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2013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2013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发布时间:2021-03-04 13:34:45

Ⅰ 吉林省中考语文对联试题特点与教学对策

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均涉及到了对联。这类试题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构建比较开放的答题环境的同时,能使考生个性化地展示语文素养。试题大多出现在第一版块“积累与运用”部分,与古诗文的默写考查放在一起。也有结合在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个别情况。这些试题均是给定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从内容上来说,或描绘优美的自然风光(2004年、2012年),或表达浓郁的深情厚谊(2005年),或用对联再现地域文化特色(2006年),或交流名著阅读体会(2007年),或结合时事展现综合实践活动(2008年、2009年),或链接悠久历史文化(2010年)。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4858097.htm
考生要想很好地完成这类试题,诗文积累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以2011年中考试题为例: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题目从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结合现实热点,彰显出了人文特色和文化气息。要完成本题难度不大。上联化用了《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两首诗中的诗句,平日学生有这两首诗的积累作为基础,化用其中合适的诗句,自然能轻松作答。可以说,诗文积累为对联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是对联创作的源头活水。反之,对联创作也能促进诗文的积累和运用。
那么平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对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完成这类试题呢?不妨勤积累、巧训练。
一、勤积累
多积累诗文。诗文特别是诗词中的对仗的句子,在形式上大多符合汉语文的规律和特点,把词类、词组、句式、声调、逻辑和修辞几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背诵积累中除了受到以上诸方面的训练之外,能积累词汇、形成语感,还能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感染、文化气息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对联的特点,不知不觉间提高语文素养。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不断积累,强化记忆,用时才能信手拈来,不费工夫。
教学中,笔者曾作过诗文积累与对联创作的尝试。如出上联:松郁郁。学生积累过杜甫的《蜀相》,由“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很快对出“柏森森”。再如根据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拟一上联:“西窗剪烛听夜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积累过的诗词对出下联。因为学生积累过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背诵过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诗句,所以很自然地就能对出“东篱采菊见南山”、“东篱把酒思远亲”等下联。可见,有了丰厚的诗文积累作为底子,作对方能得心应手。
二、巧训练
长春版教材中安排有专门的属对训练。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中可灵活安排。
串联题目。如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是《古代神话六则》,其中包括《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做这样的训练:“你发现了吗,有些文章或故事的题目可以组合成对联。如用‘精卫填海’做为上联,你能想到哪些文章或故事的题目做为下联?”这样的训练着眼基础,符合教材及学生现状,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同时在考察学生对对联形式上的掌握的同时,也可考察学生对课内外神话寓言故事的涉猎和了解。
完善板书。板书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和精华”,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机智。在板书设计中,适度引入对联,可以给学生以鲜明的记忆。
笔者曾积累了《木兰诗》的一则板书设计——
上联:替父从军别具英雄气概
下联:辞官还乡彰显女儿情怀
横批:忠孝两全
这副对联,兼顾了木兰“替父从军”“归朝辞官”两个情节,很好地概括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教学时,可以在板书上恰当“留白”,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予以补充和完善,从而考察学生诗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及人物形象的认识。
概括内容。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而对联的重要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概括力强。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如根据《醉翁亭记》的学习,完成对联。上联是:流连乎?山水秀丽。这是在全文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联中运用了虚词,这和原文一脉相承。设问的语气,有利于学生在近于一问一答的吟哦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学生的作对快捷而丰富。如:“陶醉也,百姓安康”、“欣慰也,政治修明”等等。
以上指的是孤立的篇章间单独的训练。随着年级的升高,能力的提升,可逐步实施综合训练。下面笔者结合平时命题中的对联试题来举例说明。

Ⅱ 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真挚

Ⅲ 2013年长春市中考试卷

完呢?这是想都别想有的

Ⅳ 求2001年至201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的课内文言文阅读!只要名字!并猜测一下今年吉林省会考那篇

《论语十则》

Ⅳ 吉林省语文中考题

我有和07的
06吉林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题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宋濂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 蒋士铨
??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愈。
??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分)
??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 ① 手自笔录
?? 暇更录唐宋人诗
?? ② 尝趋百里外
?? 未尝寝
??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
??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
??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06答案
阅卷说明:
?? 阅读试题除9、15题外,均为开放性试题,下面所给答案均为参考答案。对于考生的答案,在意思对的基础上,要考虑语言表达;即使意思与参考答案不完全相符,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对于有创意、有创见的答案,要给满分。
?? (一) 文言文阅读(15分)
?? 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07中考语文文言文题

(二)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
衡于虑 而后喻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乙)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5分)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少提一剑去乡里 位极将相
15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16、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

阅读全文

与2013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