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公理法是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
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
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 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1为什么等于2?
”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
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1+1=2看似简单,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
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
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
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物理学与1+1=2的关系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在数学当中已知1、2、3,则可以至于无穷,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2、3呢?通常它们代表着: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
砖和瓦;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
无疑的,有了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
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
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
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
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
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
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
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
2i),i=1,2,…;3j和(2n-3j),j= 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
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
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1+1=?不就是等于二吗?是的,的确是这样。但是这个二却不可小觊。2可以分解成1+1、0.1+1.9、0.5
+1.5……1里面的成分是:0.5+0.5、0.1+0.9、0.56+0.44…换个角度1+1虽然等于二但是却有许多含义。譬如说1+1=2分解后就是:0.5
+0.5+1=2
其中0.5+0.5=天生+后天培养;1=汗水。这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一个公式。当然要是换个角度,聪明的人就知道凡事无绝对。答案不可能只有1个,含义亦是如此。
1+1从脑筋急转来说也可以等于一个数字“王”、田、甲。
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mèi lì bào yuàn nà hǎn pái huái
( ) ( ) ( ) ( )
yú lè dǐ yù liáo liànɡ
( ) ( )( )
2.比较组词。
扰( ) 拆( ) 彻( )
饶( ) 折( ) 切(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少壮不努力, 。
(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
4.选词填空。
精确 精湛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1)世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 ),堪称实际杰作。
(2)( ) 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火车上山容易多了。
5.修改病句。
(1)我们热切地愿望着2008年奥运会地的早日到来。
(2)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就能战胜一切任何困难。
二、阅读。
(一)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他的根据是:
(2)从“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
(3)读了这段话,你佩服蔺相如吗?请用“ ”画出一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二)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师的手
感恩节那天,有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让班上同学画出他们感恩的东西。这些小孩多半来自贫苦家庭,所以她料想他们多半会画一桌丰盛的感恩节佳肴(yáo)。但看到道格拉斯的作品时,她惊讶不已,上面画了一只手!
这是谁的手?班上的同学都兴致勃勃地猜测:“这一定是赐给我们食物的上帝的手。”一个小孩说道:“是农夫的,他用这只手喂养了火鸡。”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一阵猜测后,同学们回到座位上继续画画。这时老师走到道格拉斯身旁,弯下腰问他那是谁的手。“那是您的手,老师。”他怯怯地回答。
道格拉斯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她常这样握同学们的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可这对道格拉斯来说,意义重大。也许感恩节的意义并不在于接受礼物,而是借此机会感谢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无论这种付出是多么的微小。
1.给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料想( ) 感恩( )
2.老师料想同学们会画: ,原因是 。
3.道格拉斯为什么要画老师的手?
(三)读短文,回答问题。
四盘礼品
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收复了台湾的许多地方。荷兰侵略者惊恐万状,他们利用传教士四处活动,散布谣言,说郑成功的军队要抢粮食,挑拨汉族和高山族的关系,破坏郑成功军队和台湾各族人民的团结。高山族头领阿祥听了这种谣传,将信将疑。
有一次,郑成功到高山族居住的村庄视察慰问。阿祥怕郑成功的军队真的是来抢粮食的,就一边布置族人以礼相待,一边暗地布下埋伏,准备厮杀。
郑成功一到,村民们夹道迎接。进屋坐定后,阿祥宣布献礼。四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手捧景致的盘子,跪献再郑成功面前。盘子里分别放着几锭金子、一块银子、一束草和一块土。郑成功连忙站起来,笑呵呵地说:“我们到这里打仗,是为了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金子、银子。”说着,叫随从接过盛草和土块的盘子,同时向阿祥回赠了礼品,并命令部下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活困难。阿祥心中的疑云消散了,他马上鸣号撤走伏兵,抬出美酒犒(kào)劳郑军。几位高山族老者感动地说:“难得有不爱金子、银子的官员啊!郑成功真是一位好将领!”
“四盘礼品”的事传遍了台湾各个村庄,人人睁着为郑军做事,为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贡献力量。
1.“待”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在字典中“待”的意思有:①等,等候;②招待,对待;③将,要。“以礼相待”中的“待”应选第( )种解释。
2.郑成功的到来,阿祥做了哪两手准备?他为什么这样做?
3.郑成功为什么只收了“草和土块”?
4.请结合短文,谈一谈郑成功是个怎样的将领?
三、作文。
在你记忆的宝库里,是不是珍藏着许多美好的回忆?是一次“重大”的发现,还是一次开心的活动;是一次大胆地尝试,还是一次愉快地合作;是受到一次温馨地关怀,还是为他人的一次特别付出……请你从中选取一件事情写下来。注意内容要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在400字以上。题目自拟。
答案参考:
一、1.魅力、抱怨、呐喊、徘徊、娱乐、抵御、嘹亮
答题指南:
认真拼读,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字形。
2.
扰( 干扰 ) 拆( 拆穿 ) 彻( 彻底 )
饶( 富饶 ) 折( 打折 ) 切( 一切 )
答题指南:
第一组可以运用比较偏旁部首的方法区分其意思,第二、三组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拆”字一点可以想象成是一把大锤子;“切”字右边的刀把左边的部分一切两半,运用这样的方法既有趣又不会出错。
3.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答题指南:
(1)要注意“徒”字的写法,根据诗意中对它的理解,把它与“图”区分开。
(2)填的这两处地方看似容易混淆,其实有方法:盾坚,没有东西能戳穿它,自然是“物莫能陷”,同样,运用这样的思路也能正确填写第二空。
4.
(1)精湛 (2)因为……所以
答题指南:
方法1: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连起来读一读,进行选择。
方法2:(1)根据词语表示的意思对词语进行准确搭配:工艺精湛,绝不是工艺精确。 (2)根据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选择。
5.(1)把“愿望”改成“盼望”。 (2)去掉“一切”或“任何”。
答题指南:
读句子,找病因,“对症下药”,再读。
二、
(一)
(1)他的根据是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可以了解到秦王非常喜欢和氏璧,生怕璧被撞碎。
(3)非常佩服。“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让我有很深刻的感受。他把璧与自己的性命紧密相连,逼秦王交出十五座城,既说明他很勇敢,又说明他很机智。
(二)
(1)料想(预想) 感恩( 谢恩 )
(2)老师料想同学们会画:一桌丰盛的感恩节佳肴,原因是这些小孩多半来自贫苦家庭。
(3)因为道格拉斯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这对道格拉斯来说,意义重大。他是想借此机会感谢老师对自己的付出。
答题指南:
在文中找到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敲它所表示的意思,找到与其意思最相近的词语。
找到与问题相关的语句,按要求填写。
找到文章重点段落,抓重点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谈。
(三)
(1)查部首“双人旁”,应选第2种解释。
(2)阿祥一边布置族人以礼相待,一边暗地布下埋伏,准备厮杀。因为阿祥怕郑成功的军队真的是来抢粮食的。
(3)因为郑成功的军队到这里打仗是为了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金子、银子。所以他只收了“草和土块”,正好向高山族人民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4)他只收了“草和土块”,而不要金子银子,还向阿祥回赠了礼品,并命令部下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活困难,这足以说明郑成功是一位爱民、不贪图钱财的好将领。
答题指南:
第(1)小题很简单,第(2)(3)(4)小题可以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三、
习作指导:
1.这篇习作主要体现了对记事文章的考查,所以在确定了自己的写作内容主题之后,一定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注意:是一件事情!!!!
2.把自己难以忘怀至今还珍藏这回忆的原因表达清楚。
3.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人教版)
只要自己多多复习就一定考的到高分,就像我们老师说的:学习差也要临时抱一下佛脚,也可以提高10多分。 所以不需要期末考试卷,只要自己加把劲在最后冲刺阶段,我想你一定可以考上重点初中!!!918 【加油吧]
一、字词部分。
1、读拼音写字,组成词语。(5分)
Liao líng xié lián zhuāng
歌声( )亮 ( )晨 威( ) 低( ) 银( )素裹
眼花 ( )乱 ( )听 和( ) ( )系 浓( )淡抹
2、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5分)
顾( )思( ) 迫不( )待 腾云( )雾 ( )山峻岭
明( )秋( ) 万( )俱寂 ( )往知来 ( )人不倦
二、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横线标出。
锲而不舍 挑衅 拎着 提供
悄然无声 树冠 夹竹桃 -----蝙蝠
2、按原文填空。(5分)
(1)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他好像有情义。
(2)我幻想他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应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3)盛开着的光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4)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域天的边缘。
3、积累填空。(12分)
(1)在学校里,老师教育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把知识学扎实学活,正如古诗中所说的“________ ,_____ 。”
(2)明代著名的诗人于谦曾经写过一首《石灰吟》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这首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的诗句是 , 。
(3)、毕业在即,同学们请你在留言本上写毕业赠言。(6分)
小明平时不珍惜时间,你可以送他“ , 。”这句诗与他共勉。
小江是你视为知己的朋友,你可以用“ , ”这句诗来表达你与他依依惜别的感情。
4、生活模仿秀。(2分)
你能否能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不能重复)。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 ,就 ;
如果你是 ,就 。
三、课外积累
判断对错
1.克宜在去城市的路上救下了一只蝴蝶,蝴蝶送给他一只神奇的小镜子。
2.熊夫人因为拿不定主意依那个孩子的希望来教才好,所以幼稚园关了门。
3.月姑娘要挑选一个最有用的丈夫,最后挑选了电做他的丈夫。
4.寄居在姥爷家里的阿列克谢,不幸被姥爷毒打了一顿,还生了一场大病。
5.阿列克谢的妈妈又要结婚了,继父是做买卖的。
连线 、 、 、
可怜身上衣正单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心忧炭贱怨天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 莲花过人头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忍能对面为盗贼
采莲南塘秋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二) 《欣赏是一种善良》(16分)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
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 )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 )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 )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 )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2、“信”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
④书信; ⑤随便
下列问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请把最恰当解释的序号填入括号内。(3分)
姑母写信( ) 信笔涂鸦( ) 找到了自信( )
3、用“ ”画出短文中的过渡句。(2分)
4、文中提到的四位名人,他们分别是 、 、 、 。
你最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位?并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 (5分)
5、这篇短文通过 和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欣赏是 。
在生活中要 。(4分)
四、习作。(40分)
读了《欣赏是一种善良》,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欣赏是什么?你被人欣赏过吗?请围绕“欣赏”写一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左右。
4.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的作文是什么
升学的话是,以“爱”为话题写作文,可以写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陌生人的爱,或者动物的爱……题目自拟,字数好像是450以上。
5.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题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一、积累运用:1、看拼音,写词语(10分)ú chuāng dòng jiāng chōu yē shū jí cán bào ( 橱窗 ) (冻僵) (抽咽) (书籍) (残暴)bō xuē fěi cuì biān pào zhēng róng àn liàn(博学) (翡翠) (鞭炮) (整容) ( 锻炼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6分)(在前面打*是真确的)薄雾(*bó báo) 教诲(*huǐ huì) 刹那间(shà * chà)尽管(jīn *jǐn) 附和(hē *hè) 奇葩(*pā bā)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两个词语分别造句。(6分)天( 空)海( 阔 ) ( 狂 )风( 暴 )雨 ( 七)上八(下 ) 能(歌 )善(舞 )( 安 )心(定 )志 蜂( 拥)而(至 ) ( 精 )兵( 简)政 (肃 )然起( 敬)如果这也要我给你答案的话,下辈子别做人,去做猪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6分)(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来的时候。(排比)(2)中指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拟人)(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反问 )(4)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夸张)(5)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设问)(6)告别了巴掌大的危房,我们搬进了新居。(夸张 )5、按要求写句子。(5分)(1)虽然即将毕业,但是对母校充满留恋之情。(修改病句)(2)全世界人民都在期待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开幕。(改为反问句)(3)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晚上要加班,晚饭你自己解决吧。”(改为转述句)(4)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缩句)(5)在事实面前,他向老师承认了错误。(改为双重否定句)6、日积月累。(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5分)(1)操千曲而后晓声, 。(2) ,暮看日西坠。(3)千门万户曈曈日, 。(4) ,不应该随意虚掷。(5)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7、口语交际。(6分)我们在课文中和课外阅读的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中有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谈一谈这些作品中的哪个人和形象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二、阅读练兵场。(26分)(一)(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1、请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3分)2、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3分)3、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2分)(二)养成习惯梁实秋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规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个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的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磨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维持相当的礼貌。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法排队,不可争先恐后的去乱挤。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地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消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私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起“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1、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3分)跋扈乖戾(bá hù guāi lì): 出必告,反必面: 勿以善小而不为: 2、“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显然是个坏习惯,这两种习惯的不同结果是什么?你每天早上几点起床?你是自己起来,还是爸爸妈妈叫你?你对此怎么想?3、作者认为“礼要从家庭做起”,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你又是怎样做的呢?举例说说。(5分)4、“时间即是生命”,这是每个人都知道却又疏忽的问题,作者提倡的“待饭未来”“三上之功”的目的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你又是怎样利用这些空闲时间的?(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