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私塾与学堂语文阅读答案

私塾与学堂语文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1-03-16 13:53:10

『壹』 姥姥的私塾 阅读短文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贰』 六年级语文阅读题

1.寒冷(凄凉来 悲苦);食源不果腹;痛苦(黑暗); 温暖;快乐(幸福);温饱(富足)
2.B
3.(悲惨命运的)同情,可怜(怜悯)。
4.不公,悲惨,困苦
5.哪有画线句啊

1.骄傲,谦虚;成,败
2. 突破常例;同本乡人下棋,从不动将
3.回忆起这件事, 陈毅写了一首诗:九牛一毫莫自夸 ,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
4.前次来,我知道你是首长,又在出征前夕,不可挫其锐气
5.苏中战斗打响后与一个私塾先生下棋,先生故意输给了陈毅,为了不挫其锐气;战后再次下棋时赢了陈毅,为了让他冷静头脑,不盲目骄傲。
6.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我们不应盲目骄傲,应学会谦虚,毕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拜托....加点悬赏.....做完这些很不容易啊....太费时间了

『叁』 “学堂”跟“书院”是一回事吗

中国传统的书院存续了千年之久.作为一种私人教育机构.习常的观点倾向于认为书院初始形态产生于唐代.到宋代渐趋成熟.明清逐渐向官学化发展.到清末仿照洋学堂改为学堂.现在也还有以书院为名的,但一般来说与我们在此讨论的书院无关.古代书院最基本的特征是聚徒讲学

『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语文》第二单元课内阅读答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捕拿( ) 段祺瑞( ) 厦门( )
2.解释几中加点的“因”。
(1)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 因:
(2)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 因:
3.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4.这段话写作者从日本回国后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自己教学和从政的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先后到过哪些地方?
5.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7.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8.文中“没有地方可去”说明了什么?
9.作者不断变更工作,说明了当时怎样的 社会现实?
10.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看,作者为什么总是“走出”,甚至于政府“要捕拿”他而“逃”走?
11.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二、阅读《毛泽东的少年时代》选段,完成12~18题。
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但抚台傲慢地回答他们说:“为什么你们没有饭吃?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欢他, 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这件事在我们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我却始终忘不掉这件事。 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12.填空。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节选自 ,作者是 , 国 、 家。
13.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傲慢______ 叛逆_____ 勾结_____
冤屈______ 救济______ 愤怒_____
14.选文的两个自然段,分别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15.少年毛泽东对“造反”一事是怎样看的?大多数同学是怎样看的?
16.从少年毛泽东对“造反”一事的态度上,可见他少时便具有怎样的精神?
17.对于文章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由这句话确实看出少年毛泽东的不孝,不知道尊敬长辈。
B.毛泽东的语言幽默形象,在本文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C.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这句话中“造反的”加引号,表明是当时政府对他们的称呼,也表示对这样称呼的否定。同时,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不仅善于读书,而且关心社会、善于思考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D.本文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具体说来,作者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展示自己的性格形成和思想的初步形成过程。
18.正是由于少年毛泽东立大志,苦修身,才为其投身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就你了解的毛泽东在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作简要叙述,并谈一谈你的感受。
三、阅读贝利的《第一千个球》选段,完成19~28题。
他们说得好像也有理,我当然希望他们的乐观看法是有根据的。但我一回到家,就明白不是那么回事了。父亲马上把我叫了过去。我觉得奇怪的是,他的声音十分平静,就像在和我讨论最近的一场足球赛一样。
“我看到你抽烟。”
我没说话,因为我无话可说。我只是站在他的跟前,东张西望,就是不敢碰他的目光。他一直保持着耐性。
“我有没有看错?”
“没,没有。”
“你抽烟有多久了?”
他还是非常平静,就像是 在问我擦皮鞋擦了多久、上学上了多久似的。这是不是暴风雨前的那种宁静?
“我,只吸过几次,几天前……”
“告诉我,味道好不好?你知道,我没抽过,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味道。”
我没说正式的香烟我没吸过,只吸过“絮絮”烟。我也明明知道讲明了这一点也没有用。“我不知道,也许没有多大味道。”我答得那么笨,本以为他一定会一记耳光打过来,但是他没有揍我,而是把我拉了过去,好像要进行一次朋友间的谈话似的。他伸出一只手抱住我的肩膀,向我解释开了:
“你踢球有几分天分,以后也许会成为一个高手。要是你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了。到时候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在九十分钟之内一直踢出理想的水平。这事你自己决定吧。”
然后他伸手从口袋中取出了钱夹子。这夹子又旧,又薄得可怜。他打开夹子,我看到里面只有几张皱皱巴巴的票子。他接着说下去:
“但是,如果你还想抽烟,最好还是抽你自己的烟。老是讨人家的烟抽很丢人。你自己买烟需要多少钱?”
我简直羞得无地自容。我抽的烟不是自己买来的,这还无关紧要,这时我倒联想起许多事情——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见他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扫地板。我两眼盯着地板,真希望地上开个洞把我吞下去,埋葬我的羞惭。父亲一声不响地看了我很久。
“好吧,没事了。为了我们家庭的名誉,你自己的名誉,以后别再讨烟抽了。要买,向我拿钱,我给你。”我知道,如果我真的向他要,他是会给的。
后来,我又好几次想起这次谈话。我知道我的个性。而且在那个年龄,我是容易感情冲动而轻举妄动的。要是他当时狠狠地骂了我一顿,很可能反而会激起我的反抗,今天我便成了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了。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由于我一直酷爱足球运动,而且知道抽烟对一名职业球员的确有害,因此我可能不至于堕落到那个地步。这些都很难说,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从那一天开始,我一直没有碰过 香烟,也从来不想去碰它。
19.按拼音写字。
chà 那 shè 影 ɡēnɡ 农
xiè 下 pānɡ 沱大雨 毫无yuàn 言
20.选文第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乐观看法”指的是什么?
21.父亲与贝利的谈话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方法?从中可见父亲是怎样的人?
22.从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中,你得知了哪些信息?哪些词贴切地导出了这一信息?
23.“这时我倒联想起许多事情”,请写出贝利当时联想起哪些事情?
24.父亲为什么给贝利钱买烟?
25.“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为什么这么写?
26.“这些都很难说” 中的“这些” 指什么?“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中“一件事”指什么?
27.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感受到的贝利是怎样一个人?
28.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抽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你如何评价它?
四、阅读王滨等的《少年爱因斯坦》选段,完成29~35题。
①十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中学。这时正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在德国fànlàn 的时期,学校充斥着军国主义的影响。许多孩子羡慕挎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②生性羞怯的阿尔伯特对这些格外反感。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yírán 自得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小小年纪,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了。
……
③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 ,翻着所能看懂的代数书,练着证明这道难题的方法。
④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当他把这个结果拿给那位叔叔看时,那位叔叔几乎惊住了。他对这个小孩子的数学天才产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又出了一些难题,他都一一做了出来。
⑤也就是这一年,阿尔伯特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他手捧着这本“神圣”的小书,读得rúzuìrúchī 。那一个个严密的几何定理,竟使人不能产生半点怀疑。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了。
⑥现在对科学和真理的好奇心,已经使他变得雄心勃勃,他要振翅起飞了。
29.把文中加拼音的地方填上汉字。
fàn làn yí rán 自得 rú zuì rú chī
30.第②段中“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一句,有什么含义?
31.第①②两段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精神?
32.第③④段所记述的内容,表明了少年爱因斯坦有哪些可贵精神?
33.第④段中记叙的那位叔叔的反映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4.第⑤段中哪些词语表现出少年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和敬佩。
35.选文中记叙了少年爱因斯坦常常认真思考问题的故事,如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我相信,你也是一个聪明而且爱动 脑筋的孩子,你在生活中也有过好多次类似的经历,现在就请你简要叙述当时的情景,如果你现在清楚了其中的奥秘,也请你简单说一说。(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 bǔ qí xià【点拨】“ 捕”易读成pǔ。
2.(1)因为(2)凭借 靠【点拨】要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3.……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 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
4.杭州 绍兴 南京 北京 厦门 广东(广州) 上海【点拨】可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表示地点的词语。
5.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6.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点拨】可结合时代背景来回答。
7.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 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8.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反动。
9.动荡不安。
10.因为辛亥革命之前和后来段祺瑞执政期间,中国社会十分黑暗反动,而作者追求救国救民真理、宣传革命道理、抨击黑暗反动统治,这些是当时的社会和反动政府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一次又一次“走”出,甚至要被“捕拿”。 【点拨】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才能回答。
11.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点拨】要认真品味、体会。
二、【点拨】12.《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美 记者 作家
13.骄傲 反叛 勾搭 冤枉 接济 恼怒【点拨】可结合平时所学。
14.第一自然段:叙述,第二自然段:议论。【点拨】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15.少年毛泽东对“造反”同情且不平,大多数同学只是同情。
16.具有反抗精神,有深刻的思考。
17.A 【点拨】本题考查范围相当广,涉及到句、语言特色、标点符号及主题与选材。但无论怎样考查,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应在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上。
18.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实践和个性。【点拨】本题意在培养我们阅读优秀诗文的良好习惯,引导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欣赏美的能力。
三、19.刹 摄 更 卸 滂 怨 【点拨】“刹”、“卸”、“滂”等字易写错。
20.承接上文,孩子们的议论。乐观看法指的是“父亲没看见你吸烟”。
21.对话、动作。父亲对儿女要求十分严格,但十分尊重儿女,教子有方。
22.家境贫困,父亲养家艰难。旧、薄得可怜、皱皱巴巴的票子。
23.父亲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扫地板。
24.父亲认为讨人家的烟丢人。【点拨】从上下文看,父亲并不是不赞同我抽烟,而是认为这样讨人家烟失去了自尊。
25.这样更加突出父亲的脚伤得很厉害,父亲养家十分艰辛。
26.是否会因抽烟雨变成恶习难改的烟鬼。文章最后一句话。【点拨】“这些”等的指代内容往往要往前面的话中去找。
27.直抒胸臆。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自己年轻无知真诚追悔,对父亲谆谆教导有衷心感谢。
28.贝利父亲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打骂、没有责备,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贝利被深深感动,非常惭愧,并改正了错误。贝利父亲的这种方式,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他从尊重个体人格出发,进行平等对话,在双方情感交流碰撞中引起被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唤醒了被教育者的羞耻感与内心良知,达到使之反省并 改正错误的目的,这是一种新的教育趋势。【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能够启发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书面表达技巧能力。如何评价,在于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只要言之成理,自然成文即可。
四、29.泛滥 怡然 如醉如痴 【点拨】“泛滥”、“怡”易写错。
30.指那些人缺少独立的见解,没有思想,脑袋是无用的。
31.有独立的见解及爱国主义精神。
32.专心致志,勤学好思,热爱科学和真理
33.侧面表现出小阿尔伯特有惊人 的数学天赋。
34 .“捧着”“如醉如痴”“竟”“肃然起敬”
35.示例:儿时,在皎洁的月光下,在明媚的阳光里,当我们静静地走在马路上,我经常注意到:当自己向前走时,总有自己的影子追随左右,忽长忽短,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当时我感到十分奇怪,并且和伙伴相互玩着踩影子的游戏。如今长大了,随着知识的增长,经历的增多,认识的加深,尤其我们在小学学习了光的传播特点后,才明白,这都是由于光沿着直线传播的缘故。 【点拨】完成本题,首先要把自己的所想、所感交代清楚。其次,还要注意把记叙的六要素交待清楚,语句要有条理,以期达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

『伍』 求私塾学堂里经典讲课内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古代很少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私塾成为一个社会常用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等等,这些字眼都带有几分文雅气或亲情味。私塾学生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们把私塾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由儿童组成,重在识字;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根据私塾的设置情况,清末学部把私塾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义塾带有免费教育的性质,以出身清贫家庭的子弟作为施教对象。族塾依靠族产支撑,属于宗族内部办学。族塾往往设在宗祠内,不招收外姓儿童。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这种私塾称为家塾。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过去,私塾多为蒙学程度,以自设馆为最多。塾师文化水平悬殊,他们当中既有像蒲松龄、郑板桥那样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为中国固有的民间办学形式,私塾有悠久的历史。人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
追根溯源,私塾是从更早的塾发展过来的。西周时期,塾只是乡学中的一种形式。《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当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归的官员,负责在地方推行教化。
最早关于塾的记载不是出自《尚书》,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据裘锡圭先生考证,在殷墟出土的卜辞中,有多处提到了塾。塾在卜辞中作“孰”,两个字旁为上下结构。不过,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儿童的场所,而是宫门侧之堂。塾是怎么得名的?清人顾震福的解释是:“臣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隶经杂箸》甲编卷下)
先秦时期,孔子只是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没有被作为治国的工具使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为一尊,变成了重要的社会统治资源。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私塾从此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虽历经战乱而绵延不绝。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五经”展开的。明清科举考试的重心向“四书”倾斜,而“四书”同样属于儒家经典的范围。此外,宋明理学家注重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并制订乡规民约,推行社会教化活动。宋明理学的兴起,促成了族塾义学的兴盛。历代帝王都把教育儿童看成是家长自己的责任,对蒙学只是略加提倡、引导而已。官府从不干预私塾办学,任凭私塾在民间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教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清代,杭州城内著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
对于文化的传递、人才的培养,私塾在古代曾经做出过贡献,它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距离,因此,私塾受到社会的质疑。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责私塾不开设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知识覆盖面过窄;教材长期不变,知识老化问题严重。显然,中国要想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能不发展近代新教育。

『陆』 读《书塾与学堂》(作者:郁达夫)后有什么想法

第一部分写书塾(即私塾.旧时私人办的教读的地方)生活。这部分.作者选取了这样一些典型事例:外国课本提及中国人读书的“奇习”.隐含了多少儿童的辛酸;“开笔”进书塾的经过.控诉了同封建迷信形影不离的书塾教育对儿童的压抑和窒息;他们对大小便.认为是从“监禁中”得到“暂时的解放”,竟把“厕所变作了乐园”.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严重摧残.我们可以同初中课本中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联系和比较,以加深理解。对陈方的遭遇.作者是着力叙写的,既表达了白己对这位叛逆者的深切怀念,又表达了自己对封建教育的反抗情绪和对个性解放的朦胧的追求。 阅读这一部分要注意弄懂的,就是作者用了 “快乐.、“实在是快活得很”、“乐园”。

『柒』 帮忙搜集语文阅读短文,并有答案,谢谢,我要出试卷呵呵

额,你随便买个材料部就好拉

『捌』 私塾与学堂是一个意思吗求解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学董因为土地被充公而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同时,随着对塾师的思想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塾师感到不再适合设馆谋生,便另图他业。新中国成立后,私塾逐渐消失。
学堂是旧时对学校的称呼。

阅读全文

与私塾与学堂语文阅读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