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高考语文答案
那个省的,这里面已经出来了六个,还有一些在更新中,供楼主参考!
② 2010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已发送 ...
请查收邮箱或垃圾箱
有任何问题可回邮或hi我
...........................
满意采纳哦 谢谢 (*^__^*)
③ 2010年高考语文答案
我也是啊,过两天啦,等等吧
④ 求2010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2010年高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一)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行伍(háng) 名宿(sù)
恶贯满盈(yíng) 厉兵秣马(mù)
B倾轧(zhá) 不啻(chì)
补苴罅漏(xia) 荆钗布裙(chāi)
C。巨擘(bò) 河蚌(bàng) 得不偿失(cháng)
莘莘学子(shēn)
D。解剖(pāo) 羁绊(jī) 火中取栗(lì) 感慨系之(x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3.下列格局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
, , , , ,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的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长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5.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消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爽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 路漫温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
士也赠罔极,_____________。(《诗经。氓》)
2010年统一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一)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 14:23 高考资源网
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阅序》)
五、(22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选词不得重复。(4分)
缀满 扩散 显现 赫然 铺满 陶醉
悄悄 映衬 汇聚 稳稳 散落 沉醉
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昨天首次为公众做了一次变换造型的演示。在大型屏幕由蓝色背景缓缓变成一片红色之后,气势恢弘的鸟巢图案就_①_映入眼帘。正当人们在议论下一个图案是什么的时候,只见红色_②_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颗晶莹剔透的水滴。在水滴逐渐_③_的过程中,屏幕上先是出现一个膜,随后变成多个膜,不一会儿,这些膜就组成了水立方的图案。随后水立方幻化成_④_点点繁星的夜空。令人称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不断变大,最后_⑤_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伴着美妙的乐曲声,这个巨大的圆形轮廓慢慢_⑥_为国家大剧院。正当人们为此景此情而_⑦_的时候,突然一片灿烂的晴空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晴空的_⑧_下,天坛祈年殿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答:①_____②_____ ③_____ ④_____
⑤_____ ⑥_____ ⑦_____ ⑧_____
19.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5分)
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例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
可见,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观念,低碳经济其实 ① ,低碳经济也涉及 ② 。
答:①
②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
七、(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⑤ 2010高考文科语文试卷及答案
问的太大了,我全国的高考题都有,可是答不下啊,建议你留个邮箱,好发给你
目录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Ⅰ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
语文(全国卷Ⅱ)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课标卷Ⅰ)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详解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详解
(天津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重庆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湖北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福建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湖南卷)
2010年全国高考(广东高职卷)
语 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逐题详解
(江西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试题解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解析
(山东卷)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辽宁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四川卷)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Ⅰ卷)
目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来源:学科网]
A.行伍(háng) 名宿(sù) 恶贯满盈(yíng) 厉兵秣马(mù)
B倾轧(zhá) 不啻(chì) 补苴罅漏(xia) 荆钗布裙(chāi)
C.巨擘(bò) 河蚌(bàng) 得不偿失(cháng) 莘莘学子(shēn)
D.解剖(pāo) 羁绊(jī) 火中取栗(lì) 感慨系之(xì)
【答案】A
【解析】A项厉兵秣mò马,B项倾轧yà,D项解剖pōu。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宿”;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蚌”只有地名“蚌埠”中读bèng,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
【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师 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来源:学+科+网]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答案】B
【解析】A、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以儿子所讲的为准”。C、搭配不当,“基地”与“机构”不搭配。D、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 , , , , ,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答案】D
【解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⑥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试题解析与答案
http://wenku..com/view/82f9202ded630b1c59eeb517.html
⑦ 2010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及讲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 恰逢元派遣脱脱征收军饷,用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上天已经结束了元代的统治,我朝在事实上已取代了它。你们就像是燃尽的火把灰烬,怎么敢与日月争明!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后来拜柳罐、黄缙为师学习文章,于是当时以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攻取婺州后,召见他,拜他为中书省掾史。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很高兴,说:“江南有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李文忠推荐了王祎及许元、王天锡,于是被召置礼贤馆。不久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由于不合上意而获罪,出为漳州府通判。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不久,奉命出使吐蕃,还没到,就被召回。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天朝骁勇的将领率领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你在昆明会战,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遇害那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梁王派人去祭奠,收集他所有的衣物入殓。建文年间,王祎的儿子王绅颂扬他父亲,朝廷追赠王祎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年间又改谥忠文,成化年间,下令建立祠堂祭祀他。
⑧ 2010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你自己去网络上找吧,很好找的!
⑨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答案
答案B B
第十题来有的说是C有的说是D无法自确定
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⑩ 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 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 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 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 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 “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 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 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 (2分)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来源:学_科_网]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 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 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 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来源:学科网ZXXK]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 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 无言,没有回声。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8.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 (2分)
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12.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 (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从军行》)
(2) ,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韩愈《师说》)
(5)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来源:学*科*网Z*X*X*K]
(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吾生也有涯, 。(《庄子•养生主》)
(8)香稻啄馀鹦鹉粒, 。(杜甫《秋兴》)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来源:学科网]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 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
一 阅读80分
(一)
1.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2.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
3.A
4.情感和美感
5.D
6.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二)
7.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8.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9.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五)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六)
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二 写作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