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支点八年级上册语文半期检测试题答案
建议你还是去贴吧问下…大.家在学.校做都是做纸制.的,根.本不是电,.子的,谁也不会给你一回题..题..手.打。即使有也答要给你找试卷,拍照,上网上传等麻烦的步骤基本没人会去做,所..以别..干等了。还有就是你可以在网络文库里搜题目,或者把题目打几十个字出来用网络直接搜索下,说不定能找到。或者你可以去出这本书的官网看下,官网上也可能有答案.还有就是大型的考试也不会有答案了,除非是考完成绩出来后,与其在这求答案,你还不如去好好复习,争取考好来。
㈡ 8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古诗文名句默写题 一、 根据课文内容直接默写。(共1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8、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10、 自古逢秋悲寂寥,往事知多少。 1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理解性默写。(共7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陋室铭》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望中之所见,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 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1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3、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 拓展性默写(共4分,每小题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关注民众疾苦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桥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表达作者充满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落花 甚异之 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 详尽 咸来问讯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再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 邀请 处处志之 作标记 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 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3、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三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三] 答案:1、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3、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4、我根本没有想到她会给我买回来,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确实是有很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五]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几句话有什么含义?体现了什么? (1)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2)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3)我的眼泪又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3.选文对父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指出“蹒跚”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并解释。 5.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6.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7.“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原因是什么? 8.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有何作用? 9.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用“‖”分三层。 11.选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内容的一个标题( ) A、父子情深。B、慈父背影。C、车上惜别。D、买桔送别。 12.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处“背影”,其中详细地刻画了买桔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 答案:(1)体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关怀,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2)体胖的父亲买橘子并不轻松,只是想到要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尽管很累,单心里却很踏实。(3)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4)突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1)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似的"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从内容上说,也表明买橘子这件事对父亲来说并不轻松。(2)"找"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依依不舍的感情(3)从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照应前文中"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3、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不辞辛苦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4、父亲是个胖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5、他用手攀着上面…… 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再抱起橘子走。6、描写7、怕父亲伤心,也怕别人笑话8、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9、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留恋之情10、只好让他去‖我看见……到那边来信‖过一会说……。11、D 12、(1)"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最深;(2)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出来。 《陋室铭》(刘禹锡 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 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 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不想让桃花源以外的人来打搅他们的生活.)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