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二半期考试语文作文
消防灭火那个是一个重点,另外还有就是在房间里给别人指东西的位置,都是期中常考的题。哦,还有说如何做个好孩子,中间要求用到各种情态动词。恩,就这些了·
B. 语文初二半期考试试卷分析帮帮忙明天早上就要!急急急!!!
1 试卷共分三大部分,基础,阅读,作文紧扣中考脉搏,能较好反映这段时间学生学习情况
2 试卷难易适中
C. 初二语文期中考试题
在网上搜题啊 考试题都是从其它试题里抽下来的所以还是多看看题目吧!
D. 初二下半学期语文题
你们是初二下半学期学《三峡》这一课吗?我们初二上半学期学《三峡》这一课,我现在正好学完,在为期末考试复习呢~~~
三峡: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了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写到“渔者歌曰”,这采用了(下定义)描写的手法,其作用是(用渔者的歌声来体现出三峡秋季的悲哀与凄凉)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E. 2012初二语文期中考试题是啥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值: 150分)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2012年期中考试如 期而至,又到了大家展示才华的时候了,在此,特别赠送给同学们三颗心----有信心、有耐心、够细心。希望大家竭尽全力,考出好成绩。加油!一、古诗词名句填写(共9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分)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1分) 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分) 4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分) 5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现他们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用《五柳先生传》中的两句话来填写)(2分) 6古诗中有很多名句会给那些遭受挫折、永不言败的志者以无穷的精神动力,请写出这样的两句诗: , 。(2分)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共28分) 7、将下面文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正确、工整。(3分)成功源于自信 知识成就未来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8、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3分) A.绯红(fēi) 黝黑(yǒu) 不逊(xùn) 颔首低眉(hàn) B.叱咄(ō) 诘责(jí) 宽恕(shù) 期期艾艾(ài) C.烨然(huá) 禁锢(gù) 轩邈(miǎo) 深恶痛疾(wù) D.缥碧(piǎo) 迁徙( xǐ) 滞留(zhì) 广袤无垠(máo)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C ) (3分) A、要了解小说中动作描写的重要,该读一读老舍的话,老舍说:“当你写到戏剧性强的地方,最好不要写他的心理活动而叫他用行动说话,表现他的精神面貌。” B.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问“月亮为什么会跟我走”“天有多高”“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坏人”这些问题。 C.这种独特的美的内涵是什么?是奇?是险?是秀……是兼而有之,还是其他?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10.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3分) A. 主人的设计别具匠心,使这幢楼既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B.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描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C. 虽然引用的都是相同的材料,但两篇文章的观点却迥然不同。 D. 晚会上,他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3分) A.游览者必然也不会不忽略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B.我们班同学基本上都是书法爱好者。 C.为什么对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D.面对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自觉传承华夏文明就成了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2、下列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B )(3分) A 宝贵 光荣 骄傲 战友 B 制造 报答 提高 寻求 C 角色 语文 经常 兴趣 D 非常 偶尔 清楚 风景 13、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分) 时间如白驹过隙,跨越了千年。今日的你依然神采飞扬,焕发昨日的娇颜:不必说山花烂漫、香风醉人的春天, 不必说满山碧透、清风凉爽的盛夏;不必说层林尽染、瓜果飘香的深秋. 更不必说银装素裹、满目晶莹的隆冬。 14语文实践活动。(共8分) “母爱是一首诗,悠长而温馨;母爱是一杯茶,淡雅而清香;母爱是一缕风,细腻而温柔。”自古至今,母爱是剪不断的温情,有了母亲,我们便有了一个永久的家。【母爱深沉】母亲,是最平凡的人,可是她们却用用自己瘦弱的肩膀,粗糙的双手,温柔的目光写下了一首首美妙的诗歌,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成就了一个个伟人,留下了一句句格言。这些,我都知道:(3分) 格言: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歌德示例: 诗歌:诗歌:《纸船》----冰心; 伟人:朱德 岳飞; 故事:孟母三迁【敞开心扉】据调查:某学校学生中知道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的生日比例依次为100%,58%,37%,7% 。看到这一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么?今天,请知道的和不知道自己母亲生日的同学,根据此时的心情,对母亲说几句心里话:(3分) 妈妈,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爱,可我却把您对我的爱当作是理所当然,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渐渐长大,您也不再年轻了,现在应该是我照顾您的时候了。妈妈,谢谢您!妈妈,对不起!【感恩亲情】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五是中国的母亲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向班内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议。(2分) 开展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活动;替母亲做一次家务劳动;为母亲送 一束康乃馨等。 三.浅层次阅读(33分)(一)名著导读。(3分) 15、罗曼?6?1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 贝多芬传)、雕塑家(米开朗基罗 )、文学家(托尔斯泰 )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二)古诗词赏析。(4分)阅读下面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16.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落(或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抒写了国破家亡 的悲哀。(2分) 17.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阅读短文,完成后面18——19题。(共4分)可怕的经验有一位母亲盼星星盼月亮只盼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一天,她带着5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问明来意后,化学家要求她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他将一瓶黄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他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许多父母都容易犯下这个错误,他们总以经验来约束孩子的好奇心,于是孩子们也就习惯于接受现状而不敢探索创造,踏上的只是和父母同样的道路。 18、文中“可怕的经验”指的是什么?(2分)母亲认为这瓶黄色溶液很有可能会是一种有腐蚀性的药水,会伤害到孩子的手指。 19、你认为化学家所说的“成才之路”是什么?(2分)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13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节选自王嘉《拾遗记》)[注]:①任末,东汉新繁人,字叔本,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2)以衾拥覆衾:被子 (3)负笈从师 负:背(背着)(4)编茅为庵为:做、做成 2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分)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很多知识(终于还是有所收获)。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2分)(一个)人如果不学习,那么他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2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3分)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诗一句即可,1分)(五)科技作品阅读。(9分)《气候怎样“塑造”人类》 ①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 ②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③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④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 1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⑤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24.选文介绍了气候从人的外貌(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自) 和性格两个方面来塑造人类,说明的结构关系是总分。(3分) 25.第①段中加线的“完全”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不能。因为“并非”是“并不是”之意,如果去掉,就变成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宰,与原文所表达内容不一致;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6.第④段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分析其作用。(3分)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对人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 四 深层次阅读。(20分)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文后24--28题 寻 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⑿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27、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寻春(责怪自己)→ 遥见草色: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后悔 28、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4分)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飞”是“轻盈的飞翔”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这句话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这一抹新绿让我精神振奋的样子,表达了我此刻的惊喜和对春天的喜爱心情。 29、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4分) 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30、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4分) 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3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4分)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在初春寒冷的季节里勇敢地展现出一抹新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联想到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也要有放眼未来,心怀希望的乐观态度。 五 作文。(60分) 3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两题任选一题)题目一:以 《_________让我回味无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立意新颖; 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③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题目二: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位妇女多年来总是嘲笑住在对面的那位妇女太懒惰:“那女人的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你瞧,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 这一天,一位好友到她家来玩。她将好友领到窗前,指着对面晾出的衣服,又将那位妇女嘲笑了一番。好友透过窗子望去,那些衣服上确实斑斑点点,好像是没有洗干净。噢,不对!当好友移动身子时,发现那些斑点也在动。原来不是对面的妇女衣服洗不干净,而是她家里的窗子脏了。于是,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细细地擦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这位妇女看后,脸上顿时红了起来。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简单。因此,我们不妨常提醒别人:“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也更应该常常扪心自问:“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要求:(1)请以“污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F. 有没有初二下语文半期的试题啊!我急需!
什么版本的教材? 以下是新人教版的,给个邮箱,发过去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A)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基础知识(16分)
1、加红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fěi红 踌躇chù 馈yí赠 黝yóu黑
B.不逊shūn 长髯rán 炽zhì热 繁衍yǎn
C.朔sù方 稽jī首 旸yáng谷 妆奁lián
D.睥pì睨 迸bèng射 凛lǐn冽 执拗ni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拖辞 广莫 五彩缤纷 B.真谛 尴尬 冥思遐想
C.澳秘 迁徒 迫不急待 D.拮责 鞭蹋 无动于忠
3、结合语境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B.小时候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文绉绉:形容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C.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高傲:形容海燕意气风发、身形矫健。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
_________有一双翅膀,我________做人间的飞蛾。我要________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__________一阵烟,一撮灰。
A.如果 甘愿 奔向 化作
B.倘使 愿意 飞向 成为
C.如果 愿意 飞向 成为
D.倘使 甘愿 飞向 化作
5、加红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但她已经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C.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
D.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6、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的作者是鲁迅,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B.《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小说,作者是茨威格。
C.《小石潭记》的作者杜牧,把自己的身世遭遇融于景物描写中,刻画了小石潭寂静、幽邃的特点。
D.《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作者是文天祥,“山坡羊”是词牌名。
7、对“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的正确理解是( )
A.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
B.没有一点让人眼花缭乱的内容,因为其中有足以让人快乐的事。
C.丝毫不热衷于华丽的主题,因此喜欢以步行为乐。
D.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只以步行为乐趣。
8、下列加红词语的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piāo 清白色) 千啭不穷(zhuàn 动物的叫声)
B.右备容嗅(xiù 香气) 才美不外现(xiàn 显露)
C.或遇其斥咄(chìo 训斥,呵责) 天上宫阙(quē 宫殿)
D.援疑质理(yuán 提出) 留取丹心照汗青(hàn qīng 史册)
二、背诵、默写(10分)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中,哲理性地揭示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向前发展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戚戚于贫贱,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第一段回答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2分)
17、分析第二段,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18、结合全文,概括说说小石潭周围的景物特点有哪些?给人什么感受?(2分)
(二)课内阅读(10分)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②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③“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④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9、“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作用?(2分)
20、①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
B.我与“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
C.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
D.我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21、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第④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2分)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23、第④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思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2分)
(三)课外阅读(10分)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
③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一头,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⑤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⑥我又抚摸了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⑦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⑧我的眼睛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⑨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⑩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的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⑾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24、用横线在第③段中画出饱含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分)
25、第⑤⑦两段和下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其中“温暖”和“清凉”各有两层意思,请分别加以解释。(4分)
26、第⑧段作者连用5个“最”的作用是什么?(2分)
27、第⑨段中为什么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2分)
四、能力训练(6分)
28、仿照例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3分)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学过《送东阳马生序》,你认为宋濂的治学或为人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谈谈。(3分)
五、作文(40分)
30、请你从下面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但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却永远都是最独特的那个。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要写出母亲对你的影响,抒发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留下了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春天”。请你以“我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D B A D C A A D
二、背诵默写(10分,每空错一字不给分)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铜雀春深锁二乔。
11、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2、不汲汲于富贵。
13、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山河破碎风飘絮
三、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8分)
15、
(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每小题1分)
16、答:发现小石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小石潭的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或石头构成,形状各异,幽深寂静)(2分)
17、答:突出水的清澈,表现作者高兴的心情。(2分)
18、答:景物特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即幽深宁静。
给人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产生孤寂、忧伤的心情。(2分)
(二)课内阅读(10分)
19、答:感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作用: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2分)
20、(D)(2分)
21、答:表达了“我”作为弱国国民,被怀疑能力低下、作弊而产生悲哀而愤怒的思想感情。(2分)
22、(D)(2分)
23、答:“那时”是看电影以后;“那地”是指在仙台;“意见变化了”指弃医从文。(2分)
(三)课外阅读(10分)
24、答:划线句是“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一头,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饱含了作者感动和幸福的感情。(2分)
25、答:“温暖”“清凉”的第一层意思是指被子的温度,(1分)“温暖”的第二层意思是母亲对我的关爱,(1分)“清凉”的第二层意思是母亲为我挡住风霜,承受艰辛(1分)这两段内容照应“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拦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的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这句话。(1分)
26、答:突出母亲给予我的爱的伟大和无私。(2分)
27、答:因为这些情节是母亲特意安排的,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无时不在。(2分)
四、能力训练(6分)
28、如乏味的菜肴,清清淡淡,没有滋味。
29、答:言之成理即可。
编稿 金 丽
审稿 李家声
妈妈,我想对您说
学生 张童
在我的印象中母爱是给予,没有丝毫的索取。妈妈,我想对您说:虽然至今我也写不出“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经典而又意蕴深刻的诗句,但是我有着与作者相同的对母亲的深情。妈妈,是您让我感受到幸福,是您让我体会到幸福是什么滋味,领悟到母爱就是一种幸福。
母爱,就是当你寒冷时妈妈递上的一件毛衣!
母爱,就是当你口渴时妈妈送上的一个水果!
母爱,就是当你紧张时妈妈投上的一个肯定的眼神!
母爱,就是当你心浮气躁时妈妈端上的一杯清茶!
……
母爱往往来得无声无息,不给你一点点提示,只有你稍加留心才会体验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是每个人所需要的!他就好像一杯水,平平淡淡,却又不可缺少。母爱它遍及各处,就要看你是否细心观察了。妈妈:您是否还记得这件事情呢?
那是我上小学时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我起晚了,来不及吃早饭,就匆匆忙忙地赶去上学了,说实话那天在路上我还在怪您为什么不早点叫我起床。幸好来到学校并没迟到。这个上午我的肚子都饿得咕咕直叫,根本没有心情听课。下课了,我便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无精打采地趴着,正当我心烦意乱、责怪您不早些叫我的时候,您来了,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您手里拿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和一个面包,见到我您马上叫我过去,我一边叫着“妈妈”一边跑到您的身边,我狼吞虎咽般的把牛奶和面包消灭得一干二净,而在一旁的您好像看呆了,不停地说:“慢点!慢点!”在那一刻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跟牛奶、面包还有您那浓浓的母爱一同咽进了肚子。
是的!是您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什么滋味,幸福看似平平淡淡,像一杯白开水,无色而且透明,但是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去品味,你才会明白原来幸福是那么的重要。妈妈,我也不会辜负了您对我的期望,向着我的理想、我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主题很鲜明,情感很充沛的文章。作者从标题切入,开端即以告白的方式向妈妈坦陈对母亲的深情,几句简短、流畅的排比就浓缩了母爱的精邃。然后,作者用具体事件来刻画母亲的形象,再次深化母爱“情深”,由此把作者感到幸福的感受表现得形象、生动而鲜活
G. 初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我是初中语文老师,这是我自己总结的,希望能帮到你
记叙文 半壁江山 记叙文 半壁江山 记叙文 半壁江山
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分值)
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一些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三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插叙作用三种:A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B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C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
5、记叙线索:A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B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语,)
C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A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
B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运用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四种方法)
A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A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分别说出什么角度什么内容。)
18、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一般联系中心)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20、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
A:写作方法 B构思技巧 C语言特点 D描写人物方法 E:结构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
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找中心句或过渡句 b.说明对象+特征 c.各段内容叠加
②文章从那几方面说明白?[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①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②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 B、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C、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D、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
E、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 F、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3、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是+特点(从原文中找)+中心语 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4、①语言风格a准确平实 b生动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a.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如果去掉,则…… 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③“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④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要点:a.不能 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 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 d.准确性
⑤品析说明文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词语作用: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准确性(或生动、形象)
b.句子的表达作用: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如下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开头有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事理)
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①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③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
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后说……
要点:①先概括两段内容 ②再说明不能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0、补充题
①补过渡句(要承上启下)②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③补充结尾
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 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 a.要切题 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 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 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 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 ①以说明对象为题目 ②特征+对象 ③设问句形式 ④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⑴实物 ⑵事理 判断依据:①看标题 ②看开头 ③看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 ②总写段 ③中心句或过渡句 ④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发展史) 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 ②空间顺序(建筑物) 标志: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 标志: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
16、结构方式:①总分总 ②总分 ③分总(提示:每次做说明文前必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7、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②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
温馨提示:说明文最简单,答案大多在文中,读完后先理清层次,找出每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议论文
①论点型:如《节约是一种美德》、《给人生加个意义》 、《善于舍弃》、《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等
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论题型:《单纯》、《谈骨气》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论点的类型: ①中心论点 ②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结尾 ④中间 ⑤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①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 ②是针对论题论述
③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分论点除外)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诗句,引出论点 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③层次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1、论据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补充论据题(注意): 首先审清题干,分清是那种类型的论据,还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 如:请你在该文段中补充一个体现节约的例子,使论据更充足。
(知识点)事实论据:必须是名人的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真实、、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必须是名人名言。重在平时积累。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作事实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道理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严密,增强说服力。
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论证思路:(或“简述论证过程”或“……是怎样论证的”?)
1、恰当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示次序的词语
2、完整的形式:表示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论证内容
七、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论证的方式有: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三种)
三种立论方式:①通过……事例(自然现象)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通过……名言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③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驳论: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摆出错误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八、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①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总结全文:深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九、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一般不能去掉。原因: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一般不能。 原因:⑴结构上: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换后结构不严谨。⑵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
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例举。
(1) 补写类:如“请你补充一个事例证明‘威武不能屈’这个观点。”“作者说,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要进行‘明礼’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属于正面说理。请你接着写一两句话,从反面说理,以进一步强调‘从娃娃抓起(2) 体验类:如“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美的起点’上走向‘优胜’。” (3) 思辨类:如:“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你以为本文的论述与孟子主张的‘生于忧患’有何异同?请说说你的看法。”(4) 积累类:如“读了上文,请你写一句与思考有关的名言警句。“选文中提到的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鲁滨逊飘流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100字左右)”。(5) 仿写类:如“请根据乙文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句式特点,再仿写一句。”
(6) 献策类:如“结合上下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馆提三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