷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B 6.A 7.D 8.C 9.B 10.C 11.A 12.B
13.⑴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或“这是像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的做法”)。(译对句中前一个“袭”字1分,译对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共3分)
⑵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译对句中“会”“矫”各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共3分)
⑶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译对句中“辈”“脱”“释”各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共4分)
14.⑴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概括情感2分,简要分析2分。内容大致同即可,共4分)
⑵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能明确指出“虚实”或“对比”表现手法2分,能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赏析2分。共4分)
15.(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共6分)
①戎马关山北 ②凭轩涕泗流 ③不抚壮而弃秽兮
④谗谄之蔽明也 ⑤美国 ⑥变形记
16.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1分)
②“扭缠着的……攀援着的……飞腾的……倾泻的……站立的……”,运用了排比兼比喻的手法,层层铺排,描绘了菊的千姿百态,使读者感受到了菊的勃勃生机(2分);
“有的矜持,有的阔笑”,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菊的神奇风采和灵性(1分)。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
17.①引用大量关于菊的古诗文突出了菊的特征,表现了人们喜爱菊的历史渊源,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菊的认识更加深刻(2分);
②引用大量关于菊的古诗文,与下文中写“小榄镇的菊”形成比较、对应,使小榄镇菊的“新意”更加突出,既突出了主题,又增添了文采和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此题要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去思考:内容上必须联系本文的中心、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效果上既要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也要考虑引用本身的效果,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
18.在文人雅士眼中,“菊”通常具有清高隐逸、不畏严寒、敢于独艳的特征(3分,每点1分);
“小镇”所赋予菊花的“新意”是:菊体入俗而为食品,菊魂升雅而为神品(1分);改写了菊傲然独放的景致,构成了“百花共处,交相辉印”的和谐景象(2分)。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
19.①意在追求花与花同时而放,人与人和睦相处,努力实现“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的社会目标(2分)。
②借小榄镇菊与众人同乐,与百花共处,表达一种“高尚其志,淡然不厌”的人生志向与追求(2分)。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
20.示例:⑴面对这种残暴而愚蠢的行为,晴雯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并预感到抄检是针对她而来的,必然大祸临头,因此毫无幻想,毫无畏惧。充分表现了她聪明机智,敢作敢为,大胆反抗的性格特征。(指出态度1分,指出性格特征1分,共2分)
示例:⑵探春从家族的全局利益出发,认识到这种“抄检”是家族自杀自灭的行为,对这种行为坚决反对。表现了她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有胆有识的性格特征。(指出态度1分,指出性格特征1分,共2分)
21.结论:近半数的人生病时不打算去大医院就诊,与药品价格、医院滥设检查项目滥开药品关系较大。
(结论概括应简明,表1中“不打算去”大医院的人有49%,所以可以用“近半数的人”来概括;表2中因“药品价格”和“滥设检查项目,滥开药品”原因而不打算去大医院就诊的也最多,所以指出它们“关系较大”符合实际。2分)
建议:尽快规范药品价格,严肃查处滥检查滥开药。
(所提建议应针对所调查的主要问题来谈,重点是要解决“药品价格”和“滥设检查项目,滥开药品”这两个突出问题,2分。至于有学生答出:“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努力提高办事效率”这些针对非主要问题而提出的建议,则不给分。)
22.⑴示例1:就像一条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洪波涌起”一泻千里的奔流不息中;
示例2:就像一只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击长空”拼搏向上的展翅翱翔中;
⑵示例:没有金黄硕果的秋天,不殷实
(要求仿写的句子与画线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每分句2分,共4分)
23.(60分)评分依据《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
本题属于命题作文。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立意:
1.人生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要重视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以体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2.材料中说:“我们存在了,就有存在的权力,也就有占一个位置的权力。”由此可以谈岗位与责任;
3.人生需要一个支点,支点就是动力。位置就是支点。由此可以谈人生的动力和自身努力,人生的发展主要靠自己;
4.某种位置代表着某种权力。由此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表看法,抒写人生感悟。既可写人,亦可叙事,也可议论。
5.人生总要经历一些重要阶段,每一个阶段仿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着选择,选择就是“找个自己的位置”,高考不就是考生为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吗?
6.生活中不同层面的人、不同的对象在自己心目中占据不同的位置,由此也可联系生活实际抒写感想,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等等。
总之,此题取材广泛,可从多个角度写作,表达真情实感。值得注意的是,此题写作的中心词是“位置”,重点是“自己”,“找”是理性思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所以即使没有情感的花草树木也要有所变异,牡丹花中的鞓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做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屈服,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音节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二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