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围绕屈原《渔夫》谈谈你对屈原和渔夫二人的世界观的看法。
渔夫是一个隐士,看淡一切,超然物外,这固然令深陷浊泥俗世的人们敬佩不已。然屈原却是举大旗,来吾导夫先路的先驱者,这样的勇气当更加让人心乡往之。
『贰』 屈原的《渔夫》拼音版本。
屈原既放,qū yuán jì fàng ,游于江潭,yóu yú jiāng tán ,行吟泽畔,háng yín zé pàn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xíng róng kū gǎo 。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yú fù jiàn ér wèn zhī yuē :“zǐ fēi sān lǘ dà fū yǔ !hé gù zhì yú sī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qū yuán yuē :“jǔ shì jiē zhuó wǒ dú qīng ,zhòng rén jiē zuì wǒ dú xǐng ,shì yǐ jiàn fàng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yú fù yuē :“shèng rén bú níng zhì yú wù ,ér néng yǔ shì tuī yí 。shì rén jiē zhuó ,hé bú gǔ qí ní ér yáng qí bō ?zhòng rén jiē zuì ,hé bú bǔ qí zāo ér chuò qí shāi ?hé gù shēn sī gāo jǔ ,zì lìng fàng wéi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qū yuán yuē :“wú wén zhī ,xīn mù zhě bì dàn guàn ,xīn yù zhě bì zhèn yī ;ān néng yǐ shēn zhī chá chá ,shòu wù zhī wèn wèn zhě hū ?níng fù xiāng liú ,zàng yú jiāng yú zhī fù zhōng 。ān néng yǐ hào hào zhī bái ,ér méng shì sú zhī chén āi hū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yú fù wǎn ěr ér xiào ,gǔ yì ér qù ,nǎi gē yuē :“cāng làng zhī shuǐ qīng xī ,kě yǐ zhuó wú yīng ;cāng làng zhī shuǐ zhuó xī ,kě yǐ zhuó wú zú 。”suí qù ,bú fù yǔ yán 。
『叁』 屈原列传中写了屈原与渔夫的对话 意在揭示什么这一段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的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蕴含着作者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史书名。西汉司马迁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全文(节选)如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译文如下: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约前340~前278)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黄老道家。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肆』 渔夫与屈原的观点的辩论,各自有什么论点
屈原和渔父各自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
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白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
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摘自网络)
『伍』 《屈原》的《楚辞.渔夫》中有一个与屈原本人相对应的"渔夫"的形象,请你分析一下,渔夫是怎样的一个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内。”(《老容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陆』 屈原的渔夫的拼音版本
《渔父》出自《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
屈原既放(qūyuánjìfàng),游于江潭(youyújiāngtán),行吟泽畔(xíngyínzépàn),颜色憔悴(yánsèqiáocuì),形容枯槁(xíngróngkūgǎo)。
渔父见而问之曰(yúfùjiànérwènzhīyuē):“子非三闾大夫与(zǐfēisānlǘdàifuyǔ)?何故至于斯(hégùzhìyúsī)?”
屈原曰(qūyuányuē):“举世皆浊我独清(jǔshìjiēzhuówǒdúqīng),众人皆醉我独醒(zhòngrénjiēzuìwǒdúxǐng),是以见放(shìyǐjiànfàng)。”
渔父曰(yúfùyuē):“圣人不凝滞于物(shèngrénbùníngzhìyúwù),而能与世推移(érnéngyǔshìtuīyí)。
世人皆浊(shìrénjiēzhuó),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hébùhùqíníéryángqíbō)?
众人皆醉(zhòngrénjiēzuì),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hébùbǔqízāoérchuòqílí)?何故深思高举(hégùshēnsīgāojǔ),自令放为(zìlìngfàngwéi)?”
屈原曰(qūyuányuē):“吾闻之(wúwénzhī),新沐者必弹冠(xīnmùzhěbìdànguàn),新浴者必振衣(xīnyùzhěbìzhènyī);
安能以身之察察(ānnéngyǐshēnzhīcháchá),受物之汶汶者乎(shòuwùzhīwènwènzhěhū)?宁赴湘流(níngfùxiāngliú),葬于江鱼之腹中(zàngyújiāngyúzhīfùzhōng)。
安能以皓皓之白(ānnéngyǐhàohàozhībái),而蒙世俗之尘埃乎(érméngshìsúzhīchénāihū)?”
渔父莞尔而笑(yúfùwǎněrérxiào),鼓枻而去(gǔyìérqù)。
乃歌曰(nǎigēyuē):“沧浪之水清兮(cānglàngzhīshuǐqīngxī),可以濯吾缨(kěyǐzhuówúyīng);沧浪之水浊兮(cānglàngzhīshuǐzhuóxī),可以濯吾足(kěyǐzhuówúzú)。”
遂去(suìqù),不复与言(búfùyǔyán)。
翻译: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6)屈原渔夫教案课后反思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及鉴赏: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柒』 屈原渔夫 鉴赏
屈原的思想是理想主义式的,对人生的态度则是积极向上的,有着伟大的理想专和抱负:救国救民,属力挽狂澜。当理想被现实所打碎后,宁愿身死也不苟活于世随波逐流,有着崇高的人格。
渔夫的认识态度则是消极的,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只求自身的利益。
『捌』 屈原《渔夫》古文翻译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满腹愁容说道:"整个世道都是污浊的,切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众人都喝醉了,却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渔夫劝告道:"凡聪明的人都不受外界的拘束,他能够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而助波推澜呢?众人都喝醉了,为什么不一起吃那酒糟~喝那薄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高尚才德,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面对渔夫的话,屈原苦笑着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新者比浴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作为人,谁又能让自己洁白的身体蒙受尘垢的污染呢?宁愿跳进那长流的江水,葬身在江鱼腹之中又怎能让春节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垢的污染呢?"
最后,屈原怀石沉江!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渔夫的思想是大众化的,即明哲保身,庸碌处事。
而屈原则是英雄式的,理想主义式的,他想要力挽狂澜,救国救民,如果做不到也要保持自己的节操,永不随波逐流。
『玖』 怎样理解屈原与渔夫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版世推移,随遇权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屈原是作为渔父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拾』 分析屈原和渔夫的形象
《楚辞·渔父》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版屈原,另一个是权“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渔父。
从渔父劝屈原的话“举世皆浊何不汨其泥扬其波”,可以看出渔父推崇一种圆滑处世的态度,但是从他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知,这种圆滑体现的是一种君子处世的人生态度,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但是这种态度未免过于圆滑,有随波逐流之嫌。